县中独大不是春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xiant2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每个县都有一所县一中(县中),几乎同时也会有县二中。在县域范围内,二中的配置、生源等都无法与县中相比,其结果就是在县域范围内,县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主要是高考成绩)是一枝独秀。二中被无情地边缘化了。然而,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江苏、浙江、山东、湖北、河南等地都涌现出一所所以显著的高考成绩为标志的“二中”,用这些学校自己的说法,就是“三流的生源,二流的设施,一流的质量”。对于出现这样一批声名鹊起的学校,人们称为“二中现象”。
  说到“二中现象”,就不能不提多年前出现的“县中现象(模式)”。县中以超越城市学校的高考升学率引人注目。一方面,在县域范围内,县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各种资源都向县中汇聚,地方政府几乎是倾全县之力打造一所中学,县中成了一个地方的“名片”,成为地方上的政绩工程;另一方面,县中因地处农村地区,在教育教学上实行严格(军事化)管理,应试教育大行其道,教师学生负担沉重。所以县中遭到众多有识之士的非议,有人把县中称为“应试教育的旗帜”。当然,在资源紧张、经济投入不足的背景下,县中的优先发展是历史的选择,有其特定的价值,它在特定时期使农村家庭的优秀子女有了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在这种背景之下,“二中现象”出现了。翻看一所所二中成长的经历,他们在夹缝之中左冲右突,找寻自己生存的空间。许多第二中学提出了“错位发展”“拐点超越”“特色突破”的发展思路,克服了生源差、师资差、办学条件差等限制,最终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江苏省洪泽县第二中学就是通过全员成功的教育追求、多元发展的教育模式、量身定做的课程设置和自主探究的差异教学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发展。
  我们想,如果类似二中这类学校都能得到和县中一样的资源,在制度设计上对县中和二中一视同仁,二中们是不是会发展得更好?!分析许多二中的成功经验,他们都有一种社会使命感,从对学生负责、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认识教育,从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情感发展教育,使一所所原来比较薄弱的学校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优质学校。他们是在凭一种精神办学校,但这样的精神能持续多久?
  “二中现象”应该是一个有价值的事件,它让更多的平民子弟有了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二中现象”所体现的内涵也似乎让我们看到了素质教育实施的端倪。但对于“二中现象”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地反思。
  首先,高考是一个谁都绕不过去的坎,如何把高考和培养学生的素质统一起来是各类学校唯一的出路。县中模式之所以一直受到争议,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县中模式违背了素质教育精神,以牺牲学生多方面素质为代价换取高分。比如有的地方,为了“榨”出学生的最好成绩,长期、大量进行各种习题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与考试成绩,却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思维狭隘、单一,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差等问题。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社会对人才的理解也更多元化,新课程改革为学校发展带来了契机。以“重素质、重能力、重实践、重基础”为特征的新课改,要求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都要随之更新。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所作为,尊重科学,尊重规律,以人为本,为每一类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成长道路。
  其次,推进教育均衡,最大可能地实现教育公平。“兴趣爱好较广泛,以后出路较多”,这是城里孩子的优势;“读书改变命运”,这是农村孩子坚定的信念。只有少数人能接受优质教育的结果往往会给社会带来不满情绪,而且从某种角度讲,也为不正之风的盛行提供了市场。政府一直在大力提倡教育公平,着力推进教育均衡,通过学校布局调整、改造薄弱学校等措施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缩小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我们期待更扎实的措施能出来,促进公平、保障民生,进一步统筹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进一步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江苏等地区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使我们看到了这个希望和可能。只有更多的学校发展起来,才能使优质学校的比例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从而在更广大的范围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二中现象”之成为一种现象,它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10年前不会有,再过10年,它可能也不再存在。随着教育均衡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大量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教育必将进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我们的教育将迎来真正的春天。
其他文献
策划人语  教学是一门行为科学,更是一门行为艺术。艺术,展示的就是一种美。我们听一些教师上课,感到赏心悦目,甚至于回味无穷,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美的力量。优秀的教师上课,都有意识、无意识地按照美的规律,以审美为中介来提升教学品质,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人的情感为本、以人的本质力量为本的现代课程特征。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的“功利主义”“应试教育”依然广泛存在,教学成了“异化的劳动”,不是向上提升,而是向
笔者前阶段听过一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统计与平均数”的课,深为教者对教材习题资源的充分挖掘与利用所叹服。下文将以此课中一道教材习题的教学为例,谈谈小学数学教材习题资源创造性使用的相关策略。    [案例]    习题呈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巩固练习“想想做做1”)  1 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意图解读:  教材习题要求学生先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
【设计理念】  英语学习本是一段奇妙精彩的旅程,学生从感受懵懂到感知意会最后悟行意用,其间的历程就是语言学习的真谛所在。我们的英语课堂应给学生创设一次次好奇与期待的行程,教师“导游”的角色在于引,引学生“游客”胜景处留足,顺势而指,探秘之心留于“游客”,引其勃勃然而神往之,欣欣然而言行之,没有烦躁,没有疲乏,只有同行后的意犹未尽,这才是精妙的教学之旅。  源于此,依据2011版英语新课标理念,强调
他是一个爱读书的人。闲暇之时,诗词歌赋、经史哲学、杂文小说皆成他怡情养性的食粮。因为书的濡染,成就了他文质彬彬的教师形象;因为书的滋养,厚实了他的专业底蕴,丰富了他的教学思想。  他是一个善思考的人。他能经常捕捉到课堂教学中转瞬即逝的智慧和灵光;静坐独处,他的思绪又会随着时间静静流淌而驰骋飞扬……最近几年,他有十余篇力作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等全国核心期刊发表,他倡导的小学英语“四学三练”高效
查理斯·汉第在他那本非常有启发性的《充满吊诡的年岁》一书中提出“斯格模德曲线”。他以此曲线指出:“不断成长的秘诀,就是在第一条斯格模德曲线走下坡之前,开始一条新的曲线。开始第二条曲线最正确的时间是A点,因为在A点有时间、资源和精力,可以在第一条曲线开始下降之前,帮助新的曲线度过它起初的探索期和可能会产生的错误。”  大部分人的一生只有一条曲线,慢慢上升到中年期,然后急剧下降进入退休期。汉第建议,最
【设计理念】  汉字起源于生活实践,从汉字的“六书”可以发现,每个汉字都与生活中的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握汉字与生活的内在关联,就把握了识字的基本规律,即将汉字与生活建立起丰富而又密切的联系,实现“识字与识世”的统一。如此,识字教学便是引导学生通过认读汉字来认识世界,真正体现识字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如此,汉字不再是印在书本上静态的冰冷的文字,而成为活在学生生活中带有温度的事物。  本
本刊记者:沈厅长,您好!2008年3月您出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转眼间5个年头过去了。首先请您谈一谈江苏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这5年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在重大工作领域取得了哪些进展?  沈健:我在“十一五”期间出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五年来,江苏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我省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各级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练习1中安排了口语交际《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我尝试着利用这节口语交际课,借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的见闻与感受,通过发动学生进行生活资源、网络资源和情感资源的整合,实施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情感。在师生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角色扮演、出小报等方式,了解祖国大家庭的少数民族,树立民族团结意识。  一、课程预设  为了上好这节口语交际课,我先做了
各市、縣(市、区)教育局:  根据2009年12月3日发出的《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举办2010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活动的通知》精神。全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广泛发动,认真评选,推荐到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的应征稿件有9000余篇。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所属《江苏教育》、《小学生数学报》和《阅读》编辑部组织由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育专家、特级教师等组成的评委会,对来稿通过初评、复评、终评“三轮”评选,泰州市大浦
现代社会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教育中,就是要基于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近几年,各个学校纷纷建立的学生社团就是一项能够很好地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举措。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小学部(盐城市第二小学的前身)基于原有的校园文化,以一份油印的《小号手报》为原点,成立办报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的雏形。在多年的发展中,学校将办报活动作为一项全校学生人人参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加以开发、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