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九年级(下)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

来源 :考试·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kun72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主题
  《曹刿论战》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重点是写战前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评论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邹忌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例和切身感受,奉劝齐王纳谏除弊,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开言路,采纳各方面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
  《鱼我所欲也》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中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愚公移山》塑造了北山愚公的光辉形象,反映了我国古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出师表》以十分恳切的言辞,反复规劝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生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古今异义词
  1.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了正义事业献身或放弃损害一方的利益。
  2.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古义:案件; 今义:指监牢。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3.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古义:见识短浅;今义:品性恶劣。
  4.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专,古义:独自专有、独占;今义:专心、专一。
  5.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古义:两次或第二次;今义:表示行为的重复。
  6. 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可以用;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7. 窥镜自视。窥,古义:照;今义: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看。
  8. 而复问其妾。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9. 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指某一地区、区域。
  10.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寡人,古义:国君的自称;今义:妇女死了丈夫。
  11.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钟,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
  1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
  13.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发,古义:被任用;今义:发现。举,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
  14. 管夷吾举于士。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
  15.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征,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
  16.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方,古义:纵横、面积;今义:方向或或形状。
  17. 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所有河流。
  18.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竟然,连……都;今义:曾经。
  19. 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兼词;今义:众,许多。
  20. 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冈高地;今义:把持、独占。
  21.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古义:时;今义:一年四季中的一个季节。
  22. 诚宜开张圣听。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商店开始营业。
  23. 未嘗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深切地憎恨。
  24. 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古义:出身卑贱,见识鄙陋。
  通假字
  1.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普遍。
  2. 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3. 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4.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5.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6.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7.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感激。
  8.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9. 衡与虑。衡,通“横”,梗塞,不通顺。
  10.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
  11.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直接。
  12.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13.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有智慧。
  14.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15.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16. 无陇断焉。陇,通“垄”,高而不相连的山冈。
  17.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挑选。
  18. 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
  19.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20.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
  一词多义
  间
  1.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2.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夹杂
  属
  1. 忠之属也。 种类,类
  2.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加
  1. 弗敢加也。 虚夸
  2. 而山不加增。增加
  上
  1. 受上赏。名词,上等
  2. 上书谏寡人者。动词,送上,进献
  下
  1. 乃下令。动词,颁布、下达
  2. 受下赏。名词,下等
  若
  1. 干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动词,及、比得上
  2. 门庭若市。 动词,如、像
  有
  1. 邹忌修八尺有余。 通“又”
  2. 欲有求于我也。动词,与“无”相对
  朝
  1. 朝服衣冠。 名词,早晨
  2. 于是入朝见威王。 名词,朝廷
  3. 能谤讥于市朝。 名词,官府的大堂
  4. 皆朝于齐。动词,朝拜
  孰
  1.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谁,哪一个,疑问代词
  2. 徐公来,孰视之。 通“熟”,仔细,形容词
  而
  1.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却,可是
  2. 呼尔而与之。修饰连词
  于
  1. 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比,动词
  2.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介词
  为
  1. 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读二声,做,动词
  2. 乡为身死而不受。 是,动词
  3.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前一个读四声,炒了,介词;后一个读二声,做,接受,动词
  得
  1. 者者不可得兼。能够,动词
  2. 得之则生。得到获得,动词
  3.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德”,感恩。
  亡
  1. 国恒亡。 灭亡,动词
  2.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逃跑,动词。
  之
  1. 寡助之至。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 三里之城。 助词,的
  3. 夫环而攻之。代词,代上文的城郭,它
  4.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助词,用在后置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不译
  于
  1.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介词,从
  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介词,给
  曾
  1. 曾不若孀妻弱子。 副词,竟然,连……都
  2. 曾益其所不能。动词,通“增”,增加
  亡
  1. 河曲智叟亡以应。副词,通“无”,没有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逃跑,逃亡
  焉
  1.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2. 始一反焉。语气助词,不翻译
  3. 片无陇断焉。 兼词,于此,在那里
  其
  1. 中其妻献疑曰。 代词,他的
  2. 其如土石何。助词,怎么,如何
  且
  1. 看且九十。副词,将要,快要
  2. 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另外
  诸
  1. 投诸渤海之尾。兼词,之于
  2. 诸将皆失色。众,各位
  之
  1. 以君之力。 助词,的
  2. 曾涌损魁父之丘。凑足音节,不译
  3. 汝之不惠。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 操蛇之神闻之。 助词,的;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遗
  1.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留给,动词
  2. 深追先帝遗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名词
  效
  1. 恐托付不效。成效,名词
  2. 不效则治臣之罪。效果,名词
  于
  1. 是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介词,到,引出处所
  2. 躬耕于南阳。介词,在引出处所
  3. 受任于败军之际。介词,在,引出时间
  4.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介词,对,引出动作对象
  所以
  1.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原因
  2.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的
  以
  1. 以光先帝遗德。连词,来,表示目的
  2. 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以致辞,表示结果
  3. 咨臣以当世之事。介词,把,拿
  4. 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为
  词类活用
  1.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福气,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 公将鼓之。鼓:一种打击乐器,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3. 朝服衣冠。“服”带宾语“衣冠”,用作动词,穿戴。
  4. 吾妻之美我者。 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即“认为——美”。
  5.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私”带宾语“我”,用作动词,偏爱。
  6.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用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刺”的方式,当面。
  7. 所以动心忍性。动:惊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坚韧,使动用法,“使——坚韧”。
  8. 苦其心志。 苦:困苦,使动用法,“使——感到痛苦”。
  9. 劳其筋骨。劳:劳累,使动用法,“使——劳累”。
  10.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饿:饥饿,使动用法,“使——忍受饥饿”;空乏:资财缺乏,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11.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动词,活用为名词,在国内;出:动词用作名词,在国外。
  12. 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苦。
  13.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14.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15. 跳往助之。跳:动词作状语,跳着。
  16. 何苦而不平。 苦:形容词用作动词,担心,忧虑。
  17.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光: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恢弘:形容词作动词,发扬扩大。
  18.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忠善:形容词作名词,忠善之事。
  19. 先帝称之曰能。能:名词作动词,有才能。
  20. 親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作动词,亲近、远离。
  21.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诈凶恶的敌人。
  22. 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23. 俄顷风定云墨色。墨:名词用作动词,指像墨的颜色一样黑。
  (二)诵读欣赏
  1.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本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的生动描绘,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欣赏。
  2.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的 豪情壮志。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是词人以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词的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3.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聚”“怒”二字把“峰峦”“ 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极其生动形象。“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的险要。“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
  (三)名著推荐与阅读
  《朝花夕拾》复习要点
  一 、作家及背景:
  作者鲁迅,浙江绍兴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朝花夕拾》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二、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朝花夕拾》的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
  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上述7篇作品,记述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是了解少年鲁迅的可贵篇章。后面的《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留下了青年鲁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脚印。
  《琐记》忆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三、人物形象:《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其他文献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篇好文章,除了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要有耐人寻味的结尾。古人在谈到作文结尾时常以“豹尾”作喻,是指文章结尾时笔法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唐代诗人白居易说的“卒章显其志”,意思是指结尾要起到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主题思想的作用,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言的本意。也就是说结尾要有利于揭示文章的主题,有利于文章的结构,要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期刊
中考数学复习是在学生全面学习中学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解题能力上的复习,也是让学生发展数学思想,熟练掌握数学方法最理想的教学过程.但由于中考复习时间短,任务重,因此我们一些教师,总想找一些捷径,结果害学生进入误区,最终影响了复习的效果,导致学生中考成绩的低下.那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复习效率呢?我认为应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主要要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入手.  一、 立足教材,夯实双基
期刊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从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阅读简单的说明文,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掌握说明文的语言特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阅读说明文呢?我想,首先应该从说明文的语言入手。纵观近年来各地中考试卷中的说明文阅读部分,相关的对于说明文语言的考查频频出现,几乎成了必考题,所占分值一般为2-4分,可谓是
期刊
动态几何就是研究在几何图形的运动中,伴随着出现一定的图形位置、数量关系的“变”与“不变”性.解决动态几何题的策略是把握图形运动规律,寻求图形运动中的一般与特殊位置关系;在“动”中求“静”,在“静”中探求“动”的一般规律.从题目设置上来说,质点运动型问题就是在三角形、矩形、梯形等一些几何图形上,设计一个或几个动点,并对这些点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相伴随着的等量关系、变量关系、图形的特殊状态、图形间的特殊
期刊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略)  第二部分:英语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45分)  第一节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21. At noon we reached a small village ______ east of ______ Summer Palace.   A. the; the B. /; the  C. the; the D. /; /   22
期刊
一、 案例背景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经常听刚说完课的老师说:“现在的学生什么也不会,明明讲过很多遍的题目,一变数值或问题,又卡住了,唉!越来越不会教学了”.学生则经常向老师诉苦:“本来这个题目我懂了,但题目一变又不会了”.究其原因,主要有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学生的领悟内化能力,教师的启发诱导,题目的灵活多变等各方面的因素,其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是最为关键的.在课堂上教师要避免“满堂灌”,使学生
期刊
本部分的相关考点有温度计的原理、读数及使用,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等六种物态变化,识别生产和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实例。固体、液体和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由于中考逐年注重实验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方面的考查,因而温度计的使用,物态变化的图像和对各种物态变化现象的解释仍是今后中考命题的热点,由于热现象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命题的思路和类型较多,常见题型有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和简答题等.
期刊
英国教育家肯·罗宾逊讲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一个小女孩正在绘画,老师问她,你画什么?她说,我画上帝。老师说:没人知道上帝长什么样子啊。小女孩说,过一会他们就知道了。毕加索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问题是长大之后,仍然保持这种天赋。”然而,让孩子保持这种天赋很难。  儿童世界不同于成人世界,没有那么多的规则与禁忌,所以想象与创造的思维如花儿随时随处地绽放。但他们一旦进入现代教育系统,这种想象与创
期刊
一、 非常规作图造成失分.  作图题是中考光学部分的常见题,常规的反射、平面镜成像以及透镜作图一般不容易失分,但非常规的作图题很容易造成失分.  例题1(08南京) 如图1所示,小明通过一平面镜看到了桌子下面的小球.图中画出了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但末标出光的传播方向.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光的传播方向,并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平面鏡.   解析小明通过一平面镜看到了桌子下面的小球,是因为小球反射的光通过平
期刊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略)  第二部分:英语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45分)  第一节 单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21. John decided that he had to do something to _______ his anger .  A. let off B. give off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