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典多奇异 废奴兹于此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tw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奇异恩典》是2007年好莱坞为纪念英国《废奴贸易法案》两百周年,也是人类废除奴隶制度两百周年而摄制的。根据基督徒政治家、普世废奴运动的代表威廉·威伯福斯为人物原型,讲述他在十八世纪的英国国会长期坚持废奴运动并与反对者展开斗争的故事。要理解这部电影,得先谈一个词语:恩典。这个词语在中国文化中尤其陌生而稀缺,但若不了解恩典,就很难欣赏和理解这部电影,尽管它的故事清晰、有力,画面和音乐清丽、光亮。
  中文辞典中,恩典的释义为恩惠:(1)指帝王按定制给予臣子的恩赐和礼遇。(2)泛指恩惠、施恩,是在人人关系中流转的某种好处。在西方古典文学中,恩典是指从神或是人而来的各种礼物,或吸引人注意的美事,甚至包括人所羡慕的特性。相较中文而言,它不限于人人关系,也在神人关系,不止于物质层面,还包括精神层面。基督信仰中的恩典,则更明确为在独一上帝和人之间的爱和生命的关系。旧约《圣经》中共有二十节经文含“恩典”一词,多指上帝对祂自己的选民的眷顾和帮助,而在新约《圣经》中,这个词语共用了一百五十五次。
  宗教改革的领袖之一加尔文说上帝有“不可抗拒的恩典”,指上帝无条件救赎罪人的恩赐。恩典究竟是什么呢?就是耶稣基督,就是上帝舍了自己独生爱子耶稣基督而赐给世人的一份礼物——让本当死在罪和过犯中的人因接受这份礼物而罪得赦免,并将主耶稣复活的生命赐给信而得救的人,使人从此可与基督同为后嗣,有权利被称为上帝的儿女。在如此浩大的恩典中,基督的生命进入人里面,人就成为新造的人。向罪而死,向神而生,离弃一切罪恶、污秽,活出圣洁、公义的属于上帝的全新生命。
  基督的恩典绝不仅于一般的恩惠益处,乃是叫人重生,人类历史中的诸多迷雾、黑暗,根本源于人内心的虚空、混沌和黑暗,以致人沦为动物,生活在丛林法则中,不以罪为罪。《美女与野兽》中,一个美女嫁给了野兽,但她的吻使这只野兽慢慢变成了人。耶稣基督道成肉身、并为罪人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一吻,不是使人如动物进化,而是使人完全改变,生命彻底翻转,从此活在爱和恩典里,并对未来充满盼望和力量。
  这就是奇异恩典!电影主题曲和影片同名,也叫《奇异恩典》,片中多次坚定、有力的颂唱这首赞美诗:
  奇异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得赦免;前我失丧,今被寻回,瞎眼今得看见!
  如此恩典,使我敬畏,使我心得安慰;初信之时,即蒙恩惠,真是何等宝贵!
  许多危险,试炼网罗,我已安然度过;靠主恩典,安全不怕,更引导我归家!
  将来禧年,圣徒欢聚,恩光爱谊千年;喜乐颂赞,在父座前,深望那日快现!


  《奇异恩典》与其说是威廉·威伯福斯的传记片,不如说是一群因恩典临到的人对奴隶贩卖和奴隶制度勇敢说“不”的群英图。
  然而“废奴”之难无疑难上青天。没人知道这个罪恶的制度有多么古老的历史,没人能统计出有多少人像条狗一样毫无尊严的死在这个制度下。号称文明古国、智慧结晶的巴比伦、埃及、罗马、雅典、印度、波斯……不仅挡不住这罪恶的蔓延,反而历世累代享受着它带来的肥美,不以为耻,倒以之为胜利与权力的象征、经济祭坛上必须焚烧的廉价祭物!仅在非洲,至少有一千五百万人被掳到伊斯兰,一千万人被卖到欧美大陆去当奴隶。在奴隶贩卖最猖狂的十九世纪,贩卖奴隶的暴利集团,挟制黑奴的巨大权力,深植在各国当权机构。其中牵涉到多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贸易、军事上的利益。谁来为千百万奴隶们的生死和无穷的痛苦申诉呢?
  《奇异恩典》这首赞美诗的作者约翰·牛顿在七岁时母亲去世(虔诚的母亲在生前不断为他得救祷告,盼他能做牧师)。他就随父亲航海,染上水手们的种种恶习。曾被征兵,逃脱又被捉回。后来他利用海运做贩卖奴隶的生意,生意正好时,意外闹事,自己反在非洲沦为奴隶,备受煎熬。幸亏他的父亲知道后派人把他救回。在乘船归回的途中,忽遇巨大的暴雨风浪,他抱着击碎的桅杆,平生第一次开口向上帝祷告:“主啊,救我,我定将生命全部献给你!”
  得救后的他想做牧师,但学历太浅,只读了两年的书。他并不灰心,经过整整十六年的勤奋自学,终获圣公会按立为牧师,被派往奥尔尼工作。他有重生的经验,又为人谦和,圣洁自守,成为十九世纪伟大的传道人。除了主张废除奴隶制度以外,他也推动教会家庭化,把福音带到每一个人的家里。他的讲道使很多人大发热心,竭力向海外宣扬福音。他的属灵儿子多马·司各脱是“教会传道会”的首任秘书,第一个新教来华的宣教士马礼逊、被称为“海外差传之父”的威廉·克理都受过他影响。马礼逊在中国、威廉·克理在印度所做的福音工作至今泽被后世。
  当时的福音派领袖沈美恩也和约翰·牛顿有类似的经历。威廉·威伯福斯一生的废奴生涯得到这些牧师们的属灵支持。约翰·牛顿是他投身废奴运动的启蒙者及重要的精神引领。他刚信主时一度想放弃政治。电影中他去见六十岁的约翰·牛顿,牧师在教堂扫地板,他对威伯福斯说:“去作你该做的事吧。在这里,三千个黑人的幽灵和我住在一起。”并鼓励说:“我盼望并且相信主耶稣高举了你,一定是为了神的教会和整个国家的利益。”
  威廉·威伯福斯1759年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富商家庭。虽多受宠爱,却性情忧郁,在剑桥大学时喜好喝酒、打牌,总觉生活虚空。诸多的牌局让他觉得每个大人物,包括自己,都有一张见不得人的底牌。1780年,在小威廉·彼特的劝说下,年仅二十一岁的他步入政坛,担任英国国会议员。1784年,威伯福斯在老师米纳尔教授的引导下信主,清楚认识到在上帝的创造中,人当生而平等,主耶稣明确教导当爱人如己。
  1789年,他第一次提出废奴法案,所有议员都当他是一个不懂政治的唐·吉珂德。他在议会内孤立无援、受尽嘲讽,议案完全被否。各种明争暗斗让他心力交瘁,大病一场。1797年,他来到乡下朋友家静养时,遇见了芭芭拉·史普纳。威伯福斯向她讲述他所为之奋斗的理想事业,两人相爱结婚。爱的力量让威伯福斯越发坚定,发起了一系列反对奴隶贩卖的活动。   在激烈的辩论中,威伯福斯对着众议员们高声宣告:“记住,上帝造人,生而平等!”他数十年在议会中一次又一次慷慨陈词,在排山倒海的反对、咒骂、威胁,一浪高过一浪的抵制、利诱和压力面前,他高唱《奇异恩典》,与塔尔顿君主和克拉伦斯公爵等当权者和各个反动势力展开激烈的斗争与抗衡。五十年不懈努力,五十年毫不摇动,四周都听见了他的名言:“In God,people is equal!”(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刚开始,国会只有威伯福斯一个基督徒,后来他与“克拉朋联盟”八个基督徒国会议员,虽是不同的专业,属不同的政党,有不同的个性和背景,却为了废除奴隶制度而紧紧结合在一起,靠着信仰的力量持之以恒的向“坚垒”进攻。许多被他们感动的基督徒也加入了国会,废奴队伍逐渐壮大。虽屡战屡败,却越挫越勇。到威伯福斯退出政治圈时,英国上下两院的基督徒超过了两百名。
  终于,在1807年,威伯福斯提出的《废奴贸易法案》得到部分通过。国会内群起欢呼,掌声雷动,少数反对者也站起来向他们致敬。威伯福斯却跪在墙角,流着泪,用《圣经·腓立比书》四章六节祷告:“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籍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之后历时二十六年,1833年7月26日英国通过最后废奴法案。年纪老迈的威伯福斯含笑而终。正如《圣经·提摩太后书》所说:“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


  主题曲《奇异恩典》如今不仅成为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赞美诗,也超越了宗教成为一首人们祈愿的经典歌曲。为什么能超越并影响深远?就如电影《奇异恩典》准确勾画出的废奴运动与福音复兴的关系。这种关系至今有美好的余响,以致在该片推出时期,英、美诸国在教会的推动下,也兴起一场白人信徒为祖先贩奴行为认罪、悔改和向黑人道歉和赔偿的运动。
  自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以来,四个运动有力的助推落实,让更多的人普得上帝之光:十六世纪末的敬虔主义唤醒了德国的草根阶层;与此同时,英国的清教徒运动扩实信仰教义,认真追求圣洁的生活。为了能自由的敬拜上帝,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来到北美,开始新的建设;十八世纪兴起注重灵命更新的循道运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掀起并绵延至今的福音派运动的灵性大复兴带来个人和社会的大觉醒,通过普世宣教运动波及世界。
  影片中的“克拉朋联盟”不仅积极参与政治,还发起成立了伦敦传教会,这个教会派往中国的第一个基督新教传教士马礼逊,于1807年9月8日抵达广州。除了“克拉朋联盟”,在非政治界参与的知识分子有电学之父法拉第、植物学大师班克斯、数学大师傅立叶等。
  中国的历史书将这些觉醒归功于启蒙运动。但历史显示,启蒙运动愈深入之地,革命性和动荡性也愈剧烈,而宗教改革更彻底之处,觉醒更完全,过渡更和平:德国普鲁士于1807发布《十月敕令》,解除农奴的人身依附关系;俄罗斯于1803年通过了可以解放少数农奴的法令;1807年斯贝兰斯基仿效西方,免除农奴的隶属关系,1861年彻底废除奴隶制;法国1784年成为第一个宣布废除奴隶贸易的国家,但直到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后,奴隶贸易才基本中止;英国1833年在全境废除奴隶制;三十二年后,也就是1865年,美国在亚伯拉罕·林肯总统带领下赢得南北战争而举国废除奴隶制。
  奴隶制现已消灭了,但凡受他人的支配,其人身自由低于正当的雇佣关系的都可视为现代意义上的“奴隶”,包括被贩卖的妇女、儿童,被迫的妓女,缺乏基本保障与人权自由的工人、偷渡客、受限公民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2007年定为“世界消除童工年”,同年美国发布了一项统计:全球每年仍有六十至八十万人被贩卖,在中国近年也发生多起“奴工事件”。
  如今单是童工,全世界就超过了一点三亿人,谁来为这些“奴隶”埋单?怎样为这些“奴隶”埋单?英国通过最后废奴法案时,政府勇敢地为之埋单,以每人二十七英镑,共两千万英镑的赎金,释放了全国七十五万奴隶。如今的威廉·威伯福斯在哪里?
  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断锁怒潮》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艘西班牙的奴隶船上,黑人暴动并杀死了虐待他们的船员,后被美国海军拘捕。美国前总统亚当斯居然在法庭上为这些黑人辩护。一群基督徒为这些黑奴代祷,跪在监外的冰天雪地为他们祈祷!铁栏内两个黑奴大为不解,说他们在干什么呢?祷告后那群基督徒也唱起了《奇异恩典》。黑奴们说原来他们是歌唱家,他们将插图本的《圣经》递给这些囚犯,不识字的黑奴们在牢中连看带猜,竟然读出了整个福音的故事!庭审后黑奴们被宣告无罪释放,可以自由选择回国,或是留在这里。他们留下来了,有了“非洲裔美国人”,2008年美国有了第一位黑人总统。
其他文献
2018年7月,唐君毅将近七十年前为胡兰成《中国文明的前身与现身》(即日后成书的《山河岁月》上卷原稿)撰写的序言在拍卖市场流出。公认的“深明大义的正人君子”唐君毅何以没有“计较胡兰成的汉奸身份”,与他维系了近乎几十年的断续联系,这貌似令人难以理解的漫长交集中,其实透露出唐君毅对于中国文化精神价值及其展开方式的洞察与悲悯,其本质是东、西会通中的当代学术如何书写与建构问题。  有关胡兰成的讨论经常并不
2008年中考作文常见失误之一就是一窝蜂写“热点”,撞车严重,鲜有个性。以前此类失误也有,但以今年为最。因为今年的热点很多:雪灾,地震,奥运火炬传递,反对藏独……同学们考前的有关储备也很丰富。但这些库存怎样提取,怎样扣题,怎样出新,很多同学“临门一脚”的功夫欠缺,问题多多。  一是生拉硬扯,文不对题。萧山市半命题作文《假如再给我一次____(机会、失败、尝试……)》,有位同学写抗震救灾事迹,说自己
日记,古已有之,又被称作日谱、日史、日录等等,尤其在明、清士人群体中非常流行。在大量的清代日记中,《曾国藩日记》(岳麓书社,2015年“最全本”)可谓影响最大者。曾国藩(1811—1872)是晚清一代名臣,从青年时期开始一直到老年长期坚持撰写日记,自省是其日记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曾国藩去世于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初四,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他留下了日记绝笔:“既不能振作精神,稍尽当为之职分,又不能溘
牛津版初中英语教科书中常见的并列连词有and,but,or等,现将其用法小结如下,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A.and通常用来连接两个并列或对称关系的词、词组或句子,意思是“和、与、并、同”。例如:  1.He likes fish and vegetables.他喜欢鱼和蔬菜。  2.Eating less and taking Rloraexercise are good for your he
化学中有一种“置换反应”,反应后能产生新的物质。汉语中也有这种“置换反应”,即原有的词序包括字序、语序、句序对换后,翻出新意。这就是“易序”的修辞手法。  一、巧用“易序”修辞能改变语意重点。例如老舍《济南的冬天》结尾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什么不说成“济南的冬天”呢?原来二者强调的重点不同。“济南的冬天”中心语是“冬天”,强调的是对济南这个特殊季节的爱;“冬天的济南”中心语是“济南”,强调的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累了,我喜欢“夜阑人静,蜗居斗室,捧一卷诗书在手,一咏三叹”。这样,我便不会再烦闷骄躁、头昏脑涨。  我有一间小屋,在楼上。夜晚在家时,我总喜欢捧一本喜欢的书,走进小屋。小屋朝南开了一扇窗,我便时常可以抬起头,仰望星空,浮想联翩,踌躇满志。  于是,累了,我便“逃离”到小屋中,找到了摆脱疲惫的力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我喜欢偎依在屋后的老槐树身旁。老
日本的邦赛树,长得很美,且造型完整,但高度只有几寸而已;在美国的加州,有一棵大水杉被命名为将军莎门,这棵巨树高达272英尺,树围达72英尺,如果砍下,足够建造35间5人住的房子。  但是,当将军莎门和邦赛树还是种子的时候,重量都小于三千分之一盎司。可是成长以后,差异却很大,为什么呢?原来,当邦赛树的树苗一突出地面,日本人就把它拉出泥土,并且扎住主干以及一些支干,故意阻碍它成长,结果成了一种矮小而美
写小说 不然对不起沸腾过随即凝聚在身边的历史  写散文 不然对不起流淌在胸间的万般感受  写童话 不然对不起眼前光怪陆离的幻象  写短诗 不然对不起耳畔琤琮变化的音符  我写 因为我有  我写 因为我爱  ——选自《宗璞全集》    宗璞是一位有着独特风格的作家。宗璞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典雅温婉,从容细腻,渗透着浓郁的文化韵味。她的作品文字并不华丽,抒情也并不铺张,然而却有内在的、深沉的、隽永的美
罗家书生舞文弄墨五百余年,不过以文为余乐,抒抒胸臆,发发牢骚而已。真正刻意经营文学,并弘扬了新文学精神的还是现代的罗暟岚。他是罗家第十八代正字辈传人,本名叫罗正晫,字暟岚。后来应聘南开大学教授时,聘书上写的是罗暟岚,遂以字为名,沿袭下来。  我认为罗暟岚是新文学史上的名家。他具有新文学名家的典型职业特色,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兼备,且与新文学名家们有密切的文友关系。罗暟岚的密友、现代文坛大家罗念生、柳
费南迪·费尔曼(Ferdinand Fellmann)是德国当代的生命哲学家,其《生命哲学》一书曾被译为汉语。费尔曼在2018年的新作《生命感受:何以成人?》(Lebensgefühle.Wie es ist,ein Mensch zu sein)可谓延续了其在生命哲学方向上的探索。在书中,除了生命哲学的视野,作者还结合了诸如哲学人类学、现象学、认知科学、演化论等不同的哲学和科学理论,对人或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