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改革发展机遇推动报刊业做大做强做优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dzd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一次吹响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进军号角。其中,积极稳妥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是今后一个时期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事实上,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已然成为年度行业的热门词汇。那么,当前改革的态势如何?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改革要达到怎样的目标?目前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的进展状况如何?改制后的报刊企业未来将如何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新闻出版总署改革办主任、出版产业发展司司长范卫平。
  
  解放思想 提高认识
  《传媒》:范司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刊的采访!可否先介绍一下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背景和情况?
  范卫平: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改革发展。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文化改革发展,并作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在此之前,中央政治局五次专题研究文化体制改革。第一次是2003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研究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成立了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中央确定在北京等9个地区和35个宣传文化单位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35个改革试点单位中,新闻出版系统就占了21家,其中,报业8家、出版7家、发行6家。第二次是2005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又一次专题研究文化体制改革,2005年12月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05〕14号)。第三次是2009年2月1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题审议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
  制改革的意见》,2009年4月9日以中办发〔2009〕16号文件印发。第四次是2010年3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又一次专门研究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并下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宣传部关于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意见>的通知》。第五次是2010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22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可见,对一项单项工作,党中央如此重视,充分表明了这一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表明了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表明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面临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也是推动这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党中央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率先进行了一系列攻坚战,破解了一批难题,极大地解放了新闻出版生产力,推动了新闻出版业快速发展,不仅巩固了党的思想文化宣传的主阵地,而且成为了文化产业的主力军。中央领导多次指出,新闻出版的改革发展,始终走在文化改革发展的前列,为整个文化体制改革创造了经验。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政治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影响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全局来说,既涉及我国政治制度、文化体制,又涉及产业发展、社会服务;从行业来说,既涉及35万多家新闻出版单位的出路,又关系近500万职工的利益;国际国内十分关注,非常敏感。我们按照“解放思想、总体设计,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由易到难、加快推进”的原则,扎实、稳步、有效地推动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在众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我们率先将10多万家印刷复制单位、1万多家国有新华书店转制为企业,随后,推进经营性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到目前为止,除少数保留事业体制的公益性出版单位外,全国经营性图书、音像出版单位基本完成转制。其中中央各部门各单位148家应转制出版社中,除1家停办退出外,其他全面完成了转制任务,共计核销事业编制1.8万多名,为文化单位规范转制树立了典范。按照中央的部署,目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
  《传媒》: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范卫平: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总体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水平,关系国家文化发展繁荣,关系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关系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长期以来,包括非时政类报刊在内的报刊出版单位,在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也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现行体制严重制约了报刊业的发展,存在着数量过多、规模过小、资源分散、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弱等突出问题,部分报刊出版单位长期靠行政摊派、买卖报号刊号维持生存,有的成为了部门和单位的“小金库”,助长了不正之风,影响了公平竞争。
  显然,这种状况既不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这就迫切需要通过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改变上述状
  况,不断增强报刊的传播能力,激活各个生产要素,解放出版生产力,努力构建有利于报刊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新格局。
  我们国家拥有数量庞大的报刊,可以说是报刊出版大国。但是大则大矣,强则不强。中国的报刊出版业之所以在国际上没有处在相应的强国地位,不是没有政策支持,不是没有刊物阵地,不是没有人才,说到底还是体制和机制的问题。转企改制就是为了适应办一流报刊的需要,为了建设出版强国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果不进行体制改革,企业不能够进入市场,不能够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就无法做大做强做优,也就不可能参与国际竞争。
  《传媒》:您介绍了前一阶段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情况,那么,改革究竟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范卫平: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空前地解放了生产力,带来了新闻出版事业大繁荣,带来了新闻出版产业大发展,带来了新闻出版整个行业传播力、竞争力的大跨越。2010年,全国年出版图书33万种、71亿册,出版报纸1939种,年发行量超过450亿份,出版期刊9884种,发行量超过32亿册。音像、电子、数字出版更是突飞猛进。2010年新闻出版业实现总产
  出达1.27万亿元,增加值3500亿元,占国内文化产业核心层增加值的60%以上。得益于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目前,我国有120多家新闻出版企业集团成功组建,有47家企业集团先后在境内外成功上市,一批出版、印刷、物流和数字出版基地纷纷建立,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集群基本形成。总体上,改革开放的“十一五”时期,新闻出版产业快速增长,与“十五”末相比,全行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总利润均翻了一番,印刷业翻了两番。可以说,新闻出版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作为国民经济新亮点的作用已经凸显。
  
  优化结构 整合重组
  《传媒》: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范卫平: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要完成四项主要任务。 一是分期分批按照规范程序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使其成为能独立承担社会法律责任的市场主体;二是整合出版资源,培育一批导向正确、主业突出、实力雄厚、核心竞争力强的独具特色的大型报刊传媒集团公司;三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调整结构和布局,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现代报刊出版企业;四是实行严格的报刊出版市场准入机制,建立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关停并转一批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不具备报刊出版资质和违规出版以及严重亏损而资不抵债的报刊出版单位。
  《传媒》: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的标准是什么?在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哪些原则?
  范卫平:判断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是否规范转制的标准有六条。一是进行清产核资。二是核销事业编制。三是注销事业单位法人。四是进行企业法人工商登记。五是职工按企业办法参加当地的社会保险。六是实行全员合同制。
  转企改制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六个原则,即六个“不能失”。一是党的领导权不能够丧失。转企改制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出版导向不能迷失。没改制之前要把握正确导向,改制之后仍旧要坚持正确导向。三是文化阵地不能丢失。改制后文化阵地依旧是文化阵地,不能把文化阵地搞丢了。四是文化品位不能消失。要做强主业、做大主体。五是国有资产不得流失。这一点是必须一以贯之的。六是职工利益不能损失。我们改革的目的是要发展,企业要做大做强做优,职工的收入和福利也要随着企业效益的提高而提高。如果改革以后导致企业职工减员、待岗,工资下降,甚至下岗,这绝对不是成功的改革,也不是我们希望的改革。
  《传媒》:目前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工作的进展如何?
  范卫平:2011年6月24日,召开了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根据中办发[2011]19号文件精神,决定建立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新闻出版总署,负责具体工作,并审议通过了《关于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方案》。6月29日,召开了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部署。随后,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了《关于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央各部门各单
  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工作基本规程》。同时,为规范地方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报送工作,又印发了《关于规范地方报送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有关问题的通
  知》。目前,各地已经陆续报送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联席会议办公室正在进行认真的审核;对于中央各部门各单位,联席会议办公室主要是审核和确定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首批转企改
  制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名单,目前,该名单已经基本确定,下一步就是各个中央部门和单位报送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由联席会议办公室进行审核与批复。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晚报、都市类和财经类报刊原则上都是属于非时政类报刊,但是承担的任务功能比较特殊,中央文件提出的要求是“经批准后转企”。所谓“经批准”并非可以不转,而是对晚报、都市类和财经类报刊,需要经批准后转企改制。
  《传媒》:非时政类报刊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非独立法人编辑部。对这类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有没有具体的要求?
  范卫平:报刊中非独立法人编辑部比较多,这类非法人机构几乎占到整个报刊出版单位的60%以上,中央各部门各单位的报刊编辑部更是接近70%。在中央办公厅文件中已经明确
  了对这类报刊出版单位的改革要求。非时政类报刊中的非法人编辑部改革有三个方向可走。一是改为内部资料性出版物。二是并入大型出版传媒集团。三是如果这两条路子都走不通,
  就要考虑撤销了。对于科研部门和高等学校主管主办的非独立法人科技期刊、学术期刊编辑部,我们将另行制定具体改革办法。
  
  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
  《传媒》:新的形势下,我国报刊业应该如何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范卫平: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面对中央对文化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面对建设新闻出版强国事业赋予的新使命,面对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新期待,包括报刊业在内的新闻出版业必须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抓住极为难得的机遇,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作出新闻出版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一是要在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有所作为。我们应该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我们工作的各个方面。二是要在加强传播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方面有所作为。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网络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加快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文化传播体系,切实增强文化传播能力。在社会热点和重大问题的新闻报道中,要善用新媒体、占领新阵地,快速反应,及时引导,牢牢掌握话语权、主动权。三是要在加强精品力作的生产,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方面有所作为。要大力推动内容创新,抓好重点学术期刊等精品工程,组织出版更多具有时代精神与特点的精品力作,创造出影响世界文明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风格和中国精神。四是要在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方面有所作为。要努力为加快建立健全面向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大力组织实施好服务全社会的公益性项目,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出贡献。五是要在做大做强做优新闻出版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方面有所作为。要以内容创新为重点,继续发展纸介质传统出版产业,同时还要注意优化升级,以业态创新为重点,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等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六是要在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创建科学的体制机制方面有所作为。要按照中央领导关于“三改一加强”的要求,进一步巩固改革的成果,进一步加快企业兼并重组,进一步加强技术改造和产业产品升级,进一步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努力将改革的成果转化为
  生产力。七是要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方面有所作为。要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使新闻出版产品、服务、企业、资本“走出去”,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其他文献
民生新闻报道是当今媒体在激烈竞争中吸引读者的重要手段。民生新闻从百姓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好的民生新闻,不仅有内容、有内涵、有力度,而且让读者感到贴心、暖心。竭力做好民生新闻,提升民生新闻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进而增强媒体的竞争力,使媒体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笔者以《广西日报》及其子报为例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有效做好民生新闻报道。    深入挖掘新闻资源,着力点燃新闻亮点  对于民生新闻,不同
期刊
应明确媒体品牌的研究范围  我认为做媒体品牌价值的研究非常有价值。但首先要明确媒体品牌特指的含义是什么?媒体品牌跟其它行业品牌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这样研究才能够深入下去。因为媒体产品跟服务类产品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还有一点,中国的媒体数量很大,种类很多,传播范围很广泛。在评估和研究一个媒体的品牌价值的时候,应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内去研究?品牌一定是要和市场紧密联系的,不能脱离市场研究媒体品牌。我
期刊
2013年8月1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在中国报业的舞台上登场。看名字是一份全新的报纸,却已有58年的发展历史:从创刊于1955年的《图书发行》报,到改革开放时期更名为《中国图书商报》,再到今天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媒体融合与转型背景下的《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这份报纸再度更改其名。  一般说来,任何一张有着悠久历史与品牌积淀的报纸,改名都是“大考”。但《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的更名不仅是自身的发展之需和应
期刊
媒介融合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类信息自由和新闻自由福祉、实现公共利益的同时,也必然带来消极影响,产生因过度融合出现的媒介垄断,从而导致媒介行业利益的最终丧失。康卡斯特(Comcast)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融合”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传统电视媒体与网络电视的利益之争,数字时代公共利益与行业利益博弈的刀光剑影如影随形。    公共利益与行业利益两者不可偏废  行业利益得到支持。2011
期刊
娱乐是电视节目的自然属性。自从1998年《快乐大本营》在荧幕上一炮打响以来,电视娱乐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娱乐综艺节目、娱乐谈话节目、娱乐选秀节目、娱乐益智节目等,颇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家万台娱乐开”的势头。  早期的娱乐节目为相对封闭的社会心态找到了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但过犹不及,当娱乐节目开始以颠覆传统,依靠道德出位来吸引观众注意力时,就又走向了“娱乐浮肿”甚至“娱乐至死”的末路。如何去“浮
期刊
8月4日至8月10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广电集团和全省各地新闻单位全力推出抗击台风“海葵”报道,各媒体记者纷纷行动起来,刊播了一批气势磅礴、生动鲜活的一线报道,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防台抗台交响曲,凸显了浙江省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的成效。  采编团队高效传达权威声音  “海葵”来临之前,各新闻单位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台风报道预案,周密安排工作,分派多路记者奔赴抗台一线和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等核心部门
期刊
经过近一年的艰苦筹备和精心制作,《重庆日报》在9月3日至28日期间,以每天两个整版的宏大规模,浓墨重彩地推出了《走向世界的重庆企业》大型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受到广大读者的广泛好评。  精心策划,全景展现渝企“走出去”  重庆市直辖15年来,随着全市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一大批重庆本土企业通过投资办厂、兼并收购、资源开发等多种形式陆续走出国门,在全球化的大舞台上搏击风浪,开拓发展空间,提升竞争
期刊
路者,道也;寻路,其实是在悟道。满都拉著的《美术编辑创意手册——100案例鉴析》,我认为是一本悟道之作。  新闻工作者众,关于新闻的著作汗牛充栋;美术工作者多,研究美术的著作无以数计。但是,美术编辑创意与实践结合、与新闻结合、与商业结合的著作则颇鲜见。满都拉先后在数家媒体任过摄影记者、美编室主任、美术总监,业内经历丰富。在美术编辑圈子中,他已经是有一定分量的人物了。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刻苦研究美术并
期刊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党中央对江苏提出的明确要求。2008年11月,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江苏省新闻出版(版权)工作专题研讨班上,殷切希望江苏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努力在全国走率先发展之路,为全国新闻出版业作出表率,并就如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繁荣发展新闻出版业提出了全面要求。按照中央方针和总署领导的希望,近年来,江苏省新闻出版业推出了一系列推动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新举措,取得了
期刊
加快推动新时期我国新闻文化建设工作  柳斌杰发表讲话 李东东当选会长  本刊讯 (记者 彭波)10月24日,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出席大会并讲话,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当选中国新闻文化促进  会会长。  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成立于1989年,范敬宜为前四届会长。2010年年底,经民政部批准,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划转新闻出版总署作为其业务主管单位,成为新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