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娱乐绽放公益的光芒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di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娱乐是电视节目的自然属性。自从1998年《快乐大本营》在荧幕上一炮打响以来,电视娱乐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娱乐综艺节目、娱乐谈话节目、娱乐选秀节目、娱乐益智节目等,颇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家万台娱乐开”的势头。
  早期的娱乐节目为相对封闭的社会心态找到了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但过犹不及,当娱乐节目开始以颠覆传统,依靠道德出位来吸引观众注意力时,就又走向了“娱乐浮肿”甚至“娱乐至死”的末路。如何去“浮肿”,让娱乐节目展现人文关怀、彰显人文理想,引起电视理论学者和从业者的极大关注。
  国家广电总局在2011年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规定“全国卫视选秀节目一年加起来总量不超过10档,类型不得重复”。“限娱”一声令下,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似乎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境遇:娱乐节目还能怎么做?其出路何在?娱乐节目急需寻找到一个出口。
  经过几番挣扎,寓娱于育,电视娱乐节目的公益性呼之欲出,既让观众喜闻乐见,又体现主流价值观。电视节目娱乐性与公益性并驾齐驱,成为当前电视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一个新的风向标。
  公益性在电视娱乐节目中的体现
  早期的电视娱乐节目与电视公益节目似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节目形态,“娱乐”“公益”两张皮。娱乐节目过度搞笑,缺少人文关怀;公益节目教化有加,趣味不足。将娱乐与公益进行结合,首先从传播模式上来看,不仅将电视的各种手段和元素融入到公益活动的开展当中,保持电视媒体固有的传播优势,同时又将各种社会力量、资源吸纳融合进来,引导全社会及公众参与,形成稳定的传播期待。其次从传播效果而言,能有效地提升娱乐节目的思想品位与教育意义,增加媒介的美誉度与公众的信任程度。既提升节目品质,扩大媒体自身影响,又能扩大广告收入来源,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近年来,电视荧屏上出现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如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旨在娱乐脱口秀中宣传道德文化礼仪,走“脱口秀+公德礼仪”的路线;央视《开心辞典》答题冲关最后的奖品捐给希望小学,走“益智+公益”的路线;央视《咏乐汇》中每个访谈嘉宾带来的礼物在慈善拍卖后捐给“红十字书库”,走“访谈+公益”路线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具有“公益”特色的系列节目层出不穷,如“梦想系列”: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北京卫视《梦想合唱团》、江苏卫视《梦想成真》等,为普通人实现梦想,走“娱乐+梦想”路线;如“养生系列”:北京卫视《养生堂》、江苏卫视《名医》等,将日常保健知识引入电视,走“娱乐+养生”路线;如“调解系列”:江西卫视《金牌调解》、深圳卫视《第一调解》等,为普通人解决婚恋、家庭中的各种矛盾,走“娱乐+调解”路线等。
  另外,电视娱乐节目还聚焦社会重大现实问题,如湖南卫视《天声一队》联合芒果V基金开启全新公益项目“芒果校车”,成为全国首档大型直播音乐竞赛类慈善节目。校车安全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频发的校车事故更是广为热议。节目以明星搭档草根的形式组队进行音乐挑战,用歌声募集善款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捐助爱心校车。正如节目片花所说:他们(学生)的求学之路,就是我们的未来之路,就是中国的未来之路。笔者认为,将“音乐”与“公益”进行捆绑,走公益性的音乐选秀路线是《天声一队》走红的获胜法宝,《天声一队》也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2012年广播电视创新创优栏目之一。
  电视娱乐节目为何需要公益性
  如果说娱乐性是电视节目的自然属性,那么公益性则是电视节目的社会属性。电视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促进媒体自身发展和社会和谐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电视娱乐节目的公益性不仅是媒体的历史使命所然,也是受众的收视取向所趋。
  首先,电视娱乐节目的公益性是媒体“议程设置”的体现。以往的电视节目也有过公益性的尝试,如有关行政部门或者社会团体举办的公益活动,媒体予以报道。媒体只是被动地扮演“报道者”“宣传者”的单一角色,并没有掌握多少“话语权”和“主动权”,而在电视公益活动中,媒体已经积极地“抢班夺权”,按照自己的传播需要设置议程,较为成功地完成了角色的转换,从“配角”变成了“主角”,积极主动地担当了整个传播活动的“把关人”。公益话题是媒体引导社会价值取向的长期议题,通过议程所设置的话题,如“梦想”“爱心校车”“希望小学”等,引起大众对社会焦点问题的关注与援助。这对培植人民的权利意识,监督和规范公共决策,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其次,电视娱乐节目的公益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处于高发期,涉及民生的问题多有发生,这势必导致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出现。而电视娱乐节目将视角触及社会弱势群体,通过媒体力量解决部分民生问题,利用传媒影响力消除和弥合贫富分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媒介关怀来达到心理上的抚慰,成为协调社会矛盾的润滑剂和排气阀。
  最后,电视娱乐节目的公益性是受众的收视取向所趋。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人的大脑皮质上有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元,名为“注意神经元”,它们能对各种刺激物进行比较,然后只对其中那些具有新异的刺激或者那些自己所期待的刺激物发生反映。求新心理是受众在接受传播活动时的一种基本的心理状态。
  梳理近年来电视受众的心理变化,从“审美期待”到“审美疲乏”再到“审美挑剔”,同质化的节目和纯粹的娱乐感官刺激已不能引起大众的共鸣。而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告诉我们,受众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有特定需求和动机并得到“满足”的过程。
  快乐公益是一种全新的理念,让弱势群体在荧屏上实现现实生活中无法超越的“梦想”,感动与欢笑,激动与泪水,人文理想的宣扬,社会温情的力量,这种暂时性的替代与满足,让电视受众引起强烈的心理认同与情感共振。而情感上的共鸣是开启人类心门的金钥匙,也是最高层次的审美活动。好的电视节目就是要“入眼入脑入心”。
  从娱乐节目公益性看电视媒体走向
  随着全球化、多元化社会的发展,媒介的传播环境和传播方式发生巨大转变,电视的传播理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娱乐节目的公益性,体现了当前电视产业的转型,电视媒体的多元化意识、受众意识、创新意识在不断加强。
  首先,电视媒体的多元化意识在加强。娱乐中有公益,公益中有娱乐;新闻中有娱乐,娱乐中有新闻;综艺中有谈话,谈话中有综艺……各节目相互吸收其他节目的有效表现手段“为己所用”,以实现“1+1>2”的效果。
  其次,电视媒体的受众意识在加强。近年来电视业者逐渐意识到,如果研究电视不研究受众,那只是“一厢情愿”“单相思”,只有研究出受众喜欢看的电视节目,那才是“两情相悦”。电视不是孤芳自赏,不是曲高和寡,只有受众认可的电视节目才是好节目。因此,电视节目的受众意识和民生理念在逐渐加强,关注百姓生活,合理设置议题,将 “民生”“民情”“民意”有效传达,为受众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电视节目“既叫好又叫座”,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
  最后,电视媒体的创新意识在加强。创新是任何一档栏目长青的原动力,将“娱乐”与“公益”进行捆绑是娱乐节目创新理念的体现。在“后娱乐时代”,尤其是当下娱乐节目“公益”理念开发不足之际,各栏目组应在节目定位、节目内容、表现手段上不断进行大胆尝试和改良,不断增加节目有益的看点。
  当然,电视公益娱乐节目作为一种新兴的节目样式,在合作模式、传播方式、专业性与互动性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在实际制作中,我们也要警惕“公益搭台,娱乐唱戏”的不良倾向,避免借公益之名行娱乐之实,打着公益的幌子,制作表现低俗、品味庸俗的娱乐节目。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
其他文献
于2011年3月13日开通的U Channel,是新西兰电视台(TVNZ)和Facebook合作建立的免费数字频道,旨在为15~24岁的新西兰的年轻电视观众带来全新的用户体验。其中最具社交特色的栏目版块是U Live,该栏目每天下午4点至7点面向大众播放各类娱乐节目,其特色之处在于:观众可以通过Facebook中的U Live应用程序针对电视节目发表评论、上传图片、参加民意调查,并且这些信息将直接
期刊
最近重读了《广告的没落,公关的崛起》,这本著作前几年在中国很流行。面对新时期的营销变革,该书传达的理念的确是令人感到醍醐灌顶、振聋发聩。但不可否认,中国确有特殊国情,许多源于国外的营销传播思想,初看都甚是有理,但细想之下,就难免有“水土不服”之感。  一般情况下,无论是打品牌、推产品,抑或个人宣传,都离不开广告的推波助澜。但无论表面看起来怎样火爆,倾向于自说自话的所谓“硬广”已然是难逃没落的命运了
期刊
在数字技术逻辑下,媒介融合几乎是无法改变的趋势。我们明显感受到,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的背景下,大众对媒体的信息依赖、娱乐依赖和社会交往依赖,正迅速从传统媒体转向以网络为代表的数字新媒体。在此种状况下,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有两种可能的选择:一是选择以传统的方式继续生存和发展,那么有必要进行价值的重新定位,实现价值重构。譬如报纸,当其遭受网络海量信息传播的挑战时,有必要实现意见主导的回归,实现信息传播
期刊
皇皇800余页、95万字的《山西期刊史》赫然摆在我面前。翻开它,从1900年到2008年,百余年山西期刊发展的历史犹如长幅画卷缓缓展现眼前。一行行清晰流畅的文字、一幅幅珍贵无比的图片,默默诉说着山西期刊百年发展的风云变幻。《山西期刊史》16开本、硬皮精装,由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和山西省期刊协会合力编纂,沉甸甸的重量显示了它厚重的分量。作为全国首部全面、系统的地方期刊史专著,它的问世不仅为期刊史料的积累
期刊
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品牌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期刊品牌是人们识别期刊的分辨器,不同期刊品牌代表了不同的期刊特性、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设计理念、不同的心理目标,可以供读者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一个良好的期刊品牌同时还是质量和信誉的保证,品牌代表期刊、代表了期刊的信誉。品牌以质量取胜,品牌常附有文化、情感内涵,所以品牌给产品带来了附加值。此
期刊
管理  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整治违法违规中小学教辅  9月8日,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联合发出《关于对涉及中小学教辅材料违法案件(第一批)挂牌督办的通知》,将吉林辽源“1121”非法出版发行教辅期刊案等6起案件列为挂牌督办案件,并以此为突破口,加大对违法违规中小学教辅材料的整治力度。《通知》要求涉案省(区、市)相关部门要以案件查办工作为重要抓手,深入查处各个环节的违法犯罪行为,严格
期刊
民生新闻报道是当今媒体在激烈竞争中吸引读者的重要手段。民生新闻从百姓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好的民生新闻,不仅有内容、有内涵、有力度,而且让读者感到贴心、暖心。竭力做好民生新闻,提升民生新闻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进而增强媒体的竞争力,使媒体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笔者以《广西日报》及其子报为例从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有效做好民生新闻报道。    深入挖掘新闻资源,着力点燃新闻亮点  对于民生新闻,不同
期刊
应明确媒体品牌的研究范围  我认为做媒体品牌价值的研究非常有价值。但首先要明确媒体品牌特指的含义是什么?媒体品牌跟其它行业品牌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这样研究才能够深入下去。因为媒体产品跟服务类产品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还有一点,中国的媒体数量很大,种类很多,传播范围很广泛。在评估和研究一个媒体的品牌价值的时候,应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内去研究?品牌一定是要和市场紧密联系的,不能脱离市场研究媒体品牌。我
期刊
2013年8月1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在中国报业的舞台上登场。看名字是一份全新的报纸,却已有58年的发展历史:从创刊于1955年的《图书发行》报,到改革开放时期更名为《中国图书商报》,再到今天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媒体融合与转型背景下的《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这份报纸再度更改其名。  一般说来,任何一张有着悠久历史与品牌积淀的报纸,改名都是“大考”。但《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的更名不仅是自身的发展之需和应
期刊
媒介融合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类信息自由和新闻自由福祉、实现公共利益的同时,也必然带来消极影响,产生因过度融合出现的媒介垄断,从而导致媒介行业利益的最终丧失。康卡斯特(Comcast)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融合”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传统电视媒体与网络电视的利益之争,数字时代公共利益与行业利益博弈的刀光剑影如影随形。    公共利益与行业利益两者不可偏废  行业利益得到支持。201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