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之三)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toney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乃丽 译
  
  专注意识:假面表情
  
  日本弓道对中靶率并不看重,但很看重“架势”,因为他们认为,只要能把握好姿势,箭就一定能中靶。写《菊与棒球棒》的赫瓦汀古在他的书中就说,美国的击球手一般不很在乎姿态、风度,而把是否能打出好成绩放于首位,而日本“优秀的棒球选手必须是能把自己身体的每一个动作做得完美无瑕的人,只要做到这点,其他的便可迎刃而解”。赫瓦汀古在此指出的姿态、风度,实际上就是“架势”。
  日本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种刀剑文化,所以“架势”的典型还体现在剑道方面。剑道九段佐藤贞雄师范曾用一段流传至今的故事,说明什么是“架势”及它的重要性:宫本武藏是日本历史上一位剑术高手,有一天,一位为父母报仇心切的年轻人来到他的住处想讨教一手功夫,但他一点武功底子都没有。这时宫本武藏就只教他“一手”功夫,当然并不是教他什么高难度的绝招,而只是教他摆一种正确的架势,并告诫他:去报仇时,在喊出父母的仇敌之后把眼睛蒙起来,一旦感到敌人的杀气,只管把准备好的剑刺出去。这位年轻人便按照宫本武藏的指示和教导去报仇,结果仇敌没有看穿拿好架势的这位年轻人,只好匆忙而慌乱地挥起大刀“啊呀……”地砍去,只听“噗通”一声,都以为年轻人被劈成两半倒在了血泊里,但倒下的不是年轻人而是他的仇敌。
  佐藤师范强调的“架势”不仅仅是对身形的调整,同时还是一种精神,即专心致志的精神。这是日本人常有的一种精神思想准备。可以说,战后的日本正是因为国民有这种“高度的精神准备”,才得以从废墟中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正如剑道高手的“架势”那样,日本假面具上的许多夸张表情,都凝固于一种表情,成了中间表情。其他国家的假面具,大都根据形象的需要做得各有喜怒哀乐。但日本的能面,只有两种是紧闭着嘴的,其他的则是稍微把嘴张开一点的表情,介于张大嘴和闭嘴之间,只能称作“中间表情”。日本人认为只有用这种脸谱,才能表演出各种各样的表情。
  凝固于一种表情的能面静中有动,而一旦动起来,便可能有数以百计的动隐匿其中,这恰恰也是日本人的面孔。在日本的大街小巷、宾馆接待处以及国际会议场里看到的,那一副副面带微笑,像捣年糕一样弯腰向人寒暄的面部表情,可以用所有的形容词来形容:诚实、尊敬、亲切、细致入微等等。但是,当冗长的寒暄一结束,场合一改变,面部表情就会随之变得异常冷静,表情变化之快真是令人吃惊。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惊叹:人们都认为有着像神风敢死队队员那副表情的日本人,即使失败了也决不会轻而易举地让美国军队登陆的,但事实是,日本人突然一变脸,却以一副和蔼可亲的表情去欢迎胜利者,这与当时日本神风敢死队的行为一样让世人吃惊,这就是日本人的变性。不懂能面缩小术的西方人对此难以理解是不难想象的。
  
  凝聚意识:徽章文化
  
  如果再仔细观察一下日本文化社会就会感到,它表现的是:把宏大的世界观、呆板的历史、集团式的世界都凝聚成一种形态,变成一种视觉上的东西。这就是东方世界只有在日本才能够看到的一种文化现象——徽章文化。
  徽章主要装饰在衣服、建筑物、酒杯以及灯笼等处,以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一些历史剧目如《水户黄门》中,只要一亮出印盒上的葵徽章,人们便“嗨!嗨!”地俯首听命,因此,家族徽章主要表现了一种公正、社会正气,而不仅仅表明家族的血缘关系。基督教的十字架、佛教的“”都是如此。对宗教教理、历史、集团等过于含混不清、难以掌握的概念,若用一枚徽章来表现就简单多了,人们便容易以此为中心聚集到一起。十字架因为有具体的形状,所以殉教者可以借助它去牺牲生命。
  
  在一般劳动者当中,人们外面罩的那件叫“半缠”的短外衣便有与家徽相同的意义。短外衣不仅是一种工作服,而且是自己所属组织、共同体的一种标志。工人的技术以及手艺人的本领、责任的象征便是短外衣,只要穿着这种工作服短外衣,一个人的面貌就成为这个集体的面貌,受到这个集体的约束;反之,短外衣的荣誉也成为个人的骄傲。
  同样,商店里也有象征物——“门帘”。门帘挂在店门前用于遮日、挡风,同时,也是商家的象征性标志,商人把自己的本领与信用“赌在门帘”上拼命工作。假如店铺要被烧毁,商人会像战士保护战旗一样去保护门帘。
  日本现代著名的三菱、三井等公司都有自己的徽章标志,每个公司职员胸前都佩戴着它。甚至有的还出现在一些商品的商标中,如索尼、松下等等。武士在徽章的鼓舞下战斗,工人受工作服的约束拼命工作,商人用门帘固守着店铺的信誉。现代的公司职员每人都佩戴的公司徽章,象征一种名誉,受这些名誉的鼓舞、约束,他们都得为自己的未来拼命工作和生活。不去摆脱徽章型人生,这正是日本人。
  日本人喜爱名片也源于徽章的传统,把人浓缩于一张小卡片上,似乎仅凭一张名片便能够了解一个人的全部。在日本,人与人相见,不是从面对面谈话开始,而是从拜读名片开始。
  对荒凉的美国西部的开拓者们来说,遇到陌生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去摸腰里的枪以防不测,而和蔼的日本人却是赶快把手伸到内衣口袋里去摸索并取出名片(如果稍微怠慢,第一次见面的印象就要打折扣),然后恭敬地低下头,把名片递到对方手里,而且在拿到对方的名片后必须目不转睛地盯着慢慢看(与前相反,这时如果看得过于迅速也会有损形象)。
  看起来,似乎人的面孔还不如一张缩小了的名片重要。不,正确地说,人们把名片拿到手后主要是看名片上的职位。对外国人来说,日本人那认真地看写在名字旁边的任职情况的瞬间表情确实难以形容。你可以根据对方审视你递过去的名片时的面部表情的变化来判断初次见面是否成功。礼貌的做法是稍微做吃惊状,轻微地点头(必须根据职位的高低来调整点头、鞠躬的幅度),然后把它作为非常贵重的东西恭恭敬敬地放入口袋里。如果接到名片后,看也不看,就像处理用过了的手帕似地随便放入口袋里,是绝对不行的,一定要纠正。
  与人结识不看面孔而一定要看名片,这就是徽章之邦——日本的习惯。当然,名片并不是日本特有的东西,据说日本在一个世纪前的万延元年(即1860年),由幕府派往美国的遣外使节新见正兴第一次使用名片。与其他的文化相比,日本使用名片的历史并不长。但有人说,“堪称名片发明国的法国,是使用名片最少的国家,而用名片最多的国家却是日本。”(全文完)
其他文献
我知道“做客人要有礼貌”。我知道我“不是香港人,所以不懂香港”。我完全承认“你们台湾更糟糕”。所以,讲这个题目还真的“我有压力”,套一句“巴士阿叔”的真情告白。但是,我也相信香港人的开阔,容得了善意的直率。    添马舰有故事    “添马舰”这个名词的来源是什么?我问了10个香港人,发现10个香港人都不知道。  于是做了些研究。添马舰,HMS Tamar,是英国海军一艘军舰,建造在1863年——
期刊
与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媒体相比,中国网络的自由度不知要大多少倍。网络的宽松,固然会带来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但也正因为网络有自由表达的权利,特别是怀疑、质疑、纠偏和挑战的权利,所以公众辨别真伪、分辨是非的意识和能力也随之增强。    包袱沉重的传统媒体不断输给网络    传统纸媒行业有一句话:“因为我怀疑,所以我当编辑。”意思是,报刊上发表的任何信息,都先由编辑把关以确保真实可靠,对社会、对读者负
期刊
笔者2003年到北京大学求学,至今已5年多。2004年亚洲杯足球赛,2005年反日游行、抵制日货活动,2008年毒饺子事件等给中日关系蒙上阴影,笔者都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另一方面,2006年安倍晋三首相闪电式访华、2007年福田康夫首相对华访问并在北大演讲,以及日本政府向四川大地震派遣海外救援队等有利于两国关系的事件发生时,笔者也在现场目睹。2008年5月3日,胡锦涛主席看望北大师生,笔者作为日本
期刊
受访人    冯昭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日本爱知大学客座教授)     中日外交的五个“温差”    《同舟共进》:中日两国的关系一直“磕磕碰碰”,但政府外交似乎并未影响民间交流,您能介绍一下近年来中日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状况吗?  冯昭奎:总体来说,这几年的中日关系在政府和民间有不同表现,可以说存在五个“温差”:  自2002年小泉执政开始,
期刊
我不知这位被毛戏称为“张飞的后代”、连江青都要讨好她几分的“小张”,与此时返朴归真之张玉凤,有着怎样的区别。百闻不如一见,至少澄清了个别无聊的传闻,改变了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    文老未习武,武老却能文。  文老姓冒,名舒諲①,是元朝镇南王脱欢帖木儿(一说中书右丞相脱脱)的苗裔,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辟疆的后代,其父冒广生(鹤亭)②是一代诗词大家。舒諲以倜傥风流的世家公子,蜚声文、剧、影坛,又服务
期刊
2007年是中日复交35周年,又是“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70周年,这使得这一年的中日关系充满了机遇和挑战。2006年10月以来,中日关系走出“政冷”低谷。2007年,中日关系能否在“乍暖还寒”中继续“回暖”?    既非“蜜月”,也非“政冷”    2001年到2006年期间,小泉首相连年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把中日关系推入“政冷”低谷。小泉路线在亚洲陷于“四面楚歌”困境,在国内
期刊
日本自民党(全称:自由民主党,创建于1955年11月)无疑是个“奇迹”,它承载着战后半个多世纪日本历史的几乎全部功过。  1989年的一天,我的保证人藤永先生把我带进了著名的“东京永田町众议院第一议员会馆”。那里几乎集中了日本所有在位实力派国会议员的办公室,一个亚洲经济强国的风风雨雨,都在这幢楼宇中被翻来覆去地搅动着。藤永先生是日本自民党原干事长安倍晋太郎的同乡和后辈弟子——据说日本的山口县,是日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到一年,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开始对外提供经济援助。根据解密的外交部档案,1976年以前我国曾向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过经济援助,1973年以后这种与国力不符的对外援助才逐步得到纠正。    建国初对蒙、朝、越的援助力度有多大    建国后最早的对外援助是在1950年7月,我国首任驻蒙古大使吉雅泰刚到任,蒙古总理乔巴山就提出急需劳动力。这时新中国刚成立不
期刊
腐败和反腐败是许多人一谈起来血压能马上升高的话题,容易让人得出“瞎子摸象”的结论,鲜有人能用专业、中立、理性的观点冷静地探讨腐败的成因和治理之道。不说一般的老百姓,即便是一些学富五车的专家、学者和部分媒体,在分析和解释中国的腐败问题时,也常常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似是而非的建议和分析,而这些建议和分析所造成的混淆和迷思,远比它们要解答的腐败成因还要困扰得多。    “乱世用重典”止不住“前腐后继” 
期刊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是一句常话。  前年坊间有一本出人意料走红的书——余世存先生所编之《非常道——1840~1999的中国话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这是仿“世说”体的一本杂书,书中吉光片羽,分类汇集了晚近中国历史人物的奇闻逸事,因为选家的眼光和“话语”的精粹,这样的书是很容易被读者相中的。  却说《非常道》有一节:“1957年,文化部副部长刘鬃要新凤霞跟她的右派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