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乃丽 译
专注意识:假面表情
日本弓道对中靶率并不看重,但很看重“架势”,因为他们认为,只要能把握好姿势,箭就一定能中靶。写《菊与棒球棒》的赫瓦汀古在他的书中就说,美国的击球手一般不很在乎姿态、风度,而把是否能打出好成绩放于首位,而日本“优秀的棒球选手必须是能把自己身体的每一个动作做得完美无瑕的人,只要做到这点,其他的便可迎刃而解”。赫瓦汀古在此指出的姿态、风度,实际上就是“架势”。
日本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种刀剑文化,所以“架势”的典型还体现在剑道方面。剑道九段佐藤贞雄师范曾用一段流传至今的故事,说明什么是“架势”及它的重要性:宫本武藏是日本历史上一位剑术高手,有一天,一位为父母报仇心切的年轻人来到他的住处想讨教一手功夫,但他一点武功底子都没有。这时宫本武藏就只教他“一手”功夫,当然并不是教他什么高难度的绝招,而只是教他摆一种正确的架势,并告诫他:去报仇时,在喊出父母的仇敌之后把眼睛蒙起来,一旦感到敌人的杀气,只管把准备好的剑刺出去。这位年轻人便按照宫本武藏的指示和教导去报仇,结果仇敌没有看穿拿好架势的这位年轻人,只好匆忙而慌乱地挥起大刀“啊呀……”地砍去,只听“噗通”一声,都以为年轻人被劈成两半倒在了血泊里,但倒下的不是年轻人而是他的仇敌。
佐藤师范强调的“架势”不仅仅是对身形的调整,同时还是一种精神,即专心致志的精神。这是日本人常有的一种精神思想准备。可以说,战后的日本正是因为国民有这种“高度的精神准备”,才得以从废墟中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正如剑道高手的“架势”那样,日本假面具上的许多夸张表情,都凝固于一种表情,成了中间表情。其他国家的假面具,大都根据形象的需要做得各有喜怒哀乐。但日本的能面,只有两种是紧闭着嘴的,其他的则是稍微把嘴张开一点的表情,介于张大嘴和闭嘴之间,只能称作“中间表情”。日本人认为只有用这种脸谱,才能表演出各种各样的表情。
凝固于一种表情的能面静中有动,而一旦动起来,便可能有数以百计的动隐匿其中,这恰恰也是日本人的面孔。在日本的大街小巷、宾馆接待处以及国际会议场里看到的,那一副副面带微笑,像捣年糕一样弯腰向人寒暄的面部表情,可以用所有的形容词来形容:诚实、尊敬、亲切、细致入微等等。但是,当冗长的寒暄一结束,场合一改变,面部表情就会随之变得异常冷静,表情变化之快真是令人吃惊。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惊叹:人们都认为有着像神风敢死队队员那副表情的日本人,即使失败了也决不会轻而易举地让美国军队登陆的,但事实是,日本人突然一变脸,却以一副和蔼可亲的表情去欢迎胜利者,这与当时日本神风敢死队的行为一样让世人吃惊,这就是日本人的变性。不懂能面缩小术的西方人对此难以理解是不难想象的。
凝聚意识:徽章文化
如果再仔细观察一下日本文化社会就会感到,它表现的是:把宏大的世界观、呆板的历史、集团式的世界都凝聚成一种形态,变成一种视觉上的东西。这就是东方世界只有在日本才能够看到的一种文化现象——徽章文化。
徽章主要装饰在衣服、建筑物、酒杯以及灯笼等处,以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一些历史剧目如《水户黄门》中,只要一亮出印盒上的葵徽章,人们便“嗨!嗨!”地俯首听命,因此,家族徽章主要表现了一种公正、社会正气,而不仅仅表明家族的血缘关系。基督教的十字架、佛教的“”都是如此。对宗教教理、历史、集团等过于含混不清、难以掌握的概念,若用一枚徽章来表现就简单多了,人们便容易以此为中心聚集到一起。十字架因为有具体的形状,所以殉教者可以借助它去牺牲生命。
在一般劳动者当中,人们外面罩的那件叫“半缠”的短外衣便有与家徽相同的意义。短外衣不仅是一种工作服,而且是自己所属组织、共同体的一种标志。工人的技术以及手艺人的本领、责任的象征便是短外衣,只要穿着这种工作服短外衣,一个人的面貌就成为这个集体的面貌,受到这个集体的约束;反之,短外衣的荣誉也成为个人的骄傲。
同样,商店里也有象征物——“门帘”。门帘挂在店门前用于遮日、挡风,同时,也是商家的象征性标志,商人把自己的本领与信用“赌在门帘”上拼命工作。假如店铺要被烧毁,商人会像战士保护战旗一样去保护门帘。
日本现代著名的三菱、三井等公司都有自己的徽章标志,每个公司职员胸前都佩戴着它。甚至有的还出现在一些商品的商标中,如索尼、松下等等。武士在徽章的鼓舞下战斗,工人受工作服的约束拼命工作,商人用门帘固守着店铺的信誉。现代的公司职员每人都佩戴的公司徽章,象征一种名誉,受这些名誉的鼓舞、约束,他们都得为自己的未来拼命工作和生活。不去摆脱徽章型人生,这正是日本人。
日本人喜爱名片也源于徽章的传统,把人浓缩于一张小卡片上,似乎仅凭一张名片便能够了解一个人的全部。在日本,人与人相见,不是从面对面谈话开始,而是从拜读名片开始。
对荒凉的美国西部的开拓者们来说,遇到陌生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去摸腰里的枪以防不测,而和蔼的日本人却是赶快把手伸到内衣口袋里去摸索并取出名片(如果稍微怠慢,第一次见面的印象就要打折扣),然后恭敬地低下头,把名片递到对方手里,而且在拿到对方的名片后必须目不转睛地盯着慢慢看(与前相反,这时如果看得过于迅速也会有损形象)。
看起来,似乎人的面孔还不如一张缩小了的名片重要。不,正确地说,人们把名片拿到手后主要是看名片上的职位。对外国人来说,日本人那认真地看写在名字旁边的任职情况的瞬间表情确实难以形容。你可以根据对方审视你递过去的名片时的面部表情的变化来判断初次见面是否成功。礼貌的做法是稍微做吃惊状,轻微地点头(必须根据职位的高低来调整点头、鞠躬的幅度),然后把它作为非常贵重的东西恭恭敬敬地放入口袋里。如果接到名片后,看也不看,就像处理用过了的手帕似地随便放入口袋里,是绝对不行的,一定要纠正。
与人结识不看面孔而一定要看名片,这就是徽章之邦——日本的习惯。当然,名片并不是日本特有的东西,据说日本在一个世纪前的万延元年(即1860年),由幕府派往美国的遣外使节新见正兴第一次使用名片。与其他的文化相比,日本使用名片的历史并不长。但有人说,“堪称名片发明国的法国,是使用名片最少的国家,而用名片最多的国家却是日本。”(全文完)
专注意识:假面表情
日本弓道对中靶率并不看重,但很看重“架势”,因为他们认为,只要能把握好姿势,箭就一定能中靶。写《菊与棒球棒》的赫瓦汀古在他的书中就说,美国的击球手一般不很在乎姿态、风度,而把是否能打出好成绩放于首位,而日本“优秀的棒球选手必须是能把自己身体的每一个动作做得完美无瑕的人,只要做到这点,其他的便可迎刃而解”。赫瓦汀古在此指出的姿态、风度,实际上就是“架势”。
日本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种刀剑文化,所以“架势”的典型还体现在剑道方面。剑道九段佐藤贞雄师范曾用一段流传至今的故事,说明什么是“架势”及它的重要性:宫本武藏是日本历史上一位剑术高手,有一天,一位为父母报仇心切的年轻人来到他的住处想讨教一手功夫,但他一点武功底子都没有。这时宫本武藏就只教他“一手”功夫,当然并不是教他什么高难度的绝招,而只是教他摆一种正确的架势,并告诫他:去报仇时,在喊出父母的仇敌之后把眼睛蒙起来,一旦感到敌人的杀气,只管把准备好的剑刺出去。这位年轻人便按照宫本武藏的指示和教导去报仇,结果仇敌没有看穿拿好架势的这位年轻人,只好匆忙而慌乱地挥起大刀“啊呀……”地砍去,只听“噗通”一声,都以为年轻人被劈成两半倒在了血泊里,但倒下的不是年轻人而是他的仇敌。
佐藤师范强调的“架势”不仅仅是对身形的调整,同时还是一种精神,即专心致志的精神。这是日本人常有的一种精神思想准备。可以说,战后的日本正是因为国民有这种“高度的精神准备”,才得以从废墟中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正如剑道高手的“架势”那样,日本假面具上的许多夸张表情,都凝固于一种表情,成了中间表情。其他国家的假面具,大都根据形象的需要做得各有喜怒哀乐。但日本的能面,只有两种是紧闭着嘴的,其他的则是稍微把嘴张开一点的表情,介于张大嘴和闭嘴之间,只能称作“中间表情”。日本人认为只有用这种脸谱,才能表演出各种各样的表情。
凝固于一种表情的能面静中有动,而一旦动起来,便可能有数以百计的动隐匿其中,这恰恰也是日本人的面孔。在日本的大街小巷、宾馆接待处以及国际会议场里看到的,那一副副面带微笑,像捣年糕一样弯腰向人寒暄的面部表情,可以用所有的形容词来形容:诚实、尊敬、亲切、细致入微等等。但是,当冗长的寒暄一结束,场合一改变,面部表情就会随之变得异常冷静,表情变化之快真是令人吃惊。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惊叹:人们都认为有着像神风敢死队队员那副表情的日本人,即使失败了也决不会轻而易举地让美国军队登陆的,但事实是,日本人突然一变脸,却以一副和蔼可亲的表情去欢迎胜利者,这与当时日本神风敢死队的行为一样让世人吃惊,这就是日本人的变性。不懂能面缩小术的西方人对此难以理解是不难想象的。
凝聚意识:徽章文化
如果再仔细观察一下日本文化社会就会感到,它表现的是:把宏大的世界观、呆板的历史、集团式的世界都凝聚成一种形态,变成一种视觉上的东西。这就是东方世界只有在日本才能够看到的一种文化现象——徽章文化。
徽章主要装饰在衣服、建筑物、酒杯以及灯笼等处,以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一些历史剧目如《水户黄门》中,只要一亮出印盒上的葵徽章,人们便“嗨!嗨!”地俯首听命,因此,家族徽章主要表现了一种公正、社会正气,而不仅仅表明家族的血缘关系。基督教的十字架、佛教的“”都是如此。对宗教教理、历史、集团等过于含混不清、难以掌握的概念,若用一枚徽章来表现就简单多了,人们便容易以此为中心聚集到一起。十字架因为有具体的形状,所以殉教者可以借助它去牺牲生命。
在一般劳动者当中,人们外面罩的那件叫“半缠”的短外衣便有与家徽相同的意义。短外衣不仅是一种工作服,而且是自己所属组织、共同体的一种标志。工人的技术以及手艺人的本领、责任的象征便是短外衣,只要穿着这种工作服短外衣,一个人的面貌就成为这个集体的面貌,受到这个集体的约束;反之,短外衣的荣誉也成为个人的骄傲。
同样,商店里也有象征物——“门帘”。门帘挂在店门前用于遮日、挡风,同时,也是商家的象征性标志,商人把自己的本领与信用“赌在门帘”上拼命工作。假如店铺要被烧毁,商人会像战士保护战旗一样去保护门帘。
日本现代著名的三菱、三井等公司都有自己的徽章标志,每个公司职员胸前都佩戴着它。甚至有的还出现在一些商品的商标中,如索尼、松下等等。武士在徽章的鼓舞下战斗,工人受工作服的约束拼命工作,商人用门帘固守着店铺的信誉。现代的公司职员每人都佩戴的公司徽章,象征一种名誉,受这些名誉的鼓舞、约束,他们都得为自己的未来拼命工作和生活。不去摆脱徽章型人生,这正是日本人。
日本人喜爱名片也源于徽章的传统,把人浓缩于一张小卡片上,似乎仅凭一张名片便能够了解一个人的全部。在日本,人与人相见,不是从面对面谈话开始,而是从拜读名片开始。
对荒凉的美国西部的开拓者们来说,遇到陌生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去摸腰里的枪以防不测,而和蔼的日本人却是赶快把手伸到内衣口袋里去摸索并取出名片(如果稍微怠慢,第一次见面的印象就要打折扣),然后恭敬地低下头,把名片递到对方手里,而且在拿到对方的名片后必须目不转睛地盯着慢慢看(与前相反,这时如果看得过于迅速也会有损形象)。
看起来,似乎人的面孔还不如一张缩小了的名片重要。不,正确地说,人们把名片拿到手后主要是看名片上的职位。对外国人来说,日本人那认真地看写在名字旁边的任职情况的瞬间表情确实难以形容。你可以根据对方审视你递过去的名片时的面部表情的变化来判断初次见面是否成功。礼貌的做法是稍微做吃惊状,轻微地点头(必须根据职位的高低来调整点头、鞠躬的幅度),然后把它作为非常贵重的东西恭恭敬敬地放入口袋里。如果接到名片后,看也不看,就像处理用过了的手帕似地随便放入口袋里,是绝对不行的,一定要纠正。
与人结识不看面孔而一定要看名片,这就是徽章之邦——日本的习惯。当然,名片并不是日本特有的东西,据说日本在一个世纪前的万延元年(即1860年),由幕府派往美国的遣外使节新见正兴第一次使用名片。与其他的文化相比,日本使用名片的历史并不长。但有人说,“堪称名片发明国的法国,是使用名片最少的国家,而用名片最多的国家却是日本。”(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