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进士行卷之风与社会影响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o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提到:“大约终唐世为常选之最盛者,不过明经、进士两科而已.”唐代虽然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等许多考试科目,但仍以进士和明经为主.宋代以后的科举便只有进士一门考试科目.可见,进士在唐代科举制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唐代的统治者好文,工于诗赋,推崇进士科,所以进士考试在唐代是做官的重要途径.贞元以后,大量进士出身的士人大都能够在朝廷担任显要的职务,到了宪宗的时候,不仅州郡和尚书等职位多为进士出身,就连宰相也多为进士出身.可见在当时,考取进士是时人能够体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重要途径.
其他文献
期刊
有上百件事情需要去做,却没有一点空闲时间——这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营销及行为决策研究教授莫吉纳·霍姆斯对个人生活的感受,她甚至想过放下一切,搬到荒岛上,每天躺在沙滩上.rn“我们应该放弃一切,去住在一座荒岛上吗?”莫吉纳·霍姆斯思索着,在现代社会里,许多人和她一样,感到没有足够的时间,并且不断追求更多自由时间,但是当人过上有着大量空闲时间的生活后,他们真的会感到更加快乐吗?
期刊
“子曰:\'君子不器.\'”在《论语》中,这句话单独出现,既无对话,也无上下文语境.什么是器?“君子不器”真正在说什么?孔子并未将这些问题完全解答.从古至今,学者对此都多有自己见解,其中,将“君子不器”理解为君子要成为通才这一观点是学术界非常主流的一种观点.rn明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言:“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朱熹继承了前人观点,将“器”与“用”进行贯通,但是又加入了“体”的观念.钱穆在《论语新解》中指出“器”各有各的用途但无法相通,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与之类似
期刊
《水浒传》里鲁智深出现的场面大都很热闹,适合舞台表演.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大闹野猪林……一看都是动作戏.rn鲁提辖先是“消遣”了一番郑屠,又打了他三拳,用了各种色彩、音响、味道来形容.在桃花村,他打了要强娶刘太公女儿的小霸王周通——非要赤条条躺在床上装新娘子,喜剧元素十足,这应该是施耐庵为了场面滑稽,特意加戏.在大相国寺,他把前来挑衅找事的混混踢进粪坑,当场制服挑衅者又并不过分惩罚,给人以痛快之感.他很少遇到尴尬狼狈的时刻,只有一次在瓦罐寺,饿着肚子打不过人家.后来又和史进偶遇
期刊
姨母大人:rn“人非木石,孰能无情?”“羊跪食乳,尚识天性之恩”,何况人乎!来信读后,心肺实存难言之痛!然时代迫使如此,曾望深谅是幸!rn所言各节,全为顽固分子之谣言,现在梅等全以舌耕糊口,何曾在军队服务?正因为米珠薪桂,所入不敷所出,故有要求家庭津贴之意见见诸前信;要是服务四军,谈四军的艰苦奋斗之部队,所有人员绝不愿向人诉苦,即使是家庭,他们亦无任何企求.由此已可证明梅等之目前生活情形及行踪,望可对外人言之,加以声明和解释,莫将来弄成误会.
期刊
选1的你rn你喜欢纵观生活“大局”,掌握大方向,所以不拘小节.与此同时,你向往自由和冒险,不喜欢千篇一律的生活.rn职业推荐:飞行员或者宇航员对你来说会不会太遥远了呢?可是这些职业真的很酷哦.喜欢掌握方向的你还可以考虑做能让你影响决策的工作,比如公务员.
期刊
一群老樟树,时常绵密地铺进梦境里.顺着它们挥舞的长臂,童年、外婆、乡愁,时间的经纬,无数次重新映现在一座名叫樟树下的村庄深处.rn大巴车一路畅行,开到了村委会前的停车场,从车上走下来一群来自各地的文艺家,作为其中一员,你忍不住动情地向众人指认这个村庄在你生命中的特殊意义——外婆家.儿时钻进钻出的土房子、老洞水、泥巴路、猪栏牛舍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还有整洁的水泥路、青砖地.
期刊
孔子曰:“三十而立.”三十岁是而立之年.很多人将“三十而立”理解为:三十岁时应该有所立的事业,即立业.其实这种解释并不符合孔子原意.rn东汉班固把“三十而立”理解为立学,他在《汉书·艺文志》中云:“三十而五经立也.”也就是说,三十岁时就学通了五经.南朝梁皇侃在《论语义疏》中也是这样认为的.
期刊
以前一说健身,标配就是全套运动装备、一眼望去各类器材应有尽有的健身房大厅,以及一张极大概率只会使用一次的会员年卡.rn而如今,朋友圈里规规矩矩去健身房的人越来越少.rn他们看重“有趣”甚于健身目的,从大而全的健身房,流向了小而精的街舞班、攀岩馆、拳击馆、击剑馆.rn1.“我不是去健身,是去合法打人”rn前两年健身房遍地开花的时候,“健身”二字是最让社畜又爱又恨的东西.
期刊
在《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席勒认为诗人或者是自然,或者寻求自然.前者使诗人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使诗人成为感伤的诗人.“自然”指的是自然界的素朴,以及普遍意义上的生命法.寻求自然即寻求自然界现象的素朴,寻求普遍意义上的生命,这两种不同的现象,形成了不同的创作方法和思潮.席勒从人性论的角度考察艺术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素朴的诗指的是现实主义,感伤的诗是浪漫主义,而理想中优美的诗是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相结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