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造纸 记录历史活化石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tianfu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造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据《云南民族手工造纸地图》一书记载,云南造纸是经中原传入。造纸术传入云南,最迟可追溯到三国时代。2000年过去了,今天的造纸术,比以前不知要先进多少倍。但是,在云南的有些地方,仍然使用古老的土法来造纸,而且,不论是原料、工具、操作技术、工艺流程,也都几乎和2000年前的一般无二。
  东巴纸
  东巴纸,是一种原始粗糙,但却千年不腐的纸张,延续千年的东巴纸见证了纳西文化的发展。东巴纸是纳西族东巴祭司用来记录东巴经和繪制东巴画的一种专用纸,是一种十分珍稀的少数民族手工纸。
  东巴纸主要是在丽江的大具乡肯配古村制造。其原料为瑞香科的荛花属,也就是澜沧荛花和丽江荛花。制造工艺可以说是手工造纸中最原始的工艺,它每次造成出的纸,都需要在湿的时候从造纸器中取出再扣贴到直立的木板上晒干,因而产量极低,但也因此,它在所有手工造纸中身价最高。这种纸张比较厚,但特点是耐磨损、防虫蛀,主要用于东巴经的抄写。
  与丽江东巴纸相类似的,在迪庆香格里拉三坝,也称白水台或白地的地方,也一样是使用荛花造纸,只是工艺稍有区别,这里所造的东巴纸,在滇西北少数民族中很有声望,被称为白地纸。白地纸色白质厚,不易遭虫蛀,可长期保存,用它书写的东巴经典据20世纪40年代的调查有五千多卷。白地东巴纸为弘扬东巴文化做出了卓著贡献,从工艺史角度来看,它又是研究我国手工造纸的难得实例。
  傣族手工造纸
  傣族手工造纸技艺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芒团村和永德县永康镇永康村芒石寨村。
  芒团傣族造纸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过去是专为土司生产。造纸原料为“构树皮”,傣家人叫“埋沙”。构皮纸坚韧洁白、柔软光滑、久存不陈、力撕不破、防虫防蛀、是抄誊经书的优质纸张。


  傣族手工纸无论是浸泡、蒸煮或是捶打,还是抄纸、晒纸或砑光,都是女人在做,这和纳西族的相反。据当地人讲,孟定傣族构树皮手工造纸这门工艺只传女,不传男。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男人除了能够帮忙采料购料外,其他工序都由女人完成。
  腾冲手工造纸
  腾冲偏远的界头新庄村,手工造纸还在按古老的方式代代延续。
  在腾冲,每年都有大量的白棉纸用于宗教活动。唐代,佛教经泰国、缅甸等地传入云南,腾冲地处这一传播路线要冲,佛教香火极为兴盛,各种经书文本大量传抄,于是,手工抄纸的白棉纸因纸质优良,不断发展。由于腾冲地处边境,与缅甸、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相邻,大量的白棉纸也销往这些国家。
  腾冲界头新庄村的腾宣,在书画界,也一直名声在外。腾宣在书画界被广泛推崇和徐悲鸿有莫大的关系。1941年底,徐悲鸿从东南亚取道腾冲归国时,曾特意买了三卷腾宣,并对一位画者称赞说,腾宣不仅有头宣(宣城纸)种种长处,而且还有一个头宣所没有的好处:作画后别人无法偷揭。其实腾宣的另一个传奇之处,那就是百年不变色。


  大理鹤庆造纸
  在大理,鹤庆龙珠村千年前就已誉满各地,被称为“千年土纸第一村”,它是中国最早生产普洱茶专用包装白绵纸的。
  龙珠村是鹤庆县松桂镇的一个普通的村落,而省内多数用以普洱茶包装白绵纸就出自这个小村。在鹤庆县的六合乡、中江乡、朵美乡,以及丽江永胜县料浸泡到最后出纸,整个加工过程需要半个月的时间。


  整个龙珠村,手工造纸的作坊三步一间,五步一处,就像是一个专项表演手工造纸的山村公园。这里的村民们个个都是手工造纸的能手,随便拉一个过来,都能头头是道地讲述手工造纸的整个过程。传统的手工造纸术,已经作为一种文化,深入到了整个山村的血脉之中。

其他文献
近年来,文山州始终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实施民族文化强州战略,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切实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制定规划绘蓝图  編制发布了《文山州“十三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和《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石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云南省文化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世界三七之乡·中国宝石之都”战略定位,提出了“一园两带五产业”的发展
期刊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新产品、新业态爆发式增长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楚雄州文化产业迎难而上、积极作为,深入实施融合发展和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发展战略,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2016年,全州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1.29亿元,同比增长8.2%,居全省第8位。有42家省联网直报文化企业,文化市场经营单位2000余个、从业人员1万余人,形成了较为健全的产业发展体系,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十三五”期间
期刊
保山以“五大文化品牌”建设为契机,主打永子、珠宝、根雕、布艺、陶艺等文化创意品牌,推动保山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瞩目成效。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1.46亿元,其中,隆阳区完成6.16亿元、施甸县完成0.72亿元、腾冲市完成18.68亿元、龙陵县完成4.9亿元、昌宁县完成1亿元,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GDP占比达5.1%,同比增长20.1%。  产业规划促发展  2016年,保山市制定了《保山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洱市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实施文化“珍珠链”工程的有关要求,坚持文化与经济扶贫对接、与旅游融合、与产业并举,精心打造示范点,做到典型引路、示范效应,切实推进文化“珍珠链”工程,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舞台艺术蓬勃发展  普洱市县联动创作出了《天赐普洱》《佤部落》等精彩剧目,《阿佤人民唱新歌》先后到老挝、缅甸等国家演出。在上海举办了“天赐普洱·世界茶源”2015年普洱文化宣传推介暨
期刊
云南的土壤中蕴藏丰富优质的铜矿原料及各种有色金属矿料,公元前1000多年,能工巧匠们就开始创造和传承金属工艺,或炼金银以饰地位财富、或铸铜锡以奉庙堂之高,抑或敲铜铁以飨柴米油盐。云南金属工艺传承至今,发展出了形制多样、技艺超群的工艺品类型。  言及云南金属工艺的历史悠久,必然要从青铜与锡器说起。从古滇国文明到今天,青铜见证了云南两千多年的金属工艺的绝妙精致与兴衰成败,历经岁月,青铜工艺走下古国文明
期刊
过去五年,对怒江文化产业而言是打基础、积后劲的五年。  制定出台了《怒江州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政策、资金、招商引资、市场培育等方面初步建起综合性支撑保障体系,为怒江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完成了怒江特色文化资源普查工作任务;大力发展碧玺、兰银等特色文化产业;以怒江大峡谷品牌为载体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发展民族歌舞、节庆产业;建设了一批美丽宜居乡村和特色旅游小城镇
期刊
临沧市抓住有利机遇、抓牢关键环节,按照“有规划、有园区、有企业、有项目、有品牌、有人才”的目标,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文化产业稳健发展、节庆品牌更加响亮,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制定了《临沧市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将临沧日报、临沧广播电视台、临沧新闻网等市级媒体进行优化整合,组建国有独资企业性质的临沧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市文化、体育、广电、新闻
期刊
铜与云南的缘分难割难舍,追溯久远,据今天的科学数据分析,殷商王朝青铜器的原料就是产自今天的会泽、东川、巧家一带的金沙江边,这一发现使会泽产铜的历史追溯到了3200 年前的商朝晚期。  斑铜是云南特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品,至今有300多年历史。斑铜工艺制作复杂而严格,采用高品位的铜基合金原料,经过铸造成型,精工打磨,以及复杂的后工艺处理制作,合成它“妙在有斑,贵在浑厚”,褐红色的表面呈现出离奇闪烁,艳丽
期刊
迪庆州大力发展具有藏区特色、迪庆特点的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整合特色文化资源,大力拓展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强保障 抓政策配套  州委、州政府相继出台了《中共迪庆州委、迪庆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迪庆藏族自治州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安排每年1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逐步加大对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的
期刊
新华村人在历史上是蜚声海内外的“小炉匠”,肩挑炉担走四方,滇地走遍、进川入藏,小炉匠的足迹遍布甘青高原,新华银铜器远销到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和尼泊尔、印度等南亚国家。如今新华村“敲过一千年”的小锤已经不再需要背负在小炉匠的肩头远走他乡,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将新华村生产的工艺品半天之内运送到大理和丽江两大旅游市场,一两天之内到达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因此新华村人大多选择回归家乡,在家门口完成手工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