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00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鲁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比例引发了争议,有些学者认为鲁迅以及鲁迅的作品脱离了时代,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问题日渐凸显。但是鲁迅作为中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他的地位无论是在文学界还是教育界不容撼动,所以对鲁迅作品的传承是有必要性的。本文从教材、教师、学生三者出发,深刻探讨鲁迅作品在中学教学中的问题,将鲁迅作品发扬传承下去。
  【关键词】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人文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作品数量是其他作家不能企及的。很多人对于鲁迅先生作品是通过教材或是编写教材学者的解读来认识、学习、熟识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不得不承认鲁迅的作品在教学中遇到了难题,大多数语文教师认为鲁迅的作品难教、无从下手,而学生则认为鲁迅的作品生涩难懂,不愿意去学。种种原因使得一代文学大家的作品无法传承下去,“亲近鲁迅”变成了专家的一厢情愿,这是不想看到的结果。因此,如何教好、教懂鲁迅作品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关注的现实问题。
  一场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是否应该删减的争议,使教育界和文学界对鲁迅的关注度再一次提升。之所以删减鲁迅作品,是因为鲁迅作品与现在中学生的学习存在着不可逾越的时代差异和语言差异。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教师自身对鲁迅作品解读的浅显化,鲁迅作品的神圣被用于考试的功利,学生只学习书本上表层的知识,这也使学生读不懂鲁迅作品,感受不到其中的魅力。基于改变这样的教学现状,我从教学目标、选文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改进方式。教学之前要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阅读心理对教学目标以及整个教材体系进行调整。人文性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而选文又要体现鲁迅作品中的精髓,这就要求人文性与经典性相结合。首先,不能脱离文本的实际,并且要考虑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和阅读能力,不能急于求成,使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学习只注重速度不在乎理解程度。其次,对于教材的编排要重组,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认识逐渐提升,鲁迅的一些文章不能满足当代社会背景的要求,这也是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受争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对课本中鲁迅作品的单元进行重新编排,删减一些不符合社会现实背景的文章,增加一些能够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还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注重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相联系的平衡,尽最大可能做到教学相长。对于以上几点,我也做了具体分析。
  一、重新定位教學目标,还原学生心中的鲁迅
  看过以往关于鲁迅作品的教学实例,学生不愿学习是因为目标定得太高,刚接触鲁迅,就试图一步到位,将一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全部思想一股脑地灌输到学生脑里,根本没有考虑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自然就开始排斥,就算高年级学生,接受能力适应了鲁迅作品中的思想也因基础薄弱而排斥。这种定位以及教学要求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难度也使学生不愿学,而且学习鲁迅的作品现在要求的课时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降低初级阶段对鲁迅作品的学习,重点放在读懂,有些问题或许就会迎刃而解。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一类文章中有很多经典的句子,应该让学生背诵记忆,初中阶段是学生记忆的最佳阶段,阅读、背诵会强化他们的理解。鲁迅的一些作品虽然要求阅读但其实不必深层剖析,每个人的理解角度不一样,比如《阿Q正传》这篇文章就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理解,自己去领悟其中的意义就好。教师教给学生的是学习能力,而不是某一篇课文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己对作品进行总结,学习是一个很必要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我主张多读,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会在一遍遍阅读过程中形成条理,一次阅读弄懂一个问题是一种进步,其余不懂的标准明确,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从不懂到懂,有不懂才会最后弄懂。其次就是教师不要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人是独立的个体,学生的阅历浅,可能会有不明白的地方,讲解不代表灌输。既然要还原鲁迅,就应让学生自己走近鲁迅,让鲁迅从神圣的位置上走下来,使学生不再排斥。只有这样才能打破现在“鲁迅难学”的僵局。
  钱理群教授在给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讲鲁迅时,就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我要让学生感受鲁迅的精神之美、思想之美、语言之美。”“具体来说,要让大多数听我课的同学了解鲁迅是一个‘丰富’的鲁迅,绝不是过去教给他们的那个狭隘的鲁迅。我不要求学生完全懂,我只要求学生知道鲁迅很丰富、鲁迅作品很有趣,鲁迅世界里有许多他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东西”。教学目标的修正不仅是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出发,也是对认知规律的尊重。
  二、重编教材单元,注重系统性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和学生日常必备的工具,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系统的缺失是我们要重视的问题。“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关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成分的总体,或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集合体”。学习其实就是在建楼房,水泥、钢筋、建造图、工程师缺一不可,并且这几者之间要紧密联系。目前教材中的鲁迅作品个体性比较突出,所有篇目是必学内容,教师在讲解时却没能逐一分析,也没能将一篇文章与其余鲁迅作品进行联系。现今教材中收录的鲁迅文章是固定的几篇,建议在编排过程中加入鲁迅的其他作品作为课外阅读单元,这些作品不需要深入解读,作为主文章的辅助,增加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了解。或是加入一些与鲁迅亲近的人为怀念鲁迅先生而写的文章,比如许广平追忆与鲁迅先生生活的文字,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巴金的《我认识的鲁迅先生》。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品读,使学生熟识鲁迅不仅文笔锋利,而且也是一位可爱、多面的先生,使学生与鲁迅先生产生跨时代心灵上的共鸣。
  三、教学相长,推陈出新,提高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辅助工具,如果教学方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论教学内容怎样改变,学生也无法充分掌握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更新有两种,一种是理念上的更新,一种是知识上的更新,在鲁迅作品研究方面,学术界要更加专业一些。其实对鲁迅作品的学术研究没有固定的标准,我们提倡百家争鸣,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但教育需要严谨性,作为语文教师不能随便教、随心教,需要有严谨的态度。在教学理念上,语文教师需要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深刻钻研鲁迅作品,并把结果渗透到课堂上。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学习才能实现。在知识的更新、教材的编写上,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教材编者和专家学者之间也应认真讨论、审阅、编写、检查,尽最大努力完善教材中鲁迅作品的录入。互联网时代,网络上的知识更新迅速,教师也可以通过浏览网络资料,分享给学生。或是让学生自己去查阅,多了解鲁迅以及鲁迅作品的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   以上三点是从教育教学角度出发,单单是教育界要想丰富鲁迅作品的教学,层面上还是过于狭窄。在鲁迅及鲁迅作品方面还是学术界研究得比较透彻,因此加强教育界与学术界的沟通是当务之急,也是提升鲁迅作品在教学中地位的最佳途径。目前以钱理群、王富仁等为首的一批专家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但很大一部分专业学者并没有深刻地、花毕生精力去钻研,只是将研究鲁迅作为一个“业余”项目,因此也很难将学术研究成果渗透到教育事业中去。为此,一方面需要学者花更多精力去研究鲁迅及鲁迅作品,挖掘其中的深度和广度,并且能够及时将研究结果深入到教学中。另一方面,教师要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不能仅靠着现有的水平去教授鲁迅作品,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同时要推陈出新,结合语文教学方法等知识,将学术界生涩难懂的东西用教育手段,换一种方式转化为课堂所用的知识。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汲取知识的行业,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教师的伟大之处。
  教育最重要的是作者、教师和学生之间三者的平衡,有一方失衡,教育就是失败的。作者通过作品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的备课,要用最简单明了的方式向学生传达作者的本意;学生则在教师的讲解帮助下对作品做到从无到有,从陌生到领悟作品中的意义所在。这是一个教学联系的过程,看似简单,但这个过程教师和学生会遇到各种难题,一旦打破原有平衡,便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鲁迅作品“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状。真正优秀的作品,又怎么能在短短的几堂课上完全展现它其中深刻的含义?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是能引发教师和学生深刻、深远感悟和思考的著作,是我们即使穷极一生也要去理解、掌握的作品,从其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人生的某种意义,即使在脱离课本很多年后依然会起到点悟思想的作用。所以在备课鲁迅的作品时,教师本身要用严谨认真的态度去准备,把它当作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正确地传达鲁迅作品的本意。而作为学生,学习本身就是本职,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该端正态度,谦虚认真地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学习的乐趣,当学生将学习当作一件有趣的事情来做时,无论什么科目,无论谁的作品,自然会集中注意力,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四、结语
  鲁迅先生为了民主和科学奋斗终生,他的无私和伟大确实值得我们歌颂,但他的贡献不应该被我们所消耗殆尽。时代虽然不同,但民主和科学是没有距离的,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隔着半个世纪,我们这一代青年依然应该为了中国这片热土奉献自己的热情,我们的初衷也和鲁迅先生一样。或许曾经的鲁迅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但鲁迅作品中的精神不仅是教育界需要关注的,也是学术界聚焦的热点。作为教师应该将鲁迅先生的人文精神带入课堂,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丰富学生对鲁迅作品中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
  [1]钱理群.让鲁迅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J].基础教育,2016
  (12).
  [2]赵青.亲近真实的鲁迅[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3]陆曼.读懂伟大[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王孜宇,1993年生,辽宁大连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教育学专業,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张驰)
其他文献
【摘要】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发现生活之美”观察习作单元,也是本套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习作单元。本文展现运用归纳教学策略,实施本单元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体现习作教学的趣味性、过程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单元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
【摘要】针对中职学生口语交际存在的问题,在口语交际教学实践中,遵循口语交际教学的“四有”原则,即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用爱心、慧心、耐心、恒心,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够做到有信心、有内涵、有逻辑、有技巧,以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口语交际;“四有”原则;信心;内涵;逻辑;技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教学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因为“听说读写”能力的
【摘要】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是让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儿童在小学阶段还没有足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思维空间,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既是儿童的品德课又是儿童的训练课,如何使广大儿童大胆发言、活跃思维、减轻学习负担并提升整体语文素养是国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活动重点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现状和意义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在匡国济世上施展雄才大略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其渊博的学识和健康向上的思想也润泽在子女身上,不仅缔造了满门才俊,而且还悉心培养出了三个院士。梁启超对子女的成功教育,可为当今领导者们教育子女提供借鉴。     家学深厚    梁启超的9个子女依次为: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他们中有7人曾到国外求学或工
【摘要】语文课堂预设是整个教学过程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课前有目的有步骤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空间和留白艺术。以主问题为支撑统领亦是课堂教学路径之一。新课标提出学生应在积累和整合、感受和鉴赏、思考和领悟等方面获得发展。而将主问题设计和提升学生的“思考和领悟”能力统一结合,正是对课标精神的贯彻认识。基于此,本文将“思考和领悟”的语文课堂预设确立为论文命题。  【关键词】思考和领悟;主问题预设;课例分
【摘要】部编教材的亮点之一是增设了活动探究单元,这个单元怎么教,如何落实好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任务,需要语文老师多方研究。本文试图研究教材内容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从而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部编教材;活动探究;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34-0053-02  【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在中职语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方法,并结合实践的具体方法,对开展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进行了探讨,目的是希望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培养发展,更好地巩固语文教学成果。  【关键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方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7-0101
【摘要】语文是初中的重点学科,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独具特色,非常值得品读鉴赏。学习语文不仅需要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还应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进行赏析。学会从多个角度解读文章,方能明白作者的创作心境,真正领略文章之美。本文以初中《背影》一文为例,从多个角度解读了背影下蕴藏的善因,以期有所贡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背影》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勿避险峻、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孙思邈《备要千金方·大医精诚》    “只要拿得动刀,我就会站在手术台上,直到我倒下的那一天。”这是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发自内心的一句话。这位已84岁高龄的老人,仍奋战在手术台上,保持着每年200台以上手术量的惊人记录。  吴孟超说:“我每
【摘要】本文以实际教师走课的《树之歌》一课为例,阐述走课在实际教学中包含的组建走课共同体小组,确定学习目标,整合教学资源以及开展持续评价活动等过程,通过教师在走课课堂的实践过程中,探索走课制在教师以及学生中产生的作用及影响。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走课制;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07-0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