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倡导,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我园近两年关于幼儿主动学习的教研与实践中,“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让教师开始静下心来观察幼儿的行为、了解幼儿的需要、分析幼儿的发展、支持幼儿的游戏,幼儿感受到了主动学习带来的成长和快乐,教师也在专业成长中体验到了幸福。
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叫寺光,平时特别喜欢在积木区玩。大部分孩子在积木区都会选择在宽阔的中间区域搭建,这样搬运、摆搭很方便,而且能够促进同伴之间更多的交流和合作。但我发现有几天寺光在积木区玩游戏的时候,总是一个人对着走廊的墙壁搭积木。有一次我问他:“老师很好奇,你为什么选择在这里搭呢?”他告诉我说:“因为在这里搭,房子不会倒。”“哦,原来是这样。”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于是,我也就没再多想。
这一天,他搭建的房子和之前的不太一样,屋顶上多了一层阁楼,房子外面又加了一个小房间。他指着大房子对我说:“老师,这是我的家。”又指着房子外面的一个小屋,说:“这是我的房间。”语调却比刚才降了几度。
怎么回事儿?小朋友的房间怎么在房子的外面,低沉的语调又代表了什么?一时我没有想好如何更好地回应,只能指着他搭的房子,重复他的话说:“哦,这是你的家,这里是你的房间。”他接着说:“这个大房间是爸爸妈妈住的地方,楼上的阁楼是爷爷奶奶住的地方。”我继续重复:“原来爸爸妈妈住楼下,爷爷奶奶住楼上啊。”他向我描述后就继续拿小积木来完善他搭的房子了。
屋外的卧室,暗示着寺光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之间的距离和隔阂,让我不由得多了一丝担忧。是不是他的生活中发生了一些变化,引起了心理上的反应,从而投射在了他的游戏中?寺光在班里年龄最小,但他是一个性格温和、做事有序的孩子,与小朋友相处很友好,大家都喜欢他,据我观察,他最近和小朋友的交往也没什么问题。我想,这变化的原因应该不在幼儿园里,于是我想到了家访。
家访是教师了解幼儿家庭生活最直观有效的一种工作方式。通过家访,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幼儿家中的大致情况,捕捉到幼儿某些行为表现背后的原因线索,从而进一步与家长进行深入的交流,根据孩子的表现商讨有针对性的策略。
在与寺光妈妈聊天的过程中,我了解到那段时间寺光和妈妈正在进行“分睡”的斗争。妈妈觉得寺光长大了,应该锻炼他的独立性,所以就开始了分床又分屋的“独睡”计划。寺光很不适应,半夜醒来还会哭着找妈妈,妈妈只好半夜来孩子的房间打地铺。这样的状况已经持续了两周,一到晚上寺光就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正是这种焦虑和不安,在寺光的游戏中流露了出来。既然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又该如何帮助孩子安抚情绪,调适心理,增加安全感,顺利度过这个敏感又重要的阶段呢?
携手家园沟通,
制定循序渐进的分睡策略
首先,我和寺光妈妈进行交流,建议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孩子逐渐适应独睡。孩子喜欢和父母一起睡是因为他们感觉在父母的陪伴下,温暖踏实,非常享受亲子间的这份温馨与快乐。这是他们安全感的需要,是正当的也是值得尊重和理解的。當然,在孩子独立的过程中,“独睡”具有标志性意义,但是却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寺光妈妈的“分床”和“分屋”计划同时进行,让寺光难以接受,因此需要改变计划,从分被窝到分床再到分屋,以这样的方式来达到“独睡”的最终目的。
面对寺光的抵触,我给家长介绍了海森高师幼互动策略中的“温柔的坚持,有限的选择”,这一招对于培养幼儿的常规、建立规则意识非常有效,家庭中同样可以借鉴使用。比如让寺光选择睡哪个房间,给睡觉的房间起名字,自己设计房间里的床铺等家具摆设,睡觉时用什么玩具来陪伴等等。通过这样的选择,孩子会逐渐明白,独睡是要遵守的约定,但是自己还可以有关于其它方面自主决策的权力。
另外,对于寺光的表现要及时进行描述和肯定,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如:你今天在自己的小床上一直睡到天亮,都没有跑到妈妈床上;你在喜欢的小飞机的陪睡下,自己勇敢地睡觉了等等。家长还可以把孩子的玩具、床铺、房间等制作成一个PPT文件,鼓励孩子在幼儿园与大家共同分享,同伴的鼓励与羡慕会让孩子的成就感爆棚,从而更加强化这一习惯的养成。
调整积木区的位置,
为幼儿提供更大的游戏空间
我们教室里的空间分为活动室与睡眠室两个房间,原来的积木区就安排在从活动室通往睡眠室的通道处,虽然也较为宽阔,但与活动室大空间相比,毕竟还是狭长的。积木区的孩子们一多起来,空间就显得拥挤嘈杂。寺光之所以觉得靠着墙壁安全,跟教室里积木区的位置和空间也是有关系的。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睡眠室的床铺都是可以摞高的木板床,于是我们把床铺一一摞起来后,空间一下就宽敞了!就这样,积木区搬到了睡眠室,独占了整个空间。
有了更大更开阔的黄金空间,孩子们游戏的热情得到空前高涨。孩子们都在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地方进行搭建,合作交流的行为明显增多,搭建的作品也更加丰富、复杂。即使有小朋友来回走动,也不会把自己的作品碰倒,空间的调整使幼儿游戏时更有安全感。我们发现寺光不再对着墙壁搭建了,心理放松了,搭建的结构也开始改变,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不再担心小朋友碰倒自己的房子,
投放意图类材料,
丰富游戏情景与内容
材料能够激发和支持幼儿的游戏意图,积木区中丰富的意图材料能够激发幼儿进行创意搭建。我们在积木区投放了幼儿收集来的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各样的房子图片:单间的小平房、多层的别墅、双层的loft、四室三厅的豪华住宅等等。在幼儿自己操作摆弄材料的过程中,逐渐丰富着搭建的形式与风格。比如寺光在搭建时让全家人都住在了一层,他还有自己的房间,房间里还有他喜欢的宠物的窝,甚至还有书房、花草房等等,丰富极了。
我后来发现,虽然寺光的房子结构丰富了,但是各个房间里面却有点空,没有充分展现生活场景,游戏似乎总是不够深入,不够丰富。于是我又在教室里投放了各种小人偶、动物玩偶、各种交通工具、恐龙、图书等材料,尽量满足男女孩儿不同的兴趣爱好。
果然,材料丰富了,寺光的游戏行为开始悄悄发生了变化。比如他会有意识地将各个小动物摆放在家里各个房间不同的位置,比如睡觉的卧室除了有布娃娃,还有大恐龙陪伴。他说,这样小娃娃睡觉就不害怕了。
在回顾环节,我们也常常能够听到寺光讲述他的游戏和生活中独睡的故事。比如床单上绘着神奇的海底世界,奥特曼在自己的床上默默守卫……在这些他所亲近又熟悉的各种材料的陪伴下,在他专注又投入的一系列操作活动中,寺光内心焦虑不安的情绪慢慢淡化了。
逐渐地,我们发现寺光不再只沉浸于搭建房子了,他的注意终于开始转移了!一天,他和小朋友天琪计划搭建房子和公路。这个计划中需要工程车和警车,但是积木区的工程车和警车都被别的小朋友用了,于是寺光又跑到玩具区找到了这两种车,还从美工区拿了一些魔法玉米当隔离带。
玩了一会儿以后,他们又发现“公路”上的车太多了,于是倡议搭建一个三层的地下停车场。停车场搭好了,寺光说:“我们还需要一个停车场的标志。”怎么办呢?寺光和天琪商量了一下,决定去美工区用大的纸板画一个大的停车场标志。
整个游戏过程中,寺光和小朋友意图明确,合作分工,频频交流,遇到问题能够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敢于去尝试,游戏专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获得了提高。寺光的眼睛里又闪烁出灿烂的光芒,仿佛快乐的种子再次种在了他的心里。
正是因主动学习的理念所要求,我们观察到了幼儿真实的游戏行为,捕捉到了幼儿内心的声音和需要,并能通过家园共育,争取到了家长的积极配合,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快乐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支持!
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叫寺光,平时特别喜欢在积木区玩。大部分孩子在积木区都会选择在宽阔的中间区域搭建,这样搬运、摆搭很方便,而且能够促进同伴之间更多的交流和合作。但我发现有几天寺光在积木区玩游戏的时候,总是一个人对着走廊的墙壁搭积木。有一次我问他:“老师很好奇,你为什么选择在这里搭呢?”他告诉我说:“因为在这里搭,房子不会倒。”“哦,原来是这样。”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于是,我也就没再多想。
这一天,他搭建的房子和之前的不太一样,屋顶上多了一层阁楼,房子外面又加了一个小房间。他指着大房子对我说:“老师,这是我的家。”又指着房子外面的一个小屋,说:“这是我的房间。”语调却比刚才降了几度。
怎么回事儿?小朋友的房间怎么在房子的外面,低沉的语调又代表了什么?一时我没有想好如何更好地回应,只能指着他搭的房子,重复他的话说:“哦,这是你的家,这里是你的房间。”他接着说:“这个大房间是爸爸妈妈住的地方,楼上的阁楼是爷爷奶奶住的地方。”我继续重复:“原来爸爸妈妈住楼下,爷爷奶奶住楼上啊。”他向我描述后就继续拿小积木来完善他搭的房子了。
屋外的卧室,暗示着寺光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之间的距离和隔阂,让我不由得多了一丝担忧。是不是他的生活中发生了一些变化,引起了心理上的反应,从而投射在了他的游戏中?寺光在班里年龄最小,但他是一个性格温和、做事有序的孩子,与小朋友相处很友好,大家都喜欢他,据我观察,他最近和小朋友的交往也没什么问题。我想,这变化的原因应该不在幼儿园里,于是我想到了家访。
家访是教师了解幼儿家庭生活最直观有效的一种工作方式。通过家访,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幼儿家中的大致情况,捕捉到幼儿某些行为表现背后的原因线索,从而进一步与家长进行深入的交流,根据孩子的表现商讨有针对性的策略。
在与寺光妈妈聊天的过程中,我了解到那段时间寺光和妈妈正在进行“分睡”的斗争。妈妈觉得寺光长大了,应该锻炼他的独立性,所以就开始了分床又分屋的“独睡”计划。寺光很不适应,半夜醒来还会哭着找妈妈,妈妈只好半夜来孩子的房间打地铺。这样的状况已经持续了两周,一到晚上寺光就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情绪。正是这种焦虑和不安,在寺光的游戏中流露了出来。既然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又该如何帮助孩子安抚情绪,调适心理,增加安全感,顺利度过这个敏感又重要的阶段呢?
携手家园沟通,
制定循序渐进的分睡策略
首先,我和寺光妈妈进行交流,建议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孩子逐渐适应独睡。孩子喜欢和父母一起睡是因为他们感觉在父母的陪伴下,温暖踏实,非常享受亲子间的这份温馨与快乐。这是他们安全感的需要,是正当的也是值得尊重和理解的。當然,在孩子独立的过程中,“独睡”具有标志性意义,但是却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寺光妈妈的“分床”和“分屋”计划同时进行,让寺光难以接受,因此需要改变计划,从分被窝到分床再到分屋,以这样的方式来达到“独睡”的最终目的。
面对寺光的抵触,我给家长介绍了海森高师幼互动策略中的“温柔的坚持,有限的选择”,这一招对于培养幼儿的常规、建立规则意识非常有效,家庭中同样可以借鉴使用。比如让寺光选择睡哪个房间,给睡觉的房间起名字,自己设计房间里的床铺等家具摆设,睡觉时用什么玩具来陪伴等等。通过这样的选择,孩子会逐渐明白,独睡是要遵守的约定,但是自己还可以有关于其它方面自主决策的权力。
另外,对于寺光的表现要及时进行描述和肯定,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如:你今天在自己的小床上一直睡到天亮,都没有跑到妈妈床上;你在喜欢的小飞机的陪睡下,自己勇敢地睡觉了等等。家长还可以把孩子的玩具、床铺、房间等制作成一个PPT文件,鼓励孩子在幼儿园与大家共同分享,同伴的鼓励与羡慕会让孩子的成就感爆棚,从而更加强化这一习惯的养成。
调整积木区的位置,
为幼儿提供更大的游戏空间
我们教室里的空间分为活动室与睡眠室两个房间,原来的积木区就安排在从活动室通往睡眠室的通道处,虽然也较为宽阔,但与活动室大空间相比,毕竟还是狭长的。积木区的孩子们一多起来,空间就显得拥挤嘈杂。寺光之所以觉得靠着墙壁安全,跟教室里积木区的位置和空间也是有关系的。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睡眠室的床铺都是可以摞高的木板床,于是我们把床铺一一摞起来后,空间一下就宽敞了!就这样,积木区搬到了睡眠室,独占了整个空间。
有了更大更开阔的黄金空间,孩子们游戏的热情得到空前高涨。孩子们都在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地方进行搭建,合作交流的行为明显增多,搭建的作品也更加丰富、复杂。即使有小朋友来回走动,也不会把自己的作品碰倒,空间的调整使幼儿游戏时更有安全感。我们发现寺光不再对着墙壁搭建了,心理放松了,搭建的结构也开始改变,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不再担心小朋友碰倒自己的房子,
投放意图类材料,
丰富游戏情景与内容
材料能够激发和支持幼儿的游戏意图,积木区中丰富的意图材料能够激发幼儿进行创意搭建。我们在积木区投放了幼儿收集来的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各样的房子图片:单间的小平房、多层的别墅、双层的loft、四室三厅的豪华住宅等等。在幼儿自己操作摆弄材料的过程中,逐渐丰富着搭建的形式与风格。比如寺光在搭建时让全家人都住在了一层,他还有自己的房间,房间里还有他喜欢的宠物的窝,甚至还有书房、花草房等等,丰富极了。
我后来发现,虽然寺光的房子结构丰富了,但是各个房间里面却有点空,没有充分展现生活场景,游戏似乎总是不够深入,不够丰富。于是我又在教室里投放了各种小人偶、动物玩偶、各种交通工具、恐龙、图书等材料,尽量满足男女孩儿不同的兴趣爱好。
果然,材料丰富了,寺光的游戏行为开始悄悄发生了变化。比如他会有意识地将各个小动物摆放在家里各个房间不同的位置,比如睡觉的卧室除了有布娃娃,还有大恐龙陪伴。他说,这样小娃娃睡觉就不害怕了。
在回顾环节,我们也常常能够听到寺光讲述他的游戏和生活中独睡的故事。比如床单上绘着神奇的海底世界,奥特曼在自己的床上默默守卫……在这些他所亲近又熟悉的各种材料的陪伴下,在他专注又投入的一系列操作活动中,寺光内心焦虑不安的情绪慢慢淡化了。
逐渐地,我们发现寺光不再只沉浸于搭建房子了,他的注意终于开始转移了!一天,他和小朋友天琪计划搭建房子和公路。这个计划中需要工程车和警车,但是积木区的工程车和警车都被别的小朋友用了,于是寺光又跑到玩具区找到了这两种车,还从美工区拿了一些魔法玉米当隔离带。
玩了一会儿以后,他们又发现“公路”上的车太多了,于是倡议搭建一个三层的地下停车场。停车场搭好了,寺光说:“我们还需要一个停车场的标志。”怎么办呢?寺光和天琪商量了一下,决定去美工区用大的纸板画一个大的停车场标志。
整个游戏过程中,寺光和小朋友意图明确,合作分工,频频交流,遇到问题能够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敢于去尝试,游戏专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获得了提高。寺光的眼睛里又闪烁出灿烂的光芒,仿佛快乐的种子再次种在了他的心里。
正是因主动学习的理念所要求,我们观察到了幼儿真实的游戏行为,捕捉到了幼儿内心的声音和需要,并能通过家园共育,争取到了家长的积极配合,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快乐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