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甄别是一种从信息劣势方的角度来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方法。我们通过对非对称信息及其危害以及信息劣势方行为的论述,给出了信息甄别的背景、要解决的问题及其主体;通过劳动力市场中雇员能力信息不对称问题,讨论了信息甄别模型及信号传递模型的关系,并论及运用信息甄别的一般思路;最后本文通过实例探讨信息甄别思想的应用。
【关键词】非对称信息 逆向选择 信息甄别
一、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信息劣势方的行为
1.信息不对称
广义的信息不对称是指对影响人们相互作用的有关事物的特定信息的掌握(或认识),存在着量的多少差异、质的高低(优劣)差异,以及道德认同、文化认同等价值取向差异;经济学上的信息不对称,仅是指对影响人们选择行为的信息的掌握存在着差异。
经济学假设认为理性人有趋利性,信息优势方有凭借信息优势获取更大收益从而损害信息劣势方利益的动机。非对称信息造成的危害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发生在事前(或交易前、签约前)的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信息优势方隐藏信息,信息劣势方无法确认交易对象的优劣,只好采用优劣平均的交易支付以减少自己的交易损失,但在交易同时却使得较优的交易对象被挤出市场,进一步致使自己再次降低交易支付,从而陷入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市场留下的都是劣质的交易对象或者交易中止市场消失的极端结果,称之为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另一类是在事后(或交易后、签约后)的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信息优势方隐藏信息或行为,致使上述结果出现,称之为道德风险(moral hazard)。但其中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是由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研究旧车市场的柠檬模型(lemons model)开创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极端就是引起交易中断市场消失(或市场失灵),市场消失现象的存在意味着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发生了矛盾。市场交易中断不仅致使社会效率的损失,还造成参与交易的经济主体的利益损失。
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社会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经济主体(交易者)的知识是有限的,探索信息要花费成本,信息的优势方对信息的垄断等。这里只简单地谈谈社会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的影响,显然社会劳动分工使不同行业的劳动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行业差别,不同行业的劳动者在不同的信息领域或不同的时期,产生了不同的信息优势和信息劣势,所谓“隔行如隔山”;另一方面,专业化使个人在其自身的专业领域比其他专业领域的个人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从而也导致专业性的信息优势和信息劣势,所谓“术业有专攻”。
2.信息劣势方的行为
信息不对称不仅损害信息优势方和信息劣势的利益,也造成了社会效率的损失。对于解决非对称信息所造成的危害,信息优势方、信息劣势方和第三方(即政府、行会等社会和集体利益的化身)都有一定的动机和积极性。其中信息优势方的具体表现为:为了让信息劣势方能够了解自己相信自己以促成交易达成,就建立一定的机制(如承诺、保证、担保、声誉等)来减轻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称之为信号传递(signaling),比如企业花费大量的成本进行广告宣传,就是向消费者展示其经济实力强大和产品质量优良以便与那些经济实力弱小产品质量低劣的企业区分开来。
在事前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信息劣势方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积极的行为,一类是消极的行为。
积极的行为是指信息劣势方积极应对信息劣势局面,有所作为。包括两种,一种是信息劣势为了减轻与信息优势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降低交易中的或有损失到可以承受的范围),所进行的对特定信息的搜索探寻工作,我们称之为信息收集。另一种是信息劣势方在签约前,为了让信息优势方能够说真话,便于自己找到合适的交易对象达成交易,就建立一定的机制(如规模等级、信用级别、风险程度等等)来对信息优势方进行区分,我们称之为信息甄别(screening)。实际生活中,信息搜寻行为是进行信息甄别所必不可少的,而且往往信息搜寻的目的就是为了进行信息甄别,信息甄别也必定是建立在信息搜寻的基础之上。
消极行为是指信息劣势方消极面对信息劣势局面,采用减少或回避交易的方式,以减少可能发生的交易损失,当交易不可避免时,也仅仅是消极等待或接受。
信息优势方如果采用消极的不行为,其较坏的可能只是优势利益不能实现或不能充分实现,在对方获得对称信息之前,一般不会有额外的损失;但对于信息劣势方如果采用消极的不行为,其最好的结果也只是既有利益不受损害,而通常的结果往往是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所以,采取积极行为进行信息甄别,对于信息劣势方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二、信息甄别
1.信息甄别模型
自从阿克洛夫通过研究旧车市场交易情况提出逆向选择问题之后,很多学者都尝试着站在不同角度从理论上来解决这一问题,其中较为经典的是斯宾塞(Michael Spence),在研究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有关雇员能力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时,从信息优势方的角度建立的信号传递模型(Signaling model);以及罗斯查尔斯(Michael Rothchild)和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在研究保险市场上存在的有关投保风险信息不对称问题时,从信息劣势方的角度建立的信息甄别模型(Screening model)。也正是因为阿克洛夫、斯宾塞和斯蒂格利茨对信息经济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三人共同获得了2001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信息甄别模型的提出与建立,既为信息劣势方解决逆向选择问题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理论支撑,也为现实生活中早已存在信息甄别思想的传播和应用搭建了广阔开放的交流平台。不仅创立信息甄别模型是建设性的,自觉运用信息甄别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更有现实意义。
2.信息甄别与信号传递的关系
信息甄别和信号传递都是用来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但解决问题主体不同,信息甄别的主体是信息劣势方,而信号传递的主体是信息优势方。在实际生活中,某一逆向选择问题的解决,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形;一种是信息优势方主动进行信号传递,一种是信息劣势方主动进行信息甄别,还有一种情形是信号传递和信息甄别结合出现。
实际情形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交易双方对交易的获益预期,谁的预期大谁就更主动,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里的获益预期,首先比较的是交易收益对各自的重要程度和相互影响程度,其次才是在同等程度基础上比较收益量的大小。另一个因素是某些交易自身的特点或者制度规则影响使得交易过程只能是单方主动。显然,那些对以上两种因素影响都不敏感的交易以及制度性规定双方同时主动的交易,常常是信息甄别和信息传递结合出现的,这种情形也很常见。因为主动而支付的费用(甚至是双方全部相关的交易费用),最终都在交易达成的合同中按照某个比例在双方之间进行了分摊。
信息甄别和信号传递是研究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所要解决的问题实质是一样的,因而有很多学者认为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回事。若是详细分析,两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首先,区别表现在解决问题的主体不同,行动先后顺序是不同的,在信号传递模型中,据有信息优势的应聘者先行动,选择作为信号传递的教育水平,然后雇主分析传递出来的信号,再做出支付多少工资的决定;在信息甄别模型中,处于信息劣势的雇主先行动,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合同组合与选择规则,提供给应聘者,应聘者再在这些合同组合范围内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自我选择”。其次,区别表现在均衡的条件不同,均衡的结果是不同的,在信号传递模型中,雇主只能根据求职者传递的信号来决定相应的工资水平,因而可能另外存在更好的工资和教育水平的组合,能为雇主带来更多的利润,但这样的合同,却不一定为雇主所采用,也即是在信号传递模型中,可能存在着多个分离均衡和混合均衡;在信息甄别模型中,雇主可以自由地选择最有利的工资和教育水平组合,因而保证了任何可以赚钱的合同都将被采用,任何可能带来损失的合同都将被舍弃,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雇主的收益是最大化的。也即是在信息甄别中,不存在混合均衡且分离均衡的存在是唯一的。
3.进行信息甄别的一般思路
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当交易对象存在着质量高低不齐时,交易中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并不是只能消极地回避或无条件接受,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也就是信息劣势可以制定一组能够使自身达到最优收益的合同和选择规则,提供给信息优势方进行自我选择,从而成功分离交易对象并实现交易。如何运用信息甄别的思想来解决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这涉及到实际情况的复杂多样和方法选择的灵活多变,因而信息甄别不仅仅是一种进行理论分析论证的技术,更是一门面对丰富鲜活的现实、需要充分发挥当事人创造性才能进行权变和控制的艺术。信息甄别的一般思路主要包括四个环节:首先,对所面临的问题是逆向选择问题以及所处地位是信息劣势方,做出肯定判断;其次,对交易所指向的对象的性质有基本的认识,对自身的需要在质和量上都有清醒的估算;再次,制定出一组能够使自身达到最优收益的合同和选择规则(必须符合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并提供给对方;最后,由对方对合同组合进行自我选择,最终达成协议,实现交易。
三、信息甄别思想的应用
信息经济学的各个模型,是从实际生活的多样性中提炼抽象出来的,很多信息经济学的思想早在几千年前就产生了,而信息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只不过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下面结合不同领域的实例,探讨信息甄别思想的具体运用。
1.中国古代故事
(1)姜太公钓鱼。小说《封神演义》讲的姜太公钓鱼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只钓当朝君与相,何尝意在水中鱼”的姜子牙,以直钩钓鱼和激扬慷慨之歌向周文王传递其是个高洁贤能之士,以期周文王能够重用,这是信号传递;姜子牙“直钩垂钓”也是对周文王贤明程度的甄别,像姜这样的“怪异”言行,只有非常英明的王者才能真正理解,其是“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的大贤之士。(2)三顾茅庐。刘备三次亲临诸葛亮住处诚心相邀,可以看成是刘备在向诸葛亮传递充分理解、信任和尊重的信号,这是个信号传递的问题;诸葛亮两次避而不见,第三次相见之前又以假睡相验,这也可看作是诸葛亮在对刘备贤明与否进行试探甄别,这也是个信息甄别的问题。(3)孟尝君养士。《史记·孟尝君列传》讲到“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门下所养食客众多,但当他去秦国做相国不成又遭迫害之时,他却只能靠食客学狗盗学鸡鸣,侥幸逃离秦国。这个故事是个典型的未能进行信息甄别的反面例子。孟尝君门客众多,却没有按他们能力的高低和重要程度加以区别对待和任用,致使那些拥有治国安邦等重要才能的人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使用,自然会走掉或者不去登门了,留下来的都是些“鸡鸣狗盗之徒”,危难之时自然也就只能靠那些鸡鸣狗盗之技仓皇逃命了。
2.保险市场
在保险市场上,投保人的风险程度有高有低,保险公司如果只是制定同一保费的一种保险合同,那将只有那些预期收益高于这一保费的高风险投保人才会买保险,那些低风险的投保人是不会买保险的,保险公司也将会因为赔付大于保费收入而停办。保险公司选择的是制定出一组高风险高保费、低风险低保费的最优的合同组合,提供给不同风险的投保人进行自我选择,从而区分了投保对象,实现交易并获得最优收益。
3.劳动力市场
在劳动力市场,除了雇主对应聘者能力高低的甄别,还存在着应聘者对雇主忠诚度的甄别。雇主通过约定薪金随着工作年限逐年递增制或违约保证金制,一定程度上将那些喜欢“跳槽”的应聘者剔除在外,保证了公司雇员队伍的稳定性。
4.信贷市场
我国的信贷市场长期以来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造成了商业银行大量坏账和资金运用低效率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对国有企业是“滥贷”,商业银行对于国有企业的营利能力未能很好地甄别,不加区分地一味满足;另一方面对集体和私营企业却是“惜贷”,由于信用制度不健全,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营利能力无从甄别,只好消极回避,或使用信贷配额制。
5.价格歧视机制
价格歧视是商家对同一种产品或服务,针对不同支付能力的消费者提供不同的价格。比如,在一些国家同一航班同样等级的飞机票,给私人旅行的票价可能是给出公差旅客票价的三倍;很多通信公司,都推出的针对在校学生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校园卡”业务等。这些业务的顺利推行需要建立一套身份甄别机制,商家能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进行准确区分,进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6.等级制度安排
所谓等级制安排是指对事物按照其特定素质的优劣区分出不同级别来区别对待。比如:各国法律都对上市公司的规模做出了一定要求;同是超市,“麦德龙”针对团体采购,“家乐福”主要面对家庭和个人消费;同是宾馆,有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的高低区别等。这种安排无论是行业推行的标准,还是市场做出的选择,都是对事物某种特质进行甄别分离,有利于市场细分,扩大市场总体规模,获得最大化收益。
参考文献
[1]宋小川.入世后信息经济学在我国的运用”.经济学动态, 2002,3:14-20.
[2]黄弈林.信号经济理论的发展”.经济学动态,1998,1:53-57.
[3]杰克·赫什莱弗,约翰G. 赖利著.刘广灵,李绍荣译.不确定性与信息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5]王则柯,何洁.信息经济学浅说.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6]王则柯,对付欺诈的学问——信息经济学平话.中信出版社,2001.
[7]Akerlof, George, 1970, 揟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Qua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4: 448-500.
[8]Spence, Michael, 1973, “Job Market Signalling”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7: 355-374.
[9]Rothchild, Michael and Stiglitz, 1976, “Equilibrium in Competitive Insurance Market: An Essay on the Economics of Imperfect Information”,Quarte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0: 629-649.
作者简介:朱世佳(1977- ),男,汉族,中级经济师,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研究方向:银行信贷管理中间业务产品。
【关键词】非对称信息 逆向选择 信息甄别
一、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信息劣势方的行为
1.信息不对称
广义的信息不对称是指对影响人们相互作用的有关事物的特定信息的掌握(或认识),存在着量的多少差异、质的高低(优劣)差异,以及道德认同、文化认同等价值取向差异;经济学上的信息不对称,仅是指对影响人们选择行为的信息的掌握存在着差异。
经济学假设认为理性人有趋利性,信息优势方有凭借信息优势获取更大收益从而损害信息劣势方利益的动机。非对称信息造成的危害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发生在事前(或交易前、签约前)的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信息优势方隐藏信息,信息劣势方无法确认交易对象的优劣,只好采用优劣平均的交易支付以减少自己的交易损失,但在交易同时却使得较优的交易对象被挤出市场,进一步致使自己再次降低交易支付,从而陷入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市场留下的都是劣质的交易对象或者交易中止市场消失的极端结果,称之为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另一类是在事后(或交易后、签约后)的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信息优势方隐藏信息或行为,致使上述结果出现,称之为道德风险(moral hazard)。但其中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是由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研究旧车市场的柠檬模型(lemons model)开创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极端就是引起交易中断市场消失(或市场失灵),市场消失现象的存在意味着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发生了矛盾。市场交易中断不仅致使社会效率的损失,还造成参与交易的经济主体的利益损失。
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社会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经济主体(交易者)的知识是有限的,探索信息要花费成本,信息的优势方对信息的垄断等。这里只简单地谈谈社会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的影响,显然社会劳动分工使不同行业的劳动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行业差别,不同行业的劳动者在不同的信息领域或不同的时期,产生了不同的信息优势和信息劣势,所谓“隔行如隔山”;另一方面,专业化使个人在其自身的专业领域比其他专业领域的个人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从而也导致专业性的信息优势和信息劣势,所谓“术业有专攻”。
2.信息劣势方的行为
信息不对称不仅损害信息优势方和信息劣势的利益,也造成了社会效率的损失。对于解决非对称信息所造成的危害,信息优势方、信息劣势方和第三方(即政府、行会等社会和集体利益的化身)都有一定的动机和积极性。其中信息优势方的具体表现为:为了让信息劣势方能够了解自己相信自己以促成交易达成,就建立一定的机制(如承诺、保证、担保、声誉等)来减轻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称之为信号传递(signaling),比如企业花费大量的成本进行广告宣传,就是向消费者展示其经济实力强大和产品质量优良以便与那些经济实力弱小产品质量低劣的企业区分开来。
在事前非对称信息条件下,信息劣势方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积极的行为,一类是消极的行为。
积极的行为是指信息劣势方积极应对信息劣势局面,有所作为。包括两种,一种是信息劣势为了减轻与信息优势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降低交易中的或有损失到可以承受的范围),所进行的对特定信息的搜索探寻工作,我们称之为信息收集。另一种是信息劣势方在签约前,为了让信息优势方能够说真话,便于自己找到合适的交易对象达成交易,就建立一定的机制(如规模等级、信用级别、风险程度等等)来对信息优势方进行区分,我们称之为信息甄别(screening)。实际生活中,信息搜寻行为是进行信息甄别所必不可少的,而且往往信息搜寻的目的就是为了进行信息甄别,信息甄别也必定是建立在信息搜寻的基础之上。
消极行为是指信息劣势方消极面对信息劣势局面,采用减少或回避交易的方式,以减少可能发生的交易损失,当交易不可避免时,也仅仅是消极等待或接受。
信息优势方如果采用消极的不行为,其较坏的可能只是优势利益不能实现或不能充分实现,在对方获得对称信息之前,一般不会有额外的损失;但对于信息劣势方如果采用消极的不行为,其最好的结果也只是既有利益不受损害,而通常的结果往往是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所以,采取积极行为进行信息甄别,对于信息劣势方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二、信息甄别
1.信息甄别模型
自从阿克洛夫通过研究旧车市场交易情况提出逆向选择问题之后,很多学者都尝试着站在不同角度从理论上来解决这一问题,其中较为经典的是斯宾塞(Michael Spence),在研究劳动力市场存在的有关雇员能力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时,从信息优势方的角度建立的信号传递模型(Signaling model);以及罗斯查尔斯(Michael Rothchild)和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在研究保险市场上存在的有关投保风险信息不对称问题时,从信息劣势方的角度建立的信息甄别模型(Screening model)。也正是因为阿克洛夫、斯宾塞和斯蒂格利茨对信息经济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三人共同获得了2001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信息甄别模型的提出与建立,既为信息劣势方解决逆向选择问题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理论支撑,也为现实生活中早已存在信息甄别思想的传播和应用搭建了广阔开放的交流平台。不仅创立信息甄别模型是建设性的,自觉运用信息甄别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更有现实意义。
2.信息甄别与信号传递的关系
信息甄别和信号传递都是用来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但解决问题主体不同,信息甄别的主体是信息劣势方,而信号传递的主体是信息优势方。在实际生活中,某一逆向选择问题的解决,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形;一种是信息优势方主动进行信号传递,一种是信息劣势方主动进行信息甄别,还有一种情形是信号传递和信息甄别结合出现。
实际情形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交易双方对交易的获益预期,谁的预期大谁就更主动,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里的获益预期,首先比较的是交易收益对各自的重要程度和相互影响程度,其次才是在同等程度基础上比较收益量的大小。另一个因素是某些交易自身的特点或者制度规则影响使得交易过程只能是单方主动。显然,那些对以上两种因素影响都不敏感的交易以及制度性规定双方同时主动的交易,常常是信息甄别和信息传递结合出现的,这种情形也很常见。因为主动而支付的费用(甚至是双方全部相关的交易费用),最终都在交易达成的合同中按照某个比例在双方之间进行了分摊。
信息甄别和信号传递是研究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所要解决的问题实质是一样的,因而有很多学者认为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回事。若是详细分析,两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首先,区别表现在解决问题的主体不同,行动先后顺序是不同的,在信号传递模型中,据有信息优势的应聘者先行动,选择作为信号传递的教育水平,然后雇主分析传递出来的信号,再做出支付多少工资的决定;在信息甄别模型中,处于信息劣势的雇主先行动,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合同组合与选择规则,提供给应聘者,应聘者再在这些合同组合范围内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自我选择”。其次,区别表现在均衡的条件不同,均衡的结果是不同的,在信号传递模型中,雇主只能根据求职者传递的信号来决定相应的工资水平,因而可能另外存在更好的工资和教育水平的组合,能为雇主带来更多的利润,但这样的合同,却不一定为雇主所采用,也即是在信号传递模型中,可能存在着多个分离均衡和混合均衡;在信息甄别模型中,雇主可以自由地选择最有利的工资和教育水平组合,因而保证了任何可以赚钱的合同都将被采用,任何可能带来损失的合同都将被舍弃,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雇主的收益是最大化的。也即是在信息甄别中,不存在混合均衡且分离均衡的存在是唯一的。
3.进行信息甄别的一般思路
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当交易对象存在着质量高低不齐时,交易中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并不是只能消极地回避或无条件接受,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也就是信息劣势可以制定一组能够使自身达到最优收益的合同和选择规则,提供给信息优势方进行自我选择,从而成功分离交易对象并实现交易。如何运用信息甄别的思想来解决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这涉及到实际情况的复杂多样和方法选择的灵活多变,因而信息甄别不仅仅是一种进行理论分析论证的技术,更是一门面对丰富鲜活的现实、需要充分发挥当事人创造性才能进行权变和控制的艺术。信息甄别的一般思路主要包括四个环节:首先,对所面临的问题是逆向选择问题以及所处地位是信息劣势方,做出肯定判断;其次,对交易所指向的对象的性质有基本的认识,对自身的需要在质和量上都有清醒的估算;再次,制定出一组能够使自身达到最优收益的合同和选择规则(必须符合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并提供给对方;最后,由对方对合同组合进行自我选择,最终达成协议,实现交易。
三、信息甄别思想的应用
信息经济学的各个模型,是从实际生活的多样性中提炼抽象出来的,很多信息经济学的思想早在几千年前就产生了,而信息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只不过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下面结合不同领域的实例,探讨信息甄别思想的具体运用。
1.中国古代故事
(1)姜太公钓鱼。小说《封神演义》讲的姜太公钓鱼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只钓当朝君与相,何尝意在水中鱼”的姜子牙,以直钩钓鱼和激扬慷慨之歌向周文王传递其是个高洁贤能之士,以期周文王能够重用,这是信号传递;姜子牙“直钩垂钓”也是对周文王贤明程度的甄别,像姜这样的“怪异”言行,只有非常英明的王者才能真正理解,其是“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的大贤之士。(2)三顾茅庐。刘备三次亲临诸葛亮住处诚心相邀,可以看成是刘备在向诸葛亮传递充分理解、信任和尊重的信号,这是个信号传递的问题;诸葛亮两次避而不见,第三次相见之前又以假睡相验,这也可看作是诸葛亮在对刘备贤明与否进行试探甄别,这也是个信息甄别的问题。(3)孟尝君养士。《史记·孟尝君列传》讲到“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门下所养食客众多,但当他去秦国做相国不成又遭迫害之时,他却只能靠食客学狗盗学鸡鸣,侥幸逃离秦国。这个故事是个典型的未能进行信息甄别的反面例子。孟尝君门客众多,却没有按他们能力的高低和重要程度加以区别对待和任用,致使那些拥有治国安邦等重要才能的人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使用,自然会走掉或者不去登门了,留下来的都是些“鸡鸣狗盗之徒”,危难之时自然也就只能靠那些鸡鸣狗盗之技仓皇逃命了。
2.保险市场
在保险市场上,投保人的风险程度有高有低,保险公司如果只是制定同一保费的一种保险合同,那将只有那些预期收益高于这一保费的高风险投保人才会买保险,那些低风险的投保人是不会买保险的,保险公司也将会因为赔付大于保费收入而停办。保险公司选择的是制定出一组高风险高保费、低风险低保费的最优的合同组合,提供给不同风险的投保人进行自我选择,从而区分了投保对象,实现交易并获得最优收益。
3.劳动力市场
在劳动力市场,除了雇主对应聘者能力高低的甄别,还存在着应聘者对雇主忠诚度的甄别。雇主通过约定薪金随着工作年限逐年递增制或违约保证金制,一定程度上将那些喜欢“跳槽”的应聘者剔除在外,保证了公司雇员队伍的稳定性。
4.信贷市场
我国的信贷市场长期以来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造成了商业银行大量坏账和资金运用低效率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对国有企业是“滥贷”,商业银行对于国有企业的营利能力未能很好地甄别,不加区分地一味满足;另一方面对集体和私营企业却是“惜贷”,由于信用制度不健全,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营利能力无从甄别,只好消极回避,或使用信贷配额制。
5.价格歧视机制
价格歧视是商家对同一种产品或服务,针对不同支付能力的消费者提供不同的价格。比如,在一些国家同一航班同样等级的飞机票,给私人旅行的票价可能是给出公差旅客票价的三倍;很多通信公司,都推出的针对在校学生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校园卡”业务等。这些业务的顺利推行需要建立一套身份甄别机制,商家能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进行准确区分,进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6.等级制度安排
所谓等级制安排是指对事物按照其特定素质的优劣区分出不同级别来区别对待。比如:各国法律都对上市公司的规模做出了一定要求;同是超市,“麦德龙”针对团体采购,“家乐福”主要面对家庭和个人消费;同是宾馆,有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的高低区别等。这种安排无论是行业推行的标准,还是市场做出的选择,都是对事物某种特质进行甄别分离,有利于市场细分,扩大市场总体规模,获得最大化收益。
参考文献
[1]宋小川.入世后信息经济学在我国的运用”.经济学动态, 2002,3:14-20.
[2]黄弈林.信号经济理论的发展”.经济学动态,1998,1:53-57.
[3]杰克·赫什莱弗,约翰G. 赖利著.刘广灵,李绍荣译.不确定性与信息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5]王则柯,何洁.信息经济学浅说.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6]王则柯,对付欺诈的学问——信息经济学平话.中信出版社,2001.
[7]Akerlof, George, 1970, 揟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Qua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4: 448-500.
[8]Spence, Michael, 1973, “Job Market Signalling”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7: 355-374.
[9]Rothchild, Michael and Stiglitz, 1976, “Equilibrium in Competitive Insurance Market: An Essay on the Economics of Imperfect Information”,Quarte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0: 629-649.
作者简介:朱世佳(1977- ),男,汉族,中级经济师,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研究方向:银行信贷管理中间业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