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今夜星空灿烂

来源 :中国MB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gangj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BA全日制课程,全球第92名,亚洲第3名,进入世界百强
  EMBA项目,全球第29名,亚洲第2名
  公司短期课程,全球第45名,亚洲第1名
  
  这是2002年新近揭晓的英国《金融时报》全球MBA教育排名榜中,来自中国上海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下简称中欧)所获得的排名。在这个排行榜上,中欧是唯一一所来自中国大陆的学校,而这也是中国大陆商学院首次进入MBA项目世界百强,同时,只有8年历史的中欧也成为有史以来进入这个国际权威排名的历史最短的商学院。现在已经没有人会否认,即使没有百年名校的厚重招牌,也没有培养政府高官的显赫资本,中欧已经屹立于中国MBA教育的前沿。
  
  新模式成就新事业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成立于1994年11月8日,是一所以不赢利为目的的中外合作教育机构。它是根据中国政府和欧洲联盟的协议,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欧洲联盟共同出资创办的。双方的办学单位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和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
  从创立开始,中欧就以一种独特的国际化办学模式,区别于国内其他的MBA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MBA教育的办学模式基本上有三种。第一种是国内传统的商学院模式。大量的学生在出国不现实,或不愿脱离中国经济环境的情况下,选择这种MBA来读。这些商学院的优势也是很明显的,有名牌大学的多年历史和名气在吸引学员。同时,很多优秀的同学可以在一起共享资源,互相切磋。而且这些大学对于中国本土经济文化也是非常熟稔的。但是,这种模式的缺点也是比较明显的:在招生方式,师资力量,授课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也是一种客观情况。
  第二种就是国内大学与国外名校联合办学的模式。这又可分两类:第一类是像国内一些大学和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办学的模式。这种模式只授予国内大学的学位,而不是MIT这些国外大学的学位。这种模式师资里有一部分是MIT派来的,大概占10-20%,国内自己的教授占80-90%。尽管有些国内教授也在国外留学或进修过,但与国际上著名商学院的教育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第二类是授予国外学校学位的。他们在财务,质量,课程等方面的要求都很高,但这类学校数量比较少,还满足不了国内高端MBA教育的需求。
  最后一种就是授予独立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学位的模式。中欧从一开始就走了一条国际化的方法,它的招生采用GMAT考试,外籍教师所占的比例达80%以上,授课方式,教育评估等也是面向国际模式的。同时中欧又立足于国内经济市场,在教学中大量使用国内的案例,关注国内的经济运行问题。实际上,如果当初中欧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就会淹没在全国百所学校里而没有特色,没有竞争力。中欧经过8年的努力,教育部承认了中欧的学位,这是很不容易的。
  


  中欧模式是8年前的模式,8年过去了,在中国有没有更先进的MBA办学模式来适应中国特定的经济环境?宏观上,一个有竞争力的MBA项目,中欧可能有,北大也可能有,清华也可能有,其他院校也可能有。但要在中国的土地上具备持续竞争力,就必须考虑周全以下几个方面:
  1) 用什么样的标准选择什么样的学生;
  2) MBA项目如何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质量评估体系,以及管理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3) 怎样建立一个优质的职业管理中心,帮助学员获得一个份良好的工作;
  4) 怎样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世界级教授队伍;
  5) 怎样建设好校园设施和后勤服务系统,以保障MBA学员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
  无论一个MBA项目其他条件如何之好,只要上述几个方面没有做好,都是不可能成为国
  内优秀MBA项目的。中国加入WTO后,对管理人员数量和质量的需求进一步增加,需要建立起十所、数十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商学院。中欧现在为中国的MBA教育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独特的教学方法
  中欧的教学方法,分为8类:1)课堂教学2)案例分析3)小组讨论4)商务考察 5)针对真实世界的CASE讨论,结合所学与公司情况,更有针对性地开阔学生眼界 6)高层管理论坛。现在,已经有西班牙首相,爱尔兰总理,比利时首相,法国前总统,德国部长代表团等访问过中欧。7)交换学生。好的交换项目,会使学生有很好的国际化思维。同时,对树立学校的国际知名度也很好。中欧在这点上做的非常成功。现在有近50%的学生可以通过这个项目道世界一流商学院学习。跟这样的商学院合作有很多的好处,因为他们的学生也可以到中欧来学习,互免学费,认可学分。这种认可就代表对方承认你高水平教学质量。8)MBA职业中心训练。
  一般来说,中欧的学生每年6月入学,到12月底将完成模块学习。在第二年1月到3月,以个人的形式去全世界各公司实习。这样的实习就是让学员更深地理解知识。此后又是两个模块的学习,每个模块一个半月。接下来就是4-6人的小组咨询项目,如在菲利普,通用电气等国际知名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组咨询项目。这也是企业对学生进行观察的最好时期,通过小组咨询项目,来发现他们所需要的人,和公司文化相一致的人。通过做好这两个环节来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中欧认为,商学院和一般培训公司存在很大差别:学位教育是一种深层的教育,education。而培训是training,重在提高技能。教育是在思想方法论上,境界上,包括技能上的双重培养。MBA教育要非常重视学员心灵深处,思想观念的彻底改变。举一个例子,中欧十分看重学员的诚信品质。在录取之前,每个考生都有自我声明和承诺,保证所提供的材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1998年,在核查成绩单时,有11个考生的材料有伪造,虚构的成分,他们被立即除名。尽管中欧在经济上损失了60多万的收入,但所赢得的却远不止这些。在中欧,学生在考试时都是自己做自己的,因为一次作弊,即会被开除。
  


  中欧实行全日制的目的就是希望在一年的时间里,使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小组咨询项目、个人实习项目来获得额外的价值,最后重新投入社会时得到价值提升。最近统计表明,中欧的全日制学生毕业时有平均三倍的回报率。
  
  出类拔萃的学员
  最受中欧青睐的学员有两类:一类是具有良好教育背景、非凡工作成就,但没有接受过系统工商管理教育的人。这类人中欧会主动去接近他们,如果考察下来认为是真正优秀并且具有领导潜能的,中欧会提供半额甚至全额奖学金。第二,最有潜力的年轻人也是中欧的青睐对象。这些人在两三年的工作里就表现出很好的成长性,他们和第一类学员都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最成功的企业家。中欧一直都提出,最优秀的学生一定要招进中欧。即使现在中欧发展到如此的知名度,也是站在一个服务者的位置上,希望为优秀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这一点有别于传统的大学。中欧在招生方面的工作做得非常细致。中欧和企业一直保持着紧密联系,关注有潜质的员工。同时,中欧会主动组织论坛和招生咨询会,还在中国所有的GMAT班里做演讲。中欧特别注意中国最好的20所大学,对大学四年级和研究生,也就是未来3-5年的潜在客户进行宣传。最后中欧还经常组织一些高层面的活动,尽量减少信息的不对称,让相关人士分享中欧的信息。
  中欧的招生完全是严格的国际化标准。除了要求考生具备620分以上的GMAT成绩外,中欧还在面试过程中设置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直接面对面的英文测试等。中欧至少聘请两位专家参与面试。这些专家包括跨国公司的CEO,资深人力资源总监以及大学的教授等。在考试中,中欧将重点考察学员的人品,职业发展潜力,学习动机,逻辑分析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英语水平等六个方面的综合素质。
  总体来说,中欧招生的标准有4条:
  第一,具有很好教育背景,最好有名牌大学学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中欧不招一般院校的优秀人才,只是中欧会对名牌大学的人给予较多的关注。第二,有竞争力的GMAT成绩。一个成绩好的人,能力应该不会很差。中欧GMAT的平均分数是667,这是非常骄人的。第三,要有职业的成功经验,成就和管理潜能。中欧培养的是未来的成功企业家,所以一定要考察学员的专业经验,在各自的领域是否有丰富的经验。中欧招的不是完全的专业researcher(研究者),而是具有管理潜能,领导潜质的人。第四,中欧很注重学生多样化的背景。国内有很多的偏门人才,一位考生可能是学哲学的,但只要表现出具有很强的商业意识和逻辑思路,中欧也一样会录取。
  


  中欧还是面向全球招生的院校。2002年中欧招收的128名学生中有18位留学生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不仅有来自亚洲的韩国,新加坡的学生,还有美国,德国,奥地利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有数据表明,2002年美国的商学院,包括最好的商学院,学生的就业率下降得非常大,有些甚至下降了50%。中国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势和前景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工作。可以想见,会有更多外籍学员到中国来就读。中欧在这方走在了前列。
  
  国际水准的师资队伍
  翻开中欧教师的名册,外籍教师所占的比例在80%以上。国际化是中欧教师队伍最大的特色。不仅有来自北美的美国,加拿大的老师,也有来自欧洲的英国,德国,西班牙,法国,荷兰,瑞士,瑞典教授,不仅有中国本土优秀的经济学家,如吴敬琏,梁能等,还有亚太其他地区,如香港,韩国,印度,新西兰的杰出的学者。每一位在中欧任教的老师都有非常好的academic background(学术背景)。正如中欧学术委员会主席佩德罗·雷诺教授所言“中欧要确保在教授水平,课程内容与相关性等方面达到国际工商管理教育的领先水平”。
  中欧既有一些长期的较稳定的教职席位,又有许多短期的交流项目。这样,既可以有利于形成中欧自己的教学研究特色,又可以使中欧不断地吸纳新思维。在一些教席赞助商的赞助下,中欧现在设立了6个教席教授职位,由指定的教授对某一领域开展持续研究。2002年11月,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出任中欧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成为中欧的一名全职教授。他也是目前中欧唯一一位中国籍教席教授。
  衡量一个商学院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教师们的研究水平。中欧教授和来自欧美一流商学院的客座教授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个人和小组研究成果。中欧教授撰写的论文在《哈佛商学评论》,《国际市场营销》,《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等著名刊物上发表,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学院编写的40多个案例,涉及管理学的各个领域,有些案例已被国外商学院所采用。
  中欧很看重学生对教授的评价。对于每一个教授,中欧都有中期和后期的评估。如果学生们都觉得教授不合格,中欧就会采取行动。正是这种评估体系,使中欧的教师在教学互动中一直维系着较高的水准。
  
  未来:中欧星空更加灿烂
  中国加入WTO之后,对国内的MBA院校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是,对人才的需求扩大,MBA教育更加热门。而挑战也是现实的,作为WTO协议中一部分,中国的教育市场也将逐步开放。这就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国外大学将进入到中国来,和中国的院校争夺人才。而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无论是师资,教育方式,管理等各方面,国内院校和国外院校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提高中国MBA教育的水平,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迫切的现实要求。
  目前,哈佛,斯坦佛等国际著名的商学院还没有进入中国。这有几个原因。他们是有品牌的,而且对品牌看得很重,因为品牌是承诺,一诺千金。而现在美国等国MBA学费是中国的两倍,三倍甚至四五倍,到中国来办学,学费肯定要降低,在不熟悉市场的情况下,他们还要慎重地考虑成本风险的问题。目前,国外教育机构对中国MBA教育市场总体是看好的,但对在中国办好一所商学院,办好MBA项目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很多国外教育专家都认为,中欧的合作办学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成功例子,有很多因素促成它的成功,这并不意味着很容易办成第二所中欧。不过,时机一旦成熟,外国院校地大规模“入侵”将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接下来的几年对中国MBA教育将是至关重要。据测算,中国的MBA教育在2006年供需将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这就是说,从理论上讲,每一个2006年前的MBA项目都会有人读。但哪一个MBA项目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尽管在2006年才会出现供求平衡,实际上在2002、03年,MBA教育就已经进入了品牌竞争的白热化阶段。而现在的MBA教育市场颇有时间主宰空间的意味,谁先确立品牌,谁就有更大的胜率。在这方面,中欧无疑已经抢占了先机。
  中欧的校训中有一条是“追求卓越”,落实到MBA教育就是:
  1) 中欧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人格完整,具有诚信的学生;
  2) 中欧的MBA项目要立足于中国,除了系统地传授西方现代管理知识外,还有人文的东西包含在里面。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要在课程中体现;
  3) 专业行为,职业操守,给学生规范化的技能和操守教育;
  4) 团队精神,中欧所提倡的不是一般的团队精神,而是一种有共同目标,志同道合,比团队精神还要强的精神;
  5) 创新和革新,这是追求卓越的延伸;
  6) 社会责任感,中欧认为,一个商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没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就绝对不会成为领袖人物。
   未来的几年中,中欧的MBA项目有3个具体的目标:
  第一, 中欧要成为亚洲第一的商学院,进入世界50强。中欧要做品牌,要成为亚洲第一,而不仅是领先,因为前5名都可以说是领先。
  第二, 中欧要成为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中人才资源的重要提供者,成功企业家的摇篮。
  第三, 中欧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地方,更要成为新思想的产生地,成为一个自己的特色的商学院。
   8年,已经使中欧从一个纸上蓝图变成一个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商学院。面对过去的历史,中欧有足够的骄傲资本。面对未来,中欧还有更艰苦,也是更辉煌的路要走。中欧,星空将更加灿烂!
其他文献
中国MBA:北京邮电大学是一所以邮电行业为特色的学校,它所开办的MBA教育肯定和其他的一些综合性院校的商学院有所不同。您能就北京邮电大学MBA教育的办学特色,概要性地介绍一下吗?  舒华英教授:好的。我们的MBA教育大概情况是这样的。中国的MBA教育是1991年开始试办,1994年正式办。第一批院校是1993年批准的,1994年是第二批,1998年是第三批。我们学校是1998年开始办。这是有历史关
期刊
引言    我们祖先创立的三十六计,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其中的一些计策更是名扬天下,几乎每位中国人都可以指点一二:诸葛亮的欲擒故纵,七擒七纵孟获;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等。众多华夏英杰可把三十六计自如地运用于战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从而流芳百世。曾记得有识之士时常提起 “商场如战场”的警句,但反观企业管理方面的韬略,大多都是出自西方企业家。就是这些充其量才不过百年洗礼的企业管理理论,如今却已红遍
期刊
赵纯均,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社会学术兼职有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第四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工商管理学科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管理学部工商管理学科组长、中国企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副会长。  赵纯均教授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后留校工作至今。自1986年起
期刊
  
期刊
欢迎成为BiMBA的一员!大家一定都非常兴奋,而我的快乐与你们相比,只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面试的过程中,我一再地对面试者讲,在MBA的学习中,你们会从老师那里学到很多,也会从书本上获取知识,然而更能让你受益非浅的是其他同学。所以,能与众多不同凡响的同学一起学习至关重要。这一点大家都已做到。你们的同学们都不寻常。与你们一同进入课堂是我们的骄傲。在座各位独特的天分、聪慧和经验都是与他人共享的财
期刊
1 2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美国)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Wharton  2 1 哈佛大学商学院(美国)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3 3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美国)Stanford University GSB   4 6 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美国)Uni
期刊
在中国经济学界和企业界享有盛名的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是一位扎根本土、以探索体验求真为己任的问题导向型研究者。20世纪90年代初,他以资深研究者身份负芨海外,求学解惑。回国后,不及休整便小试牛刀,产权改革与制度变迁、反行业垄断与电信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与再就业均被纳入他的研究视野。  最近周其仁教授的新著《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一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拿到这一装帧新颖、排版独特(把常
期刊
中国企业公民的“爱心使者”,中国社会工作的“形象大使”,困难群体的“代言人”,这是一位慈善家吗?不,这是一家媒体,一家关注公益事业的媒体。  以公益事业为办报理念,践行“好心自有好报”的民族传统美德,促进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并且运用到报纸运作的各个环节,在中国,刘京以及他的《公益时报》是首开先河的。作为中国大陆迄今唯一的一份真正以公益事业作为自己报道对象的报纸媒体,《公益时报》人扮演了第一个敢吃螃
期刊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第一次认识梁能,是在北大EMBA的课堂上。当时我们刚刚开课,身材颀长,架一副深度近视眼镜的梁能主讲《竞争策略模拟对抗》。这门课的主要内容是“卖鞋”,将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成员均按照企业运营模式,选定总经理、财务总监、生产总监、销售总监
期刊
《中国MBA》杂志问世以来,我们收到了900多个电子邮件及众多的电话、来信、征订单,读者反响的激烈程度超出了我们的预想。北京理工大学的周毕文先生在来信中写到:“中国MBA教育已创办了十年,而十年来没有一份自己的刊物。当我在北京理工大学MBA办公室看到首期《中国MBA》杂志时,眼睛不禁一亮,迫不及待地打开一览到底。中国的MBA太需要自己的刊物和发言窗口了。谢谢你们创办了《中国MBA》杂志。祝贵刊跨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