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定位、发展

来源 :中国MB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i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纯均,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社会学术兼职有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第四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工商管理学科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管理学部工商管理学科组长、中国企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副会长。
  赵纯均教授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后留校工作至今。自1986年起,他在清华经管学院历任院长助理、系主任、第一副院长等职务。2001年,赵纯均接任朱镕基出任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第二任院长。他的主要专业方向是系统工程、信息技术及管理教育等,主持和参与了“管理干部硕士培养”、"高质量工商管理硕士培养之路"、"自然资源管理及环境教育的多媒体技术"等一系列获奖项目。代表性的论文和著作有《Application of hierarchical optimal control method to dynamical input-output analysis》、《DIDASS--动态交互式多目标决策分析支持系统》、《Expert System for Integrated Development : A Case Study of Shanxi Province. P.R.C.》、《Interactive Trajectory Optimization of Dynamic Input-Output Models.》、《 决策支持系统:问题与展望》、《 交互式多目标决策支持-- 基于规则的方法与数值方法结合》、《控制理论基础》、《优化与决策》等。主持与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有欧盟项目、富布莱特项目"美国管理教育研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管理教育研究"及"我国工商管理学科发展纲要"等。获得过清华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二等奖。
  
  访谈
  不上中国MBA:目前办MBA教育的各类院校有很多,还有一些社会单位也在办。对MBA教育,社会上流传着各种不同的说法,您作为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能否就这个问题谈一谈?
  赵纯均教授:现在的号称MBA教育的各种办学现象很混乱。这种混乱表现在,很多不是硕士项目的培训课程,都打着MBA的旗号,不管是外国的还是中国的。现在国家批准的具有办学资格的实际上只有62所院校。除此之外的,你去上肯定是拿不到正规学位的。经过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与外国合作办学的,大概也才几十家。有人告诉我,现在有些地方,一个城市就有100家在作招生广告。而且这还不包括那62家学校——人家还很难跑到那里去做广告。这样一种情况往往给老百姓造成一种误解。把这种上了一两门工商管理课程的培训项目,统统叫做MBA。事实上,中国的MBA从开始办到现在,总共的毕业学生人数,不过才一两万人。(中国MBA插语:实际上还是刚刚起步)。很多人说,MBA简直就不行了。但这么大一个国家,才一两万名MBA毕业生,我们国家总共有近千万家企业,供需缺口非常大。我觉得你们来是一件好事,应该多宣传一下,澄清事实。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你们这杂志应该要起主导作用,有一点声音,现在太混乱了!
  中国MBA:我们在杂志第一期上刊登了教育部授权的62所MBA联考院校、30所EMBA试点院校以及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合作办学项目的名单。我们的目的也是想提供一个参照系:如果想要拿正规学位,学到先进的管理知识,应该去哪些学校。
  赵纯均教授:还要专门刊登一些文章,澄清是非。有很多人把短训班搞成MBA,你看广告,现在这种班到处都是。实际上,很多人骂的就是那些打着MBA旗号的不正规的培训班,这个确实有损MBA的形象。“M”是“master”的意思,现在什么都把“master”贴上去,开玩笑。
  中国MBA:那么您认为从整个国家和国际的经济形势来看,学了MBA之后,对今后的就业有何帮助?
  赵纯均教授:现在有很多人在讨论MBA值不值的问题,尤其是EMBA,20多万读一个EMBA,究竟值不值?现在有一些“投资回报率”的统计,不过也无法做得很准确。目前世界经济是不景气,美国的MBA就业确实遇到很多困难。中国的就业情况总体来说,也是越来越严峻。这有扩招的问题,但也不完全是因为扩招了。你不扩招,他们早就就业了,所以扩招是一个很综合的问题,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现在院校方面应该多做一些事,帮助学生找工作,就是剩下一两个人也是问题。学校应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帮助他们。
  中国MBA:在就业上,我们刊物也有专门栏目:“就业市场”和“人才宝库”。一方面是一些猎头公司、用人单位把职位需求定期刊登在我们杂志上;另一个方面,我们会把一些院校的毕业生情况予以发布,也欢迎MBA学生刊登求职信息,因为我们的杂志同样面向企业界,读者中还有很多是企业界的老总、人力资源总监等。
  赵纯均教授:这个栏目不错。现在哈佛、沃顿等一些老牌的学校在就业方面做的也是不够的,倒是芝加哥大学做得还不错。中国有几个特点。第一,经济形势,国际上不景气,中国还是蛮好的。第二,国际经济不会老不好,衰退也不会一直衰退下去。另外有一个问题,西方人有一个习惯:经济衰退、形势不好的时候去念书,充实自己是非常普遍的选择,为下一个上升期的来临做好准备,然后去工作。但中国人的思维还不大一样。我不知道你现在收入多少(笑),很多人都害怕,我现在还有工作,辞了工作去念书,念了两年回来,再找工作比现在还差。当时网络泡沫厉害的时候,美国很多人退学,都认为现在不去硅谷,一生可能就丢掉了机会。哈佛、沃顿的MBA不念了,开公司去了(笑)。我们国家不太一样。
  中国MBA:那么您觉得,如果有人想读MBA,他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学校,以及读哪种类型的MBA?
  赵纯均教授:管理教育的需求实际上非常大。我国企业又多,几十万家国有企业,再加上私营企业、外企、合资企业,对管理人员的需求是非常大的。而且,我们国家原来是搞计划经济的,市场经济只是近些年才开始,所以很多管理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管理教育。从这个角度来讲,需求就更大,因为现有的很多管理干部也需要接受管理教育。
  实际上,整个的管理教育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读完MBA,只是管理职业生涯的开始(beginning career of management)。MBA要求三年工作经验,中国要求三年,美国要求二年,一般学生的年龄是26、7岁。所以,决不是念了MBA,就可以当CEO,COO,CFO,CIO的。其实,MBA就是培养企业的管理人员。我们有了MBA之后,因为没有别的管理教育,所以大家都来读MBA,从董事长到总经理,一直到基层人员等都来读MBA。你不能想像,对总裁和对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手是同样档次的要求,而绝大多数培训班都只是讲一点管理知识。过去把MBA的功能说得太全、太大,有很多的误导。
  现在EMBA国内又开始搞起来了,先在30家院校试点。EMBA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是为谁开办的?EMBA是面向中层人员,而且是那些中层的人员中即将进入到高层的人。比如,我原来是一个部门经理,现在要去做副总裁或是总裁助理,我要管理一个更全面、更宽的部门;再比如,子公司的负责人调到总公司去。这时候,他就会出现一种所谓的培训、提高的需要,需要更宽的视野和知识面。原来可能只是管财务的,现在要做战略、营销、生产。那么出现EMBA帮助进行提高。而我们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层和高层的管理人员中很多人没有受过管理教育。本来EMBA是为中层即将进入到高层的人员开办的。但在中国,现在有很多已经身处高层的人员来学习,很多董事长、总经理都来读EMBA。当然,这毕竟是中国的实际情况,有实际的需要。但就EMBA课程本身来讲,我们不能将国外的那一套简单地搬过来。如果那样,听课的人肯定不满意。
  第三个层次就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其实,在北美MBA、EMBA都不是为总经理这类人开设的。而且他们时间也有限。在西方,他们是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专门培训,这些人在一起,学一点新的概念,同时进行交流。因为这些人的层面是大体相同的。
  所以在准备读MBA的时候,应该分清楚,哪个项目是为谁服务的,我该选择那种类型的MBA去读。而这一点,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则分得不够细。这不能完全怪媒体,学校、教育机构自己也没有说清楚。所有的课程都是写着“培养高级管理人员、CEO,通向致富的金钥匙”(笑),含含混混的。其实你把它说清楚,MBA培养初级和中层管理人员,EMBA针对中层和高层人员(这是我国的实际情况)。然后一些短训班针对专门的人员。
  中国MBA:您阐述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MBA的梯级化。这样不同的MBA其教育目的、所学课程、考试重点都应有所细分。否则,学员层面不一样,目的不一样,会产生很大问题。
  赵纯均教授:我在美国考察的时候也想起这个问题,和美国同行进行了讨论。他们说:中国的考试对一天到晚死读书的人倒可能得高分,那么多门功课,人家考,你也得跟着考。还有人抱怨说,我们这些有丰富经验的高层管理人员怎么能和他们一块考呢?他们说得也对。但问题是,这不是一回事:你不应该到这儿来读,你应该去读别的课程。
  然后学生方面也有一些问题。学生经宣传误导考进来后,都想着毕业后我要如何如何,要当厂长,经理,总经理(笑)。十年以前我不敢说,十年前中国的人才市场本来就不太充足。现在的情况,大学毕业两三年,有些人还是没有干什么事,就在家里准备考试,学了两三年出去,谁敢要你当老总!而且,就是要你干,估计也干不好。(中国MBA插语:他干不好,人家还抱怨MBA是怎么学的。)所以这种事情,你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宣传一下,让社会公众了解,对MBA不要有过高的期望,不能提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
  中国MBA:作为MB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负责人,您能否谈一谈我国MBA教育今后发展的方向?因为现在很多院校发展不均衡,而更多的普通院校应如何发展,您怎么来看这个问题?
  赵纯均教授:MBA教育现在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首先有一个定位的问题。我觉得,很多MBA院校应该注重自己的地方特色。你不能说为地方经济服务的MBA学生,就不能走向世界水准(笑)。学校在定位上更应该侧重在某些方面,不要随大流,什么都办,什么都办不好。
  第二,要增加一些试点院校,多一些办学思路。有个别的省份还没有MBA院校,能不能创造条件让它先创办出来。现在全国大概每年培养一万多MBA学生,需求实际还是比较大的。
  2002年的MBA,有些媒体报道说是,骤然降温(笑)。确实全国MBA报考的人数少了。可能2001年是50000人,今年是45500人,大体上是10%。其实我觉得,10%不能算一个太大的数字。但这也是一个问题,为什么它不持续上升。2001年火爆了一下,人特别多,可能因为2001年是最后一年不用考英语听力(笑)。
  再有媒体的炒作、导向也很重要。媒体有时候把MBA捧到天上去,有时候又集中地进行批评,批评的道理也不是很清楚。我要是一个考生,肯定事先会去看一些相关的报道。媒体的影响力很大。但即便是这样,45000名考生,不能说是不正常的。道理很简单,现在45000名只是秋季的,春季的还有一万多,再加上EMBA。所以基本上是持平的。不能说因为少了这10%,就说MBA不行了。这个现象不应该影响整个MBA的发展。
  第三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办学要国际化。中国的企业走向国际,总是说要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的企业家。美国好的院校一般至少有30%的学生是来自美国以外的地区。清华2002年9月份入学的MBA学生,20位来自不同的国家,有加拿大、韩国、新加坡的。现在我观察到有一种现象是,越来越多的中国的最优秀的学生不愿意去海外二流的、三流的学校,宁可到中国顶尖的学校来读。课程的设置方面,我不认为我们和世界距离非常大。所开设的课程差不多,几乎就是一样。案例我们还好一点,既是用的哈佛的案例,又用中国自己的案例,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我们的观点是国际化和本地化同时进行,但在现阶段要加快国际化的步伐。
  市场竞争、定位、国际化,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加强。十年来有很多进步,有很多好的地方,但那只是若干方面的加强。案例、教材、服务、就业指导、校友网络,这些说起来都比较容易,做起来很难。比如,以前有很多人是委托代培,现在大多数人都是自己出钱来读。委托代培的概念是什么?是从哪儿来回到到哪儿去,没有就业问题。这是我们传统的概念,但现在不一样,必须提供必要的就业服务和完善相应的政策。MBA教育还是任重道远。
其他文献
近年不少商业机构及投资者重新着眼于稳定经常性收入,如租金、储蓄利率和股票利息收入等。一方面反映现时资产升值较以往困难,另一方面亦可能意味着现时之经营商较以往竞争要大。最近查阅香港(股市)恒生指数之资料,主要比较不同类型股票之股息收入,察觉到一些有趣的现象,部分如下:    一)范围。主要从股息派发角度看,分类包括恒生(成分)指数,金融指数,公用指数,房地产指数,和工商指数。数据则从1986年起至2
期刊
最近香港证券及期贷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公布有关房地产信托基金之条例草稿及征询意见,支持和反对设立基金的并存。房地产信托基金在美国早已成立多年,近年更在一些亚洲地区如日本、新加坡等普及起来。整体而言,房地产信托基金较专注房地产投资,且收入相当部分须分派给基金股东,亦可有税务优惠。笔者对文件作了一些初步了解,部分感觉如下:    一、投资监管应灵活,行政监管可严格    如上市公司一样,监管是必须
期刊
北京理工大学"让MBA与企业共同成长"MBA年会,于2002年12月21日举行。这也是继"诚信论坛--2001MBA年会"后,北京理工大学MBA联合会举办又一次大型年度会议。在2001年年会强调"诚信"之后,本次年会的主题是"责任"。在新经济时代下,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企业要迎接挑战,需要企业界与MBA共同奋斗、互相提携,因为他们都在成长而非成熟。MBA教育有责任为企业发展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M
期刊
硅谷是美国新经济的象征,是知识英雄和风险投资家的乐园,如果把硅谷算作一个国家,它将是全球第十二大经济体,与印度、墨西哥差不多在同一水平。但在五十年前,硅谷不过是位于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和圣荷塞之间的一片果园而已,那时还不叫硅谷,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人们只是把它称作半岛或南湾(South Bay)。  硅谷能有今天的繁荣,不能不提及一家公司——仙童(Fairchild)。这家创建于1957年的企业尽管不
期刊
前言:严肃现在是一位职业经理人,他的妻子徐庆菁也是一家外企的中国区营运总监(COO)。他们的经历是普通的,读了大学,出去工作几年,又回到学校学MBA,然后又是一轮新的搏击。但他们又是幸运的:谋得一个中高层的管理职位,又找到一位志同道合的生活伴侣,还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对于大多数MBA们来说,这不正是所期待的生活吗?    没有泡沫的诱惑  2002年岁末,上海仍笼罩在那不紧不慢的细雨中。这正是张爱玲
期刊
2003年1月4日至5日,第五届光华新年管理论坛在北大举行。经过5年的努力,光华新年论坛已经发展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工商管理论坛之一。本次论坛更是引起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搜狐网等多家重量级媒体的关注。  今年论坛的主题是“经济改革和社会信任”。在开幕式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恩照等嘉宾分别就社会信任问题做了相关阐述。  嘉宾发言后,北大光华经济管理学
期刊
根据估计,在市场上,高达95%的新产品都以失败告终。虽然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和管理资源投入,但是这个百分比还是居高不下。人们都认为:“新产品开发必须要达到两个重要的目标:进入市场最快;使产品性能与顾客需求之间的适配最大化。”很自然,在价格相同的情况下,没有人故意买性能差的产品。所以,理解这一点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步骤。快速进入市场可以减少开发成本,并能长时间保持新产品竞争优势。缺乏产品-客
期刊
在上世纪里,人们在管理科学和实践中所取得的成就,超过了此前人类整个文明史所能积累的。其间,优秀的企业家和经理如群星闪烁,各领风骚。若要在众多的杰出人士中评出一位独占鳌头者,人们不免见仁见智、人言各殊。不过若举出最具影响力的五名企业家,相信有一位总能名列其中,此人就是鼎鼎大名的阿尔弗雷德·斯隆 (Alfred Sloan)。斯隆在通用汽车时所创用的理念和实绩为全球企业界立下表率,开了大公司集团现代管
期刊
中国MBA:北京邮电大学是一所以邮电行业为特色的学校,它所开办的MBA教育肯定和其他的一些综合性院校的商学院有所不同。您能就北京邮电大学MBA教育的办学特色,概要性地介绍一下吗?  舒华英教授:好的。我们的MBA教育大概情况是这样的。中国的MBA教育是1991年开始试办,1994年正式办。第一批院校是1993年批准的,1994年是第二批,1998年是第三批。我们学校是1998年开始办。这是有历史关
期刊
引言    我们祖先创立的三十六计,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其中的一些计策更是名扬天下,几乎每位中国人都可以指点一二:诸葛亮的欲擒故纵,七擒七纵孟获;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等。众多华夏英杰可把三十六计自如地运用于战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从而流芳百世。曾记得有识之士时常提起 “商场如战场”的警句,但反观企业管理方面的韬略,大多都是出自西方企业家。就是这些充其量才不过百年洗礼的企业管理理论,如今却已红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