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弼:“螳臂当车”的勇者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ysses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弼,字公谦,陈留郡考城县(今河南兰考、民权一带)人,东汉桓帝、灵帝朝大臣,历任北军中侯、尚书、平原相、河东太守、彭城相等职。
  黎民百姓的庇护神
  史弼为官一任,振兴一方。难能可贵的是他特别注意体恤民情,抑制豪强,关爱百姓。据《后汉书·吴延史卢赵列传》记载:“弼为政特挫抑豪强,其小民有罪,多所容贷。”
  史弼任平原相时,皇帝诏令郡国州县检举揭发“党人”,各郡国举报出来相互牵连的“党人”多达几百,唯独史弼一个也没有上报。朝廷不断发出诏令,斥责地方办事不力,地方长官发疯般督促属官小吏提高办案效率,动辄以髡刑鞭刑相威逼。
  青州从事亲临平原国督战。他把史弼召到传舍,怒气冲冲地斥责道:“皇上诏书痛恨党人,旨意痛切,一日三催。青州其他郡国都有党人,难道唯独你平原国没有?”
  史弼不卑不亢地回答说:“先王治理天下,划界分境,水土不同,风俗各异,其他郡国有的,平原国自然没有,怎么可以相比较呢?如果唯上司意图是从,闭着眼睛诬陷好人,滥施刑罚,胡作非为,那么平原国家家户户都是党人,作为平原相我只有一死了之。这不是我愿意看到的,所以,我不能这样做。”
  青州从事听罢大怒,立即将平原国负责党禁工作的几位僚属逮捕投入监狱,并且向朝廷弹劾史弼。幸好,正遇上朝廷诏令解除党禁,史弼用自己的俸禄赎罪,得以免除处罚。
  史弼的庇护使得平原国一千多人得以活了下来。
  党锢之祸
  东汉桓帝、灵帝时,外戚、宦官交替擅权,使东汉政治更加黑暗腐朽,王朝危机四伏。面对深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统治集团内一部分官僚、士人,开始对东汉政权的前途感到担忧。加之,宦官和外戚及其爪牙控制了选官大权,严重地堵塞了太学生和各地郡国生徒入仕的出路,引起强烈不满。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担忧,促使这些人起而反对外戚、宦官擅权,要求革新政治,并对时局提出尖锐的批评。宦官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大规模的残酷迫害,牵连受害者众多。最终,大部分党人被禁锢终身,也就是一辈子都不许为官,史称“党锢之祸”。
  跑官要官者的“活阎王”
  史弼迁任河东太守。上任伊始,他便吩咐僚佐立即断绝与权贵们的书信来往。因为,按照当时的察举制度,各郡每年都要按规定人数向朝廷举荐人才,称作“举孝廉”。孝廉被推举至朝廷以后,经考核合格,便入郎署为郎官,经过一定时间的考验,从中选拔出优秀者充任中央或地方的不同官职。史弼知道,为举孝廉的事,权贵们一定会来求情请托。
  断绝了书信来往,就预先关闭了这扇后门。
  果然不出史弼所料,没隔几天,中常侍侯览便派门生带着亲笔信找上门来,不仅要走后门晋身孝廉,还顺道请求赊借盐税。这门生自恃背靠大树,昂首阔步来到府衙,本以为可以狗仗人势享受一把特殊关照,哪承想一连数日得不到通报,着着实实吃了一顿闭门羹。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中常侍侯览以奸佞狡猾为晋身阶梯,他的门生岂是吃素的?这位门生被堵在门房里,脑袋一转,有了高招,编造了一个其他缘由骗过门吏,见到了史弼。一见面,便拉大旗作虎皮,递上了侯览的亲笔信。
  史弼见状,犹如看见从纱窗缝里挤进一只苍蝇,腻味异常。一拍桌子,厉声喝道:“太守肩负社稷重任,应当荐选贤才报效国家,你算什么东西,居然如此伪诈无礼!”于是命令左右,将这家伙拉下去,狠狠地打了几百刑杖。
  府丞、掾史等十几个僚佐深知中常侍侯览的淫威,生怕给史弼惹出麻烦,都极力劝说史弼消气息怒,慎重对待,以免不测。
  史弼听而不闻,安排属下将其押往安邑监狱,当天就把这人拷问打死。
  宦党腐朽势力的眼中钉
  中常侍侯览是个深得皇帝宠信,骄横跋扈,仗势欺人,炙手可热的角色,在朝中几可一手遮天,人们敬之唯恐不及,鲜有人敢去招惹。
  侯览哪里能咽得下这口窝囊气!
  闻门生在河东丧命,侯览便伪造匿名诬告文书,送到监察机关司隶校尉府,诬称史弼犯有诽谤罪。
  一辆槛车将史弼押往京城。
  往日簇拥在史弼身边的属吏们如今都成惊弓之鸟,战战兢兢,谁也不敢走近他半步,只有前孝廉裴瑜送他到崤山与渑池之间,站在路边扯开喉咙喊道:“贤明的府君啊,你打击残暴凌虐的酷吏,荐举德高才厚的人报效国家,如果因此而获罪,足可以垂名青史,希望你一路前行,不忧不惧。”史弼回答说:“谁说荼菜的味道苦啊,它的甘甜犹如荠菜。古人刎颈自杀,虽九死也不悔恨。”
  史弼被羁押在由廷尉掌管的国家监狱。
  侯览早已把史弼视若眼中钉,必欲尽早除之而后快。
  河东郡的官吏们奔走于朝廷上下为史弼鸣冤辩诬,又有前孝廉魏劭自毁容貌,变换装束,诈称家僮,在身边看护。史弼终因受到诬陷,论罪当斩首示众。魏劭与河东郡的人们紧张万分,赶紧卖掉郡府的一些房屋,向侯览行贿,才买回了史弼的一条命,得以免除死罪,遣送左校服劳役。
  史弼服刑期满,回归故乡,称病闭门不出。公卿几度荐举他,议郎何休更称赞他具有担当三公丞相职位的才能。
  不久,史弼被征拜为议郎。
  侯览等一帮宦党始终将史弼视为眼中钉,非常忌惮憎恨他,从不间断对他的打击陷害。汉灵帝光和年间,史弼出任彭城相,还未到任,就因病去世了。
  望门投止
  东汉末年,名士张俭弹劾侯览,这让侯览怀恨在心。后来,侯览诬告张俭结党诽谤朝廷,意图造反。侯览发出通缉令,张俭被迫逃亡。当时人们都敬重张俭的为人。张俭在逃亡途中,看见人家就前往投宿(“望门投止”),每一家都愿意冒着族诛之祸收留他。张俭投奔孔融的大哥孔褒,但孔褒恰巧不在,只有孔融在家。孔融便做主把张俭留下。事情败露后,张俭逃走,孔融、孔褒、孔母争着领死,最后,皇帝定了孔褒的罪。
  史弼为何难能可贵?
  东汉中后期,宦官外戚交替专权,轮番为虐,宫廷倾轧日甚一日,争权夺利愈演愈烈。发生在桓帝、灵帝两朝的党锢之祸,以宦党大显淫威,士大夫一党被诛杀殆尽,殃及天下数不清的无辜百姓而收场。这场由宦官发起的祸乱,为黄巾起义的兴起和汉王朝的最终覆灭埋下了伏笔。中常侍侯览是发起党锢之祸的罪魁祸首之一。
  在这样一个乱世从政的史弼,本可以像大多数官员那样,“鸭子过河随大流”,跟着社会的潮流走,亦步亦趋,以求明哲保身。然而,浓重的爱民和荐贤情结,使他选择了一条荆棘丛生、充满艰险的道路。
  当别的郡国都上报了大批的“党人”,导致数不清的无辜百姓或身陷囹圄、或惨遭杀戮的悲惨局面,作为平原相的史弼却坚持一个也不肯上报。青州从事亲临平原国督战,狐假虎威,以势相逼,史弼依然坚贞不屈,据理力争,坚称平原国绝无一个党人。
  他用自己的一顶乌纱换取了平原国一千多条百姓的性命。
  古语说,吃一堑,长一智。因与宦党作对已经丢掉一回乌纱帽的史弼,却丝毫不懂记取前车之鉴。当那门生手持侯览的亲笔信找上门求推荐的时候,史弼先是拒之门外,继则打板子、送监牢,直至要了他的性命。这倒不是史弼忒过暴戾,身为河东太守,他正义凛然,嫉恶如仇,一心只想为国荐贤,怎么能容得下作恶多端的宦党来滥竽充数呢。为此,他又一次被罢官,被关进监狱,还差一点被砍掉脑袋。
  读罢史弼的故事,我们不禁要扪心自问:当一股歪风袭来的时候,我们敢不敢像史弼那样挺身而出,奋起搏击,做一片阻挡歪风的绿叶?当然,一片绿叶的力量微不足道,殊死的搏击也总是异常的惨烈,弄不好会使我们鼻青脸肿、伤痕累累,甚至粉身碎骨。然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那一片又一片的绿叶手拉着手,组成巍峨无边的叶的长城,形成一片又一片茂密森林组成的叶的王国,足以使任何歪风为之颤栗。试看近现代史,没有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哪有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无数改革者一往无前,无惧艰险,踏平坎坷,哪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日千里的生动局面?
其他文献
潭柘之岫云寺,即晋之“嘉福寺”,唐曰“龙泉寺”,金皇统间为“大万寿寺”,明正统间仍为“嘉福寺”,康熙时始赐今名。寺稍壮丽,细泉两道循石槽外趋,日夜咸有声。老松十数,盘郁不及戒坛(在北京西郊戒坛山,相传创自隋唐间,用石建成,构造宏伟),然亦数年物也。开窗见马鞍山,忽翠接于卧榻。戒坛之山,枯瘠而土石相负;潭柘得水,草木华滋,一望纯绿。寺后泉脉西来,淈淈(gǔgǔ,水涌出貌)争石罅(xià,缝隙)而出,
期刊
天子之职,莫重择相;宰相之职,莫重用贤。……为国家而不众贤之集,相臣虽才,国不治矣。彼为相者,诚能开诚布公,廓焉无我,己有不能,举能者而用之;己有不知,举知者而用之;己有不敢言,举敢言者而用之。如是则彼之所能皆我有矣。必欲一身而兼众人之事,虽大圣大贤有所不能。  (《庙堂忠告·用贤》)  天子的职责,最重要的莫过于选择宰相;宰相的职责,最重要的莫过于任用贤能之人。……为国家做事而不能集中贤人的力量
期刊
近代维新派改革家梁启超在《新民说·论公德》中说:“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的确,如果要评选清代最为人熟知的官箴,清、慎、勤可谓当仁不让,这要归功于清代帝王的大力提倡。  清康熙年间,朝廷把清、慎、勤三字当作钦定的官箴,康熙皇帝还亲自书写这三字送给朝中大臣。一时间,只要有衙门的地方,都能看到这三字官箴,所谓“各衙署讼堂多书清、慎、勤三字作匾额”。  其实,清、慎、勤三字并不是清代
期刊
人为什么会伤心、烦心、忧心、痛心、担心、惊心、贪心呢?你上一次开心是为了什么?曾经伤心又是因为什么?其实一切改变,从心开始。李焯芬教授借一百余则心灵小故事,让我们跟自己的内心对话,与身边的人心连心。以坦诚的心念去做好自己,用美好的心灵去看世界。问心、发心、修心——这是你走向成功的必修课。、  十三经说略  二十五史说略  这两部书全面、精炼、准确地介绍了“十三经”和“二十五史”的书名缘起、编纂始末
期刊
著名的“李约瑟问题”  李约瑟(英国现代生物化学家、汉学家和科学史专家)从上世纪40年代起就曾在多种场合说过,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探讨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中国在15世纪前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然而,欧洲在16世纪以后诞生出了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的现代科学,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似的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这个问题,被人们称作“李约
期刊
历史的大变局并非仅限于晚清,晚明也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过。突然提出晚明的历史大变局,并非故意耸人听聞,而是希望人们放宽历史的视野,回过头去看一看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中叶的中国曾经发生的巨变。  “全球化”初露端倪的时代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世界历史出现了大变局,历史学家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或大航海时代。欧洲的航海家发现了绕过非洲好望角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以及美洲新大陆,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
期刊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于忠肃集》)  【解读】  明代名臣于谦刚正廉洁,在处理边患、扶持君主等大事上决断有力。正统十四年(1449),明英宗一意孤行,结果在土木堡被瓦剌军队俘虏。瓦剌以英宗为要挟,明朝君臣人心慌乱,于谦扶持代宗登基,坚决主战,大破瓦剌军,也迫使瓦剌放回了英宗
期刊
西汉后期政治史上有两个重要人物:霍光(?—前68)与王莽(前45—23)。两人有二同二异。先说二同:同样有外戚身份;同样在拥立皇帝上下过手,权势煊赫。再说二异:霍光没有什么文化水平,王莽却是一個大学者;霍光被后世尊为楷模,有“伊尹、霍光”连称,王莽被后世骂为奸臣,常常“王莽、董卓”并举。我们在这里只谈霍光。  顾命大臣 辅佐幼主  霍光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兄长——霍去病(前140—前117)。霍去病是
期刊
沈括(1031—1095)是我国宋代杰出的科学家。他著述的《梦溪笔谈》,被现代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赞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宋史·沈括传》说:“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他尤其精通数学,发明了“隙积术”和“会圆术”,至今为中外学者所称道。不仅如此,沈括在人文科学方面的造诣也很高深,对许多名家的诗文书画也有所评论和批评。但由于他往往习惯于用自然科学家特
期刊
在中国古代,“公车”对官员们来说,既是代步的工具,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王公贵族们都以乘坐公家的车为荣。西汉开国时,由于连年战争的原因,马匹奇缺,汉高祖刘邦出行都找不到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拉车,一些官员只得屈尊乘坐公家牛车。到了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认为,国家初建,百废待兴,在公车使用上也应该节俭,所以费用相对低廉的牛车再次盛行,直到经济恢复后牛车才又被马车取代。  由于当时没有规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