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高专办学定位时主要考虑其高等性、职业性、技术性、地域性和社会性,形成独特的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扬长避短,在优势中求发展。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文化素质教育”和“学科素质教育”模式结合的理念?学生表现出的两重性正是“文化素质教育”和“学科素质教育”模式结合的基础。确立以人为本意识,制定符合自己院校的办学理念、推进“素质教育”模式和科学的发展定位才是高职高专当务之急。
【关键词】高职高专;文化素质教育;学科素质教育;模式
【Abstract】Vocational Orientation, the main consideration of their advanced nature, vocational, technical, regional and social, to form a unique educational ideas, talents training mode, exceed and in the advantages and development. How to implement in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and "Quality Teaching" model combines the idea? Students demonstrate the duality is "Quality Education" and "Quality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integration. Establish the awareness of people-oriented and draw their own concept of academies to promote "quality education" mode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vocational orientation is imperative.
【Key words】Higher; Cultural Education; Quality Teach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40-053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594(2010)02-0058-04
一流高等教育的衡量标准,不在于它属于哪一个办学层次和哪一种办学类型,而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与办学特色上。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大学专科层次的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掌握新型技术应用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他们在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高职高专办学定位时主要考虑其高等性、职业性、技术性、地域性和社会性,形成独特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校园环境,扬长避短,在优势中求发展。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文化素质教育”和“学科素质教育”模式结合的理念?客观地讲,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亦非完全无用,然而,还有很多可以尝试的地方,所以,素质教育改革单纯地谈课程设置的改革,是会遇到障碍的。因为作为大学生,既是一个整体又是很多个个体;既是一个沿着一条相同的路走向一个共同未来的国家公民,又是很多个沿着不同的路前行的个人。这种两重性正是“文化素质教育”和“学科素质教育”模式结合的基础。确立以人为本意识,制定符合自己院校的办学理念、推进“素质教育”模式和科学的发展定位才是高职高专当务之急。
一、“素质教育”中两种教育模式的提出
(一)明确“学科素质教育”中“学科”的内涵。
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我们必须重新界定“学科”的内涵,必须突破学科中心和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学科课程即是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参考书的滞后观念,树立“大学科”的课程观,实现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科课程体系。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对教育目标体系的认识存在着偏差,其主要表现是:各科教育目标之间相互脱节,教育方针已经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层面对教育的最终目的作了科学的界定,而具体的教学目标却继续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使得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处于悬空状态。我们实施学科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克服背离教育方针的现象,以新的知识观、质量观、人才观来重新确立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达成教育目的。
(二)“文化素质教育”理念。
“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所确定的教育目的就是各项教育活动所应实现的方向性目标,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个体完满身心发展的追求,也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完整的人”与“和谐发展的人”。我们的高等教育是“育人”,而绝非“制器”;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而远非只是训练技能;是把培养学生如何正确地做人与如何正确地做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的教育一直仰望、追求和永无止境的目的,指明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指导着一切教育实践活动。
目前在国内广泛地传播开来的“文化素质教育”挤占了专业教育的时间,学生是否真正能从这样的教育中得到实惠。有人提出质疑是可以理解的,“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确实存在着反差。在此讨论“文化素质教育”理念时,我们也在积极地分析探讨、寻找解决的办法。应把它放在“整个高职高专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前提下来探讨其功能和位置,也就是说探讨一个理想的高职高专教育课程与教学制度所应该依据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这是根基和框架。从更根本来说,中国的高职高专教育需不需要有一个一致性的逻辑作为指导思想?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总之,学科教学如果不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不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念为指导,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就不能落到实处,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就难以实现。这就是我们构建高职高专“素质教育”体系的理论支撑。
二、两种“素质教育”的现状反思
(一)对“学科素质教育”要给予科学的界定,澄清模糊认识。
1、明确“学科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
“学科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与传统教育在主要特征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教学目的上看,传统教育是以知识为本的教学,它以对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作为教学的唯一或最高目的,而不关心知识学习与学生素质发展之间的关系。知识只有内化并转化成为素质才能成为学生生活和活动的本领,才能提高学生的生活或行为水平,教学才变得有意义。我们今天进行学科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强调的是教学不能止于仅仅教给学生书本知识,而要将知识学习与学生身心素质的形成和完善相关联。学科素质教育从人的发展的角度,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确定教学目的,除了“知识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除了学业成绩,还有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等。这些都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方面,更是一个人发展的核心或者重要素质,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所应具备的素质,这就是教育的追求,是学科素质教育的境界。教学效果是学生往往能学到大量而系统的书本知识,但不能因此形成或发展某种身心素质,学生往往会应付书面考试而不会创造和动手做事,没有表现出因为学了前人和他人的知识经验,而变得更会工作和生活,具有更高的行为或活动的素质和本领。
第二、从教学方式上看,教学目的决定教学方式。“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的决定了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封闭式”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重复训练,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方式。而以“发展为本”的教学目的决定的学习方式是“开放的”。在这种方式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将被空前重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导,教师则更多地成为学习情景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性的培养者。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将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第三、从教学评价上看,传统教育过分注重评价的选拔功能,以“分数高低”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教师、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学科素质教育中,教学评价要坚持“发展性评价”,坚持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水平性评价、选拔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原则。
因此,学科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教育思想。学科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就是对传统教育的彻底改革和创新过程,包括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目标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评价的创新等等,从而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
2、明确“学科素质教学”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
把“文化素质”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文化素质中的学科教学。强调的是学科教学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为指导,从教学目标到教学任务,从教学时间到教学空间,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教学过程到教学结果,从教学检查手段到教学评价等,都应当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要求。例如: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科素质评价体系的确立,必须真正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原则——以“全面发展”为宗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用,必须着力突出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以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等等。
(2)学科教学中的文化素质。强调的是要着重解决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树立“学科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的观念。在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改革中,必须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检验一堂课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用素质教育涵盖的多个因素去检验课堂教学的实施状况。例如:是否面向了全体学生?学生是否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主动、积极地参与了学习?教法是否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是否体现因材施教?是否重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等等。
总之,素质教育中的学科教学与学科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强调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学科教学就容易走“老路”,但如果不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会落空,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
(二)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对此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操作上的偏差。
高职高专教育虽然在各方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面对社会就业压力大,就业率低的现象,教育的质量更令人担忧。具体表现在:社会紧缺性的人才需求量较大,但学生质量较差对就业目标迷惑。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特别是高职院校为了扩大办学规模,招生数量在不断增加,造成师资、实验仪器设备严重不足,维持正常的传统教学持续成为工作的重点。尽管存在资金不足的困难,但最主要还是教育观念没有紧跟时代的变化,人云亦云。教学中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彻底转变,教师传统教学观念在授课过程中不自觉地左右着教学思路,很难把握"必须和够用为度",特别是面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让教师简直有点无所适从;总之,社会对学校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教育的质量,应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对“文化素质教育”还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和操作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在:对素质教育的本质认识不足,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就是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素质教育就是特长教育;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把握不准,认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第二课堂;没有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取消考试,取消负担;对素质教育缺少整体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的研究,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素质教育理论体系及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等等。对这些问题如果不进行总结、反思和纠正,势必影响到“文化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进而影响到基础教育改革的效果和整个基价体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对教师的评价要选出有代表性的学生参与,让学生们认为这是一件神圣的事情,而不是向现在这样找人代为投票,并具体阐述各位教师的优缺点,已便教师改正。对学生也要给评价,起码要对班级的学风给与评价,真正做到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课程改革所涵盖的内容(目标、结构、评价、学习方式等)恰恰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课程改革的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和广阔的空间。
4、创设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
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和教育从社会的边缘地带向社会中心地带转移的今天,全社会都在转变观念。我们也要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意识,确立理性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具备经营意识,使教育改革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素质教育更应该注重自己的软、硬件建设,立足现实转变观念,合理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提高对学生的服务意识,下定"是泥土要烧制成砖坯,是矿石要打造成钢铁,是金子让他闪闪发光"决心,做好一切工作为就业服务,为高职高专的发展作贡献。
当然,素质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情,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互相沟通、积极配合、通力合作。在当前提高素质教育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调性不够,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要通过宣传、培训和制度创新等方式、手段使家长和全社会都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共同支持素质教育。教育科研人员(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团委、学生处)和学校要积极、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研究、宣传和普及。特别是教师要通过系统的研究、实验和实践,将“文化素质教育”和“学科素质教育”模式结合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目标,使素质教育通俗易懂,便于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各界理解和掌握。
总之,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和“学科素质教育”模式结合,不仅仅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强化课堂目标教学,提高教学效益;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建立科学的由“目标—模式—评价”构成的素质教育体系,使高职高专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从而为实现经济腾飞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高职高专;文化素质教育;学科素质教育;模式
【Abstract】Vocational Orientation, the main consideration of their advanced nature, vocational, technical, regional and social, to form a unique educational ideas, talents training mode, exceed and in the advantages and development. How to implement in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and "Quality Teaching" model combines the idea? Students demonstrate the duality is "Quality Education" and "Quality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integration. Establish the awareness of people-oriented and draw their own concept of academies to promote "quality education" mode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vocational orientation is imperative.
【Key words】Higher; Cultural Education; Quality Teach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40-053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594(2010)02-0058-04
一流高等教育的衡量标准,不在于它属于哪一个办学层次和哪一种办学类型,而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与办学特色上。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大学专科层次的面向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掌握新型技术应用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他们在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高职高专办学定位时主要考虑其高等性、职业性、技术性、地域性和社会性,形成独特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校园环境,扬长避短,在优势中求发展。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文化素质教育”和“学科素质教育”模式结合的理念?客观地讲,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亦非完全无用,然而,还有很多可以尝试的地方,所以,素质教育改革单纯地谈课程设置的改革,是会遇到障碍的。因为作为大学生,既是一个整体又是很多个个体;既是一个沿着一条相同的路走向一个共同未来的国家公民,又是很多个沿着不同的路前行的个人。这种两重性正是“文化素质教育”和“学科素质教育”模式结合的基础。确立以人为本意识,制定符合自己院校的办学理念、推进“素质教育”模式和科学的发展定位才是高职高专当务之急。
一、“素质教育”中两种教育模式的提出
(一)明确“学科素质教育”中“学科”的内涵。
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我们必须重新界定“学科”的内涵,必须突破学科中心和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学科课程即是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参考书的滞后观念,树立“大学科”的课程观,实现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科课程体系。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对教育目标体系的认识存在着偏差,其主要表现是:各科教育目标之间相互脱节,教育方针已经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层面对教育的最终目的作了科学的界定,而具体的教学目标却继续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使得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处于悬空状态。我们实施学科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克服背离教育方针的现象,以新的知识观、质量观、人才观来重新确立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达成教育目的。
(二)“文化素质教育”理念。
“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所确定的教育目的就是各项教育活动所应实现的方向性目标,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个体完满身心发展的追求,也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完整的人”与“和谐发展的人”。我们的高等教育是“育人”,而绝非“制器”;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而远非只是训练技能;是把培养学生如何正确地做人与如何正确地做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我们的教育一直仰望、追求和永无止境的目的,指明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指导着一切教育实践活动。
目前在国内广泛地传播开来的“文化素质教育”挤占了专业教育的时间,学生是否真正能从这样的教育中得到实惠。有人提出质疑是可以理解的,“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确实存在着反差。在此讨论“文化素质教育”理念时,我们也在积极地分析探讨、寻找解决的办法。应把它放在“整个高职高专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前提下来探讨其功能和位置,也就是说探讨一个理想的高职高专教育课程与教学制度所应该依据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这是根基和框架。从更根本来说,中国的高职高专教育需不需要有一个一致性的逻辑作为指导思想?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总之,学科教学如果不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不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念为指导,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就不能落到实处,教育的最终目的也就难以实现。这就是我们构建高职高专“素质教育”体系的理论支撑。
二、两种“素质教育”的现状反思
(一)对“学科素质教育”要给予科学的界定,澄清模糊认识。
1、明确“学科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
“学科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与传统教育在主要特征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教学目的上看,传统教育是以知识为本的教学,它以对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作为教学的唯一或最高目的,而不关心知识学习与学生素质发展之间的关系。知识只有内化并转化成为素质才能成为学生生活和活动的本领,才能提高学生的生活或行为水平,教学才变得有意义。我们今天进行学科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强调的是教学不能止于仅仅教给学生书本知识,而要将知识学习与学生身心素质的形成和完善相关联。学科素质教育从人的发展的角度,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确定教学目的,除了“知识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除了学业成绩,还有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等。这些都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方面,更是一个人发展的核心或者重要素质,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所应具备的素质,这就是教育的追求,是学科素质教育的境界。教学效果是学生往往能学到大量而系统的书本知识,但不能因此形成或发展某种身心素质,学生往往会应付书面考试而不会创造和动手做事,没有表现出因为学了前人和他人的知识经验,而变得更会工作和生活,具有更高的行为或活动的素质和本领。
第二、从教学方式上看,教学目的决定教学方式。“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的决定了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封闭式”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重复训练,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方式。而以“发展为本”的教学目的决定的学习方式是“开放的”。在这种方式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将被空前重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导,教师则更多地成为学习情景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性的培养者。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将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第三、从教学评价上看,传统教育过分注重评价的选拔功能,以“分数高低”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教师、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学科素质教育中,教学评价要坚持“发展性评价”,坚持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水平性评价、选拔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原则。
因此,学科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教育思想。学科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就是对传统教育的彻底改革和创新过程,包括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目标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评价的创新等等,从而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
2、明确“学科素质教学”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
把“文化素质”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文化素质中的学科教学。强调的是学科教学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为指导,从教学目标到教学任务,从教学时间到教学空间,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教学过程到教学结果,从教学检查手段到教学评价等,都应当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要求。例如: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科素质评价体系的确立,必须真正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原则——以“全面发展”为宗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用,必须着力突出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以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等等。
(2)学科教学中的文化素质。强调的是要着重解决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树立“学科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的观念。在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改革中,必须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检验一堂课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用素质教育涵盖的多个因素去检验课堂教学的实施状况。例如:是否面向了全体学生?学生是否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主动、积极地参与了学习?教法是否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是否体现因材施教?是否重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等等。
总之,素质教育中的学科教学与学科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强调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学科教学就容易走“老路”,但如果不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会落空,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
(二)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对此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操作上的偏差。
高职高专教育虽然在各方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面对社会就业压力大,就业率低的现象,教育的质量更令人担忧。具体表现在:社会紧缺性的人才需求量较大,但学生质量较差对就业目标迷惑。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特别是高职院校为了扩大办学规模,招生数量在不断增加,造成师资、实验仪器设备严重不足,维持正常的传统教学持续成为工作的重点。尽管存在资金不足的困难,但最主要还是教育观念没有紧跟时代的变化,人云亦云。教学中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彻底转变,教师传统教学观念在授课过程中不自觉地左右着教学思路,很难把握"必须和够用为度",特别是面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让教师简直有点无所适从;总之,社会对学校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教育的质量,应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对“文化素质教育”还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和操作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在:对素质教育的本质认识不足,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就是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素质教育就是特长教育;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把握不准,认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第二课堂;没有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取消考试,取消负担;对素质教育缺少整体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的研究,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素质教育理论体系及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等等。对这些问题如果不进行总结、反思和纠正,势必影响到“文化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进而影响到基础教育改革的效果和整个基价体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对教师的评价要选出有代表性的学生参与,让学生们认为这是一件神圣的事情,而不是向现在这样找人代为投票,并具体阐述各位教师的优缺点,已便教师改正。对学生也要给评价,起码要对班级的学风给与评价,真正做到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课程改革所涵盖的内容(目标、结构、评价、学习方式等)恰恰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课程改革的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和广阔的空间。
4、创设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
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和教育从社会的边缘地带向社会中心地带转移的今天,全社会都在转变观念。我们也要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意识,确立理性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具备经营意识,使教育改革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素质教育更应该注重自己的软、硬件建设,立足现实转变观念,合理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提高对学生的服务意识,下定"是泥土要烧制成砖坯,是矿石要打造成钢铁,是金子让他闪闪发光"决心,做好一切工作为就业服务,为高职高专的发展作贡献。
当然,素质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情,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互相沟通、积极配合、通力合作。在当前提高素质教育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调性不够,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要通过宣传、培训和制度创新等方式、手段使家长和全社会都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共同支持素质教育。教育科研人员(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团委、学生处)和学校要积极、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研究、宣传和普及。特别是教师要通过系统的研究、实验和实践,将“文化素质教育”和“学科素质教育”模式结合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目标,使素质教育通俗易懂,便于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各界理解和掌握。
总之,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和“学科素质教育”模式结合,不仅仅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强化课堂目标教学,提高教学效益;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建立科学的由“目标—模式—评价”构成的素质教育体系,使高职高专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从而为实现经济腾飞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