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知识服务平台建设探索

来源 :出版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_r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出版发展方向,若想在智媒时代抢占一席之地,完成出版转型,就必须摒弃传统出版的不足之处。人民邮电出版社的人邮融智知识服务平台利用现有技术,底层构建用户数据中心,实现读者到用户的身份转变,完成引流;通过内容资源中心,完成内容资源复用,易分发,易变现;通过融智孵化中心实现数字产品快速组建,降低了数字产品的开发周期与成本;通过数据和内容的形式转变,重制造重运营,最终实现“数据、内容、运营”+“技术”的“3+1”数字出版生态循环。
  关键词:智媒时代 人邮融智 知识服务 数字新生态
  近年来,技术更迭斗转星移,我们依次经历以PC端单向信息传输模式为主的Web1.0时代、移动互联网发展强劲的Web2.0时代;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技术驱动下,目前正在向Web3.0过渡,互动性增强,个性化的服务比重增大,人的体验与感受被放在了首要位置。从用户被动接受,到用户主动表达,再到双向交互,仅用了不到30年。传媒和出版业亦是如此。
  一、智媒时代已来
  (一)从众媒到融媒
  出版传媒业,纸不再是内容的唯一媒介,由纸媒步入眾媒时代。企鹅智酷《众媒时代:2015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指出,众媒时代,每个人都是媒体,大众参与,一切机构或个体,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生产者与传播者。传统的媒体形态被突破,手机、社交网站、自媒体等变成主要的内容传播形态。众媒时代表现形态丰富,生产者众,人人皆可为媒体,传播结构与以前相比更为复杂,平台众多且终端多样化。
  众媒风生水起,融媒也在悄然诞生。传统出版需要数字变革,出版融合发展势在必行。一次开发多个产品,一个产品多个形态,电子书生产规模扩大,音视频依托二维码随纸书传播,从纸媒与数字形态的融合到独立数字产品的开发,融媒的浪潮席卷整个出版业。而这短时间内爆发式的内容涌现势必会造成一个结果:信息过载。
  (二)从融媒到智媒
  融媒时代紧随众媒其后,边界却又无法独立,其间产生的大量信息不断喷涌而来,对信息的甄别显得愈加重要,“内容为王”呼声迭起,每个人都成了信息的“吃货”,消化不良之感愈发显现。融媒体时代的万物皆可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此时,就更加需要优质的内容,需要自我选择信息的权利。
  5G到来,万物互联,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生技术正逐步改变我们的社会生活以及获取内容的方式。算法、VR/AR书、智能媒体等新兴事物你方唱罢我登场,都在提醒我们:智媒时代已经到来。
  (三)智媒时代三大特征
  人工智能与出版传媒业相结合,新技术与设备带来新的互动关系与新的连接模式,衍生出许多新形式、新内容。腾讯网和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共同推出的《智媒来临与人机边界:2016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指出,智媒时代具有三大特征:万物皆媒、人机共生、自我进化。即媒体由以人为主导,到智能物体皆可媒体化;人和机器的相互协作,会形成全新的业务模式;在深层次互动之间,人对机器的驾驭能力,以及机器对人感知能力,领悟能力会相互促进。传统与新型出版传媒的边界在消失,格局在重塑。原有的出版模式弊端已经逐渐显现,不转型无法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要求。
  二、传统出版痛点
  纸质出版为主,新的内容形态为辅,是目前多数出版社的经营现状。而这一出版模式已经逐渐暴露出与当前发展不匹配的特点,这也是在出版转型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生产周期过长
  传统出版重点在纸质图书,从编辑策划选题到图书印刷出版,短则几月,多则以年记。长周期导致问题反馈慢,修改成本大。众媒时代自媒体的发展就已进入成熟期,对出版行业产生了影响。今日头条、得到等内容生产或分发平台无疑给传统出版带来了巨大冲击。越来越快的工作节奏,碎片化的时间分布,使得阅读环境不再适合生产周期较长的整本书。因此,传统的生产模式亟需改变,以应对生产周期过长带来的弊端。
  (二)内容资源孤立
  传统出版以编辑部为单位进行策划,每本书具体到某位特定的编辑,不同部门间的内容资源几乎处于孤立状态,跨部门的资源共享共用难度很大。传统的内容生产架构不利于适应市场需求的数字产品的开发使用。出版社若想在互联网公司的冲击下,既能发挥自身内容生产的优势,又能为用户提供新形态的数字化产品,就需要解决内容资源孤立的问题,实现全社内容资源的共享共用。
  (三)用户数据不明
  传统的发行模式中,出版社和用户通过渠道沟通,相互间没有任何联系。哪些用户买走了书,什么年龄层,他们喜欢从什么渠道购买,这些都不得而知。没有相应的用户数据作支撑,就无法进行后续的用户画像与数据分析,更无法为以后的选题提供借鉴。
  (四)策划营销分离
  一本纸书完成印刷,编辑的使命基本结束,发行与营销另有他人,策划和营销分离,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发挥策划编辑和运营经理的最大价值,无法实现投入产出比最大化。除了作者,编辑最了解书。选题策划伊始,即该考虑该书的市场定位、呈现形式、预期热度等,同步产生营销方案。例如,各编辑部配套营销团队,营销计划具体到单本书,都是适应新型出版要求的表现。
  (五)产品形态单一
  以上皆基于供给层面,从用户的角度考虑,传统出版的产品形态已不能满足当前用户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产品的内容形态,二是内容的接收方式。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改变了人获取知识的途径、阅读方式和阅读场景,纸书阅读与快阅读比重都在下降。各种高科技形态的产品“粉墨登场”,电子/有声书、短视频、VR/AR等富媒体形态的内容关注度提升,内容的接收由纯阅读,变成了听、听+看、增强现实等模式。只有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在形态和模式上有所创新,才能让收益与投入成正比,才能满足出版的经济效益,在智媒时代有一立足之地。
  三、人邮融智知识服务平台探索   知识付费盛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兴起,构建数字生态的时机日趋成熟。近年来,人民邮电出版社积极响应十九大报告中“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的深度融合、一体发展,打造新型的、现代的主流媒体”的要求,利用新技术的发展,探索融媒、智媒时代下的新模式、新产品、新运营,探索出版社从传统的出版服务提供商向知识服务提供商转型,从传统的纸质图书出版向知识付费、数字生态开发转型,目前已经建立了人邮融智这一新型的知识服务平台。现以此为例,分析在智媒时代,现有的传统出版社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形成自己的数字新生态。
  人邮融智以可复用的内容资源和用户数据为载体,以可迭代的柔性功能框架设计为支撑,协助业务部门在各自垂直领域融合发展,既促进传统图书业务发展,又为数字产品开发与运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彻底改变内容资源孤立、用户数据不明、产品形态单一的局面,最终通过现有技术,构建内容资源、用户数据、数字产品运营的均衡共生的数字新生态。
  整个平台自底而上可分为数据层、产品层和服务层。数据层包括用户数据中心、内容资源中心,分别实现用户和内容的数据采集;产品层包括人邮学院、专业技能平台等PC端产品线,联合移动端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是用户前台可见的产品形态;最上层是服务层,实现数字内容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图书服务及其他相关的服务。其中,具体业务部门的数字产品为对外运营的窗口,通过该知识服务平台的融智孵化中心进行柔性功能组合,实现部门内数字产品的自由搭建与分散运营。
  结合上一部分所提的传统出版不足之处,人邮融智的建设思路及亮点如下所述。
  (一)深度挖掘数据
  利用人邮融智,读者由购书者变为互联网用户,出版企业与读者关系重构。通过随书附视频、课程的二维码,通过出版社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矩阵的运营,最终实现以传统图书出版物为载体,从图书、PC端和移动端等端口多管齊下获取用户数据,加快读者的身份转变。底层的用户数据中心打通了社内分散的用户信息,实现用户数据的深度挖掘、记录与分析,进一步构建完善的用户画像,了解图书购买人群,为后续的选题策划和运营助力。截止到2019年6月,通过人邮融智,人民邮电出版社仅微信端积累和抓取的用户数据已达到112万人,文章累计阅读量755万篇,平均日活用户超过2万人。
  (二)复用内容资源
  人邮融智底层的内容资源中心采用资源复用策略,打通社内的数据内容资源,如图书、富媒体、课程等,汇总后进行资源元处理,进行资源画像与资源标引,实现人民邮电出版社内容资源的全面流通与复用。
  一方面,资源标引使社内资源易流通、易变现,编辑可以通过标签随时调用其他部门的资源,以开发建设垂直领域内的数字产品,资源不再孤立,融合是其归宿。其间省掉申请调用的线下环节,资源使用规模可控,方便编辑自主试运营、验证市场可行性;若成功,可快速复制并扩大至全社。另一方面,便捷的资源复用方式可以刺激编辑加强对优质资源开发的精力投入,合力摸索市场,与传统业务深度融合的同时降低市场风险与试错成本,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三)产品迭代迅速
  纸书动辄几月的生产周期已然不适应互联网的节奏,相较之下,目前一些知识付费平台以更新的方式产出,内容单元切片小,读者和听众的问题反馈修改及时。人邮融智基于智媒时代的互联网思维,独立出融智孵化中心模块,用于实现直播、课程、富媒体、互动产品的功能柔性组合。可以通过后台的处理快速生成垂直领域的数字产品,并根据市场需求迅速迭代,极大地降低了数字产品的开发成本与开发周期。
  (四)“3+1”生态循环
  智媒时代的来临促进了出版业的变革,过去靠人工采集与处理的过程,现在逐渐被机器取代。虽然在出版中,人的策划仍起主要作用,但对于依靠技术所获数据的依赖性在提升。数据开始左右选题方向、运营方式和营销计划。人与智能工具的碰撞,人与智能物体相互协作,最终在深层次的互动之间,提升人对数据的驾驭能力,提高数据或算法对人的感知能力,反过来再促进出版或媒体的进步,达成人和数据的共同进化。而这正是为了适应智媒时代的人邮融智平台的建设思想。
  人邮融智基于人民邮电出版社的现实条件,借助技术,完成读者到用户的数据转化与处理,进行用户画像;打通各垂直领域的内容通道,完成内容与场景的匹配,使得内容分发更灵活;将用户画像与资源画像的结果用于本期数字产品的运营和后续内容的开发。最后在技术的驱动下,内容、数据和运营服务相互融合,皆为媒体,形成新一轮的“数据、内容、运营”加技术的“3+1”的良性生态循环。
  四、结语
  新时代的变革并不只是局限于 “换汤不换药”的终端与场景转变、业务模式不变。在融媒与智媒的交界,想利用现有的技术,完成出版转型,在智媒时代抢占一席之地,就必须摒弃传统出版的不足之处。人民邮电出版社的人邮融智知识服务平台利用现有技术,通过用户数据中心,完成读者到用户的身份转变,实现引流;通过内容资源中心,完成内容资源复用,易分发,易变现;通过融智孵化中心实现数字产品快速组建,降低其开发周期与开发成本;通过数据和内容的形式转变,更加有利于运营,最终实现“3+1”数字新生态。
  (作者单位系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
其他文献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了由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编写的《习近平在正定》(以下简称《正定》),该书是2017年8月采访实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下简称《知青》)的续篇,收录了28位当年与他共事的同志的访谈纪实,共22篇。全书通过受访者口述,生动再现了习近平同志从政起步的奋斗轨迹,展现了一位对党忠诚、善政为民、深入调研、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勇于担当的优秀年轻干部形象。如果一个人的成
期刊
8月16日至18日,由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台湾南华大学管理学院华文出版趋势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海峡两岸华文出版与文化创意学术论坛秘书处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华文出版与文化创意学术论坛在浙江杭州举行。此次论坛以“华文出版:产业转型与融合发展”为主题,对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促进出版产业的转型和升级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一、紧扣出版变
期刊
人民出版社 社长 蒋茂凝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董事长、党委书记 郝阳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总经理 于殿利  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总编辑 耿相新  青岛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党委书记 王为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社长 刘东风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社长 徐凤梅  安徽教育出版社 社长 费世平  安徽文艺出版社 社长 段晓静  黄山书社 总编辑 贾兴权  国防工业
期刊
摘 要:出版除了在人文社科、科普方面的积累传播功能外,同时还有一种重要的功能,就是推广应用。出版物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介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科技出版在科技强国战略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本文以清华大学出版社为例,进行了深入阐述。  关键词:科技出版 科技成果 核心竞争力  出版在推动人的社会化、传播社会文化的过程中,显示出了它无以替代的地位,可以这样说,在实现人类思想解放、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
期刊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参考杂志社于2014年组织发起了第一届全国优秀审读报告推介活动,旨在响应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展的出版质量管理专项活动,促进精品创作生产、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项活动不仅受到了主管单位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也得到了各出版单位的积极响应。随着活动影响力的逐年扩大,报送书稿的种类和数量也呈递增趋势。第六届优秀审读报告推介活动,组委会共收到来自136家出版社符合条件的书稿审读报
期刊
摘 要:科学技术的进步帶动着出版传媒业的发展和变革,出版业传统的纸质读物已逐渐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原创出版产品,深度融合动画片与MPR纸质出版物的优势功能,同时运用多种推广渠道全面系统宣传包装,实践表明,这些探索是科技类出版社打破原有产品设计思路的有效做法,也是立体化打造产品IP、带给读者更多阅读与欣赏体验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MPR出版物 原创产品 融合出版 立体化  2015
期刊
第六屆优秀审读报告推介活动获奖名单
期刊
早就听说赵月枝教授的河阳论坛,感觉其就像新闻传播领域的一个“小延安”,吸引着各方探求真知、追求真理的青年知识分子,笔者也悠然神往,延颈鹤望。2019年3月,终于有机会参加第五届河阳论坛,更是感触良多。李洱积十三年之功完成一部新作《应物兄》(2018),这部近百万言的作品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当下环境中,知识分子知行合一的难题和困境。”在我看来,河阳论坛一方面固然为传播研究打开了一方天地,为暮霭沉沉
期刊
摘 要:面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等发生的深刻变革,作为舆论宣传的主渠道、主阵地,传统期刊要积极回应时代挑战,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牢牢掌握舆论宣传的主动权。本文试以《中国税务》杂志为例,简析传统期刊如何顺应全媒体大“势”,做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大文章,不断提升宣传力、影响力。  关键词:传统期刊 媒体融合 宣传力  在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环顾
期刊
第五届优秀審读报告推介活动获奖名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