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我市推广的开放式教学,正是新课程标准的真正体现----放手让学生说,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从小就想创新,敢创新,从而发展到能创新。下面以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为例,具体谈一谈笔者是如何进行开放式教学的。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导入新课是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好的“开讲”一开始就充满趣味,是学生兴趣盎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愉快的心情中跨进知识的大门。本节课的新课伊始,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个小故事:聪聪和慧慧是一对小猪兄弟,他们两个特别喜欢吃西瓜。有一天,猪妈妈到集市上买来8个又大又圆的西瓜,要怎样分给两只小猪才比较公平?(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如果猪妈妈买六个西瓜呢?平均每人分几个?买4个呢?2个呢?分别板书(8 4;6 3;4 2;2 1),可是一天,猪妈妈只买一个大西瓜,他们每人分几个?(引出“半个”),紧接着老师问:这“半个”是个数吗?可以用前边学过的数来表示吗?(生:不能)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引出课题并板书)。很自然将数学新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望,进而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并保持旺盛的精力,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放手让学生说
当教师板书课题后问:“看着课题,你想学习哪些知识呢?”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想初步认识分数”?“我想知道什么是分数?”“我想知道分数与前边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我想知道怎样读分数、怎样写分数?”……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思维非常活跃,道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一一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任务,也就有了主攻方向,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首先感知的清晰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后继知识的学习。因此,对“ 1/2”的认识,作为重点,精心组织,步步为营。首先,教师出示西瓜图(两半)问:每一半可用哪个数来表示呢?指名学生尝试写出来,教师再指导写1/2,紧接着师问:“你知道1/2表示什么意思吗?”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教师不失时机的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这样,教师为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体验数学的机会。
四、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通过讨论,初步认识了1/2,但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真正体验1/2,教师让学生充分展开操作活动,每位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动手折出1/2,并涂上颜色。因为学生自己动手尝试操作,就会尝试出不同的结果。
教师展示,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涂色部分形状不同却都是原图形的1/2呢?由此让学生理解分数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关,与具体分的方法和形状无关。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在脑海里建立1/2这个分数与多幅图像之间的对应关系,突出1/2的本质属性,使它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并以此作为栓牢其它分数的锚桩,吸纳和同化更多的知识。
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通过刚才让学生自主活动,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教师便可以放手让学生借助学具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教师启发:借助桌上的学具(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同学们亲自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自己还能“创造”出哪些分数?教师的一句话唤起了学生内在的自主探索和学习欲望,同学们都积极地参与“做分数”的活动,气氛热烈活跃:有的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32份……分别认识了1/4、
1/8、1/16、1/32……有的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6份、8份……还有的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8份,把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创造出3/8.学生感受到创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忙得不亦乐乎。接着教师出示自己表示的1/3、1/5的折纸,让同学们用分数表示。最后再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用直尺画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想办法表示出它的1/10.这样设计,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大大激励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六、放手让学生交流、质疑
一系列的操作探索活动完成后,教师精心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进行讨论、辩论、交流,共同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提升活动的价值,在热烈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也可以提出自己还存在的疑难问题,在小组中共同质疑,使他们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明晰知识的本质意义。
七、放手让学生小结
课堂检测结束后,教师让学生回忆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进行小结。这样,教师把总结的权力交给学生,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八、放手进行课堂延伸
本节课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教师谈话: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同学们完成的非常出色,老师送给大家一件礼物-----大蛋糕(出示蛋糕图),我把这个蛋糕的1/3送给男同学,1/4送给女同学,是男同学得到的多,还是女同学得到的多?问题一提出,课堂一片哗然。有的说:“男同学得到的多。”有的说:“女同学得到的多。”教师顺水推舟:“到底是男同学得到的多还是女同学得到的多,请同学们课后討论一下,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你就知道了。”这样,把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埋伏。
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放手,精心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创设条件,实施开放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它们的聪明才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导入新课是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好的“开讲”一开始就充满趣味,是学生兴趣盎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愉快的心情中跨进知识的大门。本节课的新课伊始,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个小故事:聪聪和慧慧是一对小猪兄弟,他们两个特别喜欢吃西瓜。有一天,猪妈妈到集市上买来8个又大又圆的西瓜,要怎样分给两只小猪才比较公平?(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如果猪妈妈买六个西瓜呢?平均每人分几个?买4个呢?2个呢?分别板书(8 4;6 3;4 2;2 1),可是一天,猪妈妈只买一个大西瓜,他们每人分几个?(引出“半个”),紧接着老师问:这“半个”是个数吗?可以用前边学过的数来表示吗?(生:不能)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引出课题并板书)。很自然将数学新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望,进而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并保持旺盛的精力,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放手让学生说
当教师板书课题后问:“看着课题,你想学习哪些知识呢?”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想初步认识分数”?“我想知道什么是分数?”“我想知道分数与前边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我想知道怎样读分数、怎样写分数?”……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思维非常活跃,道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一一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任务,也就有了主攻方向,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首先感知的清晰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后继知识的学习。因此,对“ 1/2”的认识,作为重点,精心组织,步步为营。首先,教师出示西瓜图(两半)问:每一半可用哪个数来表示呢?指名学生尝试写出来,教师再指导写1/2,紧接着师问:“你知道1/2表示什么意思吗?”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教师不失时机的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这样,教师为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体验数学的机会。
四、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通过讨论,初步认识了1/2,但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真正体验1/2,教师让学生充分展开操作活动,每位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动手折出1/2,并涂上颜色。因为学生自己动手尝试操作,就会尝试出不同的结果。
教师展示,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涂色部分形状不同却都是原图形的1/2呢?由此让学生理解分数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关,与具体分的方法和形状无关。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在脑海里建立1/2这个分数与多幅图像之间的对应关系,突出1/2的本质属性,使它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并以此作为栓牢其它分数的锚桩,吸纳和同化更多的知识。
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通过刚才让学生自主活动,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教师便可以放手让学生借助学具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教师启发:借助桌上的学具(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同学们亲自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自己还能“创造”出哪些分数?教师的一句话唤起了学生内在的自主探索和学习欲望,同学们都积极地参与“做分数”的活动,气氛热烈活跃:有的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32份……分别认识了1/4、
1/8、1/16、1/32……有的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6份、8份……还有的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8份,把其中的3份涂上颜色,创造出3/8.学生感受到创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忙得不亦乐乎。接着教师出示自己表示的1/3、1/5的折纸,让同学们用分数表示。最后再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用直尺画一条一分米长的线段,想办法表示出它的1/10.这样设计,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大大激励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六、放手让学生交流、质疑
一系列的操作探索活动完成后,教师精心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进行讨论、辩论、交流,共同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提升活动的价值,在热烈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也可以提出自己还存在的疑难问题,在小组中共同质疑,使他们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明晰知识的本质意义。
七、放手让学生小结
课堂检测结束后,教师让学生回忆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进行小结。这样,教师把总结的权力交给学生,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八、放手进行课堂延伸
本节课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教师谈话: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同学们完成的非常出色,老师送给大家一件礼物-----大蛋糕(出示蛋糕图),我把这个蛋糕的1/3送给男同学,1/4送给女同学,是男同学得到的多,还是女同学得到的多?问题一提出,课堂一片哗然。有的说:“男同学得到的多。”有的说:“女同学得到的多。”教师顺水推舟:“到底是男同学得到的多还是女同学得到的多,请同学们课后討论一下,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你就知道了。”这样,把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埋伏。
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放手,精心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创设条件,实施开放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它们的聪明才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