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设计思维眼光,引学习方式改变,促核心素养提升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oto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用设计思维创新教学设计的优势,将设计思维带进地理课堂,实践学生课前讲图项目:聚焦地理复习问题,深入分析学生需求,精心构思训练方案,建立学生讲图原型并进一步改进提升。
  关键词:设计思维;学习方式 ;复习课 ;讲图;核心素养
  一、让设计思维成为创新教学设计的利器
  1.设计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1969年,“设计思维”名词就出现在美国社会科学家赫伯特·A.西蒙(Herbert A.Simon)的著作《人工智能科学》中,西蒙将“设计”定义为“让当前环境变得更好”,并首次将“设计”视作一种思维方式。20世纪80年代,斯坦福大学开设“设计思维——创新活动的路径”系列课程。随后,设计思维的概念和价值已经被各行各业广泛认可。21世纪初,设计思维在教育领域尤其是美国的教育系统发展成熟,并形成其自身的文化、方法和应用体系。
  设计思维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着科学的应用规则和程序。如西蒙将设计思维概括为定义、研究、构思、原型、选择、实施和学习七个步骤,这些步骤使思维过程清晰,井井有条。设计思维的最终目标是呈现最好结果,带给用户最好的产品体验。
  常曰“师者匠心”,殚精竭虑地要将学生培养成才、雕琢成玉,这样的描述中,已经显示出教师也是设计师,可运用设计思维,创新教学行为。课前,教师需花远多于课堂的时间去思考如何设计教学过程;课中,教师不仅按设计落实教学行为,还需根据学生课堂反馈调整教学行为;课后,教师需通过学生的作业及测试了解学习效果,并思考相应补救措施。
  2.设计思维促进学生成长
  学生缺乏的从来就不是创造力,而是施展创造力的舞台。如果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融入设计思维,鼓励学生成为“设计师”,创造性地解决学习问题,帮助他们建构受用一生的思维模式,可促其全面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梁慧芳教授认为,设计思维训练至少可从以下四方面让学生受益:一是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蕴含创造性的行为,设计思维能够保持和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二是设计思维能够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学生掌握此种方法后,可以更加从容地应对难题,并善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协同合作是设计思维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其塑造学生观念和行为的重要源泉,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四是设计思维有助于学生形成乐观、自信、不畏艰难的品质,同时不断地反复与改进会降低学生对失败的恐惧感。可见,设计思维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能积极促进学生成长。
  3.设计思维创新教学设计
  试想,课堂设计建立在对学生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在解决学生提出已有疑问的解决中,同时,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是与学生沟通后共同建构的,方案的每一次调整与改进又基于对原有方案测试的结果,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否更有成效?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否更强?创造力是否会更充分体现?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在设计思维的框架内,学生学习的愉悦感是所有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标,教学设计是在反复测试中不断完善。这样的教学不再盲目低效,教学过程充满灵动,更加丰富多彩。
  二、用设计思维实践学生课前讲图项目
  学生课前讲图是在高二和高三进入高考复习阶段后,师生共同设计并实施的一项课堂学习项目,旨在将设计思维理念融入课堂活动设计。为此,设计了“聚焦问题—分析需求—构思方案—建立原型—改进提升”等五个思维步骤。以必修三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复习为例,开展学生课前讲图活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区域为载体,运用必修一自然地理和必修二人文地理相关概念、知识和原理,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发现区域發展问题、分析发展对策。
  1.聚焦地理复习问题
  课堂上,一贯更关注教师“教”得是否投入,学生“学”得是否愉快,但少有关心学生的“习”,导致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区域地理问题能力不强,进而直接影响复习成效。融入设计思维新理念开展前期调查,可获取学生对高三地理复习课的真实想法。学生的焦虑表现在:课堂听得懂,课后不会做题;做主观题时,心里明白,却说不出、无法写;区域知识缺乏,区域识别能力有限;喜欢背诵答题模板,固化分析问题思路,缺少对生活中材料的提炼分析和思维的变化创新。
  2.深入分析学生需求
  初步明确学生地理复习问题后,教师进一步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一是能准确识别区域。这是了解区域特征、分析区域问题、探索区域发展的基础。学生渴望在小尺度地图上,根据经纬度位置、轮廓形状、区域地理特征等快速、准确地判断所属区域。二是能“学”到知识、“习”得能力。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区域,面对真实情境,解决实际问题。因为学生喜欢轻松愉快地听课,也需要实用充分地研讨,更希望精确高效地答题。三是能规范使用地理语言。学生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尽量摒弃口语化表达,改变只能用“关键词”的惰性表达方式,尝试按照地理思维方式表述地理现象和原理。四是能有效地获取和提炼材料信息。善于从鲜活、即时的生活素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相关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五是强化训练地理思维,灵活掌握答题方向。改变大量记忆地理答题模板的现状,突破原有的固化思维定势,能灵活而科学地运用地理原理及规律阐述和分析地理事象。
  3.精心构思训练方案
  设计思维非常强调使用者的动手实践能力,即设计原型,这一环节要求设计者善于利用一切材料,将头脑中的想法构思成具体的方案。运用设计思维解决问题即是将思想转变为行动,并在行动中加以深化的过程。调研分析完毕,教师可初步设计学生绘图、讲图的基本方案,然后由工作室团队成员,共同讨论方案的具体环节和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大家一致认同方案应建立在有效、有趣、可操作、可评价基础上。之后,可组织部分高三学生学习小组对方案进行可行性讨论,并做一定改进,最后师生共同确定高三复习课“学生讲图”项目实施方案。
  4.建立学生讲图原型   “学生讲图”方案旨在通过区域选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通过地图绘制训练学生地理技能,强化区域意识和区域认知,同时培养学生地理美感和获得感;通过地理知识讲解,训练学生大胆表达的勇气以及地理语言的规范;通过区域素材查找及选用,培养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搜索和提炼;通过自然地理要素及特征分析,培养学生地理环境整体性观念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养成。
  根据“学生讲图”方案(如图1),学生按照时间安排和绘图、讲图要求做充分准备。仅在区域选择环节,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差异明显,既有对美国、日本、俄罗斯、意大利、英国、五大湖地区、墨累河流域等世界重要发展区域、中国四大地理单位部分地区的选择,也有平时难以注意的面积较小国家和地区如博茨瓦纳、斯里兰卡、哥伦比亚、格林纳达、高加索地区、西印度群岛地区、开普敦、合恩角的选择。仅从区域选择就可看出学生学习主动性得以发挥。
  知识讲解环节,多数学生能从自己绘制的地图上获取位置信息,并据此分析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的学生还能从搜集的材料中解读该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5.改进提升讲图方案
  “学生讲图”方案至少经过三个阶段的尝试,即在区域地理知识拓宽延伸中行动、在一轮复习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中提升。
  讲图方式的调整。第一阶段:学生自主设计、准备、讲解→第二阶段:学生先讲解,后由其他学生质疑提问,讲图者解答,若不能解答可以向老师求助→第三阶段:讲图者讲解同时,根据需要向其他学生提问,小组研讨寻找答案。上述案例中某学生讲解也门时,课堂就有学生提问“为什么也门境内无铁路”,后由大家共同研讨,提出“地形复杂”、“经济落后”、“境内运输靠牲畜”、“水运发达”等可能原因。这个过程中通过全面讲解、大胆质疑、科学推理,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得以训练和提升,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得以强化和升华。
  讲图时间的调控。第一阶段:5分钟时间讲图。关注准备足够的内容材料以及学生表述时语言不丰富,缺乏地理味,欠缺地理知识的系统性等→第二、三阶段:10分钟时间讲图。关注学生地理描述和语言能力不断加强,特别是优秀学生的引领和带动以及生生互动及答辩环节的把控。
  讲图内容的改进。第一阶段:以某区域为对象,系统介绍其自然地理要素、特征及部分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本阶段主要巩固必修一、必修二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第二阶段:以某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通过搜索资料提出当地发展中面对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地理角度探讨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本阶段是对必修一、必修二地理知识及原理的运用,也是对必修三知识的拓展延伸→第三阶段:以应试技巧和能力提高为目的。讲图者以某区域图为基本素材,配合其它文字材料,模仿高考题设计并命制一道模拟主观题,提前设置好参考答案。讲图者可以先向其他学生提问,或组织大家分组讨论,再呈现自己的答题思路。
  高三地理复习课探索“学生讲图”已经实践了五年,也是几届学生毕业后最怀念的学习活动。在探索实践中,有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提升,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未來面对不确定情境时表现出对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与必备品格。
其他文献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迅猛,同时带来了城市夜间照明设施的极大发展。“不夜城”已成为城市文明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新代名词。  然而,过度的灯光照明也带来不可避免的城市夜光污染,对人类健康、生活以及动植物的栖息、繁殖等都具有一定的影响。过快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城市夜间灯光污染的加剧,为减少夜间灯光污染的影响,本调查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调查与遥感观测相结合的方法,探
金秋,伴着飘然下落的树叶来了;金秋,迎着南飞的大雁来了;金秋,带着夏日美丽的画卷来了。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枯绿时”,金秋呵,你是那么灿烂、那么迷人。  秋晨,落霧缭绕,好像给大地披上一层轻纱,凉风习习,十分清新,十分幽雅。  秋日,晴空万里,天高气爽,使人赏心悦目,令人心情开朗。秋夜,月明星稀,蟋蟀在草丛中歌唱,人们在大树下聊天,别有一番风光。  金秋的风吹散了春日的温柔和夏夜的凉爽,也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方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立足于服务地方,以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当前急需和未来潜在需要为目标定位,依托地理学科、突出实践应用,建立起基于“基础 技能 实践”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群,采取“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双师双证型”教师的培养,建立和完善基于“知识、技能和素质”的三维评价体系、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
摘要:认知内驱力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直接决定了学习是否能够有效进行。依托南菁天文美育课程的实施,通过对“司空见惯”的日出方位问题进行真相深究、对天文望远镜使用问题进行深化研究、对简易日晷的制作和使用进行活动探究,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天文之美,享受学习研讨之乐,提升认知内驱力。  关键词:认知内驱力;天文;美育;高中学生  康德曾言:“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
万里长城——屹立不倒的坚固堡垒 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 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地区。从历史记载来看,每个时代修筑长城的总长达10万千米,就现代来说,即使有泥头车和挖掘机,想要完成这样的工程也是不可想象的。万里长城永不倒,它是中国的标志,更是古代人民智慧的体现。  北京故宫——皇家宫殿建筑群 始建于
摘 要:“课堂视野”是指课堂教学开展时对学生生活经验、学习基础、能力培养、情感体验和发展学习力的全方位关照。地理课堂的视野可以从生活趣味、地理风味、文化品味、人生隽味等四个方面对教学加以关注,从而使地理课堂教学能进一步联系学生生活、培养地理实践力;培养地理思维与综合思维,落实区域认知,不断浓郁课堂的学科韵味与文化品味;丰富学生对人地协调的情感体验;产生多维生成,形成长远价值,并以此促进学生地理核心
摘要:野外实习对于人文地理学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人文地理野外实习的意义和内容,以南京晓庄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教学为例,提出建设皖南古村落实习基地,在分析皖南古村落实习基地文化特点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人文地理野外实习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  关键词:人文地理;野外实习;课程建设;皖南古村落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1]。人文
摘 要:全球素养伴随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加深而成为世界公民的基本素养,提高中学生的全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基于《PISA全球素养框架》设计“我们身边的全球化”课程,解读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过程、教材编制以及课程设计、实施反思,以期为PISA 全球素养培育背景下的中学生全球素养培养和相关研究提供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全球素养;拓展课程;全球化;PISA;课程开发  2017年
摘要:本文以中国古都西安(古长安)为例,从地形地势与军事安全,气候、土壤、水源、资源条件与经济因素,政治与文化因素,交通与历史基础等角度,分析众多王朝选择西安作为都城的因素,探讨我国古都的选址问题。  关键词:城市区位;古都;选址  西安,古代称为长安,是我国西部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曾被誉为“十三朝古都”、“世界四大古都”、“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正所谓“长安自古帝王都”,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
摘 要: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课堂教学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引导地理教学贯彻执行新课标有实践意义。文章运用专家咨询法构建了包含教学目标、过程模式、目标追求3个一级指标和7个二级指标的地理课堂教学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开发二级指标5级量表的评价标准,并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转型案例设计与实施评价,以引导地理教师积极探索地理课堂教学转型,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地理课堂教学;转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