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亚裔学生出色的“明规则”

来源 :出版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l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哈佛女孩刘亦婷》起,出版界掀起了成功教育类图书的热潮,《哈佛女孩刘亦婷》自2001年问世以来,发行量近200万册,堪称成功教育类畅销书之王。如今,一本与《哈佛女孩刘亦婷》一样卓具特色的成功教育新作——《亚裔学生为何出色》即将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与读者见面。这是一本怎样的书?为什么花大力气引进和出版这本书?与《哈佛女孩刘亦婷》相比,该书有何特色?该书的市场表现会出色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亚裔学生为何出色》一书的引进和出版者、中国书籍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刘伟见。
  《出版参考》:请问刘社长,您是如何发现这本书的?引进这本书,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刘伟见: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一份台湾的报纸上,介绍的文字不多,但引起了我的兴趣。之后通过对本书的追踪,我们出版社从美国企鹅出版集团所属的柏克利出版公司(Berkley Books)引进该书版权,并翻译出版。
  近十几年来,亚裔学生已称雄美国名牌大学,亚裔虽约占美国人口的4%,但他们进入美国名牌大学的比例却高得惊人,常春藤联合会名牌大学(Ivy League)中亚裔学生的比例是,宾夕法尼亚大学为23%,西北大学为17%,哈佛大学为18%,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与布朗大学约为15%,哥伦比亚大学和康乃尔大学约为25%,斯坦福大学为24%,在加州伯克利分校竟高达42%。此外,在美国25岁以上来自亚洲和太平洋岛国的人,获得学士及以上文凭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同等年龄人群的同一比例。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已经开始关注亚裔家庭教育的方式。这是我们引进这本书的主要原因。
  《出版参考》:与《哈佛女孩刘亦婷》相比,《亚裔学生为何出色》有什么样的突出特点?
  刘伟见:近年来,有关青少年学习励志类书籍的确很多,而且对东方传统教育方法的批判乃至否定的居多。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东方的教育方法就是分数至上,西方的教育方法就是素质优先。这样的概括是不够完全的。《哈佛女孩刘亦婷》触及到了东西方教育的实质,但上升到规律性的概念比较少。而《亚裔学生为何出色》既吸收了西方教育的先进理念,更主张将东方传统教育的精髓与之融会贯通,可谓是中西合璧,通过一个个实例,使两种教育模式自然融入并创造性转化。
  从书的作者角度来讲,《哈佛女孩刘亦婷》是父母写孩子,从父母的角度回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教育方法,而《亚裔学生为何出色》是孩子写父母,角度不同,内容自然也会有所差异。从孩子的角度回忆成长中的一系列往事,是带有批判性的,在认同父母教育方法的同时,对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和弊病也有反思,正如书的后记中提到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许多亚裔父母剥夺了他们孩子正常的、快乐的童年生活。”与其说这本书是在记录教育方法,更不如说这本书是在讲述一个孩子内心的成长过程。
  本书的作者韩裔姐妹俩所写的内容,是诸多美国优秀亚裔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从《亚裔学生为何出色》中,我们看到了当今诸多杰出亚裔人士学生时代的身影。从第一位亚裔部长(也是第一个美国主要城市亚裔市长、第一位国会委员会亚裔主席)日裔的诺曼·峰田,到第一位华裔州长骆家辉,从第一位韩裔助理国务卿哈诺德·高,到第一位华裔部长赵小兰。他们的经历似乎都在印证着《亚裔学生为何出色》的观点。
  另外,这本书也提供了许多新观念。比如书中的诀窍七:发现并培养孩子的特别才能。确认你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天赋,给他们创造条件强化并培养这种才能。尽全力培养能够满足发挥孩子天赋的职业热情。这种观念就是要告诉家长们,教育并不是在不断培养天才,更多的是要培养高级白领,我们的家长往往迫不及待的给孩子购买钢琴、小提琴,教他们学画画,练书法,并没有考虑到孩子是否真的喜欢,有怎样的天赋。所以这本书教会家长,坦诚地和孩子交流他的职业前途计划,并教会他们为自己的选择。
  《出版参考》:您认为书中提到的17个绝招,每一个对我们的学生都适用吗?
  刘伟见:并非如此。本书的作者是亚裔,但是美国人,亚裔在美国占少数,可以说是弱势群体。要取得成就,自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亚裔学生都希望考上名牌大学,以便为今后工作取得一个有利的位置。所以亚裔家庭更加重视教育,亚裔学生在学习上往往比他人花更多地时间,付出更多的努力。也因此而取得优异成绩,赢得了地位与尊严。至于在中国,学生是否也需要这样,中国家长需要考虑清楚。但中国也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其中很多方法对中国家长和学生来说还是很实用的。当然,这17个绝招并不一定就需要全盘吸收与仿效,中国的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与家庭情况借鉴和学习书中内容。比如,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对课外学习的适当限制与深入培养等。
  《出版参考》: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过许多学习类的书籍,最近在此类书方面还有什么计划?
  刘伟见:我社继《亚裔学生为何出色》后,即将推出三本新书。一本书是《习惯第一——北大清华学生的学习习惯研究》,该书是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儿童发展研究中心“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另两本是《潜能——从参与到开窍的99件事》和《体验——从体验到开窍的99件事》,都是探索学习方法类的书籍,对孩子学习以及身心的成长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出版参考》:您觉得该书的市场潜力如何?市场表现会出色吗?
  刘伟见:在研究是否引进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些市场调查,但感到市场风险还是存在的。等我们引进版权、看了翻译好的中文书稿后,心里有了底。我们觉得这确实是一本好书,对这样花大力气引进和翻译的一本好书,我们在包装设计上,在宣传上,都做了详细的计划和安排。
  亚裔学生是出色的,《亚裔学生为何出色》这本书也是出色的,我希望这本书的市场表现更是出色的。
其他文献
本刊讯 8月18~19日,由中国编辑学会主办,江西省新闻出版局、江西出版集团承办的中国编辑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本届年会以适应新形势,构建科学的编辑人才评价体系为主题,探讨编辑人才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培养途径、培养方法,以利于建立起与形势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人才成长规律相符合、有科学理论支撑的人才评价体系。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致开幕词,副会长王德有主持会议。程邵沛、袁良喜、
期刊
“中美出版研究中心”在宁成立    8月9日下午,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美国佩斯大学和南京大学联合创建的“中美出版研究中心”在南京成立,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志军出席了揭牌仪式。  “中心”成立后,将在近期就中美出版产业发展比较研究、大型图书出版公司管理、图书出版中的收购与兼并等课题进行主题研讨,并按照设定的主题,分别在中国和美国组织“中美出版文化交流论坛”。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通过“中美出版研究
期刊
本刊讯 (记者 韩阳)近日记者从北京图书订货会组委会获悉,将于2007年1月10日—13日举行的2007年北京图书订货会招展工作基本结束。共有482家出版社和数百家期刊社、版权交易机构、港澳台出版机构、一二级批发单位等相关机构参展,展位总数达1820个。  新闻出版总署发行司司长、本届订货会组委会主任范卫平介绍,本次订货会是北京图书订货会举办以来的第20届。20年来,北京图书订货会见证了中国出版
期刊
柏杨版《资治通鉴》引发白话今译之争    据千龙网报道:近日, 饱受争议的柏杨和他的“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第1辑《秦风汉雨》4册出现在各大书业网站和书店。此后还将每20天推出1辑,一共出版9辑,共36册。该书一上市,再次引发了关于古籍白话今译得失的激烈争议。支持者认为,这种通俗易懂阅读古籍的方式有助于大多数人了解历史和亲近中国传统文化。但同时反对者也认为读古籍应该用注释,而不能翻译。至于专有名词,
期刊
半月掇闻    龙新民到军队出版社慰问调研    7月31日下午,新闻出版总署署长龙新民、副署长邬书林一行先后到解放军出版社、金盾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慰问调研。龙新民充分肯定了三家出版社所取得的成绩并指出,军队出版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出版社在加强对出版活动监管方面,在牢牢把握正确出版导向方面始终是全国出版界学习的榜样,希望继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多出版反映我党、我军光荣
期刊
2006年12月1日,第十七届全国地方科技出版社联合订货会暨发行研讨会(亦称“地科联”)在江西南昌落下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33家出版社、约100家书店,参加了这一年一度的地方科技出版社盛会。  从本届订货会看,面对竞争激烈的科技图书市场,许多科技出版社都在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打造自己的出版特色和品牌优势。    看点一:“看家”书异彩纷呈    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赣科版书大出风头,重点推介的《精品保健
期刊
《青少年最重要的6个决定》专供上海新华传媒    本刊讯 (记者 王化兵)日前,中国青年出版社与上海新华传媒就《青少年最重要的6个决定》一书达成协议,在该书封面印制上海新华传媒企业标识,进入上海新华传媒无退货专营销售,首开图书市场专供先河。在书业买方市场形成,销售危机转嫁出版社的今天,此种举措标志着精品图书在图书市场白热化激烈竞争中又一次突围。包销、专供,为出版社与经销商进行良性循环、双赢合作提
期刊
2001年,在王仿子等几位出版界元老的倡议下,中国印刷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十年辛苦不寻常”,十年来,该馆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有何发展规划?在中国印刷博物馆十年馆庆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中国印刷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张连章。  《出版参考》:中国印刷博物馆1996年正式对外开放至今已有10载,做为这10年历史的见证人,您眼中的博物馆都经历了哪些重大的变化?  张连章:印刷博物馆于1996年6月1日落成
期刊
评价一个书展,也许比评价一本书要容易得多,因为书展比书更直观。  “20年的风雨,20年的发展,演绎了不同寻常的出版盛典;12届的丰富,12届的精彩,铸就了无与伦比的文化品牌。”这是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出版参考》杂志社社长郝振省在祝贺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以下简称BIBF)创办20周年的贺辞中开篇的两句话。这评价应该说不低。  在第13届BIBF即将开幕之时,回首20年,回顾12届,可以看到,
期刊
策划:林晓芳  采访记者:林晓芳 缪立平 王化兵 韩 阳 杨 嘉  执笔:舒童    最近几年,文学类图书占国内零售市场销售比例,以及在排行榜榜单上始终名列前茅,不仅出现了一些红遍大江南北的超级畅销图书,而且个别国产原创文学畅销书开始走向海外诸多国家。尤其是2005年《狼图腾》创造的110万美元版权利润,足以令人不禁啧啧赞叹。其实文学书版权贸易成功,不仅仅在于其获利多少,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它是弘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