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查与路径探析

来源 :克拉玛依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wenping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城中村”是中国城乡二元体制下衍生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结构和现象,它的出现对我国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我国的“城中村”治理面临居民主体素质提升不足、政府认识不到位及权责不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等诸多问题,并逐渐形成了服务盲点,造就了“真空”群体。加强“城中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对其社会治理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基于对新疆库尔勒市的实证调查,从参与度、满意度、服务水平等方面考察并进一步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改善施措。
  关键词: 库尔勒;社会治理;城中村;公共文化服务
  中图分类号:G127.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7.05.11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马明敏.“城中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查与路径探析[J].克拉玛依学刊,2017(5)58-62.
  “城中村”又被称为“城市里的村庄”。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历程看,它是城乡二元体制下衍生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结构和现象。“城中村”的产生主要源于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或城市急风暴雨式的建设和快速城市化。[1]8“‘城中村’人居环境脏、乱、差和社会治安状况差,已成为社会治安的乱点、城市管理的盲点和难点。”[2]49而居住在“城中村”的居民大多数无固定职业、生活贫困、文化层次较低、精神生活匮乏,这些人的文化需求和精神生活被严重忽视,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真空”群体,在特定地区也成了“三股势力”、非法宗教、暴力色情文化渗透侵入的重灾区,是影响社会治安与和谐稳定的潜在安全隐患。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如何保障这些游走在城乡之间的“真空”群体的文化权益,满足他们的基本文化需求,进而培育公民的认同感、主体价值,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一、“城中村”中公共文化服务“真空”群体的特点
  1.人员组成:成分复杂,流动性大
  “城中村”居住的主要有两类人群:一是当地的失地农民;二是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大规模拆迁中,农民失去了土地,被挤压进拆迁不完全的“城中村”,大部分人靠着出租自建房生活。而由于“城中村”农民的平房和自建房价格低廉,成为外来流动人口居住的首选,所以很多城市的“城中村”逐渐成了流动人口的聚集地,这里的人员成分复杂、民族众多、流动性强、维稳治安难度大。
  2.工作条件:不稳定,待遇低
  居住在“城中村”的居民大多从事服务或建筑行业,一是由于本身文化素质不高;二是在城市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他们从事工作的总体特点就是干着一些城市人不愿意做的脏、累、险、重的体力活。这些工作对技术要求不高,可替代性很强,又缺乏必要的保护,所以他们的工作呈现出工作时间长但待遇不高且不稳定的特点。
  3.生活境遇:高负担,低保障
  “城中村”的居民很难获得和城市人口一样的社会保障,他们必须依靠自身尽可能赚取报酬来保障自己的生活。另外,在城市生活方式的裹挟之下,他们在医疗、教育等方面又要承担和城市人口一样甚至更大的压力,这与他们工作较低的报酬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4.社会交往:高封闭,低归属
  失地农民虽然生活在城市中,却还保留着原有的生活、思维习惯。愿意外出务工的人不多,“等靠要”思想严重,加之缺乏技术和汉语沟通能力使得他们的生活封闭性很高,外来流动人口在城市融入过程中更愿意和同乡打交道,这种封闭式的社会交往和城市居民的排斥让“城中村”的居民很难获得归属感,更加难以融入城市生活中。
  二、“城中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调查分析
  本调查以新疆库尔勒市区内的“城中村”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以及街边访谈等方式了解居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在2016年为期两个月的调研①中,共发放问卷164份,回收问卷151份,有效问卷138份,有效率为84.2%。受访对象覆盖农民、工人、小商贩、学生等不同群体;包含汉、维吾尔、回、蒙古、彝、满等7个民族;平均年龄为36.3岁,其中以中青年(18-49岁之间的占68%)为主;平均月收入1 700元,收入不足500元和超过3 000元的分别占13.6%和6.8%,中下收入者占大多数。
  1.居民很少享受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库尔勒市“城中村”居民享受免费公共文化服务非常少,通过对他们近一年享受的免费公共文化服务情况所做的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城中村”居民从来没有去过库尔勒市图书馆、科技馆、民俗馆、美术馆等免费开放的文化场馆,甚至有的人都不知道这些地方在哪;表示“经常去”的只占5%,“偶尔、难得去”的占22.4%,“从来没有”的占到了72.6%。
  在对他们一年来参加过的文化活动进行调查后发现,仅有“选举活动”参与度较高,是因为2016年恰逢库尔勒市乡、村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其他公共文化活动参与度都比较低(见表1)。
  表1 参加过的文化活动统计表
  [活动内容 是(%) 否(%) 社区(村)文体活动 23.6 76.4 社会公益活动(献血、募捐等) 22.8 77.2 社区(村)计生、健康活动 20.4 79.6 图书馆、文化馆等免费公益活动 9.2 80.8 选举活动 28.4 71.6 ]
  2.文化服务产品单一、低质
  从对“城中村”居民休闲方式的调查可以看到(见圖1),选择“看电视”方式休闲的高居榜首,达到了92.3%;其次是“网上游戏娱乐”和“玩棋牌麻将”,分别达到了66.9%和52.5%;选择“参加文艺、体育活动”的有34.3%;而选择“看书、看报、学习”和“去免费开放的文化场馆(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的很少,不足6%。在对“城中村”周边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居民最了解和常去的是“棋牌室”“网吧”“影碟出租屋”“KTV”,而这些娱乐场所又较难起到滋养和提升其素质能力的作用。   3.对公共文化服务认同和满意度有待提高
  从“城中村”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必要性调查可以看到,认为“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占到了72%,但仍有28%的居民认为公共文化服务“可有可无”或者“没有必要”。在对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的调查中发现,认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仅有18.9%,认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高达80.1%。可见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必要性还是有一定的认识,但认为服务的满意度不高(见表2)。
  表2 必要性满意度统计表
  [是否有必要 百分比(%) 是否满意 百分比(%) 很有必要 41.1 满意 8.2 有必要 30.9 比较满意 10.7 可有可无 19.7 不太满意 46.4 没有必要 8.3 不满意 34.7 ]
  三、“城中村”公共文化服务“真空”原因分析
  1.经济能力有限,社会地位低下
  这是导致“城中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他们一般收入都比较有限,除了基本的吃穿用度之外,在文化方面的开支很少。比起文化生活的参与和消费,居住在这里的失地农民更关心拆迁补偿问题,而流动人口则更关心自己的生计问题。
  2.生活封闭,人口流动性强
  “城中村”居民的日常社交活动方式主要是地缘性关系,真正与城市居民交往的很少,日常生活也相对较为封闭,这成了他们进入城市文化生活圈的障碍。加之这里的居民流动性很大,日常的社会管理都很困难,更何谈持久而稳定的精神文化建设。往往是工作人员刚刚开展了几次活动,熟悉了一批居民,他们就离开了,又换了一批新居民,所有的工作又要从零开始。
  3.社会治理权责不明,使文化工作力不从心
  在城镇化推进中,对于“城中村”的治理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权责关系不够明确,一方面在市、乡两级行政主体中,权、责管理混乱,甚至出现漏管现象;另一方面村委会自治管理职能无法发挥,社区属地化管理无法实现。这些现状使文化工作无法形成合力,阻碍了“城中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
  4.文化服务针对性不强,供给不足,缺乏吸引力
  对于“城中村”这样的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基本上全由政府投入,所以提供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相对单一,无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供非所需,也就无吸引力可言了。社区、村在推进文化活动时,对“城中村”居民的宣传和参与重视程度不足。同时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开发上针对如流动人口、失地农民这些特殊群体的文化供给明显不足。一些文化设施、文化场馆在开展服务时也往往忽视了这些人群。
  四、清除盲点提升“城中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路径探析
  1.改善条件,提升“真空”群体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在要求
  “城中村”居住的居民参与文化活动,享受现代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務,首先,就是要改善他们的生活现状,增加其就业机会。所以必须扎实落实城市最低工资制度,保障他们的劳动权益,同时还要健全完善对流动人口、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他们的社会安全感。其次,可利用现有的公共文化资源,根据“城中村”居民的特点和需求开展缝纫、化妆美发、手工编织、烹饪等提升他们就业能力的免费文化技能培训。一方面,通过培训加强其生存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也在培训中让他们感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益处。
  2.创新服务,加强对“真空”群体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
  在对“城中村”居民公共文化服务认可度调查时(见表2),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公共文化服务可有可无,直接原因就是人们没有看到公共文化服务产生的即时效益。说明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本身来说它不具有即时性,其效力是在长期、持久的过程中凸显。所以,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认可度,就要想方设法让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城中村”居民的生活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即时性。
  一方面,要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产品。如“城中村”里未成年人放学后无人看管,存在安全隐患,有条件的村委会或者就近的社区可为他们提供文化室、活动室,让孩子放学后在这里学习、写作业,并安排专人辅导,组织一些读书或者手工之类的文化活动。这样一来,未成年人放学不但有去处还能丰富课余生活,同时远离不良文化的侵蚀,那些在外奔波的父母也能安心。针对“城中村”的少数民族信教群众,可以邀请德高望重的少数民族老干部、老党员、爱国宗教人士前来宣讲,结合历史以及当下社会的发展变化,向他们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惠民政策。这样既满足了信教群众的文化需求,同时也引导、强化了他们的“五个认同”,有力地抵制宗教极端思想渗入。
  另一方面,要在文化服务方式上创新。由于很多“城中村”缺少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可以在流动文化服务方面加强力度。通过为地(州)、市两级文化馆、图书馆等配备流动服务车、流动借阅车等多种方式扩大服务面,填补空白点。利用好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这样的地方设立基层网点、配备公共文化服务电脑,为他们提供免费上网、阅读、订车票等服务。同时还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宣传力度。如开展免费讲座、免费艺术培训等活动,可定期在“城中村”进行宣传(节假日、寒暑假期间要特别加强宣传),增加知晓度,让更多“城中村”居民知道并能参与其中。
  3.多元参与,形成合力,共同保障“真空”群体公共文化服务权益
  要更好地保障“城中村”居民基本文化权益,就必须构建以村委会、街道社区为依托,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主体,社会公益力量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首先,村委会(社区)要加强对辖区“城中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根据他们的文化需求、特点等合理规划和利用村委会文化服务的场所和设施,优化文化服务大环境。村委会(社区)还可以筹划一些“城中村”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从文化活动中发展一些“草根”文艺骨干,让“城中村”的特色活动慢慢多起来,常态化起来。同时“城中村”周边的非隶属街道社区也应该打破模块、边界限制,特别是在开展文化活动时加大对这些居民的宣传力度,不管他们是否隶属于本辖区都欢迎他们加入,进行文化交流。   其次,公益性文化单位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要将“城中村”列为服务重点,加强服务力度。文化馆在开展免费的公益文化辅导时,可以专门预留一些培训名额,提供给流动人口、农民工子女等群体。图书馆可针对“城中村”居民的特点、喜好、文化层次,加大流动借阅服务,定期将流动服务车开进“城中村”,在图书、报刊的配备上要关注不同人群的文化需要等。
  最后,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参与。鼓励和引导社会民间公益性组织关注和参与“城中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如书画协会、旗袍协会、朗诵协会、民间舞蹈队等公益组织,可以发动他们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城中村”进行公益性文化服务,丰富和提升“城中村”居民的文化生活和素养。
  4.增加人、财、物投入,保证“真空”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正常、持续开展
  在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把地(州)、市、乡、街道等各级公共文化机构常规性经费和业务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确保其逐年递增。政府要确保街道、乡镇、社区、村的文化活动经费足额下拨,杜绝乱用、挪用,使之法制化、规范化,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转。
  同时,也要加强和完善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为各族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骨干作用,创作和提供贴近各族群众文化需求、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及服务;不断扩大服务范围,优化服务质量,统筹兼顾地设置文化设施项目和服务,使各族群众都能享受到均等同质的服务。
  还要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这是提升当地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在人才队伍建设中要形成“专业人才”“基层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群众文化积极分子”等组成的多元化文化人才队伍。在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上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提高基层文化人才的薪酬待遇,在职称评聘、资格评定等方面给予支持。还要加大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和现有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提升各族文化工作者的素养,为公共文化服务吸收和储备人才;同时调动“文化志愿者”“群众文化积极分子”的参与性,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参与到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当中来,探索建立文化指导员制度,聘请那些较为专业的文化志愿者为社区、村开展文化指导、辅导,以解决基层文化人才短缺的问题。
  注释:
  ①作者在参加新疆2016年“访惠聚”驻村工作期间,结合驻村入户走访等工作开展了此次调研。
  参考文献:
  [1]敬东.“城市里的乡村”研究报告——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中心区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对策[J].城市规划,1999(9).
  [2]李小梅,李艳.城乡发展一体化社会管理创新探析——以新疆库尔勒市“城中村”改造为例[J].新疆社科论坛,2014(2).
其他文献
摘 要:“实事求是”作为我国思想路线的核心要义,是我们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走向胜利的认识基础。陈云作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贡献者和践行者,在“如何做到实事求是”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求上作出了重大贡献。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历史节点上,回顾、梳理和学习陈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对继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再出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和实践
期刊
摘 要:2015年,我国证券市场出现了异常的巨幅波动,诸多作为弱势群体的中小投资者遭受了巨大损失。就我国目前的证券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以证券市场风险防范为重点极有必要。因此,在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背景下探究证券市场风险的来源、证券市场监管域外经验、证券监控机制的完善以及证券投资者支持路径等问题,有利于实现法律的正确适用,保障证券活动安全、有序地进行。  关键词:证券市场风险来源;证券投资者保护;证券
期刊
摘 要:新疆南疆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南疆三地州)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必经之路,承载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针对南疆三地州高人口增长率、区域发展水平严重滞后等特点,运用Malthus(马尔萨斯)人口模型对南疆三地州未来(2015-2025年)人口规模进行预测,对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和分析,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南疆三地州;人口问题;Mal
期刊
摘 要: 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深入实践来提高执政本领。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治国理政过程中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并向广大党员干部发出了加强学习的倡议,这一倡议的提出也对党员干部在面对“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上提供了方向、指明了道路。  关键词: 习近平;执政为民;加强学习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 真理标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价值标准是体现在人的价值关系与价值活动中的一种主体见于客体的尺度。邓小平所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统一,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深入理解“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有利于我们在新时代进一步把握其理论内涵,把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  
期刊
摘 要:“丝绸之路经济带”给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中简称伊犁州)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伊犁州党委明确提出伊犁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战略支点,建设国际航空港、国际金融港、国际物流港、国际信息港和国际旅游谷。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创新商贸物流发展新业态,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国际物流港。  关键词:丝绸之路;物流港;伊犁州直  中图分类号:F252.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
期刊
摘 要: 文章基于新疆南疆深度贫困区贫困户的调研数据,以典型深度贫困村为例,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该地区贫困规模、致贫原因和脱贫成效,并结合脱贫攻坚工作的调查,梳理该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不足,最后为优化该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疆;南疆;深度贫困区;脱贫攻坚;贫困户  中图分类号:F323.8;F12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
期刊
摘 要:人类文明不论进化到何种程度,出生、长大、衰老这个过程是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讲,“孝”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文章探究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的渊源与发展,以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为例,结合时代与社会现实,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思想在当代的彰显。  关键词:儒家;善事父母;孝道;春晚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
期刊
摘 要: 随着扶贫资源的深度下沉,精准扶贫领域中的“微腐败”成为农村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中梗阻”之一。文章基于精英俘获理论视角,通过对H省Y市纪委2015年8月至2020年1月的案件通报分析,针对精准扶贫领域“微腐败”问题的现状、原因,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旨在为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为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高质量接续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 精准扶贫;微腐败;精英俘获;脱贫攻坚  
期刊
摘 要:研究的重点在于国人的天涯文化心理及其在西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尤其是在新疆旅游开发中的应用。当代中国人在本质上和古代中国人一样,刻意追求成功和社会地位的优越感,连旅游的时候也很功利,他们旅游的目的不只在于远方有多美,还在于去过了就比没去过要有成就感。基于国人这种天涯文化心理,西部旅游,尤其是新疆旅游,想要做出更大的市场,就要把握内地人的这种心理,顺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背景,结合相关制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