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看待物理课件的两种极端观点的讨论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886520520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百度网上百科的解释: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物理课件便是为物理教学而制作的物理课程软件.利用物理课件上课可以把一些难以讲清的物理概念、规律和过程通过生动形象的形式非常容易地解释清楚,从而使老师上起课来得心应手.但是,在如何对待物理课件的影响和作用时,却存在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有应用物理课件上课才是在应用现代技术手段上课,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标准,而且坚定地断言,没有华丽精美的课件就不能算是一堂优秀的物理公开课;另一种相反的观点是,物理课件形式虽然好看,但实际的效果还不如“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因此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和制作物理课件,还不如把这些时间花在钻研大纲和教材上面,或者花在接触了解学生、准备实验、练习解题和批改作业上面,并认为利用物理课件上课不仅不是改革与创新,相反是一种倒退,从而建议取消一切形式的物理课件.上述两种极端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对于指导我们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也是十分有害的.
  1 我们不能过分地夸大物理课件的作用
  华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理论方面的专家李运林教授说:课件,这是指教学的应用程序.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利用程序设计语言,由教师编制的程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信息技术教育)教授王吉庆说:课件的设计者把自己对于教学的想法,包括教学目的内容、实现教学活动的教学策略、教学的顺序、控制方法等等用计算机程序描述.所以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课件不过是“用计算机程序描述”的教案.所不同的是一个写在备课本上一个显示在电脑屏幕上而已,先按教案编写脚本再根据脚本制作课件就成了大家遵守的课件制作流程.因此我们不能把物理课件“神化”成万能的东西,应该实事求是地来看待它的优缺点,而不能过分地夸大它的作用,不能不顾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内容而滥用物理课件,使我们的老师成为一个为它所累所困的奴隶.
  1.1 物理课件并不是信息技术本身,不能划等号
  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我们不能把物理课件看成信息化技术的代名词,用物理课件上课只是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由于有了电脑及其软件,才使得我们有可能把原本要用粉笔写在黑板上的字和画用课件来展示和替代,甚至部分原本要用老师嘴巴说出的话也可以用配有声音的动画课件来取代,电脑及其软件是信息化技术的产品,用这些产品做出来的课件最多也只是老师的“帮手”或“助手”,并不能代替教学的全部内涵,也不是信息技术的全部内容.比如用数码摄像机进行即时演示实验(如摩擦起电、小球做直线或曲线运动的条件等实验)的拍摄并投影到黑板、墙壁或专用放映屏幕上的相关设备也是信息技术的反映和体现,利用班级公用电子邮箱和QQ聊天以及建立老师管理的教学网站等网上平台进行作业的布置和疑难问题的解答,同样是在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或者说是传统教学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所以说有没有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应该全面地系统地进行考察,而不能光看物理课件这一个方面.
  1.2 物理课件并不等同于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而进一步分析计算得出超重失重过程中的加速度的瞬时值,更深刻理解其本质.
  设计说明 乘电梯时的超重失重现象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每个人都有所感受.要完整展示这一现象,可用台秤示数来显示,但示数变化不定,且瞬间即逝,难以观察.
  用自制实验仪器模拟电梯上升下降过程,用小玩偶代替人,底部放置力传感器,在上升下降过程中即时显示压力数值,并同时描绘出压力和时间的变化关系曲线,简洁直观的展示出整个过程中压力的变化,形象体现超重失重现象.
  结合图象及牛顿运动定律的知识,学生还可进一步分析瞬时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从而更深刻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所在.
  同时,把生活中的实例微缩为可操作的模型,用小玩偶代替人,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在实验过程中享受探究的乐趣,充分体验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使问题得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体会反思 自制实验仪器中渗透了自己的思想,体现了自身的创意,改进了课堂实验的效果,于学生于教师自己都颇有收获.但由于能力和财力所限,手工制作的仪器略嫌粗糙,不够精美,尚需润色以达到实用和美观兼顾的效果.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是: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可见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的整合并不只是制作和使用物理课件这么简单的事情.信息技术为今天的中学物理教学提供了一个先进的教学平台,而在这个平台上进行的物理教学是一个可以而且应该包含多种多样教学手段的系统工程.打个比喻,信息技术好比水,而中学物理教学则是漂浮在水面上的轮船,信息技术越普及和发达,中学物理教学这个平台就越高越广,有水涨船高的味道.那么对于一堂具体的物理课,到底要用哪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无疑是要服从和服务于具体的教学目的,当然还要依据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条件去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思考,而具体的教学目的是总的教育目的的体现,我们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就不能把所有的物理课都搞成只是以物理课件来进行“放映”和“解说”的单一形式,或者说不能把所有的课都变成主要的工作是做课件和放映课件.比如,在对欧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物理定律进行教学时,就应该以实验(如演示实验、边教边实验或分组实验等)来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与学生一起通过真实可信的实验过程,实事求是地分析实验误差和处理实验数据,才是最重要的的教学工作,老师的备课也应该主要放在熟悉理解实验原理、反复调试实验仪器、熟练掌握实验操作的要领、思考可能出现的实验故障上,而这是要花很深的功夫去锤炼的.可是我们的一些老师(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老师)不是把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这上面,而是“走捷径”去准备花俏的物理课件,自己不去做实验,而是下载套用别人的物理课件中的实验数据,由于各校的实验设备不同、实验仪器的性能不同,因此对课堂上出现的异常情况由于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而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更有甚者,把仪器摆放在讲台上不做,而是忙于放映课件,用讲述课件来代替实验,把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这门自然科学上成了历史或政治之类的文科科学,这对学生是非常有害的,与中学物理教学的具体目标和教育的总目标都是相违背的.对于物理定律的教学,并不是说不能制作或使用物理课件,而是说主要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于做好实验.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或实验后还可采用数据采集器和专门的计算机软件迅速输入和处理好实验数据,并画出物理图象和得到实验结论,这也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威力的重要体现.除实验外,像黑板板书、老师启发性的提问与总结性的或注释性的讲解以及课堂上针对性的练习等同样是重要的教学手段,至于如何去搭配这些不同的手段和实施这些形式各异的措施与方法,以何种教学手段为主?应该具体分析与处理,但都应该通过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这个更高的平台去系统考虑.比如原子物理学部分的教学一般不宜进行演示实验,可以更多地采用动画课件来形象说明,但即使这样,也不一定要做大量的花花绿绿的课件,而应更多地把备课的精力花在吃透教材并对其进行融会贯通上,花在思考如何把握重点和突破难点上,至于动画课件也可以尽可能地使用配套的教学光盘上现成的教学资源,或用在其他优质教学资源上下载的积件进行组合.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里,能够有效地利用优质教学资源来为教学服务应该是现代社会里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总之我们要看采用物理课件是否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的从而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上去考虑,不能脱离具体的教学实际.   1.3 物理课件本身并不能说明物理课是否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有不少老师至今都认为看一堂课是否是优质课,是否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就是看是否使用了物理课件上课,看课件本身的文字和图画等表现形式是否优美.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片面的观点.以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为例,其基本理念是“…(四)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可见新课标理念并不是指物理课件或用物理课件上课本身,指的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指导思想,在高中物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里提到的是提倡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这多样化里面应该可以有板书、实验、练习、讲授等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我们的教学实际中确实存在有一味强调或滥用课件的现象,把课件的作用和效果进行了不恰当的放大和夸张,把像物理这样的理科上成了文科,而上文科的教师则变成了操作鼠标或使用遥控器的“程序员”和“解说员”.如果教学真的这样简单的话,那么国家又还何必要花费这样大的力气来办师范学校呢?就是当今信息技术非常普及和发达的西方国家也还是需要老师来上课,老师是任何先进设备都不可能完全取代的.任何技术,不管它如何先进,都只能作为教学的手段,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人(包括学生和老师).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国家级示范性重点中学,现代教育信息化教学手段非常普及,但据笔者平时的观察和统计情况来看,教学效果最优秀的老师并不都是那些天天用课件上课的老师,尤其不是那些不管具体教学内容而千篇一律地使用呆板的课件进行教学的老师,类似的事例证明在读者的身边也肯定不少.
  2 我们也不可否认应用物理课件上课给中学物理教学带来的巨大的积极影响
  应用物理课件上课确实让课堂教学的局面变得丰富多彩了,同时使我们的教学结构和类型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应用物理课件上课可以极大地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它使古板变生动了,抽象变形象了,深奥变浅显了,沉闷变活泼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原子物理学中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的教学,我们用模拟的该实验的动画课件生动形象地解释了极少数α粒子发生的大角度散射情况.使用电教化课件能把语言文字难以说清和描绘的情境用直观形象而又十分逼真的形式展现出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直线运动的图象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最为枯燥的内容之一,而应用Flash制作的关于图象绘制以及反映物体运动情景的物理课件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应用物理课件上课可以促使物理教师
其他文献
“部编本”语文教材(人教版2016年第一版)把《朝花夕拾》放在七年级上册,及早明确了鲁迅作品的文学地位.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感觉困难.究其原因是缺乏对学生和名著的深入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有一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新课程特别强调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教师却由于种种原因实验做得越来越少,用计算机模拟,用教师演示替代学生探究等现象还比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学生感觉物理抽象难学.物理学是一门趣味性极强的自然学科,有很多动手实验的机会,与日常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对学生应该具有比较大的吸引力.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我们常常在课堂教学中
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不仅设立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知识技能学习的结果性目标,而且强调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体现数学
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课时是每周缘节课.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就一道课本习题的变式练习与迁移加以分析.
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通过试题命制体现出来,因此得到校方与教师自身的重视.随着课标卷模式的提出,物理试题命制侧重点也发生改变,需要教师自身及时调整方法.有鉴于此,
初中化学物质推断题是初中化学考查的热点内容,也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rn准确解答这类化学题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而且要求
设计思想 “超重和失重”这节课的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的活动来了解和体验超重和失重,理解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1 引言  目前,物理电磁感应章节中自感现象内容的教学,大多采用“J2446自感现象演示器”进行实验演示.该演示器将“通电自感现象”和“断电自感现象”用两组独立的器材分左右安装在同一块演示板上使用.为了达到演示效果,自感线圈用漆包线绕在较大的硅钢片铁芯上制成,因而器材只能是专业厂家生产,且成本较高、体积又大.特别是通电自感装置,要求提供的电源电压较高,实验时一般用学生电源供电.上述原因使得其只适合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用优秀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课堂变得生动丰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本课内容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二年级思想品德(上)第二课《我与父母交
为物理教材中一直沿用的电磁感应现象演示实验装置,由于产生的瞬时电流很微小,电流表指针几乎是不动的,教学实际中只能用多砸线圈代替单根导线.我们认为这种替代是不合乎逻辑的.为了使该演示实验能够成功,电流表必须改造.  要显示出瞬时微小电流应该从三个方面考虑:1.电流通过表头后线框获得较大的角速度;2.线框依靠惯性转过较大的角度;3.周期性切割形成共振,从而增大指针的摆角.  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的电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