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核潜艇南海碰撞事故背后的隐情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海军“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康涅狄格”号 (SSN22) 2016年12月15日驶离美国西海岸普吉特湾海军船坞参加海试的资料照片。

  10月7日,美军太平洋舰队发布声明称,美军“康涅狄格”号核动力潜艇于10月2日下午在“印度—太平洋地区国际水域”潜航时撞到不明物体,艇上人员受到擦伤,但并无严重伤情,潜艇的核动力装置也没有受到影响,仍在正常运行。
  据路透社援引美匿名官员话说,这起事故发生在南中国海水域,造成不到15人轻伤,两人伤势为“中度”。作为当事方,美国本应在第一时间详细澄清有关情况,但却在事故发生五天后才发布简短声明,引发国际社会更多疑问。

美军核潜艇发生碰撞早有前科


  潜艇航行在大洋深处,面临着暗礁、湍流、海底断崖、机械故障等危险和挑战,稍有不慎满盘皆输。近20年来美国海军公布的潜艇事故共12起,其中内部故障一起、被渔网缠绕一起、维修事故一起,碰撞则多达九起。
  潜艇发生碰撞险情主要包括与水面船只、潜艇或潜航器、海洋生物、暗礁或沉船相撞。美军并没有公布此次潜艇碰撞后的损伤情况,发生碰撞前后声纳听音的结果及潜艇航行要素,因此尚不能对事故原因做出明确判断,但仍可推理分析。
  在近20年来美国海军发生的九起碰撞事故中,七起是与水面船只相撞。潜艇从水下工作深度上浮到潜望深度,升起潜望镜观察海面之前是最脆弱、最易发生碰撞的阶段,尤其是在商船、渔船密集海域或己方舰船编队活动的区域。不过,此类事故也最容易判明原因,发生碰撞后的水面船只和潜艇可较快速确认对方情况。而此次美军至今无法判明碰撞的物体,因而基本可以排除与水面船只相撞的可能。
  直接撞山可能性较小,存在与暗礁发生剐蹭或同沉船相撞的可能。潜艇在水下航行依赖海图,但海底情况复杂,再精准的海图也无法将障碍物逐一标示。艇员的疏忽和操作失误也是导致此类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但直接与海底山脉相撞往往后果惨烈。2005年“旧金山”号攻击核潜艇(“洛杉矶”级)在加罗林群岛海域水下撞山,造成1死98伤,艇艏部分完全撞毁。此次南海事故伤情似乎不太大,应该不是与海底山脉相撞。但不排除与暗礁或沉船发生剐蹭碰撞。潜艇抵近岛礁执行任务,也可能撞到了岛礁水下部分。
  20世纪50年代,美军“海龙”号核潜艇在大西洋海域曾与鲸鱼相撞,推进器损坏,无人受伤,鲸鱼当场死亡。“海龙”号属于“鳐鱼”级核潜艇,“鳐鱼”级是美在“鹦鹉螺”号核潜艇测试成功后建造的首级量产型攻击核潜艇,水下排水量2851吨。本次在南海发生撞击的“康涅狄格”号属于“海狼”级,水下排水量9124吨,吨位是“海龙”号的三倍多,但撞击严重程度明显超过“海龙”号,因而应该不是撞到了鲸鱼。
  与潜艇相撞可能性较小,不排除撞上了无人潜航器的可能。两名匿名美海军军官告诉媒体,虽然不知道潜艇撞上的到底是什么,但肯定不是另一艘潜艇。潜艇间的水下撞击主要发生在美苏冷战时期,当前大国之间的对抗烈度远没有那时激烈,故意撞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类似2009年英法战略核潜艇意外相撞事故再现的可能性极低,目前没有相关方面表态。但美军及盟友曾在南海投放大量无人潜航器用于探测南海水文特征和我军潜艇行动,一旦它们的航行区域和深度同潜艇活动区域重叠,或者无人潜航器失控,美军有可能自食其果。

背后意图更值得关注


  目前“康涅狄格”号已返回关岛,事故调查进一步展开。我们更应关注这一事故的大背景。在美国鼓噪大国战略竞争的背景下,美军不断加强在西太地区的兵力部署,而中方军事制衡能力、特别是“非对称”制衡力不断增强,美军认为航母、驱逐舰、飞机等武器平台所面临的“威胁”日渐增加。美军拥有性能先进、规模庞大的核潜艇部队,妄图凭借水下优势制衡中国,指望核潜艇发挥“急先锋”角色。
  潜艇是高度隐蔽的作战利器,以往美军对其行动惜字如金。近年美海军却有意发布所谓“港口访问”活动及战术演练的消息,以起到战略威慑作用。2017年朝鲜半岛局势紧张之时,“密歇根”号巡航导弹核潜艇“访问”韩国釜山港,该型潜艇可装载多达154枚“战斧”巡航导弹。2021年2月“俄亥俄”号巡航导弹核潜艇与陆战队在冲绳附近海域进行“联合远征概念”战术演练,陆战队员搭乘核潜艇进行渗透侦察。
  福布斯网站8月4日报道,今年美海军最强大的三艘“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海狼”号、“康涅狄格”号和“吉米·卡特”号从布雷默顿启航,同时部署在“印太”地区。作为冷战巅峰时期的产物,“海狼”级核潜艇集当时美海军各种先进技术于一身,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顶级的攻击型核潜艇,但高昂的造价让美军仅采购了三艘。然而仅过三个月,“康涅狄格”号就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媒体上,颜面尽失。
  潜艇作战需要相关作战体系的支撑才能发挥最大效能。美军海洋监视船、海洋测量船频频现身南海,进行高强度作业,也从侧面反映出美军水下备战正酣。美军现役五艘海洋监视船全部部署在西太,负责监视水下目标,对潜艇进行远程探测预警。据我国“南海战略态势感知”平台统计,2021年上半年,有161天至少有一艘海洋监视船在南海“值更”式部署,时间覆盖率达89%。美军采用“先来后走”的轮换模式,实现监测任务的无缝衔接,每艘海洋监视船在南海实施海上作业时间少则十余天,多则三四十天。美军在西太主要部署“鲍迪奇”号、“汉森”号、“西尔斯”号海洋测量船,主要任务是海底地形地貌探测及海洋气象水文调查,8月以来“西尔斯”号海洋测量船在我国海南岛以南海域进行高强度作业。可以预见,美军在南海海上侦察力量活动的强度、烈度和针对性还将进一步提高。

美军在南海活动威胁地区安全稳定


  长期以来,美方打着“航行自由”旗號在南海兴风作浪,对地区和平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和重大风险。美军近年撞船事故大都与南海有关,比较典型的是2017年3月28日“菲兹杰拉德”号导弹驱逐舰进入南海,6月17日返航时在日本海域与一艘菲律宾货轮相撞;2017年8月10日“麦凯恩”号导弹驱逐舰闯入我美济礁附近海域,8月21日在新加坡附近海域撞上一艘利比里亚邮轮。今年8月以来,美及其盟国军舰频繁穿梭往返于巴士海峡、马六甲海峡、圣贝迪诺海峡和苏里高海峡等海上咽喉,举行军演,炫耀武力。

2001年以来美军潜艇事故不完全统计




  “康涅狄格”号在南海潜航时与不明物体相撞事故充分说明了美军行为是不安全的。从航行安全角度看,南海海区行船密集,岛礁众多,船艇稍有不慎极易发生碰撞。而水面船只对水下航行状态的核潜艇难以发现和规避,给正常航行船只造成安全隐患。从国家和地区安全角度看,如核潜艇撞击造成核泄漏,将对邻近国家带来巨大灾难。美国在南海以中国为假想敌、甚至以战争准备为目标开展军事行动,增加误判、撞击等风险,严重威胁地区安全稳定。
  美方此次故意拖延和隐瞒事故详情,缺乏透明度,是不专业的。事故发生在10月2日,7日才有简短声明出来。美方作为当事方,对事故发生具体地点、美方航行意图、事故详情、是否造成核泄漏、是否破坏了海洋环境等避而不谈。中国及南海周边国家不得不质疑事故真相和美方意图。美国和英国最近决定与澳大利亚这一无核武器国家开展核潜艇合作,允诺为澳提供至少八艘核动力潜艇,冲击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发生核事故的概率也会上升,同样极不负责任。
  美军拉帮结派不断介入南海,开展所谓“综合威慑”行动,将激励中国军队不断加强海上危机处理能力。随着中国反潜能力不断提升,美军核潜艇在南海“水下优势窗口期”也将慢慢丧失。中国应与南海周边国家一道健全和完善针对包括发生核泄露和核污染等极端情况在内各种险情的处置预案,共同将南海建设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其他文献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代表一组造血异质性异常的疾病,多发于老年人(中位年龄69岁).总体发病率约4/10万,但在7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上升至30/10万以上.造成MDS血液学异常的病理过程是:1.过强的细胞凋亡导致无效造血及外周血细胞减少.2.转变成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虽然这些病理过程之间的确切关系尚不明确,但了解其中关系对设计针对其中之一或二者都包括的新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轮状病毒是引起5岁以下儿童严重脱水性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2008年全球有45.3万儿童死于轮状病毒胃肠炎(RVGE),约占全部死亡儿童的5%,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为86/10万.约90%的轮状病毒死亡者发生在亚非等经济、卫生欠发达国家.轮状病毒疫苗免疫前,全球每年有超过200万儿童因轮状病毒感染住院[1]。
期刊
2021年10月14日,岸田解散众议院,以求通过重新选举“问信于民”。新一轮众议院选举将于10月31日举行。  岸田文雄将带领日本走出困境,还是重蹈安倍晋三和菅义伟的覆辙,在抗击疫情和恢复经济之间左右失衡?面对日本内政外交困難重重的局面,他能够有所建树吗?他的内阁会是继菅义伟内阁之后的“安倍政权3.0版”吗?经过安倍晋三超长执政后,日本政局会重现“短命内阁”现象吗?  ——编者手记
期刊
10月12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  习近平指出,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昆明《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为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设定目标、明确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
期刊
10月19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总干事拉斐尔·格罗西访问华盛顿时指出:“不能排除”其他国家将利用“AUKUS”协议的先例,来推进自己的核潜艇计划,并表示已经派出一个特别小组,调查美英澳核潜艇合作带来的安全和法律影响。格罗西警告称,其他国家可能会效仿澳大利亚,寻求建造核动力潜艇,这会引发严重的核扩散和法律关切。格罗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必须达成具体协议,以确保他们(澳方)获得的任何技术或
期刊
德国大选海报。从左至右分别为绿党总理候选人贝尔伯克、自民党总理候选人林德纳、社民党总理候选人朔尔茨。  9月26日结束的德国联邦议院选举并没有对下届德国政府和总理给出直接的答案:理论上社民党和联盟党(由基民盟和基社盟组成)都有组阁成功的机会,只要任何一方能得到绿党和自民党两个小党的支持。但是在事实上,社民党无疑已经在组阁博弈中占得先机,在与绿党和自民党之间的谈判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三个政党仅用了三
期刊
2021年9月17日,埃里克·澤穆尔在法国瓦尔省土伦市为其新书《法国还没放弃》签名。  近月来,因“政治不正确”言论而扬名的埃里克·泽穆尔(?ric Zemmour)频登法媒头条。在泽穆尔以法总统大选“准候选人”身份被列入民调的数月间,民意支持率一跃升至17%,仅次于现任总统马克龙。泽穆尔从政走的是类似于特朗普的“网红”之路,在信息爆炸、瞬时传播的后现代舆论环境中,靠“金句”哗众取宠的策略起到了事
期刊
9月3日菅义伟突然宣布退選时,他给出的原因是要“集中精力应对疫情”。但9月24日他却没有出现在抗疫一线,而是远赴美国参加美日印澳“四国会议”的首次线下峰会。卸任在即,为何亟力要到“四国会议”走秀?这一罕见做法背后有复杂的动因,也表明菅义伟极力寻求卸任后的政治影响力,意欲为下届政府打上菅氏色彩。应美国要求前去“凑局”  “印太战略”原是前首相安倍于2016年提出的区域性战略。所谓美日印澳“四边安保菱
期刊
2021年10月4日,黯然卸任的菅义伟离开首相办公室。  菅义伟政权“一年而终”,使人们重新想起日本政治中曾长期存在的“短命内阁”这一奇特现象。菅义伟黯然弃位,原因何在?脆弱的权力均衡被打破  菅义伟政权的权力结构与自民党内的派系力量配置是不均衡的。自民党内派系重重,但登上相位的菅义伟却恰恰不属于任何派系,且没有形成支持自己执政的核心团队,同时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又是小派系(第四派系)领袖。二阶在
期刊
岸田文雄曾经在安倍首相任内长期担任外相,拥有丰富外交经验。登上相位后,其外交走向自然成了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岸田内阁“新外交”前瞻  岸田的前任菅义伟曾长期担任安倍任内的内阁官房长官,长于内部事务协调管理而拙于外交。在短暂的一年任期内,菅义伟仅有屈指可数的四次外访:2020年10月对越南和印尼的访问、2021年4月对美国的访问、2021年6月赴英国出席年度七国集团(G7)峰会、2021年9月赴美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