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极”一词来自拉丁语,具有“实际”或“潜在”的意思,这既包括内心冲突,也包括潜在的内在能力。从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积极心理学正在以一种充满“正能量”的姿态融入我国教育学的各种领域中。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改变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更加应该关注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类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的学生敏感、情绪波动大,因此只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才能够让初中生以积极、自信的学习态度来完成探究任务,接受数学能力的教学训练,进而实现高效教学。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浅谈一下积极心理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良好心态,积极参与课堂
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态进入数学学习,使课堂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面带笑容、语言亲切都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从而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亲近感,促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更加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动脑思考问题。比如说,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偶尔穿插一些数学小活动。我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设计了“打地鼠”的小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认识坐标对描述位置的作用,学生充满新奇,都愿意积极地参与进来,这也缓解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紧张感,学习效果相当不错。所以营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创新的课堂氛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积极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
营造良好的数学氛围,通过积极体验,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数学学习在很多学生看来,是一个枯燥而困难的过程,因为很多的数学知识都比较抽象难懂,但实际上,如果学生可以发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创造数学,那么学习数学也就变得容易多了。所以,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经常地给予学生直观的数学体验,让学生能够从熟知的环境中发现数学知识。比如,在上《丰富的图形世界》这一节内容时,我在课堂内容的一开始就展示了很多棱锥、棱柱、圆锥等几何模型,让学生通过近距离观察、动手摸一摸等探究活动去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很快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能够主观能动地去实践、去发现。又比如,在上《探究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这一节课时,可以通过列举实际生活中铁轨的例子或者整齐的楼房等等,让同学们感受平行线的特点,从感知具体的生活事物出发,既直观又正面。因此,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发现数学,不仅使得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也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发现的喜悦,这也凸显了数学对学生情感价值的熏陶。
制定积极可行的学习目标促使学生积极进取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好胜心理强、竞争意识也比较强烈,大多喜欢自我表现并获得认可,这种心理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够利用这种心理达到完成数学学习任务的效果,那么学生就会更加积极进取地攻克学习难题,点燃学习热情。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明确在积极进取中要学会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思想。首先要制定学习的目标,而制定的目标必须考虑整体性、阶段性和可行性。努力使得制定的目标明确、具体,这也是为了创设一种让学生感受到制定的目标只要经过努力就能够实现的情境。通过一次一次目标的实现,不断地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动力。与此同时,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完善,锻炼改造自我,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增强前进的内驱力。举个例子,在上初三《二次函数复习》这一课中,我以二次函数本身的知识结构和难易程度为依据给班级的学生制定了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并以自我检测、同伴检测和教师检测为手段进行评估。第一层次、二次函数的基本图像信息,这是认识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要求全部的学生必须掌握。第二层次、二次函数的代数计算,这是性质的简单运用,要求80%的学生必须掌握,第三层次、二次函数的综合运用(伴随数形结合),这是性质的综合运用,要求50%的学生必须掌握。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有了各自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有了学习的方向和动力。这既尊重了初中生认识事物的特点,也将数学学习与应用数学结合在了一起,难度层层递进,学生只需要按照任务难度来一步步完成制定好的学习目标,而每当一个目标被达成,学生的心理会产生一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种积极的情绪会引导学生继续攻克更高一层次的数学目标,产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变得更加上进。传统意义上的目标,往往是以分数为标准,但是由于每次考试的难度往往不太一样,所以学生真正切实可抓的目标还是每节课的知识内容本身,更加具体和可行。就拿初三班级的一个学生为例,因为进入初中时的数学基础本身比较差,所以刚开始属于比较落后的水平,因此对她的要求一开始是比较低的,主要以基础知识学习为重点,夯实地基,进程也比其他同学相对要慢一点。但这个学生很明确自我的目标,有时候仅以解决一道题为目标,一旦解决问题即完成任务,从而自信心越来越强,也开始敢于突破中难度的题目,一步一步扎实前进。如今已经属于班级的中上游水平,并且她仍然以这样的状态继续稳步提高。
积极肯定地评价鼓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
通过调查发现,经常以积极的、鼓励的话语与学生沟通的教师的教学质量大多要比以批评、责备为教育手段的教师好得多,而多被鼓励和表扬的学生的最终行为结果也往往就是正面的、积极的。成长阶段的初中生的内心都比较脆弱,耐挫能力差,严厉的责骂、批评都有可能导致教育的反作用,有的学生因此叛逆对抗、拒绝学习数学,有的学生因此丧失学习的自信,更加惧怕学习数学。关于这一点,我也是深有体会,在我工作的第一年,还是新教师的我热血方刚,脾气也相对比较急躁,在课堂上,只要学生对简单的问题没有回答出来,就要接受到我严厉的批评,当时的想法就是只要批评指正了,学生就会重视这个问题,但后来通过一个学生与我的对话改变了我的想法。班里一个男孩儿数学总是学不好,并且学习状态越来越差。课堂上点他起来回答问题,对于简单的题目也总是支支吾吾,回答不清楚,后来我找他了解情况,他跟我说是因为害怕说错、做错被教师批评,所以对自己的想法不敢肯定也没有信心,甚至惧怕数学,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开始改变自己教学的方式,也认识到一味地批评是没有效果的。由此可知,教师需要通过鼓励学生的方式来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这样积极正面的鼓励和引导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在课堂提问学生的时候,对于简单易答的问题可以让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本身学习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回答,并且在他回答正确的时候,给予肯定与表扬,增强其自信心。如果他没有顺利回答正确,那也不做批评,鼓励他下次争取答对,让他感受到教师给予他的期待。又比如对于思维性较强、难度较大的题目可以鼓励学生先讨论,然后以举手回答的形式让同学们交流,在过程中,只要有学生举手示意,我都给他发言的机会,并且不管他回答正确与否,我都会给予他们表扬与肯定,在讲解完题目之后,对于回答得不够完善或者错误的同学,同时还会表示鼓励,这也是为了让他们不断地保持积极思考、积极回答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力争下次做到更好。
总而言之,由于初中学生成长发展的特殊性,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遵循数学学科的教学规律,更加要学会运用积极心理学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积极心理學能够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转化成学生自发性地去学习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门对初中数学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的学科,值得每一位教师好好地学习与研究。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良好心态,积极参与课堂
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态进入数学学习,使课堂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面带笑容、语言亲切都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从而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亲近感,促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更加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动脑思考问题。比如说,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偶尔穿插一些数学小活动。我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设计了“打地鼠”的小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认识坐标对描述位置的作用,学生充满新奇,都愿意积极地参与进来,这也缓解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紧张感,学习效果相当不错。所以营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创新的课堂氛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积极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
营造良好的数学氛围,通过积极体验,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数学学习在很多学生看来,是一个枯燥而困难的过程,因为很多的数学知识都比较抽象难懂,但实际上,如果学生可以发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创造数学,那么学习数学也就变得容易多了。所以,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经常地给予学生直观的数学体验,让学生能够从熟知的环境中发现数学知识。比如,在上《丰富的图形世界》这一节内容时,我在课堂内容的一开始就展示了很多棱锥、棱柱、圆锥等几何模型,让学生通过近距离观察、动手摸一摸等探究活动去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很快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能够主观能动地去实践、去发现。又比如,在上《探究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这一节课时,可以通过列举实际生活中铁轨的例子或者整齐的楼房等等,让同学们感受平行线的特点,从感知具体的生活事物出发,既直观又正面。因此,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发现数学,不仅使得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也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发现的喜悦,这也凸显了数学对学生情感价值的熏陶。
制定积极可行的学习目标促使学生积极进取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好胜心理强、竞争意识也比较强烈,大多喜欢自我表现并获得认可,这种心理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够利用这种心理达到完成数学学习任务的效果,那么学生就会更加积极进取地攻克学习难题,点燃学习热情。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明确在积极进取中要学会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思想。首先要制定学习的目标,而制定的目标必须考虑整体性、阶段性和可行性。努力使得制定的目标明确、具体,这也是为了创设一种让学生感受到制定的目标只要经过努力就能够实现的情境。通过一次一次目标的实现,不断地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动力。与此同时,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完善,锻炼改造自我,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增强前进的内驱力。举个例子,在上初三《二次函数复习》这一课中,我以二次函数本身的知识结构和难易程度为依据给班级的学生制定了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并以自我检测、同伴检测和教师检测为手段进行评估。第一层次、二次函数的基本图像信息,这是认识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要求全部的学生必须掌握。第二层次、二次函数的代数计算,这是性质的简单运用,要求80%的学生必须掌握,第三层次、二次函数的综合运用(伴随数形结合),这是性质的综合运用,要求50%的学生必须掌握。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有了各自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有了学习的方向和动力。这既尊重了初中生认识事物的特点,也将数学学习与应用数学结合在了一起,难度层层递进,学生只需要按照任务难度来一步步完成制定好的学习目标,而每当一个目标被达成,学生的心理会产生一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种积极的情绪会引导学生继续攻克更高一层次的数学目标,产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变得更加上进。传统意义上的目标,往往是以分数为标准,但是由于每次考试的难度往往不太一样,所以学生真正切实可抓的目标还是每节课的知识内容本身,更加具体和可行。就拿初三班级的一个学生为例,因为进入初中时的数学基础本身比较差,所以刚开始属于比较落后的水平,因此对她的要求一开始是比较低的,主要以基础知识学习为重点,夯实地基,进程也比其他同学相对要慢一点。但这个学生很明确自我的目标,有时候仅以解决一道题为目标,一旦解决问题即完成任务,从而自信心越来越强,也开始敢于突破中难度的题目,一步一步扎实前进。如今已经属于班级的中上游水平,并且她仍然以这样的状态继续稳步提高。
积极肯定地评价鼓励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
通过调查发现,经常以积极的、鼓励的话语与学生沟通的教师的教学质量大多要比以批评、责备为教育手段的教师好得多,而多被鼓励和表扬的学生的最终行为结果也往往就是正面的、积极的。成长阶段的初中生的内心都比较脆弱,耐挫能力差,严厉的责骂、批评都有可能导致教育的反作用,有的学生因此叛逆对抗、拒绝学习数学,有的学生因此丧失学习的自信,更加惧怕学习数学。关于这一点,我也是深有体会,在我工作的第一年,还是新教师的我热血方刚,脾气也相对比较急躁,在课堂上,只要学生对简单的问题没有回答出来,就要接受到我严厉的批评,当时的想法就是只要批评指正了,学生就会重视这个问题,但后来通过一个学生与我的对话改变了我的想法。班里一个男孩儿数学总是学不好,并且学习状态越来越差。课堂上点他起来回答问题,对于简单的题目也总是支支吾吾,回答不清楚,后来我找他了解情况,他跟我说是因为害怕说错、做错被教师批评,所以对自己的想法不敢肯定也没有信心,甚至惧怕数学,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开始改变自己教学的方式,也认识到一味地批评是没有效果的。由此可知,教师需要通过鼓励学生的方式来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这样积极正面的鼓励和引导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在课堂提问学生的时候,对于简单易答的问题可以让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本身学习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回答,并且在他回答正确的时候,给予肯定与表扬,增强其自信心。如果他没有顺利回答正确,那也不做批评,鼓励他下次争取答对,让他感受到教师给予他的期待。又比如对于思维性较强、难度较大的题目可以鼓励学生先讨论,然后以举手回答的形式让同学们交流,在过程中,只要有学生举手示意,我都给他发言的机会,并且不管他回答正确与否,我都会给予他们表扬与肯定,在讲解完题目之后,对于回答得不够完善或者错误的同学,同时还会表示鼓励,这也是为了让他们不断地保持积极思考、积极回答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力争下次做到更好。
总而言之,由于初中学生成长发展的特殊性,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遵循数学学科的教学规律,更加要学会运用积极心理学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积极心理學能够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转化成学生自发性地去学习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门对初中数学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的学科,值得每一位教师好好地学习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