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背景:
场景一
又是一年的九月,幼儿园在哭闹声中迎来一批刚入园的孩子。丁丁捧着老师给的新玩具小声抽泣着,多多一直依偎在杨老师的怀里寸步不离,媛媛站在窗前眼睛不停地向外张望……教室里的三位老师时而抱抱丁丁,时而哄哄多多。即使这样,教室的某个角落也会冷不丁地发出“我要妈妈,我想回家”的啼哭声。
场景二
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1.活动室的地上图书、玩具洒落了一地,孩子看见后不但不捡起来,还振振有词地对我说:“老师,这不是我扔的,是牛牛扔的。”2.游戏中的小朋友在教室里经常为了争抢一个小玩具而吵闹不止,谁也不肯做出让步。
社会学家认为,学龄前儿童是个体社会交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多在家里孤独地一人看电视、玩玩具,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机会几乎没有。特别是小班的幼儿,他们刚刚离开家庭,明显地表现出社会交往能力很差:有的孩子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愿意或不善于与同伴交往;有的幼儿任性、霸道,常常在交往中与同伴发生冲突甚至伤害同伴等,极大地影响了孩子的发展。怎样才能有效地改善这个问题呢?我设想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大带小”的教育形式开展多种活动,让孩子有所收获。
理论支持:
陈鹤琴提出:“儿童是好群的”,不仅喜欢与同年龄的孩子交往也喜欢和其他年龄的孩子交往。对于大班孩子来说,虽然在家里他们总是依赖成人,但对小年龄的孩子,他们是乐意帮助他们的,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同时,《纲要》指出,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因而我们设想打破年龄班界限能更充分地实现这一理念,促进幼儿各项能力的均衡发展。
华爱华的《幼儿游戏理论》一书也对幼儿园“大带小”活动的意义有着精辟的论述:完美的个体发展离不开同龄伙伴与异龄伙伴的交往。而没有与年长者的交往,将减少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学习机会:没有与年幼者交往,会使幼儿的责任心、自主感和组织能力的补偿难以实现。
实施过程
策略一:建立长期“大带小”活动机制是取得活动效果的基础。
建立长期“大带小”活动机制是有效开展“大带小”活动的基础与前提条件。在许多幼儿园里,大带小的活动形式并不少见,但活动的效果为什么并不显著呢?我认为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避免表面形式的做法,而应该持之以恒。我的做法是:固定班级,固定人员、一一结对。我所带班级是大一班,我就与小一班的教师交流、协商,双方形成“大带小”结对班级。同时还开展一一结对的活动,让每个小朋友都有固定的“大带小”对象,这样避免了每次活动时幼儿间重新熟悉的过程,提升了活动的效果。当然,随着活动次数的增加,孩子间熟悉程度必然会大大增加,这时孩子就要更多地自主结交“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这也是我们需要的最终教育效果。现在在早晚接送孩子的时间段,操场上经常能看见我们的大哥哥大姐姐带弟弟妹妹游戏的场景,也能听见“弟弟妹妹”用稚嫩的声音呼喊他们的哥哥姐姐。此刻,你能感受到的是友情。在大孩子身上看到的是自豪、骄傲,在小孩子的眼中你读到了崇拜与喜爱。
策略二:定期、定时开展“大带小”结对活动是取得活动成功的关键。
定期、定时,有始有终地开展“大带小”结对活动是取得活动成功的关键。在我的班级,我有着开展“大带小”活动的教育计划安排。一般我们是以每两周一次的计划与小一班开展结对活动的。在活动前,我会与小一班的教师主动联系,了解上次活动的效果以及最近孩子们的自然状况,最终制定活动计划。
同时,我还利用特殊的节日为教育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带小”活动,如“中秋节”我们在生活活动室里让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结对自己动手做月饼,烤月饼;圣诞节我们开展“迎新PARTY”,在哥哥姐姐的大方引领下,弟弟妹妹似乎也不再那么胆怯了。同时大孩子在活动中学会了谦让、合作、轮流,而小孩子更从哥哥姐姐身上直接有了全新的体验。
策略三:更新教育观念是取得活动效果的有效支撑。
更新教育观念,正确评价活动的教育目标是开展“大带小”活动的有效支撑。教师在组织活动前需要树立一个全新的教育观念,在活动中我并不苛求孩子们的技能习得,也不用“在这节活动中我学会了哪些知识”为评价孩子的标准。只是鼓励他们当“小老师”去教弟弟妹妹。有的教师可能会质疑,这样的活动大班的孩子获得了什么?但只要我们更新观念,换个角度思考就会发现,整个活动的开展其实是大孩子与小孩子“教学相长”的过程。学龄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通过社会课、社会活动以及在生活中共同完成的。我想一节社会课只要教给孩子一种方法就可以了,更多的还是要靠孩子在生活情境中实践并获得。
反思与评价
一、从生活的热点话题与实际需要挖掘有价值的教育活动。
“大带小”活动一直是我园坚持开展的社会性活动之一。在全园的大活动中我们一直都能见到“大带小”的身影,如每年的元宵节时,我们在全园开展哥哥姐姐带弟弟妹妹闹花灯、猜灯谜的活动,哥哥姐姐还教弟弟妹妹搓元宵甚至还喂元宵呢。开学初,大班的小朋友会去看望哭哭啼啼的弟弟妹妹,给他们送上自制的小玩具、喂饭……帮助弟弟妹妹尽快喜欢上幼儿园的生活。午饭散步时间,哥哥姐姐会邀请弟弟妹妹欣赏幼儿园里的景色,也会手拉手地游戏。冬天,小弟弟妹妹起床不会穿衣服,哥哥姐姐组织“学雷锋小组”轮流帮助弟弟妹妹穿衣、穿鞋。在幼儿园里处处体现着陈鹤琴先生一贯提倡的“小先生制和小老师制”教育思想。
二、丰富“大带小”活动的内容,增强幼儿的任务意识。
记得第一次“大带小”活动时,大班的孩子们兴奋极了。进屋后,小班的宝宝们好奇地盯着我们看,孩子们热情地问好以后,就不知所措地站在了那里。我鼓励大班幼儿自己去找一个小弟弟或者小妹妹。然而此时孩子们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一个小朋友主动走近弟弟妹妹。有个别幼儿一点一点往前蹭,当两只小手拉在了一起,两人对视的那一瞬间,虽然没有说话但是却露出了满足的微笑。游戏开始,在各种玩具的诱惑下孩子们马上就现了天性:纷纷挣脱对方的手,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从“大带小”,变成以兴趣为中心,使幼儿以对同一种游戏或玩具的兴趣聚成了一个个小组。说明孩子们虽然平时缺少大小朋友合作的经验,但是他们富有爱心。在老师的提醒下,他们会建立一定的责任感,渐渐学会照顾自己的小弟弟、小妹妹,同伴之间文明交往程度也会随之提高。但大部分孩子没有交往经验,因而在活动中多是以自己的兴趣为主,照顾小伙伴的责任感少一些。 在接下来的几次活动,孩子们明显有了经验。如“艺术节”活动中,孩子们接到任务后忙碌了起来。怎样用不同的材料表现《中国文化》这个主题呢,同时还要把自己了解的知识教给弟弟妹妹。有的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上下五千年》的书,有的带来了中式纹样的花瓶、刺绣,带来了茶具等等,这一切全是他们自发设计出来的。活动中哥哥姐姐带领弟弟妹妹们画呀,讲呀,欣赏啊……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与弟弟妹妹交往着。老师在此活动中真正地做了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
我们的收获就是,只要丰富“大带小”活动的内容,幼儿就会想出多种方法,甚至模仿以往教师带领幼儿活动的形式,用自己选择的交往方式与弟弟妹妹交往,使得交往更加密切。
三、修复幼儿成长的生态,弥补生活的缺失。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他们并不明白哥哥姐姐这个词的真实含义。活动提供了做哥哥姐姐的机会,孩子从中获得的不仅是做哥哥姐姐的体会和自豪,还有主动关心他人的意识和责任。
四、在真实情景中解决真实问题,让学习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对于幼儿来说,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孩子正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将“关爱、互助、理解”等体验和感悟内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活动中小班孩子学有榜样,他们会更快更全面地获得知识经验,提高各方面能力。大班孩子在当“小老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技能再提高的过程。同时,通过大小孩子之间的交谈对话,锻炼了孩子的说话能力,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五、策划更多的活动形式让“大带小”活动得到延续。
幼儿园里的活动可能只让孩子记住对方的名字,班级或者是容貌,而我希望这样的关系能更加稳固。六月,我们的大孩子们面临毕业,一年的交往让哥哥姐姐与弟弟妹妹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怎样让这份情谊稳固下来呢?我在大班小朋友中开展了设计名片的活动,孩子们在名片上不仅写上名字还写上了电话号码,通过交换名片的方式鼓励他们可以用更多的方式保持联系,将“大带小”活动一直延续下去……
“大带小”活动记录下了孩子们从“胆怯——进步——成功”的经历,孩子们从中收获了快乐、收获了责任。愿我们的孩子永远迈着坚定、自信的步伐,收获人生的每个喜悦。
附“大带小”活动案例
认识你呀真高兴
活动目标:
大班:
1.能积极用语言、动作与弟弟妹妹交往,帮助小班弟妹初步掌握叠衣服的方法。
2.体验做哥哥姐姐的自豪感和帮助他人的快乐。
小班:
1.愿意和哥哥姐姐交往,能向哥哥姐姐学习本领。
2.在学学玩玩中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
活动过程:
一、 音乐游戏《找朋友》,引出主题。
二、认识新朋友,学习交朋友的方法。
1.哥哥姐姐尝试自由结交新朋友。
2.幼儿间相互交流与弟弟妹妹交朋友的方式。
三、教弟弟妹妹学习叠衣服。
四、教弟弟妹妹玩游戏:《炒萝卜》。
1.请大班幼儿结伴表演。
2.大班幼儿分组教弟弟妹妹游戏,教师及时反馈幼儿相互学习中的好方法。
五、交换名片,送弟弟妹妹回班。
场景一
又是一年的九月,幼儿园在哭闹声中迎来一批刚入园的孩子。丁丁捧着老师给的新玩具小声抽泣着,多多一直依偎在杨老师的怀里寸步不离,媛媛站在窗前眼睛不停地向外张望……教室里的三位老师时而抱抱丁丁,时而哄哄多多。即使这样,教室的某个角落也会冷不丁地发出“我要妈妈,我想回家”的啼哭声。
场景二
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1.活动室的地上图书、玩具洒落了一地,孩子看见后不但不捡起来,还振振有词地对我说:“老师,这不是我扔的,是牛牛扔的。”2.游戏中的小朋友在教室里经常为了争抢一个小玩具而吵闹不止,谁也不肯做出让步。
社会学家认为,学龄前儿童是个体社会交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多在家里孤独地一人看电视、玩玩具,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机会几乎没有。特别是小班的幼儿,他们刚刚离开家庭,明显地表现出社会交往能力很差:有的孩子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愿意或不善于与同伴交往;有的幼儿任性、霸道,常常在交往中与同伴发生冲突甚至伤害同伴等,极大地影响了孩子的发展。怎样才能有效地改善这个问题呢?我设想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大带小”的教育形式开展多种活动,让孩子有所收获。
理论支持:
陈鹤琴提出:“儿童是好群的”,不仅喜欢与同年龄的孩子交往也喜欢和其他年龄的孩子交往。对于大班孩子来说,虽然在家里他们总是依赖成人,但对小年龄的孩子,他们是乐意帮助他们的,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同时,《纲要》指出,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因而我们设想打破年龄班界限能更充分地实现这一理念,促进幼儿各项能力的均衡发展。
华爱华的《幼儿游戏理论》一书也对幼儿园“大带小”活动的意义有着精辟的论述:完美的个体发展离不开同龄伙伴与异龄伙伴的交往。而没有与年长者的交往,将减少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学习机会:没有与年幼者交往,会使幼儿的责任心、自主感和组织能力的补偿难以实现。
实施过程
策略一:建立长期“大带小”活动机制是取得活动效果的基础。
建立长期“大带小”活动机制是有效开展“大带小”活动的基础与前提条件。在许多幼儿园里,大带小的活动形式并不少见,但活动的效果为什么并不显著呢?我认为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避免表面形式的做法,而应该持之以恒。我的做法是:固定班级,固定人员、一一结对。我所带班级是大一班,我就与小一班的教师交流、协商,双方形成“大带小”结对班级。同时还开展一一结对的活动,让每个小朋友都有固定的“大带小”对象,这样避免了每次活动时幼儿间重新熟悉的过程,提升了活动的效果。当然,随着活动次数的增加,孩子间熟悉程度必然会大大增加,这时孩子就要更多地自主结交“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这也是我们需要的最终教育效果。现在在早晚接送孩子的时间段,操场上经常能看见我们的大哥哥大姐姐带弟弟妹妹游戏的场景,也能听见“弟弟妹妹”用稚嫩的声音呼喊他们的哥哥姐姐。此刻,你能感受到的是友情。在大孩子身上看到的是自豪、骄傲,在小孩子的眼中你读到了崇拜与喜爱。
策略二:定期、定时开展“大带小”结对活动是取得活动成功的关键。
定期、定时,有始有终地开展“大带小”结对活动是取得活动成功的关键。在我的班级,我有着开展“大带小”活动的教育计划安排。一般我们是以每两周一次的计划与小一班开展结对活动的。在活动前,我会与小一班的教师主动联系,了解上次活动的效果以及最近孩子们的自然状况,最终制定活动计划。
同时,我还利用特殊的节日为教育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带小”活动,如“中秋节”我们在生活活动室里让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结对自己动手做月饼,烤月饼;圣诞节我们开展“迎新PARTY”,在哥哥姐姐的大方引领下,弟弟妹妹似乎也不再那么胆怯了。同时大孩子在活动中学会了谦让、合作、轮流,而小孩子更从哥哥姐姐身上直接有了全新的体验。
策略三:更新教育观念是取得活动效果的有效支撑。
更新教育观念,正确评价活动的教育目标是开展“大带小”活动的有效支撑。教师在组织活动前需要树立一个全新的教育观念,在活动中我并不苛求孩子们的技能习得,也不用“在这节活动中我学会了哪些知识”为评价孩子的标准。只是鼓励他们当“小老师”去教弟弟妹妹。有的教师可能会质疑,这样的活动大班的孩子获得了什么?但只要我们更新观念,换个角度思考就会发现,整个活动的开展其实是大孩子与小孩子“教学相长”的过程。学龄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通过社会课、社会活动以及在生活中共同完成的。我想一节社会课只要教给孩子一种方法就可以了,更多的还是要靠孩子在生活情境中实践并获得。
反思与评价
一、从生活的热点话题与实际需要挖掘有价值的教育活动。
“大带小”活动一直是我园坚持开展的社会性活动之一。在全园的大活动中我们一直都能见到“大带小”的身影,如每年的元宵节时,我们在全园开展哥哥姐姐带弟弟妹妹闹花灯、猜灯谜的活动,哥哥姐姐还教弟弟妹妹搓元宵甚至还喂元宵呢。开学初,大班的小朋友会去看望哭哭啼啼的弟弟妹妹,给他们送上自制的小玩具、喂饭……帮助弟弟妹妹尽快喜欢上幼儿园的生活。午饭散步时间,哥哥姐姐会邀请弟弟妹妹欣赏幼儿园里的景色,也会手拉手地游戏。冬天,小弟弟妹妹起床不会穿衣服,哥哥姐姐组织“学雷锋小组”轮流帮助弟弟妹妹穿衣、穿鞋。在幼儿园里处处体现着陈鹤琴先生一贯提倡的“小先生制和小老师制”教育思想。
二、丰富“大带小”活动的内容,增强幼儿的任务意识。
记得第一次“大带小”活动时,大班的孩子们兴奋极了。进屋后,小班的宝宝们好奇地盯着我们看,孩子们热情地问好以后,就不知所措地站在了那里。我鼓励大班幼儿自己去找一个小弟弟或者小妹妹。然而此时孩子们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一个小朋友主动走近弟弟妹妹。有个别幼儿一点一点往前蹭,当两只小手拉在了一起,两人对视的那一瞬间,虽然没有说话但是却露出了满足的微笑。游戏开始,在各种玩具的诱惑下孩子们马上就现了天性:纷纷挣脱对方的手,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从“大带小”,变成以兴趣为中心,使幼儿以对同一种游戏或玩具的兴趣聚成了一个个小组。说明孩子们虽然平时缺少大小朋友合作的经验,但是他们富有爱心。在老师的提醒下,他们会建立一定的责任感,渐渐学会照顾自己的小弟弟、小妹妹,同伴之间文明交往程度也会随之提高。但大部分孩子没有交往经验,因而在活动中多是以自己的兴趣为主,照顾小伙伴的责任感少一些。 在接下来的几次活动,孩子们明显有了经验。如“艺术节”活动中,孩子们接到任务后忙碌了起来。怎样用不同的材料表现《中国文化》这个主题呢,同时还要把自己了解的知识教给弟弟妹妹。有的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上下五千年》的书,有的带来了中式纹样的花瓶、刺绣,带来了茶具等等,这一切全是他们自发设计出来的。活动中哥哥姐姐带领弟弟妹妹们画呀,讲呀,欣赏啊……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与弟弟妹妹交往着。老师在此活动中真正地做了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
我们的收获就是,只要丰富“大带小”活动的内容,幼儿就会想出多种方法,甚至模仿以往教师带领幼儿活动的形式,用自己选择的交往方式与弟弟妹妹交往,使得交往更加密切。
三、修复幼儿成长的生态,弥补生活的缺失。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他们并不明白哥哥姐姐这个词的真实含义。活动提供了做哥哥姐姐的机会,孩子从中获得的不仅是做哥哥姐姐的体会和自豪,还有主动关心他人的意识和责任。
四、在真实情景中解决真实问题,让学习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对于幼儿来说,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孩子正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将“关爱、互助、理解”等体验和感悟内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活动中小班孩子学有榜样,他们会更快更全面地获得知识经验,提高各方面能力。大班孩子在当“小老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技能再提高的过程。同时,通过大小孩子之间的交谈对话,锻炼了孩子的说话能力,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五、策划更多的活动形式让“大带小”活动得到延续。
幼儿园里的活动可能只让孩子记住对方的名字,班级或者是容貌,而我希望这样的关系能更加稳固。六月,我们的大孩子们面临毕业,一年的交往让哥哥姐姐与弟弟妹妹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怎样让这份情谊稳固下来呢?我在大班小朋友中开展了设计名片的活动,孩子们在名片上不仅写上名字还写上了电话号码,通过交换名片的方式鼓励他们可以用更多的方式保持联系,将“大带小”活动一直延续下去……
“大带小”活动记录下了孩子们从“胆怯——进步——成功”的经历,孩子们从中收获了快乐、收获了责任。愿我们的孩子永远迈着坚定、自信的步伐,收获人生的每个喜悦。
附“大带小”活动案例
认识你呀真高兴
活动目标:
大班:
1.能积极用语言、动作与弟弟妹妹交往,帮助小班弟妹初步掌握叠衣服的方法。
2.体验做哥哥姐姐的自豪感和帮助他人的快乐。
小班:
1.愿意和哥哥姐姐交往,能向哥哥姐姐学习本领。
2.在学学玩玩中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
活动过程:
一、 音乐游戏《找朋友》,引出主题。
二、认识新朋友,学习交朋友的方法。
1.哥哥姐姐尝试自由结交新朋友。
2.幼儿间相互交流与弟弟妹妹交朋友的方式。
三、教弟弟妹妹学习叠衣服。
四、教弟弟妹妹玩游戏:《炒萝卜》。
1.请大班幼儿结伴表演。
2.大班幼儿分组教弟弟妹妹游戏,教师及时反馈幼儿相互学习中的好方法。
五、交换名片,送弟弟妹妹回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