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湯婷婷是美籍华裔作家的代表人物,她为华裔文学甚至是美国文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她最著名的作品便是《女勇士》,这部作品以半自传的形式讲述了包括作者在内的五位女性的经历,描写了不同性别、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分歧。本文将从双性同体的角度深入分析汤婷婷在《女勇士》中的性别观、种族观和文化观。
关键词:双性同体;汤婷婷;《女勇士》
一、双性同体的性别观
首先,汤婷婷倡导性别的和谐。伍尔夫曾提出,一个女人想要写作必须要有钱和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汤婷婷有着一份大学教授工作,拥有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进行文学创作并写出多部优秀作品。现实生活中,她忠诚、无私、善解人意、热心帮助别人;同时,她又独立、维护自己的信念、适应性强,这些特征与贝姆性别角色量表中的双性化类型极为相符。
其次,《女勇士》表达了双性同体的主题。西苏在《从无意识的场景到历史的场景》中提出“身体写作”,她指出从不敢在作品中创造男性形象,因为她是在用自己的身体写作。汤婷婷在《女勇士》中男性形象的缺失与女性形象的饱满和双性同体女性的成功与非双性同体女性的失败都体现出双性同体理念。
再次,《女勇士》采取了双性同体的写作技巧。克里斯蒂娃、贾丁和布莱克在《妇女的时间》中提到,按线性时间和期望顺序设计的、有目的的时间是男人价值观的体现,而女人的时间展现出明显的破碎、期望或者痛苦。汤婷婷在《女勇士》中便采取双性同体的写作技巧,将心理时间和线性时间相结合、将现实和想象相结合。现实是理性的,按照线性时间或物理时间发展,具备充满理性气息的男性特质,而想象则是按心理时间模式天马行空,体现出明显的女性特质。因此,可以发现汤婷婷是倡导双性同体、两性和谐的性别观的。
二、双性同体的种族观
著名学者张子清先生在《女勇士》译序中提到,汤婷婷全书都在探讨作为一个华裔美国人的意义。作为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女孩,汤婷婷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种族歧视问题,她急切地寻求着种族认同。
《女勇士》中,汤婷婷描述了她作为一个华裔女孩在美国的遭遇。在幼儿园里,她曾三年都保持沉默,最终她找到了原因“沉默是因为我们是中国女孩子”。当她工作时,她也遭遇了种族歧视。艺术画廊的老板叫她“黄鬼”;给土地开发商做助理时,开发商随意取消种族平等协会和全国有色人种促进会的宴会预定,她的反抗导致了她的失业。汤婷婷奋起反抗,将这种愤怒倾泻在纸笔上、灌注到文字中,为受歧视者摇旗呐喊,让“失声者”不再沉默。
萨义德曾在《东方学》中指出,西方作品中的东方人往往是非理性、软弱和女性化的“他者”形象,而西方人则是理性、强势和男性化的统治者形象。“他者”意味着否定、被动和被统治,这正是《女勇士》里生活在以白人为主的美国社会中的其他种族命运写照,这些种族必须为争取平等地位而斗争。正如伍尔夫倡导男女双性和谐一样,汤婷婷也在积极倡导种族间消除隔阂、和平共处。她在文中描绘了种族间和谐相处的画面,她和一个非裔美国女孩梳同样的上海发髻,就像一对双胞胎。非裔孩子和华裔孩子一起上学、结伴回家、互相保护。这种和谐愿景也正是处于“他者”地位种族的共同期盼。
三、双性同体的文化观
《女勇士》中,汤婷婷运用大量生活细节来展示中美文化差异,最突出的表现便是两代华裔美国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第一代华裔美国人来到美国的时候,他们已是成人,文化观和价值观业已形成且不易改变;第二代华裔美国人则大部分出生于美国,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更容易接受美国文化。
在《西宫门外》一节中,初来美国的姨妈极尽所能讨好在美国成长的侄女,经常说一些漂亮的奉承话,可是侄女从来不说“哦,不,我根本不会。我很丑。”这种姨妈所认为的客气话,姨妈认为这些孩子太不懂得谦虚,因此这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必不可免。霍尔提出的高、低语境文化很好地解释了中美语言文化的差异。中国属于典型的高语境文化国家,简单的词句背后隐藏着深层含义,词语表达较委婉更不直接。而美国则属于低语境文化,语言表达追求清楚和直接。生长于中国、代表高语境文化的姨妈和生长于美国、代表低语境文化的侄女自然产生了语言上的分歧和矛盾,这正是两国文化差异的体现。
当第二代人因为文化差异而与上一辈产生冲突的同时,他们也被美国文化残酷地拒之门外。异类感与迷失感充斥着内心,他们急切地寻求着“我是谁”的答案。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曾说过:“如果想当一个美国人,那就不得不抛弃中国传统,但如果这么做,将永远找不到平衡。”《女勇士》中,汤婷婷试图找出解决文化差异的方法,表达出一种双性同体的文化观,即处于“他者”地位的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应像男女双性平等一样,拥有一种相互尊重的关系,和谐共处。
作为汤婷婷的代表作,《女勇士》一书探讨了性别、种族、文化等问题,倡导了一种性别平等、种族平等和文化平等的双性同体观念。汤婷婷以被虏至胡却能将胡曲与中原乐曲相结合创作出《胡笳十八拍》的蔡琰自比,希望自己也能像蔡琰一样成为传播文化的使者,将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进行沟通和交流,使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间达到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境地,奏响一曲和谐优美的双性同体之歌。
参考文献:
[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自己的一间屋[M].吴晓雷(译).陕西师大出版社,2014.
[2]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3]汤婷婷.《女勇士》[M].李剑波,陆承毅(译).漓江出版社,1998.
关键词:双性同体;汤婷婷;《女勇士》
一、双性同体的性别观
首先,汤婷婷倡导性别的和谐。伍尔夫曾提出,一个女人想要写作必须要有钱和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汤婷婷有着一份大学教授工作,拥有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进行文学创作并写出多部优秀作品。现实生活中,她忠诚、无私、善解人意、热心帮助别人;同时,她又独立、维护自己的信念、适应性强,这些特征与贝姆性别角色量表中的双性化类型极为相符。
其次,《女勇士》表达了双性同体的主题。西苏在《从无意识的场景到历史的场景》中提出“身体写作”,她指出从不敢在作品中创造男性形象,因为她是在用自己的身体写作。汤婷婷在《女勇士》中男性形象的缺失与女性形象的饱满和双性同体女性的成功与非双性同体女性的失败都体现出双性同体理念。
再次,《女勇士》采取了双性同体的写作技巧。克里斯蒂娃、贾丁和布莱克在《妇女的时间》中提到,按线性时间和期望顺序设计的、有目的的时间是男人价值观的体现,而女人的时间展现出明显的破碎、期望或者痛苦。汤婷婷在《女勇士》中便采取双性同体的写作技巧,将心理时间和线性时间相结合、将现实和想象相结合。现实是理性的,按照线性时间或物理时间发展,具备充满理性气息的男性特质,而想象则是按心理时间模式天马行空,体现出明显的女性特质。因此,可以发现汤婷婷是倡导双性同体、两性和谐的性别观的。
二、双性同体的种族观
著名学者张子清先生在《女勇士》译序中提到,汤婷婷全书都在探讨作为一个华裔美国人的意义。作为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女孩,汤婷婷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种族歧视问题,她急切地寻求着种族认同。
《女勇士》中,汤婷婷描述了她作为一个华裔女孩在美国的遭遇。在幼儿园里,她曾三年都保持沉默,最终她找到了原因“沉默是因为我们是中国女孩子”。当她工作时,她也遭遇了种族歧视。艺术画廊的老板叫她“黄鬼”;给土地开发商做助理时,开发商随意取消种族平等协会和全国有色人种促进会的宴会预定,她的反抗导致了她的失业。汤婷婷奋起反抗,将这种愤怒倾泻在纸笔上、灌注到文字中,为受歧视者摇旗呐喊,让“失声者”不再沉默。
萨义德曾在《东方学》中指出,西方作品中的东方人往往是非理性、软弱和女性化的“他者”形象,而西方人则是理性、强势和男性化的统治者形象。“他者”意味着否定、被动和被统治,这正是《女勇士》里生活在以白人为主的美国社会中的其他种族命运写照,这些种族必须为争取平等地位而斗争。正如伍尔夫倡导男女双性和谐一样,汤婷婷也在积极倡导种族间消除隔阂、和平共处。她在文中描绘了种族间和谐相处的画面,她和一个非裔美国女孩梳同样的上海发髻,就像一对双胞胎。非裔孩子和华裔孩子一起上学、结伴回家、互相保护。这种和谐愿景也正是处于“他者”地位种族的共同期盼。
三、双性同体的文化观
《女勇士》中,汤婷婷运用大量生活细节来展示中美文化差异,最突出的表现便是两代华裔美国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第一代华裔美国人来到美国的时候,他们已是成人,文化观和价值观业已形成且不易改变;第二代华裔美国人则大部分出生于美国,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更容易接受美国文化。
在《西宫门外》一节中,初来美国的姨妈极尽所能讨好在美国成长的侄女,经常说一些漂亮的奉承话,可是侄女从来不说“哦,不,我根本不会。我很丑。”这种姨妈所认为的客气话,姨妈认为这些孩子太不懂得谦虚,因此这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必不可免。霍尔提出的高、低语境文化很好地解释了中美语言文化的差异。中国属于典型的高语境文化国家,简单的词句背后隐藏着深层含义,词语表达较委婉更不直接。而美国则属于低语境文化,语言表达追求清楚和直接。生长于中国、代表高语境文化的姨妈和生长于美国、代表低语境文化的侄女自然产生了语言上的分歧和矛盾,这正是两国文化差异的体现。
当第二代人因为文化差异而与上一辈产生冲突的同时,他们也被美国文化残酷地拒之门外。异类感与迷失感充斥着内心,他们急切地寻求着“我是谁”的答案。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曾说过:“如果想当一个美国人,那就不得不抛弃中国传统,但如果这么做,将永远找不到平衡。”《女勇士》中,汤婷婷试图找出解决文化差异的方法,表达出一种双性同体的文化观,即处于“他者”地位的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应像男女双性平等一样,拥有一种相互尊重的关系,和谐共处。
作为汤婷婷的代表作,《女勇士》一书探讨了性别、种族、文化等问题,倡导了一种性别平等、种族平等和文化平等的双性同体观念。汤婷婷以被虏至胡却能将胡曲与中原乐曲相结合创作出《胡笳十八拍》的蔡琰自比,希望自己也能像蔡琰一样成为传播文化的使者,将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进行沟通和交流,使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间达到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境地,奏响一曲和谐优美的双性同体之歌。
参考文献:
[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自己的一间屋[M].吴晓雷(译).陕西师大出版社,2014.
[2]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3]汤婷婷.《女勇士》[M].李剑波,陆承毅(译).漓江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