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中学”是教师指导学生对真实世界主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课程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生产或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有效产品的能力。“做中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自主学习,对优化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存技能以及整体素质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为贯彻好基础教育改革精神,中学历史学科必须改革“喂养型”课程模式,尝试“做中学”的课堂教学实践。基于此,笔者在“历史小论坛”“文科综合实践课程”两个教学模块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历史小论坛的“做中学”
中学历史教学方式要根植于学生生活世界去设计探究活动,要让学生在各种历史情境中感受其鲜活变化,让学生对历史学习感兴趣,在“做”中自主学习历史。笔者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创设了“历史小论坛”这一教学环节,从中学生的学情、心理特点和终身发展角度出发,搭建了历史学习方式转变平台,并把它纳入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之中。设计“历史小论坛”评价量规,优化“历史小论坛”内容及形式,以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参与“历史小论坛”。
那么,什么是历史小论坛呢?就是学生个人或小组结合自身的学习兴趣及教材重难点,在教师的示范、引导下,以过程性评价量规为依据,针对某一主题查找资料、提炼观点、组织语言阐述认识、制作历史学习课件,并以PPT制作、视频制作、论坛等多种方式,在常规课堂教学中予以展示。
学生首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课本的重难点确定主题。比如制作“百团大战”课件的学生,比较热衷于战争、武器等知识的探究。而实施过程中,学生第一步就是确定好论坛主题,第二步就是搜集整理信息。此后,还要确定制作方案,确定所选用的资料以及展示的形式(如果合作完成,还要明确制作步骤和具体分工),动手制作完课件或展示视频后,还要配上相应的文字说明,介绍历史小论坛的具体内容。
笔者将历史小论坛的内容变成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大家采用“你说—我听”“我疑—合议”的探究模式来学习历史,常常激起课堂的热烈讨论,让历史课堂真正“活”起来。
课堂展示之后,学生所展示的内容还要依据评价量规进行评价,评价分为学生自评、同学问互评以及教师评价三部分。
学生在制作和展示历史小论坛的过程中,促使自己主动学习,产生了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把生活与学习相结合,主动探究。事实证明,课堂上积极发言的人多了,敢于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大胆争论了。学生还能做到有效温习和预习,带着问题听教师讲课了。此外,历史小论坛丰富的学习内容,也使学生接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拓展了知识面。
正如一位学生所说:“这个历史小论坛,不仅可以填充我们头脑中的知识空缺,更是我们在紧张学习中的一个减压阀。”
二、文科综合实践课程的“做中学"
文科综合实践课程打破原有学科界限,以全新的课程观实现不同学科在内容、结构和功能方面的横向整合。在课程呈现方式上,以专题形式关注社会热点,实现学科交叉并开展社会实践;强调所研究知识对象的整体性,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及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减轻学业负担,提升人文素养,增强教学活力。
以文综课程《南水北调》为例,该系列课程分为“丹江口之旅、聚焦南水北调、珍惜生命之源、社区节水宣传”四部分。在“丹江口之旅”社会实践课程中,笔者带领学生亲赴南水北调工程的供水区丹江口实地考察,丰富学生的史地知识,提升他们观察、观测、调查、实验、访谈、搜集和处理信息等技能,增强他们的创新与探究意识和学科综合意识,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
在前期学生有了一定认识和体验的基础上,“聚焦南水北调”课程则回到课堂,探究南水北调的基础知识,以小组合作形式绘制南水北调三条调水路线图,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发展历程,讨论南水北调的技术问题、政策路线等。教师提出一些探究问题如:从1952年10月毛泽东提出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到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其间为什么隔了那么长时间?这说明了什么?东、中、西三条线路哪条是最先完成通水的?请从工程量、工程难度、现有条件等方面,分析主要原因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塑造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学生在体验探究过程中,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多次交流互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教师还将“珍惜生命之源”和“社区节水宣传”作为系列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学生进行“节水妙招分享”,通过各种自创小实验,建言各种节水措施的有效性;策划社区节水宣传活动方案,并于5月的第二周即全国节水宣传周之际,在北京东花市南里社区开展节水宣传。学生们发挥聪明才智,策划出了既能充分调动市民参与积极性,又能提高市民节水意识的活动方案,使得当天的活动大获成功。
在“南水北调”的后续课程中,教师立足于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利用丰富的社区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从生活中的社会热点、实际问题、熟悉的环境出发,发掘教学资源,设计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实践躬行过程中,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真正走出课本,跳出学科藩篱。
课程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发展,从指导思想、学生参与程度、创造性的发挥以及学校生命教育的办学特色等方面,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评价。
一是遵循“四重”“四性”原则。“四重”即重过程、重应用、重亲身体验、重全员参与;“四性”是指过程性、激励性、丰富性和多样性。
二是评价程序的过程性。将评价贯穿于本课程实施的全过程,重点评价学生的参与体会。即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学习态度、积极性、合作能力等。
三是评价方式的激励性。在评价方式上,采用教师主评、学生自评互评的多元激励性的评价方式。
四是评价内容的丰富性。根据学生在本课程中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实践体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五是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评价、活动展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基于“做中学”理念所开发的历史小论坛及文科综合实践课程,是对中学历史课“喂养型”教学模式的变革尝试,它符合深入推进素养教育及创新教育的要求。事实证明,只有改变重知识、轻能力、轻素养的教学现状,才能真正使中学学科教育的发展与时代要求、社会发展相适应。
(编辑 刘泽刚)
为贯彻好基础教育改革精神,中学历史学科必须改革“喂养型”课程模式,尝试“做中学”的课堂教学实践。基于此,笔者在“历史小论坛”“文科综合实践课程”两个教学模块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历史小论坛的“做中学”
中学历史教学方式要根植于学生生活世界去设计探究活动,要让学生在各种历史情境中感受其鲜活变化,让学生对历史学习感兴趣,在“做”中自主学习历史。笔者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创设了“历史小论坛”这一教学环节,从中学生的学情、心理特点和终身发展角度出发,搭建了历史学习方式转变平台,并把它纳入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之中。设计“历史小论坛”评价量规,优化“历史小论坛”内容及形式,以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参与“历史小论坛”。
那么,什么是历史小论坛呢?就是学生个人或小组结合自身的学习兴趣及教材重难点,在教师的示范、引导下,以过程性评价量规为依据,针对某一主题查找资料、提炼观点、组织语言阐述认识、制作历史学习课件,并以PPT制作、视频制作、论坛等多种方式,在常规课堂教学中予以展示。
学生首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课本的重难点确定主题。比如制作“百团大战”课件的学生,比较热衷于战争、武器等知识的探究。而实施过程中,学生第一步就是确定好论坛主题,第二步就是搜集整理信息。此后,还要确定制作方案,确定所选用的资料以及展示的形式(如果合作完成,还要明确制作步骤和具体分工),动手制作完课件或展示视频后,还要配上相应的文字说明,介绍历史小论坛的具体内容。
笔者将历史小论坛的内容变成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大家采用“你说—我听”“我疑—合议”的探究模式来学习历史,常常激起课堂的热烈讨论,让历史课堂真正“活”起来。
课堂展示之后,学生所展示的内容还要依据评价量规进行评价,评价分为学生自评、同学问互评以及教师评价三部分。
学生在制作和展示历史小论坛的过程中,促使自己主动学习,产生了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把生活与学习相结合,主动探究。事实证明,课堂上积极发言的人多了,敢于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大胆争论了。学生还能做到有效温习和预习,带着问题听教师讲课了。此外,历史小论坛丰富的学习内容,也使学生接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拓展了知识面。
正如一位学生所说:“这个历史小论坛,不仅可以填充我们头脑中的知识空缺,更是我们在紧张学习中的一个减压阀。”
二、文科综合实践课程的“做中学"
文科综合实践课程打破原有学科界限,以全新的课程观实现不同学科在内容、结构和功能方面的横向整合。在课程呈现方式上,以专题形式关注社会热点,实现学科交叉并开展社会实践;强调所研究知识对象的整体性,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及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减轻学业负担,提升人文素养,增强教学活力。
以文综课程《南水北调》为例,该系列课程分为“丹江口之旅、聚焦南水北调、珍惜生命之源、社区节水宣传”四部分。在“丹江口之旅”社会实践课程中,笔者带领学生亲赴南水北调工程的供水区丹江口实地考察,丰富学生的史地知识,提升他们观察、观测、调查、实验、访谈、搜集和处理信息等技能,增强他们的创新与探究意识和学科综合意识,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
在前期学生有了一定认识和体验的基础上,“聚焦南水北调”课程则回到课堂,探究南水北调的基础知识,以小组合作形式绘制南水北调三条调水路线图,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发展历程,讨论南水北调的技术问题、政策路线等。教师提出一些探究问题如:从1952年10月毛泽东提出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到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其间为什么隔了那么长时间?这说明了什么?东、中、西三条线路哪条是最先完成通水的?请从工程量、工程难度、现有条件等方面,分析主要原因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塑造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学生在体验探究过程中,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多次交流互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教师还将“珍惜生命之源”和“社区节水宣传”作为系列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学生进行“节水妙招分享”,通过各种自创小实验,建言各种节水措施的有效性;策划社区节水宣传活动方案,并于5月的第二周即全国节水宣传周之际,在北京东花市南里社区开展节水宣传。学生们发挥聪明才智,策划出了既能充分调动市民参与积极性,又能提高市民节水意识的活动方案,使得当天的活动大获成功。
在“南水北调”的后续课程中,教师立足于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利用丰富的社区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从生活中的社会热点、实际问题、熟悉的环境出发,发掘教学资源,设计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实践躬行过程中,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真正走出课本,跳出学科藩篱。
课程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发展,从指导思想、学生参与程度、创造性的发挥以及学校生命教育的办学特色等方面,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评价。
一是遵循“四重”“四性”原则。“四重”即重过程、重应用、重亲身体验、重全员参与;“四性”是指过程性、激励性、丰富性和多样性。
二是评价程序的过程性。将评价贯穿于本课程实施的全过程,重点评价学生的参与体会。即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学习态度、积极性、合作能力等。
三是评价方式的激励性。在评价方式上,采用教师主评、学生自评互评的多元激励性的评价方式。
四是评价内容的丰富性。根据学生在本课程中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实践体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五是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评价、活动展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基于“做中学”理念所开发的历史小论坛及文科综合实践课程,是对中学历史课“喂养型”教学模式的变革尝试,它符合深入推进素养教育及创新教育的要求。事实证明,只有改变重知识、轻能力、轻素养的教学现状,才能真正使中学学科教育的发展与时代要求、社会发展相适应。
(编辑 刘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