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课堂本色凸显数学本质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ang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追求目标。课改初,我们走了不少弯路,比如过于注重形式,追求表面的热闹,淡化了数学教学的本质,致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教学效率低下,等等。现在,在追“新”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更多地开始关注并深入地思考课堂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使数学课堂得到了理性的回归,发生了质的变化。课堂逐步开始去包装,存本色,有“数学味”,实现了“原生态”的教学方式。
  一、教学内容回归实效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内容利用情境进行引入,但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
  例如,教学《函数的单调性》时,有一位教师先让学生作出函数f(x)=x和函数f(x)=x2的图像,接着提问:观察这两幅图,你能得到哪些结论?生1:f(x)=x的图像是直线,f(x)=x2的图像是抛物线。师:很好。生2:f(x)=x的图像经过原点,f(x)=x2的顶点是原点。生3:f(x)=x的图像关于原点中心对称,f(x)=x2的图像关于轴对称。师:还有吗?如此没有目标指向性的问题指导,由于没能及时引出本课主题,任由学生发言,泛化下去,所以不能使学生的思维有的放矢,不能直接切入本课的核心环节,为本课学习服务,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另一位教师则先让学生作出函数f(x)=x和函数f(x)=x2的图像,接着提问:观察这两幅图,随着x的增大,图像的变化趋势分别是怎样的?生:f(x)=x的图像上升,f(x)=x2的图像先下降再上升。师:观察用描点法作图时的列表,函数值f(x)随着x的增大是怎样变化的?生:函数f(x)=x中,函数值f(x)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函数f(x)=x2中,当x<0时,函数值f(x)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当x>0时,函数值f(x)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师:一个一般函数y=f(x)在区间(0, ∞)内“图像上升”,“随着x的增大,函数值f(x)增大”,如何用符号语言进行描述呢?(分组讨论后交流)
  这段教学紧贴主题,抛弃了对本节课无价值的东西,课堂上更多体现的是真实、有效,让那些盲目的泛化现象得到理性的回归,充满了数学的真实美和智慧美。
  二、教学活动回归内化
  同样是《函数的单调性》的概念教学,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他先出示如下一组函数图像。
  (1) 提问:上述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小组讨论)
  (2) 提问:怎样用数学语言刻画上述函数图像的这一特征呢?(小组讨论)
  (3) 教师直接给出增函数的数学定义。
  (4) 师生进行定义剖析,提出以下注意点:a.注意函数的单调性是对某个区间而言的;b.特别注意定义中的“给定区间”“属于”“任意”“都有”这几个关键词;c.关注几何特征,单调增(图像从左向右连续上升),单调减(图像从左向右连续下降)。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因此第一个讨论设计显得有些多余,在第二个讨论处,由于教师没能及时帮助梳导,所以小组合作讨论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参与作用,使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在后面进行定义剖析时,尽管教师反复引导学生理解“属于”“任意”这些关键词,学生总是不能体会词的关键作用,想不通少了它们或换一种说法定义会出现什么问题,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失去了体悟概念发生过程的机会,尽管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好几次,但由于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所以课堂显得有“温度”无“深度”,只“外化”而无“内化”。
  对此,教师应抓住问题的关键点,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与碰撞,激活学生内在的探究思维,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探索活动中,真正让教学活动回归内化,这样学生的探究欲望得到了满足,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层次回归高效
  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教学滞后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学习潜力),教师常常花很多时间解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导致教学水平和效益的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阻滞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二是教学过分超前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学生“跳几跳,还摘不到桃”,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便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位教师在教学《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当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后,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求经过点P(3,2),且与双曲线x2 3-y2 4=1有相同渐近线的双曲线的方程。
  师:这道题你们解解看。
  生:可以用统设法,设所求双曲线方程为x2 3-y2 4=λ(λ≠0)。
  生:我用的是分类讨论法,分两种情况,一是焦点在x轴上;二是焦点在y轴上,但有点烦。
  师:这位同学想得很好,分类讨论是因为无法判断焦点的位置,但真的不能判断吗?(教师画图分析)
  师:如果点P在l1的下方,焦点在哪个轴上?
  生:x轴上。
  师:如果点P在l1的上方,焦点类哪个轴上?
  生:y轴上。
  师:如何判断点P在l1的上方还是下方?
  生:将点P坐标代入l1的方程。
  以下是另一位教师教学《函数的奇偶性》的片段。
  师:回忆初中以来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小组讨论)
  生:轴对称图形有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菱形、长方形等。中心对称图形有圆、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正六边形、椭圆等。
  师:回忆初中以来我们学过的函数的图像,哪些函数的图像是轴对称图形?哪些函数的图像是中心对称图形?
  生:一次函数的图像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二次函数的图像是轴对称图形。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教师同时提问要求指出对称轴和对称中心)
  师:哪些函数的图像以y轴为对称轴?哪些函数的图像以原点为对称中心?用解析式表示函数。(分组讨论)
  生:y=x2的图像以y轴为对称轴,y=x的图像以原点为对称中心。(画出它们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像归纳偶函数、奇函数的图像特征,进而归纳偶函数、奇函数的解析式特征)
  ……
  在这两个过程中,教师紧紧抓住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来展开。第一个片段中教者没有满足于学生会做即可,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理解,打开学生解决问题时思维上的结,让学生感触“原来这样做也可以”,使学生明白当思考受阻时不能轻易放弃,再深入一些就迎刃而解了,同时发散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个片段中教师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认真思考、大胆尝试和同伴互助,一步步完成了对于偶函数、奇函数这两类函数特征的理解。通过这样高层次的数学学习,学生掌握了数学思维的方法,学会了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的前行中,我们教者要充分利用课堂,发挥45分钟的效率,让教学内容更精炼,让教学活动在热闹的表面下更有深度、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让教学层次定位在打开学生思维的“结”上。只有数学课堂回归本色,凸显数学本质,达到促进新课改理念与数学教学的和谐,才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责任编辑黄春香)
其他文献
古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古诗文与学生现代生活经历相差较远,学生对古诗文感到陌生,学习兴趣不浓,甚至有放弃学习的念头。古诗文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尝试用下面几种方法。  一、导语激趣  新颖、精彩、扣人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如教学《马说》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中国跨栏飞人刘翔已经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人物。可是有哪位同学知道在他成为一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中对课改下的文言文教学提出了两点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以及“阅读浅显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
为了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高中生物教学将实验教学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然而由于新课程部分要求刚刚切入,学校及教师对教学的进度和方式还未来得及进行相应的调整,致使目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大量的问题。如一些选修区域的实验内容,一些教师放将其在次要的位置进行讲解,甚至部分教师形成惯例,只是理论上一笔带过,未曾深入进行实验探究,在形式和方法上违背了课程要求。在问题佐使下造成了学生对实验类问题学习薄弱、题做不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与奥扎格雷钠用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13例,采取双盲对照法将其设置为2组,观察组57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创途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学习是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主要环节。因此,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最主要的是从课堂入手。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这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这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愉快教学”。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唤起学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的阅读活动。本文指学生在课外时间阅读名著、名家作品、优秀的武侠小说、正统的各类杂志等阅读活动,不包括图画类、言情类及低级庸俗类的各种作品的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试用许多手段来促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
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只有将现今的社会进步情况以及学生的具体生活环境进行结合,才能够让学生在各个方面获得成长和进步,同时为实现新的教学变革以及完成新课标奠定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还能够改变传统枯燥的课堂环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以及对知识急迫的渴求性,让学生自己领略到知识的魅力,学会自己或与同学合作探求知识。在课程改革中,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相当重要的。只有让教师都以全新的教育
一、提出问题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对植物的顶端优势是这样解释的: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顶芽和侧芽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顶芽旺盛生长时,会抑制侧芽生长。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顶芽停止生长,一些侧芽就会迅速生长。自然界中,不同植物之间、同种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以及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均表现出不同的顶端优势现象。那么,影响植物顶端优势的因素有哪些呢?
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课堂能留给学生较多的自主学习和交流时间,琅琅的读书声少了,轰轰烈烈的讨论、对话多了。每个阶段的学习检测情况也让人感到奇怪,课内语段的阅读得分率往往只有百分之六十左右,而课外短文的得分率大都在百分之七十以上。以上这些现象说明课堂教学效果不令人满意,只有少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投入学习,不少学生更像知识的拾荒者,更有甚者像观众。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地位。学习一旦失去动力,所谓“学习”即变为机械式的被动接受,学生难学,教师难教,教学双方均苦不堪言。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点滴做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一、用幽默的语言来感染人一节课仅仅40分钟,可对于一个14岁左右的中学生,尤其是对“学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