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朗读 丰富美感体验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ck_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课堂能留给学生较多的自主学习和交流时间,琅琅的读书声少了,轰轰烈烈的讨论、对话多了。每个阶段的学习检测情况也让人感到奇怪,课内语段的阅读得分率往往只有百分之六十左右,而课外短文的得分率大都在百分之七十以上。以上这些现象说明课堂教学效果不令人满意,只有少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投入学习,不少学生更像知识的拾荒者,更有甚者像观众。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大部分学生由于年龄较小,阅历相对较少,缺少学习文本必备的知识储备,课堂上思维与表达跟不上教师引导的速度。
  其次,教师不注重处理文本,不少学生在没有充分阅读文本,没有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就开展交流与讨论,使得他们解读文本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就无从表达,课堂实效因而大打折扣。
  再次,学生理解文本的观点常常有失偏颇甚至荒谬,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理念下,教师对一些牵强附会的观点出于怕打击学生个性的考虑,没有给予及时恰当的点评,因而使学生文本解读有偏差。
  从以上几点考虑,我认为加强朗读教学设计尤为必要,要使朗读充满魅力,吸引学生。那如何增加朗读的魅力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整体感知朗读,无形中感受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自古以来就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今天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没有读百遍的时间,加上有些课文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就现阶段中学生的年龄、心理、阅历而言,他们一时不能深入文本。这个时候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多次朗读降低文本难度,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如九年级上册的散文《绿》,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发现,很多学生对这类文章并不怎么感兴趣,甚至有学生说看完一遍之后不知道具体写了什么。教学时教师不要拆分课文,而是让学生整体朗读文章,听读、跟读、配乐自读等,整体感知文章的美、“绿”的美,这样学生心中就会产生美感,自然就为下面具体赏析美在何处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探究朗读,情境中体会美
  探究朗读,就是让学生在探究文本后用自己的声音把对文本的理解表达出来。在阅读中,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知识水平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本会有不同的理解,朗读的效果也会不同。
  例如,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时,我让学生分析海难刚发生时那混乱的场景,试着用自己的声音读出当时的情景,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学生兴趣大增,很多读得有声有色,品评得头头是道。可见,探究型朗读为学生自主解读文本提供了可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三、品味朗读,想象中传递美
  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从而获得情感体验。品味式朗读就是让学生朗读课文中让自己感触很深的语段,用心体会其中让自己心动的词句,用语言说出自己的理解,相互传递美的感受。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如朱自清的《春》、贾平凹的《月迹》等,而这些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意境美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来体验。朗读能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在学习美文佳作时,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自己感触深刻的语段,在脑海中想象语言再现的情景,学生往往会出现激动的神情,跃跃欲试。此时学生应当说领悟了语文的独特魅力。
  四、合作朗读,兴趣中比较美
  抑扬顿挫的朗读能给人悦耳的享受,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将人带入犹如身临其境的意境,富有韵律的朗读能撞击人的心灵。鼓励学生合作朗读同一文章、同一语段,比比什么样的朗读方式更能体现文本的美,通过“读——交流总结——再读”这样的循环去提高朗读水平,比较出文本美的所在。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之间的有利竞争又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发现美。
  例如,教学八年级下册《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一文,有学生说应该采用很深沉的语调去读,有的说既然是葬礼上的演说应该是很沉痛的,还有的说文章赞扬莫泊桑的语句多,应该用激昂的语气去读,等等。之后学生自由分组,各自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朗读同一语段,他们兴趣盎然,气氛活跃,在不断的“读——交流——再读”模式下比较出合适的最能体现文本思想的读法,体会文本美的所在。
  总之,朗读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能够使学生更快地走入文本,理解、感受文本的魅力所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保持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让我们重视朗读,精心引导学生朗读,让琅琅读书声回荡在语文课堂上。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其他文献
最近,一股“汉语热”席卷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对汉语和中华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不仅要归功于中国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汉语和中国文化本身的魅力。  如今,学习汉语的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自己的国家通过当地教师或外籍教师授课的方式学习汉语,另一种是来到中国这个目的语环境中学习汉语。今天,我主要想讲的是,在针对第一种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处理口语和汉字的关系。  第一种学生,即在海外学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教师就要发挥引导的作用,采用立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一、初中数学立体化教学的意义  一是通过立体化教学,师生关系可以得到强化.如果采用过去的平面教学模式,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这样就无法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制约课堂教学的质量.而在新课程背景
古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古诗文与学生现代生活经历相差较远,学生对古诗文感到陌生,学习兴趣不浓,甚至有放弃学习的念头。古诗文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尝试用下面几种方法。  一、导语激趣  新颖、精彩、扣人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如教学《马说》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中国跨栏飞人刘翔已经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人物。可是有哪位同学知道在他成为一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中对课改下的文言文教学提出了两点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以及“阅读浅显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
为了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高中生物教学将实验教学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然而由于新课程部分要求刚刚切入,学校及教师对教学的进度和方式还未来得及进行相应的调整,致使目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大量的问题。如一些选修区域的实验内容,一些教师放将其在次要的位置进行讲解,甚至部分教师形成惯例,只是理论上一笔带过,未曾深入进行实验探究,在形式和方法上违背了课程要求。在问题佐使下造成了学生对实验类问题学习薄弱、题做不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与奥扎格雷钠用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113例,采取双盲对照法将其设置为2组,观察组57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创途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学习是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主要环节。因此,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最主要的是从课堂入手。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这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这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愉快教学”。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唤起学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的阅读活动。本文指学生在课外时间阅读名著、名家作品、优秀的武侠小说、正统的各类杂志等阅读活动,不包括图画类、言情类及低级庸俗类的各种作品的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试用许多手段来促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
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只有将现今的社会进步情况以及学生的具体生活环境进行结合,才能够让学生在各个方面获得成长和进步,同时为实现新的教学变革以及完成新课标奠定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还能够改变传统枯燥的课堂环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以及对知识急迫的渴求性,让学生自己领略到知识的魅力,学会自己或与同学合作探求知识。在课程改革中,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相当重要的。只有让教师都以全新的教育
一、提出问题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对植物的顶端优势是这样解释的: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顶芽和侧芽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顶芽旺盛生长时,会抑制侧芽生长。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顶芽停止生长,一些侧芽就会迅速生长。自然界中,不同植物之间、同种植物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以及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均表现出不同的顶端优势现象。那么,影响植物顶端优势的因素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