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歌曲写作与分析是各大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通过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理论和技巧,学会分析歌曲和创作歌曲,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文章提出在高校歌曲写作与分析的课程内容中加入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的内容,在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对写作课程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音乐品鉴的能力,提升其专业能力,从而使其能够完全创作或改编音乐,同时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高校教学;课程创新;中国民族元素
注:本文系2020年湖南文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探析高校歌曲写作课程中对中国民族元素的实际运用”(JGYB2039)系列成果之一。
一、歌曲写作课程目的及意义
歌曲写作与分析是各大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通过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理论和技巧,学会分析歌曲和创作歌曲,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课程中使用的书目为樊祖荫《歌曲写作教程》、陈国权《歌曲写作教程》等,教师在授课时主要涉及这两本书的内容。樊祖荫的《歌曲写作教程》一书更注重分析,创作部分所占比例较少;陈国权的《歌曲写作教程》更注重音乐的创作部分,比较适合自学者。所以教师在授课中采取“取长补短”式教学,其最终目的是便于学生学习和创作。但在大部分歌曲写作的教材及书籍中,民族民间音乐的内容较少,所以课程中几乎不包含这一内容,忽略了对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传承与应用。
在樊祖荫《歌曲写作教程》的前言说明了歌曲创作者所具备的创作条件之一:学习音乐语言,掌握丰富的音乐词汇,包括生活的音乐语言、民族民间音乐语言、中外优秀歌曲中的音乐语言。由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数量比较多,比较复杂,在学生没有相关知识积累的情况下,普通高校歌曲写作与分析课程很难对此内容进行讲授,所以课本内容涉及民族民间歌曲创作的内容较少。另外,由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大部分就业方向为中小学教师,所以此课程的授课内容应以应用型为主,帮助学生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一定的创作经验,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
二、歌曲写作课程中对中国少数民族元素的
实际运用
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的回归、流行音乐创作的多样化发展,音乐的创作中经常出现民族音乐元素,使其形式变得丰富多彩,使民族音乐特点与传统音乐创作技法、音乐审美观得以结合,比如《阿里郎》《诺多爾江边》《天路》《苗岭飞歌》等。课程教学中,在不耽误课程主要内容进度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在课程中加入民族音调创作内容,使学生对旋律主题、结构,以及发展手法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该内容的学习。
课程还是以歌曲写作为主,为了避免加入的内容喧宾夺主,笔者选择了五个民族,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首先是蒙古族和藏族,大部分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演唱这两个民族的歌曲时,对其风格的区分不是很明确,所以首先选择蒙古族和藏族进行分析和创作;其次是苗族旋律写作,湖南文理学院音乐学专业中贵州学生居多,而且贵州地区少数民族居多,苗族占全省少数民族比例的12.2%,且演唱风格明确,所以选择此民族风格进行分析和写作;最后,选择维吾尔族和朝鲜族,缘由是其风格明确,学生接触较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够起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也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发展。但这一内容的加入不宜过多,否则会导致原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进度不能完成;也不能太少,否则会导致学生走马观花式学习,同样不能实现加入此内容的原本意义。
三、歌曲写作课程中对中国少数民族民歌的
音调分析与实际运用
(一)藏族民歌
藏族民歌中最常见的音调是羽调式,其次是宫调式,商调式、徵调式和角调式较少,如《北京的金山上》《北京有个金太阳》《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等。
藏族民歌歌曲旋律的创作特点:第一,藏族民歌大多为五声音阶,藏族与蒙古族的民歌风格较为相似,尤其是羽调式歌曲,但仔细分析,藏族民歌旋律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另外,蒙古族民歌旋律中,主要强调羽调式的主音和属音,而藏族民歌旋律中,除强调羽调式的主音和属音以外,下属音占的比重也很大;第二,藏族民歌中的顺连手法很有特色,即重复性的旋律手法,被称为原型顺连和变化顺连,在《北京有个金太阳》中有所体现(图1)。
(二)蒙古族
蒙古族民歌种类丰富多样,有延绵悠长、优美婉转的美妙旋律,也有嘹亮、亲切且沁人心脾的亲切曲调,还有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的强烈律动,风格多样。但其音乐语汇又极其统一,音画般的旋律游走耳旁,使人如痴如醉。在有民歌元素的新作品中,使用蒙古族元素的较多,比如《蒙古人》《天堂》《天边》《故乡》等。其创作特点明确,旋律技法相对简单,便于学生模仿和创作。
蒙古族民歌歌曲旋律创作特点如下:其一,蒙古族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五声羽调式,宫调式也较多,商调式和徵调式极少,如《嘎达梅林》《牧歌》,旋律中偶尔出现偏音,作为临时性的色彩音;其二,局部的旋律线常常表现出“拱形”的形态特点,即两头低,中间高,实际运用时会有更复杂的形态,四度以上的跳进是常用的,音程跳进越大,越能表现出蒙古风味,旋律常重用大跳,下行大跳多一些,大六度和纯八度的跳进最为常用。
在歌曲写作与分析的教学环节中加入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既能让学生不忘本土音乐文化,又能达到传播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目标。另外,对于师范生毕业生,或者毕业后选择中小学就业的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能为其日后的工作增加一种技能。
四、歌曲写作课程的现阶段思考与建议
将少数民族音乐曲调融入歌曲写作课程内容中,如何调动学生对创作的兴趣?如何维持学生对创作的热情?此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真正的作用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和实践。针对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如学生理论水平不一、民族元素选择具有局限性、创作表面化等问题,教师需要运用与其相对应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计划。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地域文化的优势,帮助学生学习周边民族的音乐文化。湖南地区有土家族民歌、苗族民歌等民族音乐文化,可以对其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器乐进行挖掘,比如苗族的芦笙、瑶族长鼓等,充分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分析和研究,了解各民族具体的音乐文化特色。此外,还可以选择邻近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挖掘,比如澧县的鼓盆歌、永州的女书音乐等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音乐素材进行歌曲创作,可以起到丰富学生歌曲写作内容的作用。如湖南文理学院就将常德丝弦加入学生培养计划方案中,近距离进行教学。
其次,地方高校可以聘请民族民间音乐艺人或传承人来校进行音乐课堂的教授,或者以专家讲座的形式在学校开展相关文化传承活动,加深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和了解。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作品分析、作品欣赏、演奏、演唱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各民族地区更多的音乐文化及内涵,引导学生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
最后,教师可通过学校组织的采风实践环节,对相对应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进行采风、走访、录音、录像,进行详细记录与调查,积极挖掘和收集第一手材料,在歌曲写作课程中融入民族民间曲调,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在高校歌曲写作与分析课程中加入中国民族元素是必要的,在学生对创作元素较多的歌曲的分析、创作已有相对稳定水平的前提下,加入民族元素进行创作,不仅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创作技法,而且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作品的品鉴能力,更有助于提升其民族文化知识修养。
参考文献:
[1]樊祖荫.歌曲写作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高为杰,陈丹布.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出版社,2006.
[3]方新佩.基于本土音乐素材的歌曲写作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艺术家,2020(11):140-141.
作者单位:
湖南文理学院艺术学院
关键词:高校教学;课程创新;中国民族元素
注:本文系2020年湖南文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探析高校歌曲写作课程中对中国民族元素的实际运用”(JGYB2039)系列成果之一。
一、歌曲写作课程目的及意义
歌曲写作与分析是各大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通过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理论和技巧,学会分析歌曲和创作歌曲,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课程中使用的书目为樊祖荫《歌曲写作教程》、陈国权《歌曲写作教程》等,教师在授课时主要涉及这两本书的内容。樊祖荫的《歌曲写作教程》一书更注重分析,创作部分所占比例较少;陈国权的《歌曲写作教程》更注重音乐的创作部分,比较适合自学者。所以教师在授课中采取“取长补短”式教学,其最终目的是便于学生学习和创作。但在大部分歌曲写作的教材及书籍中,民族民间音乐的内容较少,所以课程中几乎不包含这一内容,忽略了对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传承与应用。
在樊祖荫《歌曲写作教程》的前言说明了歌曲创作者所具备的创作条件之一:学习音乐语言,掌握丰富的音乐词汇,包括生活的音乐语言、民族民间音乐语言、中外优秀歌曲中的音乐语言。由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数量比较多,比较复杂,在学生没有相关知识积累的情况下,普通高校歌曲写作与分析课程很难对此内容进行讲授,所以课本内容涉及民族民间歌曲创作的内容较少。另外,由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大部分就业方向为中小学教师,所以此课程的授课内容应以应用型为主,帮助学生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一定的创作经验,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
二、歌曲写作课程中对中国少数民族元素的
实际运用
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的回归、流行音乐创作的多样化发展,音乐的创作中经常出现民族音乐元素,使其形式变得丰富多彩,使民族音乐特点与传统音乐创作技法、音乐审美观得以结合,比如《阿里郎》《诺多爾江边》《天路》《苗岭飞歌》等。课程教学中,在不耽误课程主要内容进度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在课程中加入民族音调创作内容,使学生对旋律主题、结构,以及发展手法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该内容的学习。
课程还是以歌曲写作为主,为了避免加入的内容喧宾夺主,笔者选择了五个民族,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首先是蒙古族和藏族,大部分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演唱这两个民族的歌曲时,对其风格的区分不是很明确,所以首先选择蒙古族和藏族进行分析和创作;其次是苗族旋律写作,湖南文理学院音乐学专业中贵州学生居多,而且贵州地区少数民族居多,苗族占全省少数民族比例的12.2%,且演唱风格明确,所以选择此民族风格进行分析和写作;最后,选择维吾尔族和朝鲜族,缘由是其风格明确,学生接触较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够起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也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发展。但这一内容的加入不宜过多,否则会导致原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进度不能完成;也不能太少,否则会导致学生走马观花式学习,同样不能实现加入此内容的原本意义。
三、歌曲写作课程中对中国少数民族民歌的
音调分析与实际运用
(一)藏族民歌
藏族民歌中最常见的音调是羽调式,其次是宫调式,商调式、徵调式和角调式较少,如《北京的金山上》《北京有个金太阳》《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等。
藏族民歌歌曲旋律的创作特点:第一,藏族民歌大多为五声音阶,藏族与蒙古族的民歌风格较为相似,尤其是羽调式歌曲,但仔细分析,藏族民歌旋律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另外,蒙古族民歌旋律中,主要强调羽调式的主音和属音,而藏族民歌旋律中,除强调羽调式的主音和属音以外,下属音占的比重也很大;第二,藏族民歌中的顺连手法很有特色,即重复性的旋律手法,被称为原型顺连和变化顺连,在《北京有个金太阳》中有所体现(图1)。
(二)蒙古族
蒙古族民歌种类丰富多样,有延绵悠长、优美婉转的美妙旋律,也有嘹亮、亲切且沁人心脾的亲切曲调,还有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的强烈律动,风格多样。但其音乐语汇又极其统一,音画般的旋律游走耳旁,使人如痴如醉。在有民歌元素的新作品中,使用蒙古族元素的较多,比如《蒙古人》《天堂》《天边》《故乡》等。其创作特点明确,旋律技法相对简单,便于学生模仿和创作。
蒙古族民歌歌曲旋律创作特点如下:其一,蒙古族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五声羽调式,宫调式也较多,商调式和徵调式极少,如《嘎达梅林》《牧歌》,旋律中偶尔出现偏音,作为临时性的色彩音;其二,局部的旋律线常常表现出“拱形”的形态特点,即两头低,中间高,实际运用时会有更复杂的形态,四度以上的跳进是常用的,音程跳进越大,越能表现出蒙古风味,旋律常重用大跳,下行大跳多一些,大六度和纯八度的跳进最为常用。
在歌曲写作与分析的教学环节中加入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既能让学生不忘本土音乐文化,又能达到传播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目标。另外,对于师范生毕业生,或者毕业后选择中小学就业的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能为其日后的工作增加一种技能。
四、歌曲写作课程的现阶段思考与建议
将少数民族音乐曲调融入歌曲写作课程内容中,如何调动学生对创作的兴趣?如何维持学生对创作的热情?此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真正的作用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和实践。针对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如学生理论水平不一、民族元素选择具有局限性、创作表面化等问题,教师需要运用与其相对应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计划。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地域文化的优势,帮助学生学习周边民族的音乐文化。湖南地区有土家族民歌、苗族民歌等民族音乐文化,可以对其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器乐进行挖掘,比如苗族的芦笙、瑶族长鼓等,充分对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分析和研究,了解各民族具体的音乐文化特色。此外,还可以选择邻近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挖掘,比如澧县的鼓盆歌、永州的女书音乐等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音乐素材进行歌曲创作,可以起到丰富学生歌曲写作内容的作用。如湖南文理学院就将常德丝弦加入学生培养计划方案中,近距离进行教学。
其次,地方高校可以聘请民族民间音乐艺人或传承人来校进行音乐课堂的教授,或者以专家讲座的形式在学校开展相关文化传承活动,加深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和了解。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作品分析、作品欣赏、演奏、演唱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各民族地区更多的音乐文化及内涵,引导学生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
最后,教师可通过学校组织的采风实践环节,对相对应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进行采风、走访、录音、录像,进行详细记录与调查,积极挖掘和收集第一手材料,在歌曲写作课程中融入民族民间曲调,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在高校歌曲写作与分析课程中加入中国民族元素是必要的,在学生对创作元素较多的歌曲的分析、创作已有相对稳定水平的前提下,加入民族元素进行创作,不仅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创作技法,而且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作品的品鉴能力,更有助于提升其民族文化知识修养。
参考文献:
[1]樊祖荫.歌曲写作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高为杰,陈丹布.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出版社,2006.
[3]方新佩.基于本土音乐素材的歌曲写作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艺术家,2020(11):140-141.
作者单位:
湖南文理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