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野草》的生命意识研究

来源 :华夏地理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e001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野草》是鲁迅先生所作,写于“五四”退潮时期,作品以隐晦的象征表达了一个启蒙思想家在白色恐怖下孤军奋战的孤寂、迷茫与疑惧。他希望通过文字唤醒了无数尚在“沉睡”的国人。在《野草》中,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意识,文章主要就鲁迅《野草》中的生命意识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鲁迅;《野草》;生命意识
  一、鲁迅的创作经历
  鲁迅乃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通过文字唤醒了无数尚在“沉睡”的国人,以笔为戈,在国家危亡,国民尚不自知的情况下,他毅然扛起民族责任,用他一腔热血,奋战一生。其作品中包含着杂文、小说、诗集,内涵深刻,并且发人深省。而且鲁迅原本寄希望于求医来缓解民生疾苦,可是他又发现救国救民应该先救思想,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中国国民仍处于茫然无助的状态下,所以他弃医从文,开始走上了文学改造的道路。从客观现实来看,这是有着这么多的拥有社会责任感和国家危亡感的文人、作家的集体醒悟,才让我们这个已经昏睡了许久的国家真正的涌起热血,朝向那些侵略者露出狰狞。
  二、鲁迅《野草》的生命意识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诗集,写于“五四”退潮之时,可以说野草一名就已经突显出鲁迅先生对于革命生生不息的愿望以及其怀揣着对中国未来的深刻渴望。五四运动消退以后,影响也在慢慢蔓延,而此时的鲁迅正处于思想的烦闷状态,思想的彷徨、心底的苦闷无时不刻不在折磨他的一腔爱国热忱,正像风雨一样摧残着他这颗野草,然而就是野草,在风雨之中屹立,即便摇晃也无法让他倾倒,即便是烈火焚烧也要在春雨到来之际,焕发出新的活力,所以《野草》这部散文诗集凝聚了鲁迅先生在这一阶段的内心抗争和挣扎,他通过对死亡的认知来强化人对生命过程的理解,在《野草》的最后,作者超然面对着死亡的恐惧,在他看来,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也不意味着一切都将归于虚无,它只是生命的一个过程,是开始,是重生,是革命的再现。鲁迅先生从郁闷中一路走来,从对死亡的恐惧转变为对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探讨和思考,正是有着这些勇敢而坚强的文人志士,我们的国家才能跨国那一段昏暗的年代,重新见到雨后的彩虹和阳光。
  提及对生命意识的研究,鲁迅先生这部《野草》绝对是不二之选。《野草》的生命意识从现实行动的角度来看,可以看作是抗争,是战斗,是用武力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而从内部精神状态上来看的话则表现在生命意志的不屈不挠,即便是强敌当前也要勇于发出最强烈的怒吼。生命在于战斗,经过了辛亥革命的热情与失望,鲁迅先生作为一个虔诚的革命者,他渴望战斗,渴望改变这个沉睡着的国家,然而革命呼声的渐渐消亡使得他跌入了空虚之中,甚至于在一定程度上他已经开始拒绝黑夜的到来,这是一种绝望的抗争,鲁迅先生用诗的方式来记录他在这一段时间中内心的煎熬与折磨,诗中的许多意象都表明了鲁迅先生此时复杂的心境。“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我们能够看到鲁迅先生在这一阶段已经处于对生命的低谷,在禁锢的传统中,鲁迅先生已经顾及不到外界的战争,而是转而陷入到自身命运的抗争中。《野草》注重现实的战斗,同时也注重精神的抗争,所体现出来的生命意识不仅仅是着眼于现在,更关注曾经与未来,通过生命的三维构成,生命意识体现出的是持久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寄托在人生的时间性也寄托在空间物象上,正是这种濒临绝境的绝望与悲剧感,使得鲁迅突然意识到死亡仅仅是生命的一个过程,从而获得了反抗绝望的勇气与现实的人生哲学。正是因为看透了造化的把戏,所以鲁迅先生才能坦然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并推演及人,从根本上为读者传授这样的思想,即生命的存在本身就具有的悲剧性。
  三、《野草》创作的意义
  生命原本就是一种注定了生与死的过程,自然生物无从选择生的方式,也无法选择死的状态,但是当我们看透生命的起始与结果之后,我们应该意识到,生命在于享受这个过程,这个反抗造物主的过程,只有不断的抗争,战斗,才能够实现自我的超脱,才能够获得灵魂与肉体上自由,鲁迅先生正是在《野草》这一段生命的旅程中感悟到人生来就是要与生命抗争的,无论是现实生活也好还是精神世界也罢,我们必须抗争,必须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与世界。鲁迅先生热爱自然,正如他热爱生命一样,在整个中国处于危难之中的时候,鲁迅就是这样在沉沦中苏醒,进而发出更狂烈的呐喊,告诉国人,到了我们苏醒的时候了,人生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在茫然无知中荒度人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古大勇.美感的两极:常规性美与变异性美——《野草》美学内涵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1).
  [2] 张诗悦.再读鲁迅散文诗集《野草》[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08).
  [3] 袁盛勇.在经典性和历史性之间的鲁迅研究——以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为中心[J].鲁迅研究月刊,2012(09).
其他文献
摘 要:刘姥姥是《红楼梦》中典型的旁观者,但她“三进大观园”却贯穿了这一小说的始终,一个本是贫苦普通的山野村妪,却见证了整个荣国府的兴衰。刘姥姥的形象对《红楼梦》中故事的发展起到了承前转合的作用。  关键词:勇气;感恩;情意;淳朴;真诚  《红楼梦》是曹雪芹的鸿篇巨作,其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兴衰荣辱为背景,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反映了封建贵
期刊
摘 要:史铁生把经历人生痛苦,生活艰辛后又不断探寻生命意义的过程写进了《我与地坛》。在他的笔下,我们懂得了要敢于生活,懂得生存,直面生活的困苦,追寻生命的真谛。  关键词:生命;生死;永恒;感悟  史铁生时当代中国最具有哲学思想的作家之一。从某方面来说,也许是他几近残酷的生活成就了这一切。史铁生将他瘫痪、失业、病情加重时十五年间的所见所悟写成了《我与地坛》,随着这篇散文的发表,当年的中国文学也成为
期刊
摘 要:求真务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要使党员干部切实做到求真务实,既要有党员干部主观方面的努力,也需要在客观方面从制度上予以保障。  关键词:党员干部;求真务实;主观;客观  “求真务实”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对其认识论的精神实质的精辟概括,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求真”侧重于认
期刊
摘 要:《捉妖记》主要讲述了小伙子天荫阴差阳错地怀上了即将降世的小妖王,他被降妖天师小岚一路保护着躲过各种妖怪的奇幻之旅,这部电影以魔幻的视觉场景、欢快的歌舞氛围、高超的动画特效满足了观众的情感诉求。文章主要针对《捉妖记》中“胡巴”形象的多重主题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捉妖记》;“胡巴”形象;多重主题  目前,我国的电影票房已经步入了亿元时代,在票房猛增的情况下,电影口碑、艺术水准也成为了人们探
期刊
摘 要:周星驰的喜剧电影在电影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周星驰创造性地在喜剧电影中融入悲剧因素,将一种新的生命力注入喜剧之中,使其具有了一种新的审美价值,他非常重视草根人物的描述,文章主要针对周星驰喜剧电影中的草根性与悲剧意识进行分析。  关键词:周星驰喜剧电影;草根性;悲剧意识  周星驰的喜剧电影是我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喜剧,周星驰以其无厘头的表达方式深受观众的喜爱,提起周星驰,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他
期刊
摘 要:沈从文是一位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塑造出了大量性格独特的女性人物,其中有纯情的少女、虚伪的城市妇人、凄惨的童养媳等等,文章主要从几个方面对沈从文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沈从文是上世纪中国文坛上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作家,在沈从文的一生之中,创作了600万字的作品,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形象。在阅读沈从文的作品时,读
期刊
摘 要:电视剧《红高粱》改编于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家族》,无论是在情节设计、叙事模式、人物塑造以及故事主题上都有着较大的创新,不仅传承了原著,也有着非常深刻的艺术价值。文章主要针对电视剧《红高粱》改编的艺术价值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视剧《红高粱》;改编艺术价值;分析  由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而成的电视剧《红高粱》自从播出之后就广受好评,电视剧的改编对于原著无论是在情节设计、叙事模式、人物塑
期刊
承德做为革命老区,老区人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为承德的抗战和解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由于革命老区大多都地处偏远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为全面了解革命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状况,研究老区人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变化,谋划革命老区的发展规划,共享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满足各级政府和宏观决策部门研究制定农村经济政策的需要,促进老区的发展。特对承德市全市老区村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年度为20
期刊
摘 要:何顿原名何斌,他在小说的创作上有着极高的造诣,主要作品有《就这么回事》、《我们像葵花》、《生活无罪》、《清清的河水蓝蓝的天》等,被评论界视为“新生代”和“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文章主要针对何顿小说创作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  关键词:何顿小说;文化内涵;分析  何顿是我国著名小说家,原名何斌,是湖南郴州人,他的小说是当时那个时期反射都市生活的一面镜子,大部分小说都在描绘那个欲望都市的人
期刊
摘 要:电影《白鹿原》是根据中国著名作家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进行改编的,通过对农村社会、农村人、农村生活的描绘,展示了一个传统文化视角的下传统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文章就是来浅析电影《白鹿原》中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白鹿原;叙事;电影;农村  电影《白鹿原》主要讲述的是白、鹿两大家族的在时代变迁中所发生的故事,影片截取其中1912年到1938年间的动荡变迁,原生态的秦腔演绎与苍茫的麦田取景令人沉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