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家关于正邪关系的阐述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r_lww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继承和发扬中医正邪理论之精髓,补充历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和相关著作都未能充分反映正邪关系学术思想的缺陷,以利于认识和处理中医临床问题。系统搜集和整理历代医家关于正邪关系的论述,对中医正邪关系理论进行了补充。提出了无正则邪不显(邪气未引起正气即人体的物质和功能发生应答性的反应变化,则不能显示出邪气的性质和特征来)、正邪相争则症剧(某些症状的显现或剧烈显现是正气与邪气相争的结果)、和则为正,不和则为邪(邪是相对于正而言的,邪是正的反面,邪气与正气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存在着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的观点。在临床治疗中,应注重正邪的相互转化,在诊断时通过病人就诊时所表现的证候即邪正之间的应答性变化来判断是何种邪气为患,在治疗中通过促成正气与邪气交争来达到祛邪扶正的目的,从而治病求本,提高临床疗效。 古代医家关于正邪关系的医学思想,深邃而具前瞻性,对今天的中医临床和科研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但历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和相关著作都未能充分反映如下正邪关系的学术思想。为继承和发扬中医正邪理论之精髓,有利于认识和处理中医临床问题,现补充论述如下。
  【关键词】正气;邪气;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801-01
  1 正邪相争则症剧
  这一正邪关系表示:正与邪相争,则某些未有之症能显现出来,某些原先不明显之症能剧烈显现出来。也就是说,某些症状的显现或剧烈显现是正气与邪气相争的结果。以疼痛为例,正邪相争则疼痛,正邪不争则不痛。这一思想得到古代医家的一致认同。如《素问·痹论》曰:“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病程长久,营卫气血亏虚,正气无力与邪相争则不痛。盛寅《医经秘旨·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简明表白:“邪正相搏则痛。”《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也说:“然痛要在势如刀割,尚属邪正相争之象。若至全然不痛,则邪正混为一家,相安于无事矣。”唐宗海《六经方证中西通解·七卷》云:“肌肉中气血虚弱,风乃得入,气血与之争则疼;气血不能与争,则麻木不知痛痒。”
  根据“邪正相争则症剧”的道理,某些老年病人、虚家,出现较为明显的诸如发热、疼痛、咳嗽之症,表示正气尚在、能与邪相争的态势;若不见发热、疼痛诸症,却反属逆证。因其正气不足,受邪之后,不能与邪相争,故常常沒有明显的病状出现。据王茂芬等调查,老年肺炎患者,体温多正常或低热,高热者较少。清·尤在泾对这类情况也有论说:“是以热病饮沸汤而不知热,痿痹手足反无痛,阴盛而无与阳忤,正衰而不与邪争也。如是者,多不可治。”故万万不可因老年体弱、虚家患者等,未见其有明显的疾病症状,如缺乏典型的发热、咳嗽等肺炎临床症状,或见无痛性心肌梗塞、无痛性便血、无痛性消化性溃疡、无痛性血尿等,就误以为病情轻、病势缓而掉以轻心。疾病将愈,或药中病所,都有可能出现过去不曾出现的症状,或原有某些症状显现剧烈。前者缘于正气来复,与邪相争。如盛寅《医经秘旨·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有云:“凡病烦躁而愈者,以邪气盛时正不能与之争,反相安无事,及其正复而与邪相争,故烦躁也。以此知瘫痪不随之证,无痛痒者,反难瘳。”后者因为药中病所,药力偕正气抗邪之力奋起以冲击病邪,所以出现剧烈反应,故《尚书·说命上》云:“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伤寒论》 “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若柴胡汤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而解。”病在少阳,见柴胡证,法当和解。但若误下后,柴胡证仍在,仍可用小柴胡汤,服药后正气得药力之助,奋起抗邪,正邪交争,故而振振而寒,蒸蒸而热,及至正胜邪去,遂发热汗出而解。周学海根据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也提出“药对证而增剧”是正气得复与邪相争的表现。对服药后出现剧烈的症状反应,要认真对待,正确分析,既不惊慌自责,也不轻漫漠视。仲景提示,有些症状的出现,是正气抗邪、正邪相争的结果,不必治疗。待邪却正复之后,其会自消。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曰:“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痈脓乃热壅毒蕴血腐而成。呕吐是正气抗邪驱其外出之反应,此时不可止呕,脓不尽而呕不止,脓尽而呕自愈。
  医生在治疗疾病时,可以通过促成正气与邪气交争来达到祛邪复正的目的。如战汗是邪正双方决定胜负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故清代名医叶天士等主张采用灌溉汤水、益胃、分消上下等法,以促成正邪相争、战汗透邪之机,通过开“战汗之门户”,为“转疟之机括”,“战则邪正相争,汗则正逐邪出,忌邪却精胜,病退康复。再如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肝炎攻关组治疗乙型肝炎,用通阳助阳法鼓动正气与邪气相争,有4例患者在两周内出现转氨酶的急剧上升,同时伴有较明显的舌苔黄腻、尿黄、胃纳减少等湿热蒸腾之证,然后再改予清热化湿法治疗,获得显效。有些情况下,正邪剧烈相争,恐会殃及无辜,使机体遭受损害。因此,对某些疾病的治疗,不能扶正,以免资助正气与邪气剧烈相争而导致机体的精气神受损。也有些疾病,可以采取既不助正,也不邪之法,着眼于使正气不与邪争,保持机体相安无事。
  2 无正则邪不显
  清代名医尤在泾在概括和总结中医理论和临床有关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无正则邪不显”的观点。这一观点表示:倘若邪气未引起正气即 人体的物质和功能发生应答性的反应变化,则不能显示出邪气的性质和特征来。中医对病邪的认识,多是通过对证的辨识逆推而得出的,即审证求因的结果。其构成既有致病因素的作用,又有内在机体的反应变化。邪气导致正气发生相应变化,我们才能够察觉出是何种邪气为患。若是燥邪,就必有人体津液的失润;若是寒邪,就必有阳气的闭郁和损伤。外感寒邪,束于肌表,卫气不得泄越,太阳经输不利,因而显现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以及“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等症状特征。因此,如果没有正气的相应变化,就不能察知是何种邪气作祟,必然会有《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说的“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之状。正如清·熊叔陵《中风论》所说:“风为阳邪,卫为阳气,两阳相合,而不相争,故无恶寒发热等症。”   邪气虽各有其固有性质,但邪气入侵机体后,由于正气的反应和变化不同,邪气可有不同的转化。如六气皆从火化,虽早先感受风寒诸邪,而刻诊所见却是热邪。这时的诊断不能指向原生病邪而要指向刻诊见证所确定的邪气。如《灵枢·五变》云:“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月宽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初是情志所伤,终则转为热邪。如此种种,虽然在前可能感受了这样或那样的邪气,但医生仍是凭借病人就诊时所表现的证候即邪正之间的应答性变化来判断是何种邪气为患。
  所谓“无证可辨”,是指对疾病过程中邪气未引起正气发生显性应答性变化时的诊断。如通过西医检测结果,中医生可得知乙肝患者已受邪,也可得知患者肝脏功能的损害情况。但因临床见证少,常缺乏中医辨证依据。之前,中医生大多是根据感邪途径、中西医对应病位、病毒危害性、患者体质、生命质量等因素,进行着探索性治疗。相信今后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中医感官的增强和延长、中医辨证诊断的不断提高,可以改变这种因为未引起正气应答性宏观变化而难以辨出何种邪气为患的状况。对“寒热有难辨”者,张景岳曾主张采用探试之法,如“假寒者,略温之,必见躁烦;假热者,略寒之,必加呕恶。”其目的是要利用药物的作用,促成正气作出相应变化,从而得到相关邪气为患的诊断 , 所谓“不病而卒死”,是言邪气过于亢盛肆虐,伤人后直竭支撑生命根氐的精气神,即《灵枢·五色》所谓“大气入于藏府者”,致使正气未能及时作出应答性反应,则病邪不显,“不病而卒死”。邪气过于轻浅,不足以引起正气发生相应变化,也使其邪不显。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曰:“正邪者……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正邪之性微弱,虽乘人皮肤腠理开张之时入侵机体,但却未能引起正气的诸多应答性反应,故而如《灵枢·官能》所言,是“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若知其情”。 所谓“伏邪”,是指某种处于暂时未引起正气应答性变化状态下的邪气。如《灵枢·贼风》谓:“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马莳注:“人有湿气恶血等之故邪,留而未发,因病人素所不知。因而偶有所触,或好或恶,则血气内乱,故邪与新志相搏,遂尔为病。”因湿气恶血等故邪伏留于身,未引起正气的应答性变化,故而“病人素所不知”。一旦偶有所触,则“两气相搏”,正气作出应答性反应,故“遂尔为病”。吴又可《温疫论》也写道:“瘟疫之邪,伏于膜原,如鸟栖巢,兽藏穴,营卫所不关……。其发也,邪毒既张,内伤于府,外淫于经,营卫受伤,诸症渐显,然后可得而治之。”伏邪不能发病,是因为“营卫所不关”,即未能引起正气的失常反应。其发时,必“邪毒既张,内伤于府,外淫于经,营卫受伤”,才能症显而病生。此时诊治才能有证可辨,有证可治。
  3 和则为正 不和则为邪
  邪是相对于正而言的,邪是正的反面。《广韵·麻韵》:“邪,不正也。”邪气是相对于正气而确立的概念,如张志聪《侣山堂类辨》说:“有正气,必有邪淫,此天地自然之理也。”正与邪,是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正即正常,邪即异常。正与邪是指物质和功能处于正常或异常的状态。同一物质功能,正常状态时即为正气,异常状态时即为邪气。正如张景岳《类经·情志九气》说:“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邪气是机体在不正常时才出现的病理反映。王履在《医经溯洄集·煎厥论》中以气为例表达了这一学术思想:“夫充于身者,一气而已,本无异类也。即其所用所病而言之,于是乎始有异名耳!故平则为正,亢则为邪。阳气则因其和以养人而名之,及其过动而张,亦即阳气亢极而成火耳!”故正气,在生理时则有,病理时则无;邪气,在病理时则有,生理时则无。邪气與正气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存在着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处在正常情况下的脏腑经络形身、精气津液血等物质和功能,称为正气。因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引起脏腑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和功能不正常,导致精闭、气逆、气滞、血瘀、津停、湿阻等,即为邪气,这些都是由人体正气转变而成的。正如盛寅《医经秘旨·食养尽之毋使过之伤其正也》说:“要知邪气即吾身中之正气,治则为正气,不治则为邪气。”《素问·举痛论》云:“思则神有所归,虚有所定,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也”。正气一旦因思虚过度而留滞,便成为邪气。王履《医经溯洄集·伤寒三阴病或寒或热辨》明曰:“寒邪之在太阳也,寒郁其阳,阳不畅而成热,阳虽人身之正气,既郁则为邪矣。”气之正常时,能行、能化、能摄精血津液等。一旦气滞,则不仅气滞本身为病,而且还能致使津滞为痰、血滞为瘀、食滞为积等。根据正邪可以相互转化之理,既然正气可以转变为邪气,那么邪气也应该可以转变为正气。治疗所采用的祛邪之法,虽言邪去而正复,但实际上仍应归属于拨乱反正、纠偏复正之类。如气逆为邪,当降逆以复正。瘀血阻滞为邪,当活血化瘀使血液流通以复正。痰由津液而生,当调整津液运行、化痰以复正。故仲景《金匮要略》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以和之。”如此等等。联想到现代医学的细胞转化(即正常细胞经致癌因子作用后向细胞恶变方向改变,使之具有肿瘤细胞特性)和诱导分化(即恶性肿瘤细胞在体内外分化诱导剂作用下,向正常或接近正常细胞方向分化逆转),实则与中医的正邪转化关系十分相似。诸多中药有效单体在细胞、基因水平上,调节细胞增殖与分化控制的失调,使肿瘤细胞发育成为成熟细胞并丧失恶性特征[4]。这在细胞水平上就是一种匡复正气的治疗方法。
  根据《内经》“必先五胜”之理(即寻求事物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因),祛邪复正也应治病求于本。如气有余便是火,原以为治火为得,但古医家并不专治火,而是主张治气,缘此火因气盛转变而生。如缪希雍提出治吐血“宜降气不宜降火”的治疗原则,就是强调要把重心放在治气上。这是必先五胜、治病求本之法。
  参考文献:
  [1] 王茂芬.老年肺炎327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1997,32(2):12
  [2] 清·尤怡著述.王新华点校.医学读书记[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55
  [3] 花宝金.中药有效单体对肿瘤细胞诱导分化及调亡的机制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7):63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通过对老年性高血压患者在不同方式治疗后的生存治疗进行评估以及分析不同中医证型的高血压患者在治疗后中位生存的差异性,来初步阐释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中医证候对老年学宁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卡氏(KPS)评分方法,对年龄大于60岁的高血压患者在接受不同治疗方式一个月后进行评估,同时从四种高血压中医证型分析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结论:接受中西医联合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一定程度上优
期刊
目的 探究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用张文泰教授提出方法 治疗的临床效果与特征.方法 对我院自2017年9月到2018年6月接受并治疗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共10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抽取的骨质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层次和多角度的综合护理方式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控制效果。方法 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spss10.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血压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比较,干预组血压下降幅度及达标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不同层次和多角度的综合护理方式,有利于更好的控制血压,从而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高血压病;综合护理  doi:10.3969/j.i
期刊
腰椎融合术用于治疗腰椎感染、创伤、畸形、肿瘤以及退变性疾病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经前路、后路或后外侧融合手术已成为经典的术式.采用微创方式的腰椎融合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
【摘 要】目的:观察八把半锁疗法之开青龙锁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6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常规手法、八把半锁疗法之开青龙锁、低流量吸氧治疗,对照组为除去“八把半锁疗法之开青龙锁”治疗步骤,两组均以6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1~2个疗程, 在治疗前后,对所有病例均运用颈部彩色多普勒评分进行观察记录,数据采用SPSS20.0统
期刊
目的 了解对痔疮患者应用痔疮套扎术手段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7年2月-2018年3月间收治痔疮患者为分析对象,在该群体中抽取400例并对其进行数字编序,随机
腰椎椎间融合术已被广泛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腰椎不稳及椎间盘源性疾病的治疗.根据入路的不同可分为: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
期刊
目的 研究倍他乐克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慢性扩张心肌痛心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自2017年3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慢性扩张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
椎间融合由于具有稳定脊柱前中柱的生物力学优势而成为腰椎融合的主要术式.根据手术入路不同,腰椎椎间融合可以分为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LIF)、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和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