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场采访语言风格的重要性
采访是新闻的直接来源,其主要对象是受访者,其心理状态决定着新闻源是否顺畅。对于很多记者来说,最大的难题不是写稿件,而是如何得到受访者的理解与支持,获取最多的信息。由于受访者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和感受不同,所以面对采访的心态也不同。优秀的记者在现场采访中会灵活运用不同风格的语言把控全场,因为语言风格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受访者的心理状态和受访态度。如果语言运用得当,能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如果语言运用不当,就会产生多此一问、画蛇添足的感觉。
受思想境界、知识修养、性格特点、审美情趣和采访对象、采访目的以及采访内容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现场采访的语言风格要呈现鲜明的个性特征,或简洁明晰、质朴平实,或声情并茂、泼辣犀利,或委婉含蓄、幽默风趣。因此,记者在采访中要根据语境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语言风格,消除受访者的心理障碍,找准突破口,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保证采访取得圆满成功,报道客观公正的事实。
二、采访者的心理类型
新闻工作者都知道,采访现场的环境是多变的,这就对记者的采访技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采访实践中,记者往往会遇到一些不配合的受访者,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采访的顺利进行,而记者必须通过合理沟通来开启受访者的心扉,挖掘新闻素材。
受访者的心理类型大致有三种:第一是积极配合型。绝大部分受访者属于这一类型,他们对采访的内容和目的持理解态度,采访时会主动配合记者,他们的健谈有利于记者获取丰富的信息量。有些受访者在表功心理的驱使下还会主动提供信息,打开话匣子。面对此类受访者,记者宜采取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采访语言风格;第二种是戒备防御型。这类受访者对记者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往往与记者保持一定的距离,在采访过程中有所保留。面对这种采访对象,记者既不能过分谦卑,又不要故意摆谱,而是需要通过引导和挖掘,做到有礼有节、有理有据,以获得受访者的信任和肯定,从而推动采访的顺利进行;第三种是完全抗拒型。此类受访者往往对采访事件或事件中的人物心存芥蒂,或有不满情绪,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新闻媒体缺乏信任,表现出极端对立的态度,或冷漠寡言,或情绪暴怒,为采访的进行制造障碍,使得记者获取的事实十分有限。面对这类受访者,记者可以采取先入为主或后发制人的方法,但最重要的还是以理服人。
三、提高现场采访语言风格的把控能力
首先,记者必须设计好提问。有的记者喜欢开门见山:“请问您对此事有什么感想?”“您对这件事怎么看?”这些问题往往使得现场采访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必须加强学习政治理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成为一名“杂家”,夯实的文化功底、丰富的生活阅历、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是提高现场采访质量的关键因素。
其次,记者必须具备出众的表达能力。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吐字清晰、语句精炼、出口成章。如果没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无法迅速提炼主题,提出精准、到位的问题。
第三,记者必须具备敏锐的分析和观察能力。只有抓住受访者的性格特征、心理特点,记者才能灵活地运用提问技巧,提出恰当的问题。与此同时,记者还要养成“有备而来”的职业习惯,采访前应初步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以便更好地掌控采访过程。
四、结语
真实性是新闻的基础,现场采访语言的碰撞和交锋是真实性的重要来源。长期以来,受传统思维模式化宣传观念的禁锢,人们在接受采访时习惯说“假大空”的话,而不是习惯说真话和实话。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中秉承客观、真实的理念,运用平实质朴的采访语言,平中见巧,淡中有味,“看似寻常最奇崛”,能收到“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的表达效果。
现场采访成功与否,与受访者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不同的语言风格应交互运用于采访中,这就需要记者根据每次采访的具体情况来灵活把握。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广播电视台 )
采访是新闻的直接来源,其主要对象是受访者,其心理状态决定着新闻源是否顺畅。对于很多记者来说,最大的难题不是写稿件,而是如何得到受访者的理解与支持,获取最多的信息。由于受访者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和感受不同,所以面对采访的心态也不同。优秀的记者在现场采访中会灵活运用不同风格的语言把控全场,因为语言风格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受访者的心理状态和受访态度。如果语言运用得当,能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如果语言运用不当,就会产生多此一问、画蛇添足的感觉。
受思想境界、知识修养、性格特点、审美情趣和采访对象、采访目的以及采访内容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现场采访的语言风格要呈现鲜明的个性特征,或简洁明晰、质朴平实,或声情并茂、泼辣犀利,或委婉含蓄、幽默风趣。因此,记者在采访中要根据语境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语言风格,消除受访者的心理障碍,找准突破口,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保证采访取得圆满成功,报道客观公正的事实。
二、采访者的心理类型
新闻工作者都知道,采访现场的环境是多变的,这就对记者的采访技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采访实践中,记者往往会遇到一些不配合的受访者,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采访的顺利进行,而记者必须通过合理沟通来开启受访者的心扉,挖掘新闻素材。
受访者的心理类型大致有三种:第一是积极配合型。绝大部分受访者属于这一类型,他们对采访的内容和目的持理解态度,采访时会主动配合记者,他们的健谈有利于记者获取丰富的信息量。有些受访者在表功心理的驱使下还会主动提供信息,打开话匣子。面对此类受访者,记者宜采取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采访语言风格;第二种是戒备防御型。这类受访者对记者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往往与记者保持一定的距离,在采访过程中有所保留。面对这种采访对象,记者既不能过分谦卑,又不要故意摆谱,而是需要通过引导和挖掘,做到有礼有节、有理有据,以获得受访者的信任和肯定,从而推动采访的顺利进行;第三种是完全抗拒型。此类受访者往往对采访事件或事件中的人物心存芥蒂,或有不满情绪,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新闻媒体缺乏信任,表现出极端对立的态度,或冷漠寡言,或情绪暴怒,为采访的进行制造障碍,使得记者获取的事实十分有限。面对这类受访者,记者可以采取先入为主或后发制人的方法,但最重要的还是以理服人。
三、提高现场采访语言风格的把控能力
首先,记者必须设计好提问。有的记者喜欢开门见山:“请问您对此事有什么感想?”“您对这件事怎么看?”这些问题往往使得现场采访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必须加强学习政治理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成为一名“杂家”,夯实的文化功底、丰富的生活阅历、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是提高现场采访质量的关键因素。
其次,记者必须具备出众的表达能力。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吐字清晰、语句精炼、出口成章。如果没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无法迅速提炼主题,提出精准、到位的问题。
第三,记者必须具备敏锐的分析和观察能力。只有抓住受访者的性格特征、心理特点,记者才能灵活地运用提问技巧,提出恰当的问题。与此同时,记者还要养成“有备而来”的职业习惯,采访前应初步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以便更好地掌控采访过程。
四、结语
真实性是新闻的基础,现场采访语言的碰撞和交锋是真实性的重要来源。长期以来,受传统思维模式化宣传观念的禁锢,人们在接受采访时习惯说“假大空”的话,而不是习惯说真话和实话。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中秉承客观、真实的理念,运用平实质朴的采访语言,平中见巧,淡中有味,“看似寻常最奇崛”,能收到“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的表达效果。
现场采访成功与否,与受访者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不同的语言风格应交互运用于采访中,这就需要记者根据每次采访的具体情况来灵活把握。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广播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