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创新教育教学谈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nje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087-01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进行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核心是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问题,它是知识教育基础上的更高要求。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基础教育的同时,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营造学习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导,是一种愿意去发现问题,积极去探索问题的心理取向。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化学学科本身有自己优势,化学现象千变万化,化学产品丰富多彩,实验手段多样,新的化学科技不断出现,学生本就生活在充满化学产品的时代,这一切都是进行化学教学的材料和内容。于是学生会问灯泡中为何填充氮气,干冰为何能降雨,石灰浆为何能使鸡蛋保鲜,鬼火怎样产生等等?这些若干个为什么,很容易激起学生开展化学研究的兴趣。因此,化学教育中以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化学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索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二、注重问题梯度,培养创新精神。
  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主要取决于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参与程度。因此,在教学中,改变教学方法,使课堂充满活力,创造机会让各种程度的学生参与,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满足,从而产生对化学的迷恋留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会有什么现象?
  (2)将所得的溶液加热到沸腾后有什么现象?
  (3)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会有什么现象?
  (4)继续通入CO2又会有什么现象?
  这几个问题比较直观,给中等生一些机会,让他们积极回答,并及时给于鼓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求知的乐趣,接着,又提出几个难度稍大的问题:
  (5)水壶的水垢主要成分是什么?
  (6)水垢是怎样形成的?
  (7)怎样才能洗去水垢?
  (8)溶洞中的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
  以上几个问题,先让同学们讨论,然后让优秀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这样设计的问题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培养创新能力。
  三、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而实验教学不是“纸上谈兵”,要想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的现象和本质,必须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和实验技能,更要引导他们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用已学过的知识来研究教材中未出现的答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在学习燃烧条件这一节知识时,教师在做完演示实验,总结出燃烧的条件后,进一步问: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怎样才能燃烧?对于铜片上的红磷,学生回答得很快,但是水中的白磷,学生只想将其拿出水面,老师肯定后继续问:若不拿出水面,怎样才能使其燃烧呢?学生积极思考,最后用实验加以验证,这样使学生克服了思维定势,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了解科学家的轶事,激力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新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那种勤奋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教学时我通过介绍中外著名化学家创新的故事和艰辛的历程培养学生要具有严谨的作风和百折不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比如、学习空气的成分时,介绍英国化学家雷利从分析由空气中分离的氮气与由化合物制取的氮气,密度相差几毫克的事实出发,反复实验,精确测定,发现氩;讲"纯碱"时,介绍中国制碱专家--侯德榜得出"侯氏制碱法"的艰辛历程和侯氏制碱法在化学工业的重要作用。由此让学生明白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才获得的,自己应像科学家一样要有实事求是、严谨、顽强、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机会,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才是核心。 那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重视自学方法的引导。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放在了重要位置。自学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教师设计的的问题自学,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这就诱发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学习实验室制取CO2时要求学生先自学制取CO2的药品、原理、装置、收集方法等,同时提出:可用哪些方法制取CO2?为什么书上告诉的制取CO2的药品只有含CaCO3的固体和稀盐酸?并要求自己去探究。学生通过看书本、查资料、到实验室验证,知道了很多方法可生成CO2,同时明白了为什么书上告诉的制取CO2的药品只有含CaCO3的固体和稀盐酸。
  2、拓展实验内容
  针对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的特点,我除了落实书上的探究实验外,还合理增添了实验内容,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独立完成,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NaOH时,我提出了一个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证明NaOH溶解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看谁想的方法多,结果学生的实验设计除了用温度计测试或靠手感体会的陈旧模式证明外,还巧妙地与物理知识结合,利用连通器的原理,观察到气球胀大或红墨水外移,从而证明NaOH溶解于水放出了热量。随后我利用活动课时间,为他们开放实验室进行验证,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意识强,思维异常活跃,创造潜力得到了开发,当他们利用自己的设计方案完成了实验时,便会产生成功的愉悦感,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发展。
  3、增强课堂练习的开放性
  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笔者增加了一题多解、一题多练等开放性的试题。一题多解如:向5克灼热的CUO中通入H2一会儿剩下4克固体,则参加反应的CuO的质量是多少?一题多变如:往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Fe粉,充分搅拌,待反应完后过滤,往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则滤渣中含的固体有哪些?若该题往滤渣中变成往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沉淀,则滤渣中含的固体又有哪些?由于开放性试题往往存在多种可能性,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在求解答案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散性、独创性、应变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一项艰巨的,长久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本着从基础教育入手,做到“润物细无声”。创新教育还要求教师自身具有创造力,有强烈的求知欲,有与学生一起学习的态度,有激发学生创造了的讲课艺术。
其他文献
萤火虫(Lampyridae)是一种世界性的昆虫,分布广,种类多。在动物分类上属无脊椎动物,昆虫,鞘翅目,萤火虫科。它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由于它喜欢栖息于潮湿的水边,故
竹,挺直、秀丽、多姿;竹,不畏寒暑、四秀常青、俊俏幽雅、犁绿可爱。蒲蒲翠竹。自古以来为我国人民喜爱和欣赏,魏晋时,曾有“竹林七贤”的美称。唐朝时,曾有“竹溪六逸”的佳活。
十一月养护备忘录 盆景的培养期一旦结束,重点就应放在维护方面。松柏类的碧绿美。杂木类落叶姿态的迷人魅力,果实类的成果更叫人瞠目而视,心旷神怡。松柏类有黑松、五叶松、针
禾雀花为蝶形花科油麻滕属藤本植物,又名白花油麻藤、雀儿花。簇串状花穗,
【摘 要】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是建立现代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课堂教学 质量评价 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104-01  一、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界定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工作评价目的,运用相关的评
澜沧江流域时空跨度大、地形地势复杂,因而其分区水资源量特性差异较大。通过分析流域降水、蒸发、径流等水文水资源要素,得出了各要素的年际、年内及地域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7-0093-0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组织学生讨论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让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非常重要这个道理  3、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重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
英语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开发学生的最大学习潜能。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我、模仿能力强等特点;他们总想得到老师和
【摘 要】 我们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需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而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需要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可以通过朗读和背诵来增强学生的语感,而更重要的是进行长期不懈的口语训练。本文探讨了高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策略。  【关键词】 高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1  听、说、读、写
【中图分类号】G60.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01  “爱”是个永恒的主题,往往被成人定位于“生活的照料和物质的给予”,就是这个狭隘的命题把许多成人引入爱的误区。常常以为幼儿年龄小,只要满足物质的需求就OK了,而忽视对幼儿的尊重。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有时不经意的一些教育行为表现出对幼儿的不尊重,而往往被教师忽视。如果不引起重视,将会严重影响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