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

来源 :爱你·心灵读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oqy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一个朋友,是做机械配件加工的。生意好的时候,他租了两亩地大小的厂房生产配件,前几年赚了不少钱。
  但从前年开始就不行了,他投入的设备几乎全闲置在厂房,有几台价值四五十万元,据说损失不轻。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他的配件是为挖掘机、升降机等设备配套的,加工的是其中的一个零件,这几年订单急剧缩水,终于难以为继。
  这几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也就是进入了不能再依靠高投入带动增长的常态,与挖掘机等重型设备相关联的矿山、钢铁、锻造等行业开始去产能,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供给侧改革”的一部分。这些产能削减自然导致挖掘机等设备需求的下降,需求下降后,先是出现零件价格下滑,那是配件厂家竞价的结果,大家都想保住自己的销售,最后影响到我朋友的这家加工厂的效益急剧下滑,直至全线停产。
  在经济学界,有一个概念叫做“中等收入陷阱”,大致意思是当人均收入达到一万美元左右的时候,工业化所带来的增长动力消失了,就像飞机在天空中,发动机突然失去了动力,迫切需要新的发动机替补上去。有经济学家认为,一个社会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因为经济的关联度极高,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难度无异于“在高空中给飞机换发动机”。
  如果大家还是没有弄懂“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假如你有农事经验,那就非常好理解了。几十年前,种地全靠人工,后来田地里配套了插秧机、收割机……亩产一下子就上去了,但机械化投入是有限度的,并不是投入越多,產能越大。如果一百亩地的标配是一台插秧机、一台收割机,而你投入了两台、三台甚至十台,这些过多的投入全部是无效投入,甚至是负数。
  这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去产能”“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
  很多曾经站在聚光灯下的大企业一个个倒下了,而那些默默坚守认定靠手艺和技术生存的企业重新站到了公众面前。譬如华为,再没有一个企业像华为这样具有典型意义了。当大家哪里有钱赚,就往哪里奔跑的时候,华为却一门心思把钱用在技术研发上,它积累了通訊行业全球领先的技术储备,推动企业发展的“发动机”“燃料”的准备十分充足,即便刮大风下大雨也奈何不了它。
  (月月鸟 摘自《羊城晚报》)
其他文献
李鸿章爱国还是卖国,是一百多年来都说不清的官司。作为一个卖国卖出品牌的人,以致西方列强找清朝政府签不平等条约,都得让李鸿章来。最典型的就是《马关条约》了,日本人点名让李鸿章到马关来签,简直要把李鸿章气死。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真的愿意去签不平等条约吗?只是因為打不过,没办法嘛!  李鸿章在签完《马关条约》之后的1896年进行了一次环球航行。他从中国到了俄国,然后又到了英国、普鲁士(现在的德国),接
期刊
中午时接到通知,下午要参加一个会议,我提前一分钟到了会场。在开会的两个小时里,我和其他的人一样聆听、提问和讨论,只觉得心平气和,并且常常控制不住唇边一抹笑意的流露。  因为在我快乐的心里藏着一个秘密,没有人知道我刚才去了哪里。  我去了一趟海边,那个来回有一个钟头车程的海边,那个在初夏季节里特别清爽、舒适的海边。  有太阳,但是也有厚厚的云层,所以阳光刚刚使我觉得暖和,刚刚使海水在岩礁之间闪着碎亮
期刊
但凡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人都能数出几对著名的师徒,例如曾国藩与李鸿章、翁同龢与张謇、章太炎与黄侃、胡适与傅斯年,他们的师徒情谊成为佳话。然而还有一对著名的师徒,早年,他们的学术观点相近、政治立场相同,虽然意见偶有不合,但二人结成的同盟牢不可破。不料,1912年初,宣统皇帝逊位成为二人情谊的一道分水岭。这对师徒就是康有为与梁启超。  1917年夏,张勋导演了一场复辟闹剧,康有为跟着他起哄。此前,梁启超
期刊
小聪是一个值得我敬佩的人。他在几年前策划了一场名人讲座活动。对那场活动,成千上万的人翘首以盼,结果出了纰漏,导致他被很多人责骂。  那場名人讲座的主角是蔡康永。那一年,他出了一本书,叫《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小聪当时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同时也是《康熙来了》的忠实观众。  活动安排在一所著名大学的礼堂。那所大学的礼堂只能容纳几百人,但是想参加活动的人超过了一千人。大学的保卫处担心人太多不好管理,活动场
期刊
很多年以前,一个朋友问我:“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人会不会过得比现在更好?”当时我才二十多岁,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但是随着经历的增多,我发现尽管有这样和那样的准备,但当未来的大门真的在你面前打开时,你会朝着哪个方向走,有时候連自己都说不清。  年轻的时候我一直觉得要考上最好的大学、学最好的专业、进最好的单位,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可事实是,那些“最好”我一个都没能做到,但还是跌跌撞撞走到了今天
期刊
一个冬日,我背着双肩包到达北京。走进新租的房子,楼层很高,迎面有一扇很大的落地窗,我站在窗前,看到一个灰色的世界,寒冷、萧瑟而孤独。北京,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我开始请求它的接纳与包容。  刚开始,一切都不顺利。我在北京沒有什么朋友,除了柳岩请我去她家里吃过一次饭,几个陈年旧友为了迎接我聚过一两次,就没有其他活动了。我本来就是个不善交际的人。在杭州,满大街都是我们主持人的宣传海报,公交车载着我们
期刊
耳机里不报速度的时候,我通常会播放一些歌曲。我在跑步的时候喜欢听一些硬摇滚,林肯公园就是一支不错的伴跑乐队。虽然在安静的时候我觉得听歌很吵,但是當我跑起来,似乎又不太一样了。  有一次,我设定了要跑十公里,在剩下最后差不多500米的时候,耳机里忽然传来林肯公园的《Waiting for the end(等待结局)》。这真是一首完美的歌,节奏和我的步伐配合得天衣无缝。这首歌高潮部分的歌词是这样的:“
期刊
1991年3月底,梁实秋夫人韩菁清女士从台北来上海,给我带来许多梁实秋的资料,其中有一宣纸册页,多处有蠹虫蛀食的洞孔,表明这册页上了年纪。  我逐页欣赏着那些已经泛黄的字画,忽地见到冰心的题词,文末写着“庚辰腊八书于雅舍为实秋寿”。冰心这么写道:“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好朋友。我的男性朋友之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  据梁实
期刊
张超是新上任的部门经理。这几天,他要代表公司和一家供应商谈判。  雙方坐在谈判桌上,寒暄了几句后,张超从包里拿出手机,说道:“对不起,刚才我把手机调成震动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电话,我先接一下电话。”然后他站起身退到一旁,故意提高声音接电话:“哦,我明白你的意思,但如果你们不及时缴纳管理费的话,我們不会向你们提供任何服务。”接完电话,张超又满脸微笑地回到谈判桌前。  半个小时后,张超再次站起身来接电
期刊
有一个女孩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他们离开她,各自成了家,生活得很幸福,不希望被打扰,所以与她的唯一联系便是定期支付的生活费——通过一位中间人交予。  大学三年级暑假的时候,女孩兼职做一份保姆的工作,一是为了挣点小钱,二是为了逃避孤独。  那是一户住别墅的富贵人家,主人是一位单身的中年大叔,家里还有一个他的因父母离异而客居在此的上高三的侄儿。  女孩家务事儿做得很不错,与大叔和少年都相处得很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