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中考思想品德实行开卷考试已经多年。但时至今日,仍有考生对开卷考试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以为开卷考试就是信口开河,随便怎么答都可以。其实,开卷考试只是考试形式上的“开”以及答题表述多元化的“开”,在答题要点和语言组织上还是“闭”。无论题目多么新颖,评分标准多么宽泛,答案最终还是通过教材的相关原理或学科语言体现出来。如果连最基本的知识及其相互联系都不熟悉,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得高分就很困难了。
很多考生以为开卷考试就是抄现成答案,于是把老师上课讲的例题或自己复习时做过的题目和答案密密麻麻地抄到课本的空白处,考试时,就凭着自己的印象在书中照搬照抄,结果不注意审题,答案与题意相差甚远。例如2014年重庆中考第12题:仔细阅读右边漫画,请你完善“诊断书”上的内容并从国家角度给出一个合理的“治疗方案”。有些考生不审题,不加分析地将课堂笔记照搬照抄,把个人该怎么做、企业该怎么做、社会该怎么做抄了一堆,就是没有从国家角度回答,答非所问,令人啼笑皆非。而有的考生把国家、个人、社会、企业四个角度都抄了,既浪费了时间又没突出“国家角度”这一重点。
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中考思想品德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命题原则由过去的“知识立意”为主向“能力立意”为主转变,命题者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开放性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分析运用、实践创新能力,因此,考生必须正确认识开卷考试。
一、开卷考试的“开”是开拓思维的“开”
开卷考试答案的灵活性,破除了答案的唯一性,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要求考生解放思想,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这其实是要求考生注重基础、提高认识、培养能力,不再走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老路子。
可笔者通过中考阅卷发现,不少考生在主观性试题解答过程中集中表现为:不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和回答问题,缺乏发散思维能力。例如2012年重庆中考第14题第(2)问:结合材料一、二,说说党和国家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扶贫工作。部分考生组织答案只围绕某一板块知识,如只从党和政府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角度回答,而忽略了从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等角度组织答案,从而导致失分。
因此考生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做开放性试题应有以下步骤:审清题意是关键(题目的意图、观点),回归课本是基础(扣考点——找到相应的知识点,注意跨度),分析题目不可少(扣材料——运用知识点分析题目中的主要信息),组织答题得分数(最后用精练、简洁的语言组织答案)。
二、开卷考试的“开”是开拓眼界的“开”
现行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注重将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对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等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的综合性课程。
近年来的中考,依托课程标准,试题设计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突出创新的特点,能反映或折射社会现实需要,且不回避热点问题。如2014年重庆中考第16题第(1)问:继承并保护好这些家风有什么意义?有的考生平时训练的热点问题中没涉及家风问题,顿时就觉得不知从何下手了。不知道把家风问题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联系起来。
因此,要适应开卷考试,就必须转变“背多分”的陈旧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热点,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社会实际问题,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活。
三、开卷考试的“开”是开动脑筋的“开”
开卷仍旧需要思考。思想品德考试虽是开卷,但毕竟是中考,试题有区分度,而且新课程试题大多是考查学生能力的,有许多答案一般不能从教材上直接找到,还需加以思考和整合。
如2014年重庆中考第14题第(1)问:漫画体现了所学的哪些法律知识?部分考生在考场上不开动脑筋,自己以为写了三句话就可以得3分了,殊不知所写的三点中如果有重复的,就只能算一个得分点。如: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法律对全体公民具有普遍约束力,③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方略,①、②点是一个意思,所以这样的答案就要被扣1分,只能得2分。
四、开卷考试的“开”是开卷有益的“开”
开卷考试虽然淡化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但是基本的概念、原理还是需要理解并掌握的。如果没有储备知识,基础不扎实,用大量的时间来查找、消化并组织语言,势必导致因时间上的匆忙和漏答知识点而失分。
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必须重视对基本知识的学习,注重对一个个知识点的积累,学会对知识框架进行梳理,这是思想品德课复习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取得好成绩的前提和关键。我们应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所学知识总结归纳为系统化、条理化的要点,理清脉络,以便在考试时快速查找所需要的知识点,对症解决问题。要精读、研读教材,并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要能对知识系统融会贯通、全面理解和重点把握,熟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在具体运用的环境下,就能做到“信手拈来”,快速而又准确。这样,开卷考试的“开”就成了开卷有益的“开”。
很多考生以为开卷考试就是抄现成答案,于是把老师上课讲的例题或自己复习时做过的题目和答案密密麻麻地抄到课本的空白处,考试时,就凭着自己的印象在书中照搬照抄,结果不注意审题,答案与题意相差甚远。例如2014年重庆中考第12题:仔细阅读右边漫画,请你完善“诊断书”上的内容并从国家角度给出一个合理的“治疗方案”。有些考生不审题,不加分析地将课堂笔记照搬照抄,把个人该怎么做、企业该怎么做、社会该怎么做抄了一堆,就是没有从国家角度回答,答非所问,令人啼笑皆非。而有的考生把国家、个人、社会、企业四个角度都抄了,既浪费了时间又没突出“国家角度”这一重点。
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中考思想品德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命题原则由过去的“知识立意”为主向“能力立意”为主转变,命题者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开放性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分析运用、实践创新能力,因此,考生必须正确认识开卷考试。
一、开卷考试的“开”是开拓思维的“开”
开卷考试答案的灵活性,破除了答案的唯一性,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要求考生解放思想,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这其实是要求考生注重基础、提高认识、培养能力,不再走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老路子。
可笔者通过中考阅卷发现,不少考生在主观性试题解答过程中集中表现为:不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和回答问题,缺乏发散思维能力。例如2012年重庆中考第14题第(2)问:结合材料一、二,说说党和国家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扶贫工作。部分考生组织答案只围绕某一板块知识,如只从党和政府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角度回答,而忽略了从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等角度组织答案,从而导致失分。
因此考生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做开放性试题应有以下步骤:审清题意是关键(题目的意图、观点),回归课本是基础(扣考点——找到相应的知识点,注意跨度),分析题目不可少(扣材料——运用知识点分析题目中的主要信息),组织答题得分数(最后用精练、简洁的语言组织答案)。
二、开卷考试的“开”是开拓眼界的“开”
现行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注重将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对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等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的综合性课程。
近年来的中考,依托课程标准,试题设计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突出创新的特点,能反映或折射社会现实需要,且不回避热点问题。如2014年重庆中考第16题第(1)问:继承并保护好这些家风有什么意义?有的考生平时训练的热点问题中没涉及家风问题,顿时就觉得不知从何下手了。不知道把家风问题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联系起来。
因此,要适应开卷考试,就必须转变“背多分”的陈旧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热点,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社会实际问题,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生活。
三、开卷考试的“开”是开动脑筋的“开”
开卷仍旧需要思考。思想品德考试虽是开卷,但毕竟是中考,试题有区分度,而且新课程试题大多是考查学生能力的,有许多答案一般不能从教材上直接找到,还需加以思考和整合。
如2014年重庆中考第14题第(1)问:漫画体现了所学的哪些法律知识?部分考生在考场上不开动脑筋,自己以为写了三句话就可以得3分了,殊不知所写的三点中如果有重复的,就只能算一个得分点。如: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法律对全体公民具有普遍约束力,③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方略,①、②点是一个意思,所以这样的答案就要被扣1分,只能得2分。
四、开卷考试的“开”是开卷有益的“开”
开卷考试虽然淡化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但是基本的概念、原理还是需要理解并掌握的。如果没有储备知识,基础不扎实,用大量的时间来查找、消化并组织语言,势必导致因时间上的匆忙和漏答知识点而失分。
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必须重视对基本知识的学习,注重对一个个知识点的积累,学会对知识框架进行梳理,这是思想品德课复习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取得好成绩的前提和关键。我们应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所学知识总结归纳为系统化、条理化的要点,理清脉络,以便在考试时快速查找所需要的知识点,对症解决问题。要精读、研读教材,并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要能对知识系统融会贯通、全面理解和重点把握,熟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在具体运用的环境下,就能做到“信手拈来”,快速而又准确。这样,开卷考试的“开”就成了开卷有益的“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