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思政课的学理性,增强育人实效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8546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思政课教学改进的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通过课堂给学生创设或还原历史“实际场景”,让学生体验和领会高中思政学科中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结论是一条很好的路径,既强化了思政课教学的学理性,让学生感受学科魅力,又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坚持思政课教学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一段时间以来,高中思政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片面应对考试的现象,一些思政课教师未能自觉、充分地把握思政课政治性和学理性的内在关系,导致思政课教学重结论强化、轻逻辑建构,重观点灌输、轻学理分析,缺乏重大的理论命题和基本结论的发生学阐释,难以形成思政课教育阵地的高势能,学生走出校门经不起复杂的社会现实考问,育人实效大打折扣。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坚持高中思政课教学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就是要牢牢把握政治性这个根本和灵魂,引领好方向;同时,必须着力夯实学理性,用学理性支撑起教学。在确保政治方向正确的前提下,着力增强理论阐释的彻底性、说服力,使思政教育更有温度、更有力度。坚持学理性就是坚持把课程中的大道理讲实、讲透,深化对重大理论问题的学理研究,把内在的理论逻辑研究清楚、研究透彻,掌握理论的精髓要义,把思政教育内容的学理基础筑得更加厚实。这就进一步要求教师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创新阐释和课堂表达的方式、方法,要探索新的教育手段,运用新的教育工具,摸索出能够凸显思政课的学科魅力、展示其科学性的新课堂理念和新课堂模式。
  打造课堂“思想实验室”,让学生“信其理、行其道”
  在高中思政课的课堂上,如何充分发挥其主渠道的功效,守住其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是高中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提高其理论的科学性,释放其学科逻辑的魅力,以此吸引、育化学生,达到“信其理、行其道”的教育效果。
  我借鉴了自然科学中“实验室”这一说法,结合思想政治学科自身的特点,提出了“思想实验室”的概念。所谓“思想实验室”,就是借用自然科学实验中可还原的逻辑和认知规律,把高中思政课的基本理论、观点放在一个由教师构建的具象的“实验室”中,让学生借此体验政治信仰的历史必然性、理论科学性和逻辑应然性。对于许多重大的政治原则和政治结论,学生不可能都在生活实践中进行检验,但用思想实验的方法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通过尝试构建思政课的“思想实验室”,为改进高中思政课教学,让学生“信其理、行其道”,增强育人效果,提供了一条路径和方法选择。
  “道”“理”兼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思政课是一门既讲“道”也讲“理”的“道理”课,因此,思政课教学要处理好“道”和“理”的关系。“道”就是我们说的“政治性”,是政治学科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具有鲜明的价值属性;“理”就是我们说的“学理性”,是蕴含于思政课教育中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理论逻辑。政治性是根本和灵魂,决定着高中思政教育的大方向正确与否;学理性是基础和支撑,决定着思政教育理论彻底性的实现程度。
  政治性和学理性是辩证的统一体,两者不能偏废。单纯强调学理性而弱化政治性,思政教育的大方向就会发生偏移;单纯强调政治性而忽视学理性,思政教育的说服力就会大打折扣。推动高中思政课堂教学的改进,既需要在堅持政治性上把握好方向,又需要在坚持学理性上求真求实,并通过“思想实验室”的探索,把思政学科的思想力量有效释放出来。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把讲政治和讲道理结合起来,是长期以来对青年学生思政教育的一个宝贵经验。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思政教育作为一门学问,自身有着深刻的科学理论和实践逻辑支撑,要达到教育、引导的效果,就不能只是一味地、空洞乏力地说教,而是既要有政治高度,又要有思想方法,教育引导起来能够直抵人心,引发共鸣。
  高中思政课的课堂改进任重而道远,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借用和尝试新的理念、新的工具,由教师通过课堂还原其实践逻辑和历史场景,展示其强大的学理力量,方能在与时俱进中推进高中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完成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编辑 _ 张晓震
其他文献
学校始终坚持以师生可持续发展为本,让学生彰显童真、体验学习生活的快乐,让教师读懂童心、享受教育生活幸福的“童年愉悅”。  1.感悟阅读带来的愉悦  我们精心打造“阅读工程”,让学生真正喜欢阅读、热爱阅读,在阅读中享受快乐。学校先从环境入手,让环境吸引学生阅读。学校门口放学等候区、每一楼层都建造了不同风格的读书角;学校电视台、班级电子屏,定期向学生们推荐好书;充分利用教室黑板下方空间,建成班级图书柜
期刊
语文学习“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多条途径构建学生课外阅读模式,引导学生喜爱阅读,是语文教学的职责所在。  首先,以课文为依托,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多读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渴求性的自觉行为,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是预习——创设悬念。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创设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在布置《草船借箭》的预习时,教师可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或他与周瑜的年龄比较创
期刊
游戏化就是将游戏、游戏元素或游戏机制应用于非游戏情境中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应用游戏、游戏化元素或游戏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课堂学习效果。学生通过“做中学”,不仅能够增强学习动机,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创造力、协作能力等高阶能力,还能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下面,以数学学科“特殊四边形复习”为例,谈谈游戏化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做法。  在本课学习过程中,教师创设了两个游戏化的学习活动
期刊
教师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师,在设计活动方案的时候,要做到“自问”:问对主题活动内容的理解;问主题活动的逻辑性;问关注学生高阶思维的程度。教师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核心概念,让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重要学习方式。下面,以小学数学“露在外面的面”为例,谈谈教师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如何自问。  一问:对于教学活动内容纠结过吗  教师日复一日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一定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教师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它承载着培養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等多种能力的任务。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训练鱼水难分,承担着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任。  1.在导入环节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每节课的导入环节可以就课程的主题设置一个恰当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期刊
大观念是对英语学习中至关重要的观念的陈述,是英语学习的核心。通过把单元理解成一个连贯的整体,关注学生已有经验,鼓励在实践中积累并亲身参与,主动建构新知识。在大观念教学理念下,关注内部联系和学习进阶是教学过程中的要点,也是指导单元教学的核心理念和评价教学效能的依据。  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学者辛妮·沃克(Walker. S)提出的围绕大观念的线性链课程设计模式,尤其适用于单元内部的大观念课程开发。该
期刊
[摘要]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实践的精彩展示,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运用党史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赓续党的优良传统的应有之义、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之举,而且还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必然之势。党史中蕴含着丰富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指导爱国主义实践的科学理论、厚植爱国主义情感的伟大成就、涵养爱国主义志向的重要精神、增强爱国主义信念的英雄人物、承继爱国主义传统的基本经验。运用党
丰富的信息化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多样的情景资源,教师要深入发掘英语教材的资源,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1.综合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激发学习兴趣。北京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9课讨论的话题为“职业”,为了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话题的学习,可以利用视频中提供的歌曲《That is What I Want》,讓学生在轻松愉快
期刊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丰台实验学校以“回归本真,做纯净的教育”为核心价值观,秉持时代性、人本性、综合性和学术性原则,着力创设“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丰台实验学校以“回归本真,做纯净的教育”为核心价值观,着力创设“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时代性。学校立足新时代教育特征,以“一个学校一个时代”为方向性发展目标,着力在办学理念、治理模式、队伍培训、
期刊
2012年,修订后的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正式颁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成为学科培养的核心方向。在此背景下,学校基于核心素养培育进行了特色课程建设。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行动  学校探索构建符合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课程设计注重目标达成。课程设计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以人为本,把提升学生智慧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基点;二是萃取学科与课程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