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活动设计中的“教师自问”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tra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师,在设计活动方案的时候,要做到“自问”:问对主题活动内容的理解;问主题活动的逻辑性;问关注学生高阶思维的程度。教师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核心概念,让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重要学习方式。下面,以小学数学“露在外面的面”为例,谈谈教师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如何自问。
  一问:对于教学活动内容纠结过吗
  教师日复一日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一定会对教学内容有过纠结。此次设计“露在外面的面”主题活动时,我反复纠结,然后一点点突破纠结,使得综合性学习活动更加合理。
  1.立体图形是摆出来的吗
  “露在外面的面”是北京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百花园”的内容,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此内容的学习基础包括观察物体,了解长正方体的特征、长正方体的表面积。本节课主要探索在由小正方体摆成的立体图形上增加或减少1块小正方体,表面积所发生变化的规律。引领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借助直观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材中提供的材料显示:用10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摆出了立体图形。按照上述材料描述,图形是摆出来的吗?不然怎么样描述?教材都这样讲了就可以这样说吧?还是觉得别扭怎么办?反反复复纠结,再纠结。
  查找相关资料,课标中对于“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规定是:经历由实物到图形的抽象。可见,“图形是抽象出来的”,不是摆出来的。经过反复研究,将上述问题描述为:用10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摆出了一个模型,它的立体图形如下。如此描述,终于不纠结了,学生对物体与图形也有了明确的认识,可以将二者联系起来。
  2.露在外面的面指哪里
  在设计学习活动方案之初,我就查了字典,“露”指“显现在外”。那么,“露在外面的面”就是在各个方位能看到的、没有被遮挡的面。于是再一次纠结:教材中的底面也被当成了露在外面的面,难道这个模型是举起来吗?后来教材改版,将这个学习主题改成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这样好像合情合理。但是,仔细琢磨又开始纠结:表面积指几何体所有面的总面积,那么,10个小正方体是一个个独立的几何体,表面的面积是不是应该计算10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的总面积?
  有纠结就要想办法解开,查找各个版本的教材,发现还是将此内容用“露在外面的面”命名比较科学,而且不能计算被遮挡的面的面积,放在桌上、地上的底面积也不能计算。一次又一次纠结学习内容,学会了在数学学科“咬文嚼字”。这样的“纠结”等于在“明理”,教师将“纠结”解开,让学生从小做个“明白人”。
  二问:学习活动方案设计逻辑关系合理吗
  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方案的设计理念、过程、问题设计要具有清晰的逻辑性。
  1.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空间观念
  以“露在外面的面”为例,针对这样的学习主题,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将学习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样的定位明显过于空泛。我通过对这一主题学习活动的研究得出,本节课在“空间观念”领域重点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与想象能力,即“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目标定位精准,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展开。
  2.活动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性学习主题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把各学科的知识调出来,把各种经验使出来,全方位、多角度思考。
  “露在外面的面”设计的问题如下:1.看图形摆模型,计算这个模型露在外面的面积。2.如果再放上1块同样的小正方体,并要求它至少有一个面和已有小正方体的面完全接触,露在外面的面积与原来相比有怎样的变化?你想怎样研究这个问题?制定研究方案。3.根据研究方案,独立研究,自主发现。这样几个逐层递进的问题,唤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让思维有波澜,让学生经历研究的全过程。
  三问:设计学习活动方案时关注学生吗
  一切学习活动的最终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学生,关注学生是教师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方案的基础。
  1.学習活动方案能与学生的思维“无缝衔接”吗
  设计“露在外面的面”教学之前,找来三个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将模型摆在他们面前,让他们仔细看一看。提问:“你能看懂这个模型吗?”“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你能看到几个正方形?”“如果再放上1块同样的小正方体,并要求它至少有一个面和已有小正方体的面完全接触。露在外面的面积与原来相比有怎样的变化?”“先思考这个问题,你有不理解的吗?”
  课前调研,能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想法。活动中让学生带着思考行动,用行动验证自己的思考。
  2.活动设计如何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
  “露在外面的面”设计了分析活动,指引学生进行创造。在学生经历了操作、观察、发现活动之后,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引领学生分析:为什么都是增加一个小正方体,新模型露在外面的面积却不一样?
  分析活动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同学之间互相启发,认识本学习活动的内涵。之后,又设计了一个环节:在原模型上加上一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积有时候不变,有时候增加,能不能减少呢?这个活动促使学生改变原有模型,推动他们创新。
  总之,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方案,教师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核心概念,关注学生发展特点,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编辑 _ 于萍
其他文献
真核细胞中,已经鉴定的小G蛋白超过100多种,其组成一个超家族,在结构上被分为Ras,Rho,Rab,Sad/Aft和Ran五个亚家族.目前已鉴定出的哺乳类动物的Rho蛋白有10种以上,分为Rho、Rac、Cdc42、Rnd、RhD和TTF.其中Rho在血管通透性调节方面有重要意义.Rho/Rho激酶信号通路是体内普遍存在的一条信号通路,在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中作为信号转换器或分子开关作用于细胞骨架
期刊
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一书中提出“一个经验”的概念。当体验了一个完整的历程而达到完满时,就拥有了一个经验,且是一个完整的经验。我们认为,大单元理念下的单元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经验。基于一定的理论指导,我们开展了单元学习任务单的改进研究。  1.明确单元学习任务单的目的与意义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
期刊
2010年5月6日,2009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重庆市委礼堂隆重召开,表彰科技工作者。市委书记薄熙来,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黄奇帆等市领导以及在渝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奖科技代表等出席了奖励大会。市委副书记张轩主持会议。
期刊
西辛小学教育集团通过构建“幸福田园”课程体系,变革课堂教学方式,精心设计课外活动,积极落实“五育”并举,培育知行合一的幸福少年。  重构课程。落实“五育”并举,要有明晰的课程框架。我们以“四生”(关注生命、关联生活、生动活泼、促进生长)为课程建设的思想,以夯实人生基础的国家课程、拓展人生宽度的校本课程、积淀综合素养的实践创新课程为框架,建构了“幸福田园”课程体系。如在“西辛梦工厂”课程中,学生自主
期刊
幸福素养课程是学校幸福素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应德智体美劳“五育”,幸福素养课程涵盖人文情怀、科学创新、体育健康、艺术审美和劳动技术五大领域,每个领域又分为基础、拓展、融合三类课程,突出了课程“基础扎实、守正出新、学有特长、知行合一”的特色,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目标和育人价值取向。幸福素养课程在日臻完善的过程中,始终本着以理念为推进引擎不断进行整体优化的原则,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解决课程实施中存
期刊
学校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3D”动态课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3D”课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学生、教学生态环境三个维度,二是表示动态课堂中的“三动”,即主动、互动、灵动。学校以课题研究为引领,聚焦课堂,采取以下策略,深化“3D”动态课堂研究,提升课堂实效。  1.课堂评价引领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对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研究起着引领作用。为准确把握研究方向,学校根据“3D”课堂的概念界定,
期刊
北京市丰台第八中学在“知行合一”的价值引领下追求“做有品质的至真教育”,围绕“培养知行合一的新时代至真少年”这一育人目标,在优化至真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引领师生走向深度学习,融合创新,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奠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学校育人目标指向学生的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  育人目标即“培养知行合一的新时代至真少年”。至真少年,指向学生的真学习(深度学习)、真成长。深度学习,是指
期刊
学校始终坚持以师生可持续发展为本,让学生彰显童真、体验学习生活的快乐,让教师读懂童心、享受教育生活幸福的“童年愉悅”。  1.感悟阅读带来的愉悦  我们精心打造“阅读工程”,让学生真正喜欢阅读、热爱阅读,在阅读中享受快乐。学校先从环境入手,让环境吸引学生阅读。学校门口放学等候区、每一楼层都建造了不同风格的读书角;学校电视台、班级电子屏,定期向学生们推荐好书;充分利用教室黑板下方空间,建成班级图书柜
期刊
语文学习“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多条途径构建学生课外阅读模式,引导学生喜爱阅读,是语文教学的职责所在。  首先,以课文为依托,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多读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渴求性的自觉行为,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是预习——创设悬念。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创设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在布置《草船借箭》的预习时,教师可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或他与周瑜的年龄比较创
期刊
游戏化就是将游戏、游戏元素或游戏机制应用于非游戏情境中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应用游戏、游戏化元素或游戏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课堂学习效果。学生通过“做中学”,不仅能够增强学习动机,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创造力、协作能力等高阶能力,还能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下面,以数学学科“特殊四边形复习”为例,谈谈游戏化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做法。  在本课学习过程中,教师创设了两个游戏化的学习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