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师道》必须要说的故事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o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于2004年辞职,来到张家港。
  一进城,两眼一抹黑,根本不着调。失去了原先坚实的土地,我有一种虚空感;不知道前方是什么,我没有了方向感。虚空也就罢了,方向感的丧失,才是最可怕的。我还能往哪里去呢?
  闲暇时,我写了一篇文章《马加爵,你把青春毁给谁》,并把它挂在了“教育在线”的网上。后来,文章被《师道》的编辑选中,刊发在“新论视窗”栏目。
  不久,编辑部主任萧田来江阴参加苏霍姆林斯基研讨会。她提出来,想和我们几个作者见个面,同时见面的还有姜广平,还有现在担任张家港第二中学校长的顾逸飞。在“上岛咖啡”里,我静静地听萧田老师谈教育,记得她特别关注我们一线教师的生存状况、思想状况。田编还对我说,她看好我的潜质。
  对一个年轻教师而言,潜质是多么珍贵的一个评价。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为了不让关心我的人失望,我一定要更加努力。
  那个时候,我还很拘谨,很少说话,都是他们在说。但无疑,这次见面给我打开了一扇窗口,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一片世界。蓝的天,白的云,鸟鸣,虫唱……他们是怎样的一群人啊,谦和,有礼,浑身都是触角,敏感,质朴,散发着教育的情怀。
  这次短暂的聚会,让我突然清晰了我的未来,我的走向。
  我不再追问我没有什么,没有身份, 没有编制,没有一切,这些都不可怕。我开始反过来追问,我有什么,有没有教育情怀,有没有理想主义,有没有一颗敏感的心,有没有方向感,有没有爱心……我将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必须怎样教育,才没有愧对这一份沉甸甸的师者责任?
  那以后,我订了《师道》,研读其上面的一篇篇美文。
  我发现,《师道》的栏目勾画,正如杂志的名称一样,她孜孜以求的不是“为师之术”,而是“为师之道”。“术”是方法,是技巧,而“道”才是对方法、技巧的统领和运用,以及为什么运用这些方法、技巧。
  《师道》追求的是师者灵魂的提升,精神品格的锻造。当然,她也绝不排斥技巧和方法,技巧和方法,甚至还是《师道》的重要内容,但可贵的是,《师道》总能在理念上给予升华,注重老师的内化。一切理念没有进入老师的心田,这样的理念就是空中楼阁,水月镜花。还有,同样的“技巧和方法”,因为“觉解”的程度不一样,效果也会大相径庭。眼界决定视界,品味决定品质,这是《师道》远远超出其他杂志的原因所在。
  更为难能的是,《师道》,决不板起面孔说教,而是在轻松愉快中传到授业解惑。毫不夸张地说,《师道》上所有的文章,都可以当做精品美文来欣赏。这也是我最激赏它的地方。
  阅读《师道》,我从来没有把它看成是一本杂志,随随便便地挑几篇感兴趣的文章读读而已,我从来都把它看成是一本书——所有的版块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些版块,就如登高的台阶,一步步地牵引我们登高望远,一览无遗。
  譬如“开卷视点”,“短、新、活、美”,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一打开,就觉得清风拂面,心旷神怡。在这种理想主义之下,我们满怀信心地“走进名师”,感受他们平凡而又壮阔的师道生涯,名师的点点滴滴,总会给“尺码相同的人”一些重大启示。我常常摘录下名师宝贵的经验,整合成我的教育信条。而这些就是我的“资教通鉴”,然后,我会在实践中提纯,再总结,直到这些打上我自己的烙印。
  很多年前,我读大学的时候,一个和蔼可亲的编辑老师叶水茂告诉我:“要写不平凡人的平凡事,写平凡人的不平凡事。”这句话对我的创作有过重大影响。同样道理,《师道》也告诉我们,既要学习名家经验,可作“资教通鉴”,又要倾听“民间声音”,转益多师。但教有定则,教无定法,总是在模仿,我们就死了。所以,下一个版块,就是“创新方舟”。唯有创新的诺亚方舟,才能帮助我们逃脱信息化泛滥的滔滔洪水,找到适合自己的绿洲。
  这是《师道》内在逻辑的第一大块。第二大块逻辑更加清晰。先是“新论视窗”,理论引领,高举高打,高擎思想的火炬;再就是“课程平台”,宏观布局,大局着眼,目标所指。一切教育,没有上升到课程的层面,这样的教学就是零散的,蹩脚的,失败的,不登大雅之堂的。
  但课程需要一节节课堂组成,不能凌空蹈虚,叶公好龙,所以,课程成功的关键所在,还需要“别样课堂”。别样的课堂,总会有别样的思考,成功的经验也好,失败的教学也罢,这就是下文的“边教边悟”。这就是《师道》的总体规划。
  朱自清先生说,“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师道》也有很多别有风味的“小睡”,让人“草堂春睡足”,譬如“智慧纵横”“今日充电”“一页书香”。尤为难能的是,它还关注师者的生命质量,幸福指数,“苦乐杏坛”“家事如风”“百家看点”“博客博览”,既有社会的风云巨变,又有个体的情感沧桑,既有面的拓展,又有点的印证。
  我常常在《师道》中徜徉,如拜访一个多年的老友,如欣赏一个新鲜的景点,每次都会在情感上理智上获得巨大的丰收。
  诗性之美,理性之光,智性之趣,这就是我眼里的《师道》。
  
其他文献
关于生命  一 、我家14岁读初二的蒋筱寒同学很喜欢你这本《寻找有意义的教育》,自从得到此书,便成了她桌上、枕边的必读书。读你写范美忠等人,又欢笑又忧伤,读你的《在鲁迅路口》甚至都落了眼泪,最喜欢读的是写菜虫从无到有到长大的那些文字。一个晚上,她突然对我说:阿啃叔叔这本书名,我感觉应该叫“寻找生命的意义”。我发现,她说得还很有道理,你以为呢?  感谢筱寒同学的阅读与指导。能够说出“生命的意义”五个
【摘 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让学生利用经验迁移,发现和提出问题;借助同伴互问互答,解决问题;充分利用知识间的联系,有效沟通问题;通过练习的拓展延伸,进一步升级问题。在提出和发现问题中经历知识再发现的过程,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现和提出问题;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是基本目标之一。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找准核心问题,克服过多过小的问题和活动,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观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发现数学的本质,从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问题;教学  抽象是数学的思想方法之一,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说:“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个人学习数学之后,即便这个人未来从事的
【摘 要】分数是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概念,学生对分数量、率特性的混淆一直是分数教学的困惑点。因此教学应分析有关分数单元教材的立意,立足儿童,追溯问题源头“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将分数的“量”与“率”并行植入初识分数教学中,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计算”和“分数的简单应用”中进行整合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多重内涵,为后继分数学习打下基石。  【关键词】分数;整合设计;教学  分数与整数
【摘 要】数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堂教学中观照文化价值是实现数学学科育人目标的重要手段。诗歌中蕴含丰富的数学文化和美感。对诗歌融入数学课堂的研究多停留于经验层面,缺乏从教学的目标、意义等方面进行思考,尤其缺少借助诗歌融入数学课堂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及跨学科教学方面的探索。实践中,可以从文化培育素养、文化育人的角度,挖掘诗歌中的数学元素,建构诗性数学文化课堂,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发现诗歌中的
【摘 要】相差关系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既基本又重要的教学内容,其“生长点”是一年级上册的“比多少”。因此,教师在进行“比多少”教学时,可以在分析一年级新入学儿童原有认知实情的基础上,遵循以下教学建议:注重比多少关系句的教学与训练,使学生能熟练运用关系句表达比较结果;加强关系句的变式训练,以帮助学生提升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关系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巧设问题,增加思考机会,充分发挥每一道习题的价值;提前渗透
美国学者哈拉里有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漫画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寓意深远,具有直观性、幽默性和哲理性等特点,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由于历史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往往较少运用它。其实在遵循历史学科特点和规律的前提下,恰如其分地在历史教学中合理引用漫画,会使我们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漫画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强化对历史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还可以
经历活动过程 积累无形经验
在2008年5·12大地震中,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很多教师忠实地履行了自己扶助学生的光荣义务,表现出一种舍生忘死、可歌可泣的精神境界。然而,也有一个名叫范美忠的老师不仅不顾学生自己先行逃跑,而且事后还“洋洋自得”地向人们表白其生存逻辑:“在这种生死扶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挞伐之声遍野,范美忠随之“声名鹊起”。在
【摘要】唱书是一种动态阅讀方法,有促进儿童早期阅读能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唱书可使低幼儿童维持较长时间的阅读,并有发展其观察、倾听以及表达能力的作用。  【关键词】低幼儿童;唱书;早期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7/08-0038-0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