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S教学理论下的教学设计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b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尝试以HPS教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的教学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以“融合遗传”理论、“遗传因子”理论的历史变迁为主线,以“假设—演绎”法为组织学习材料的框架,以建构主义心理学作为选择学习经验、设置问题的依据。
  关键词 HPS教学理论 分离定律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理论依据
  教学理论:HPS教学理论强调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引入到科学教育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达到科学教育的核心目的。
  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起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思考:为使学生达到目标状态,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已有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
  2 教材分析
  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看,本节内容初次提出遗传因子的概念,而后继章节分别介绍了遗传因子的传递(第一、二章)、本质(第三章)、功能(第四章)、变异(第五、六章)、进化(第七章),因此,扎实掌握本节内容对必修2的学习至关重要。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看,本节内容正式提出了“假设—演绎”法的概念,而且遗传因子理论的形成过程就是反复使用“假设—演绎”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学好本节内容能帮学生扎实地掌握“假设—演绎”法。
  3 学情分析
  本节要求记忆的知识不多,但是涉及的问题、理论都非常抽象,学生难于理解,为此,笔者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举例子、作类比,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对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提出创造性假设的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而高一年级的学生,这些能力有所欠缺。因此,笔者将问题分解为多个具体的子问题,从而建立起学习的支架,引导学生一步步解决这些子问题,最终完成探究活动。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描述出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过程;能陈述出孟德尔分离定律的主要内容;能利用分离定律解释分离现象。
  能力目标:针对新的现象和对已有理论的矛盾提出新的问题;利用“假设—演绎”法解决提出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批判怀疑、求实严谨的科学精神。
  5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孟德尔“遗传因子理论”的建立、验证。
  难点:“胚芽”控制性状的学说、对F2分离比的分析与解释
  6 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策略分析见表1。
  7 教学过程
  7.1 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提出问题:从前有一枝红花紫茉莉与一支白花紫茉莉“结婚”后不久“怀孕”了,请你们猜猜他们的“小孩”是什么颜色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进入学习情境。
  教师讲解:正确的结果是粉色。这类似于美术中的红色颜料 白色颜料→粉色颜料。
  7.2 达尔文“融合遗传理论”的建立
  教师: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生物体是由一种叫“胚芽”的物质发育而来,不同“胚芽”可以发育为不同结构。例如,红花的“胚芽”可以发育为红花,绿叶的“胚芽”可以发育为绿叶。因此,可以把“胚芽”理解为微缩的身体部件,即种子(受精卵)中含有所有的部件。生长发育仅仅是部件变大。亲代的“胚芽”可以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因此子代有着与亲代相似的性状。请根据上述资料,解释为什么红花和白花的后代是粉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运用胚芽说、颜料融合现象解释粉花形成时,对胚芽说进行发展,形成达尔文的融合遗传理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达尔文也对此类现象进行了解释。他认为来自亲代的“红胚芽”与“白胚芽”就像颜料一样发生融合,形成中间特征的“粉胚芽”,最终发育为粉色花。
  7.3 达尔文“融合遗传理论”的反驳
  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达尔文的观点正确吗?你作出这个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以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理论,找出生活中的反例,并引出孟德尔的实验。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补充:孟德尔也对达尔文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因此他决定通过实验来进行判断,他选择了豌豆来进行杂交实验。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实验,他发现:P:高×矮→F1:高。这明显不符合达尔文的观点。
  7.4 孟德尔“遗传因子理论”的建立
  教师:由上述实验结果可知,亲代将胚芽传递给子代时没有发生融合。而F1全为高茎,请你针对这个矛盾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解决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针对实验现象与理论的矛盾提出科学的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F1全为高茎,是否说明发育为F1的受精卵中没有“矮胚芽”呢?假设F1中没有“矮胚芽”,如果让F1自交,则其后代应该全部为高。孟德尔也进行了相同的思考,他让F1自交得到F2,结果发现F2中既有高又有矮,且比例为3:1(这一现象称为性状分离)。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上述思考及实验结果,对融合遗传理论进行修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新的实验证据批判原有理论的合理性、并能根据新的证据修正原有理论形成新的理论。
  学生陈述自己对达尔文理论的修正后,教师补充:这说明F1中既有“高胚芽”又有“矮胚芽”,两者并没有融合,而是独立存在的,形成生殖细胞时,可以相互分离。又因F1全为高茎,因此两种胚芽同时存在时只有“高胚芽”起作用。孟德尔将“胚芽”称为“遗传因子”(后人称其为“基因”);将高茎称为显性性状、其“胚芽”称为“显性遗传因子”,矮茎称为隐性性状、其“胚芽”称为“隐性遗传因子”。
  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F2中高∶矮=3∶1?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继续追问:F1能形成几种花粉、几种胚珠,它们结合后能形成几种后代、比例是多少?
  设计意图: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具体的子问题,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脚手架,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如果F1形成生殖细胞时,含显性遗传因子的配子与含隐性遗传因子的配子的比例为1∶1,那么F2中高∶矮应该为3∶1,具体分析如表2所示。
  因此,孟德尔认为:“遗传因子”可以控制生物的性状;当显性与隐性因子同时存在时,只有显性遗传因子起作用;杂种F1形成配子时,其体内的两种遗传因子等比例地分离,并且进入到不同生殖细胞中;当受精时,不同生殖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再汇合到受精卵中。
  7.5 孟德尔“遗传因子理论”的验证
  教师:虽然孟德尔提出的理论能成功地解释分离现象,但是基于科学的严谨性,我们得思考:他的理论确实是正确的,还是碰巧只能解释分离现象呢?请设计实验予以证明。
  设计意图:通过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审视理论的可靠性,引导学生认识到成功的理论不光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现象,还能预测新的实验现象。
  学生讨论,陈述自己的观点及设计的实验。教师补充:如果他的观点正确,让F1高×矮,则F2为高∶矮=1∶1。孟德尔也进行了相同的实验设计,得出的结果与预期一致,因此,他的理论是可以被接受的,这种杂交方式叫测交。
  教师继续提出问题:豌豆其他的性状(举例介绍其他几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也与茎高矮的遗传遵循一样的规律呢?请大家设计实验解决这个问题并预期实验结果与结论。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由代表在黑板上展示其实验设计过程,并预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7.6 孟德尔“遗传因子理论”的修正与拓展
  教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孟德尔的理论的正确性。但是,我们又知道紫茉莉花色遗传实验中P:红花×白花→F1粉花,这一结果能否说明孟德尔的理论是错误的呢?进一步的实验发现F1粉花自交→F2红花∶粉花∶白花=1∶2∶1。请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假设。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思考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面对新现象时,对原有理论进行修正和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不是绝对的。在面对新的实验现象或证据时,科学家往往是对已有的理论进行局部修正来解释新的现象,或者发展出一套完全不同的理论对已有现象进行全新的解释。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课题为例,阐述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就如何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组织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改进,有效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充分体现了本部分内容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 知识形态 知识逻辑 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逻辑思维是人们根据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应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通过逻辑思维,能够深入认识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题,每题2分,共计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C.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T2噬菌体的DNA是用32P直接标记的  D.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在世界新形势、新格局下提出的新型国际合作形式。使用语料库对文本进行分析的方法已被普遍使用于语篇分析中,通过语料库的分析,如对词频、关键词等,使研究更具有科学性。本文以西方媒体对于中国“一带一路”的报道为语料,运用语料库软件剖析西方各国媒体的态度,观点,从而发现当前国际局势的变化。  关键词:一带一路 西方媒体 批判性话语分析 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生物技术实践”考查的知识点需要大量记忆,注意与生活联系,学会应用是关键,对微生物的考查频率较高。对考查的规律进行分析,有利于提高复习和解题效率。  1 考查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例1】 (2013·全国课标卷Ⅰ)回答下列有关泡菜制作的习题:  (1) 制作泡菜是,所用盐水煮沸,其目的是  。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的鹽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加入陈泡菜液的目的是 。  (2) 泡菜
实验题一直都是近几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题型之一,而且所占分值比重也很大。这种情况既出现在全国卷也出现在自主命题省市卷,实验题无疑成了学生们学习的重中之重。在本文中笔者就2007年全国各省市高考生物实验试题的考查类型进行简单的归类分析,期望对考生们能有所帮助。    1 考查教材实验分析类型    高中生物教材中包含着必做和选做的多种实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已经做过且深思熟虑过的经典实验。它们是生物学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中释放出的氧到底来自水,还是来自二氧化碳”这个问题,得到了氧气全部来自于水的结论。时至今日,这一实验仍被众多命题者所引用,但由于命题时往往只局限于光合作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考生思维能力和其他生物知识(如呼吸、水解和蒸腾等)的综合考查。为综合检测考生对同位素标记、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解反应和蒸腾作用等生物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生物“细胞的类型和结构”一节的第二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从分子水平认识细胞膜的结构、特性和功能,从微观上理解细胞是活细胞生命活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观点,同时为下面学习细胞的其他结构和功能及物质跨膜运输打下知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高中生命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通过学习生物学家探索构建细胞膜结构的过程,使学生形成生物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摘要: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主力军,高校青年教师承担着培育大学生的重担,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责任,他们的发展关乎高校未来的发展和建设。由于步入职场不久,他们面临着人际交往、职业压力等多重困境,其职业幸福感的高低不容忽视,值得我们重点关注。为此,从ERG需要理论当中人的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和成长发展需要三个方面出发,挖掘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深层因素,努力寻求有利于提高高校青年教师职
2015年江苏省生物高考中一道与“细胞内分泌蛋白的合成场所”有关的试题,虽然试题难度不大,但是考生的作答情况却不是很好。究其原因,可能与有些教师在教学上存在一定误区,从而导致知识讲授不当有关。  1 原題及答案  图1为真核细胞结构及细胞内物质转运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双层膜包被的细胞器有 (填序号)。  (2) 若该细胞为人的浆细胞,细胞内抗体蛋白的合成场所有 (填序号),合
1 与生物学科有关的国际新闻  1.1 首次成功逆转细胞分裂过程,有望获得治愈癌症的新方法  2006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医学研究基金会的科学家首次成功地将细胞分裂的过程加以逆转,这一突破性成果有可能最终使人类获得治愈癌症及其他多种疾病的有效办法。   1.2 第一号染色体基因测序图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画上句号  英美科学家于2006年5月18日公布了人类第一号染色体的基因测序图,该染色体是人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