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的名义解读人性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llyd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别对我说谎》不仅具有美剧的一般特点,还有该剧的自身特色。它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运用情感辨知科学,以科学解读人性,这是该剧能超越其他同类型电视剧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别对我说谎》 犯罪心理剧 人性
  
  《别对我说谎》(Lie To Me)是美国FOX公司于2009年1月推出的一部犯罪心理剧,目前第二季已经结束,第三季每周也在更新中。FOX公司对该剧的感觉非常好,以至于将其安排在黄金档期——周三晚《美国偶像》之后,因为《美国偶像》有两三千万的庞大收视群体。收视情况当然也如公司所期待的那样令人满意。
  目前中国观众收看美剧的主要途径是各大视频门户网站,而该剧在各大视频门户网站和影视评论网站上的评分都在9分左右。这是一个相当高的分数,很多美剧迷为之痴狂,锲而不舍地追每周的更新。
  笔者一开始想看这部新剧,就是被该剧运用的科学手段——“微表情”所吸引。这是一部犯罪心理剧,但又与以往的犯罪类电视剧不同,不同之处在于这是一部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说谎及识破谎言)相关的剧集,说谎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但是说谎的后果,以及通过情感辨知科学来识破谎言的科学手段对于我们却是陌生的。
  下面,笔者将从七个方面阐述该剧的魅力。
  一、叙事特征
  “电视剧是叙事的艺术,故事性是电视剧的首要因素。”[1]对于犯罪心理剧,主要的叙事动力是严密的逻辑推理,因而“故事的情节联系十分紧密,如果观众遗漏或忽略了一个细节、一句台词甚至一个动作,都会跟不上情节的发展,以至于无法把握叙事中的逻辑链条。”[2]《别对我说谎》在大多数情况下采取每集两个案子的结构,进行平行叙事,虽然两个案子在内容上并无多少关联,但是通过剧中的主人公即莱特曼团队成员的交流,使得两个案子融为一体,叙事更加紧凑,也使得剧集内容更为充实。
  二、节奏形态
  越是情节紧凑、逻辑性越强的电视剧,对节奏的把握就显得越为重要。
  从内部节奏上看,该剧情节发展的内在矛盾冲突与主人公的内心情绪的不同搭配体现出了张弛相间的艺术节奏。两个案子之间的平行剪辑,让观众觉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紧张情绪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剧中人物往往会相互调侃,或者相互关心、鼓励,温情弥漫。这样的节奏把握充分考虑到了观众的接受心理,“在热烈、紧张的情节之后,安抚一下接受者的心理,安排一段轻松或闲适的段落,形成一种冷热相济、张弛相间的艺术节奏,从而使接受者在喧嚣声中来一番躁思顿清、烦襟尽涤的审美感受。”[3]
  从外部节奏上看,该剧镜头的动静、长短的组接,同期声和后期的音乐、音效的配合都服从于情节的发展,让观众在视听觉上就产生了紧张感。
  三、故事题材
  该剧整体上是犯罪心理类的,但是具体到每一个故事,涉及的领域就非常的广阔。大到美国的政治、经济甚至外交问题,小到学生之间的矛盾,中间还有情感、心理故事等,每集涉及的领域都不一样。外国观众在与剧情一起脑力激荡时,还能了解到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的电视剧就会时刻让观众觉得有新意,尤其是对于外国观众来说,这是了解美国社会的一个很好的窗口。
  作为一部犯罪心理剧,支撑起全剧的主要推理工具是被称为“微表情”的科学,即通过分析一个人的脸、身体、声音和话语来探索你是否撒谎以及为何撒谎,辅助工具是行为主义心理学。通过“微表情”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撒了谎,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根据剧中描述,也只有莱特曼博士能掌握这一科学手段并将其运用于实际。因此,美国社会发生的很多大案,在FBI都无能为力时,只能寻求莱特曼团队的帮助。正是因为该团队的特殊性,能深入到美国社会的很多层面。观众也得以借此机会跟随他们看到在一般美国电视剧中看不到的美国。
  四、主题内涵
  “任何一部犯罪剧实际上是讲反犯罪故事的电视剧,同各式犯罪进行斗争的斗士们,靠着自己的机智最终查出真凶,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的尊严。”[4]作为该类电视剧,《别对我说谎》固然具有上述特征,最终也能达到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尊严的目的。但是,笔者认为该剧的主题内涵的重点并不在于惩恶扬善,而是更加关注人性。
  正是因为“微表情”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准确地说是一个人的脸、身体、声音和话语的变化与这个人说谎的关系,因而就必然会深入到人的内心,因为人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是心理的外在写照。测试一个人是否在说谎,这只是该剧每一集的开篇,而剧集的大部分时间是讲述这个人为什么要说谎。他们说谎是因为确实犯了所指控的罪行吗?是因为要保护别人吗?是因为某个和案情不相关的原因,但是他们担心说出真相会带来糟糕的后果,所以不得不说谎吗?因为每个人的心理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所以,该剧通过对社会、对人的深层思考与探寻,彰显人性的复杂,还原社会生活的本真面目。这种以人为本的主题内涵,契合了当今世界的关注主题,也拉近了电视剧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无疑更能吸引观众,并且吸引力更为持久。
  五、人物刻画
  与大多数美剧一样,《别对我说谎》注重人物的刻画,人物形象丰富饱满,更重要的是符合现实。以主人公莱特曼博士为例,他在剧中是以“微表情”破案的科学家,与同类电视剧的同类人物一样,他们都是英雄式的人物,都具有机智勇敢、推理严密、战无不胜的共性。但是除此之外,莱特曼的角色还是父亲、丈夫、儿子、朋友、老师、老板。该剧刻画的莱特曼博士其实是个普通人,除了工作,他有自己的生活:与前妻的情感纠葛、对女儿的教育、对母亲的思念、与合伙人福斯特博士似友情又超越友情的复杂情感、对其助手和徒弟的教导,甚至曾经嗜赌如命的恶习等等,这些都贯穿于整部剧集,看似若隐若现、零零碎碎,但实质上反映的是一个人最本真的一面,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主人公莱特曼博士具有的科学能力对于他的私人生活来说既是天赐之福,也是诅咒。这不难理解,因为他只要通过察言观色,就会发现对方是否在撒谎,这难免就会发现家人或朋友之间互相欺骗,感觉自己在面对诈骗犯与陌生人。例如,他发现了女儿在约会的事情上向他撒了谎,想揭穿她,又想保护她的自尊心,但最后还是说了出来,惹来女儿的不满;他发现了合伙人福斯特博士的丈夫背叛,在工作之余跟踪调查,又不知该不该告诉福斯特这个事实。面对这些两难的事情,他总是会陷入纠结矛盾中,在情感上折磨着自己,万分痛苦。正是“从主人公的平凡生活中,尤其是感情生活中,观众们体验到更亲切、更自然,而且常常是非常个性化的现实感受。”[5]
  六、观众的审美心理
  “犯罪心理片属于侦探片,它的核心的艺术趣味是对高水准逻辑推理的展示和欣赏,在观看的同时观众与作者进行一种智力对话。”[6]观看电视剧其实是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对话的过程其实就是电视剧与观众互动的过程。在《别对我说谎》中,案件发生了,犯罪嫌疑人找到了,主人公莱特曼在盘问的同时,观众们也在心里和他一起盘问,并且目不转睛地盯着嫌疑人的面部,企图像莱特曼那样看出什么蛛丝马迹。在最后真相揭晓的时候,就是印证观众们的推理对错的时候。除了这种心理上的互动,观众还深受剧中“微表情”的影响,在剧外的日常生活中将其运用于实际:企图通过看《别对我说谎》积累的相关知识,探究周围的人有没有在撒谎。
  另外,犯罪心理片吸引观众的是那一个接着一个具有悬念的情节点,它的作用与惊悚片的作用大同小异,即“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悬念,不断激化观众欲望与满足之间的强力冲突,调动和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7]《别对我说谎》具有悬念的情节点,不仅存在于案件本身和破案的线索,还存在于案件之外的主人公的感情生活,就这一点来说,原本可以独立存在的每一集,因为感情生活上的悬念贯穿始终,电视剧构成了整体,吸引观众连续地观看下去。
  七、整体风格
  《别对我说谎》呈现出很强烈的现实主义的风格。
  首先该剧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灵感来源于美国行为学专家Paul Ekman博士的真实研究,而Ekman博士也担任了该剧的特别顾问。所以,在案件故事的编写上观众就不会觉得牵强附会,叙述起来也特别流畅。再加上这个科学研究的就是人们司空见惯的表情、身体语言、声音和话语,观众在熟悉感的基础上自然就产生了真实感。
  其次,如上述在人物刻画中所说,该剧的主人公就是一个有着普通生活的人,除了他的工作,他所经历的其他事情,观众们也都有经历。
  从演员的表演角度来看,演员们都是在追求一种自然主义的方式,几乎没有那些夸张的花哨动作,在室内谈话时,压低的声调也在暗示这是真实的生活场面。
  最后,从镜头处理上看,该剧运用了许多类似新闻纪录片的手法。在拍摄案发现场时,很多镜头都是运动灵活且不稳定的;在拍摄人物对话时,也较少运用反打镜头,而是从正面或侧面拍全景或中景等,以还原生活的本真。
  《别对我说谎》不仅具有美剧的一般特点,还有该剧的自身特色。笔者认为《别对我说谎》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其用情感辨知科学,以科学解读人性,这是该剧能超越其他同类型电视剧的主要原因。
  
  注释
  [1]周月亮 韩骏伟《电视剧艺术文化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页
  [2]郝建《影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3页
  [3]严前海《电视剧艺术形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3页
  [4]苗棣 赵长军《论通俗文化——美国电视剧类型分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页
  [5]苗棣 赵长军《论通俗文化——美国电视剧类型分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页
  [6]郝建《影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4页
  [7]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7页
  参考书目
  [1]周月亮 韩骏伟《电视剧艺术文化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郝建《影视类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严前海《电视剧艺术形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苗棣 赵长军《论通俗文化——美国电视剧类型分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5]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吴辉 张志君《电视剧社会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7]陈犀禾《跨文化视野中的影视艺术》,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8]张晓锋《当代电视编辑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
  邵宇,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8级本科生。
其他文献
[摘要]古代丑女原型故事中,以丑女被权力者钦点的奇观,向世人昭示了在女性价值评判中,德行标准将最终战胜容貌标准,成为女性的终极价值所在。现代丑女故事在人物设置上打破了以男性为主体的一元模式,弱化女人的丑强化德才,构筑了相互扶持相互救赎的性别位置格局。但在情节设计上,不能脱离丑女变成美女后大获成功的俗套,体现了落后的女性价值观。其所谓的励志精神在丑女变脸之后才成功的关键情节上变得虚妄、形同悖论。  
[摘要]故事讲述文丽和佟志这一对普通的夫妻,从年轻到年老,从相知到相爱,从热恋到婚姻中的柴米油盐锅碗瓢盆,以及为人父母直至祖父母,经历漫长而坎坷的五十年婚姻之路。电视剧真实、细致地展现了普通夫妻必须经历的火生全部过程,平淡中反映生活的美感和人物形象的美,让人反思婚姻的责任,寓意深远。  [关键词]《金婚》 婚姻 编年体    电视剧《金婚》讲述的是小学教师文丽和工厂技术员佟志邂逅并产生爱情,从相识
【摘要】 舞蹈艺术之所以能从上古时代或多或少流传下来,得益于前人对于舞蹈艺术的记录。虽然记录的方式种类繁多,但对于舞蹈艺术的保存与传承始终无法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多媒体科技的产生不仅对于记录舞蹈提供了有效的帮助,还具有了对舞蹈艺术视觉创新的功能,提升了舞蹈艺术更多的美学功能。如何让技术与舞蹈的有机结合拥有更宽阔的发展空间,这无疑给舞蹈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一次崭新的促进机会。  【关键词】 舞蹈艺术
摘要 电影《南京!南京!》突破了传统战争题材单纯描写苦难、死亡和仇恨的主题,而以一种人性化的视角剖析了苦难背后的救赎、死亡背后的尊严以及残酷背后的人性,对战争的反思达到了一个新的精神高度。  关键词 主题 人性 生命    《南京!南京!》自诞生以来,人们便对其“美化”日军的视角进行诟病,污其为“汉奸电影”,而我认为这正是陆川电影叙事视角的深刻之处。以往的电影在处理“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题材时,更
[摘要] 从“对电影的认识”到“对文化的认识”过程的转变,人类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说电影的本质是理性科学指导下的“光影技术”或带有作者痕迹的“雕刻时光的艺术”的话,那么更高层次上电影所承载的则是某种“文化”魅力与价值。这是与目前在国内如日中天的两种电影认知模式——技术派与学院派(艺术派),完全不同的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当电影摒弃了作者意念的控制而全然为文化意识所反映的时候,电影研究的意义也就从
[摘要] 李安的电影既表现了对东方传统文化的一种自省,也饱含了他博采众长的文化态度,从而形成他独具一格的跨文化叙事策略和创作特色。在他的影片中,导演不是对各种文化武断地进行优劣之分,而是将种种矛盾与冲突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碰撞中反思东方文化,并以东方文化视角审视西方现代文明,将不同的心理与现实冲突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 李安电影 跨文化研究 叙事策
摘要:韩流给我们的启示,除内部原因外,外部原因主要有:政策保护;产业战略;民族文化;出口导向,值得借鉴的是,政府的主导角色;民族化的发展;大产业、集团化的道路:全球化的经营。  关键词:韩流 形成原因 政策 战略 民族 导向 启示 借鉴    80年代,韩国影视业开始振兴,在国际电影节上接连获奖,逐渐提升了国际地位。之后的短短二十几年以影视为龙头,韩国文化产品迅速蔓延到整个亚洲乃至世界,形成一股强
[摘要]电影《画皮》成为名副其实的票房走片,这与制作方刷新了目前电影票房的“吸金格局”等因素密不可分,但更要归功于影片对聊斋故事的现代阐释一设置观众能够认同接受的情感体系,达到与观众的情感共鸣。影片舍弃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从内在的力量出发,把人性的复杂、悲与喜糅合在一起。在人性挣扎的具体表现之外,又以悲喜的糅合给观众带来双重的审美感受和情感冲击,使观众既得到情感的净化,又获得心灵的满足。  [关
[摘要] 电影的传播媒介主要经历了电影院、电视、DVD及家庭影院和网络等四个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的形成了银幕电影、电视电影和网络电影三种主要形式。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对电影艺术的变革影响巨大,它不仅使得电影艺术表现的手段越来越丰富,而且给电影艺术带来了美学方面的巨大变革。  [关键词] 传播媒介 银幕电影 电视电影 网络电影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
【摘要】影片《死亡诗社》讲述了在威尔顿预备学院里,一群学生在对生命有独特理解的基廷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的教学体制的故事。导演通过建构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从而传达出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与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创造中发展孩子健康人格的大声呼唤。  【关键词】《死亡诗社》 现实世界 理想世界 人文关怀    一、“两个世界”及其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