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孔子 别样的《论语》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iiuuffuuyyaa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2007年浙江省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开始增设《〈论语〉选读》的选修课后,全省各县市高中都将其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其重视度与必修教材旗鼓相当。这两年高考改革方案变化后,《〈论语〉选读》又成了IB模块选修教材,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了。但《论语》情节性不强,趣味性不足,传统的教学很难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若能在教学中拉近学生与孔子的距离,或许能激发他们对孔子的亲近感,从而在那个年代的历史年轮中理解《论语》的精髓。
  一、亲近孔子其人
  为孔子正名是学习《〈论语〉选读》的切入口,也是学习《论语》实现人文性的方式之一。正式学习课文之前,全方位了解孔子,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功”。学生课前准备充分,课堂上讲起孔子来,异彩纷呈。
  他是一个生活艰辛的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名纥,字叔梁)是鲁国有名的勇士。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到了孔子十七岁时,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孔子十九岁成亲,娶宋国亓官氏的女儿为妻,次年生了唯一的儿子孔鲤。孔鲤比孔子早死,有遗腹子孔伋。
  他是一个阳刚正气的人。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他臂力过人,远非后世认为的文弱书生形象。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为豪。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对天下大事异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常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到30岁时,已颇有名气。
  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孔子以好学著称,在各种知识上兴趣浓厚。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是一个禀性耿直的人。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指出的是他的不足之处,说他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有权有势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这一堂课后,学生眼中的孔子丰满多了。孔子是平凡的,可亲可近的,而非高高在上的圣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也是这个世俗世界的普通成员。他曾经也是早年丧父的孩子,他经历了颇多艰难坎坷,他也有不被人理解甚至唾弃的时候,他也迷茫过、彷徨过,只是他比我们思考得更广阔,在精神的境域中,他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二、提高综合能力
  在理解《论语》中的一些词句时,不如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查阅资料,对课文中一些有疑问的句子进行解读,课堂上进行讨论。比如,作为浙江省试用的《〈论语〉选读》第十二课《高山仰止》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对这个语段的理解,关键是“材”这个字。那么,“材”该怎么解释呢?学生在课后查阅了很多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形成了各种观点。把学生共同讨论的结果合在一起,可以形成这样的观点:何晏《论语集解》在引用前人的注解时说:“古字‘材’、‘哉’同。”其后许多注本都采纳此说。何晏说:“一曰材读若哉,子路闻孔子欲浮海便喜,不复顾望孔子之微意。故孔子叹其勇曰过我,无所取哉者,言唯取于己无所取于他人哉。”“言唯取于己无所取于他人哉”是指孔子还是子路呢?勇过人,就无可取吗?子路是孔门十哲之一,也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之一,他热衷于社会政治问题的学习和研究,在政治方面的才能超过一般人。对此孔子也常常称道,如:“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可见子路在孔子眼里是不可能无可取之处的。所以此解是无法让人信服的。
  认为“材”通“裁”,指子路不能剪裁自己。朱熹说:“程子曰:浮海之叹,伤天下之无贤君也。子路勇于义,故谓之能从己,皆假设之言耳。子路以为实然,而喜夫子之与己,故夫子美其勇,而讥其不能裁度事理,以适于义也。”虽然没有明确指出通假,但从“讥其不能裁度事理”可见,他的解释是暗含“剪裁”一说的。又如南怀瑾说:“所以孔子说:子路的武功、勇气都超过我,但是他的暴躁也超过我,对于事情,不知道仲裁(无所取材的“取材”就是中肯的判断),不明断,太过偏激了。”“仲裁”二字不也有“剪裁”这一理解吗?然而怎样才能算是懂得“剪裁”自己呢?细细推敲,此解在逻辑上只是稍胜于“哉”解,但还是不成逻辑。
  要把课题与文段的解释统一起来,把“材”字解释得更合宜些,也许子路和孔子的关系解读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依据。仲大军先生《仲由子路与孔子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对孔子教育集团成员关系的新认识》一文提到:“在孔子的一生中,交往最长、关系最密切的一个人就是子路。44年的时间,不是短暂的一瞬。但孔子的官场失败和政治失意以及后来被迫离开鲁国,是对弟子们的一次重大考验。谁愿意前往陪伴老师?这一点最能看出孔子与学生的关系。子路这时已经40多岁了,已经拖家带口,并且已经在季氏家里混得相当不错,权力很大,收入也颇丰。但看到孔子决意要出国,就二话不说地辞掉了季氏家的职务,担当起周游列国的总指挥官。在那一帮40多岁的大弟子里,只有子路伴随着他,而子路在学生中的地位应当说是师叔和总管,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或大弟子。”这些论断说明孔子周游列国子路是如影随行,少了子路似乎是万万不可的,这难道不是对子路的一种肯定吗?
  许慎说:“材,木梃也。从木才声。昨哉切。”也就是说,材是指树木中直的部分,包括主干和枝干。而“材”字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一解为“木材,木料”。那么,在孔子的主张得不到推行时,他和子路谈话的语境气氛也许是一种自嘲和调侃。我们是否可以把“无所取材”理解为“可惜没有地方获取制造桴的材料啊!”
  三、提升人格精神
  孔子是平凡的圣贤之人,他既是可亲可近的,又是值得敬仰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孔子的可贵品格,来提升个人修养。
其他文献
近年来,安徽农垦龙亢农场充分发挥农业物联网在农业科研中的作用,根据农业数据采集分析、指导应用,实现了育种工作的数据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在育种工程等方面取得了突破。
近日,河北省国土资源厅、财政厅、农业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到2018年底完成权属清晰、无争议农垦国有土地确权登记发
根据储运系统固定顶储油罐因罐顶安全附件失效而发生抽瘪实例的分析研究,发现呼吸阀、阻火器检查不到位,会导致油罐抽憋事故的发生。如果重质油油罐罐顶阻火器长时间未检查,
小说《红楼梦》的第三回,就是林黛玉进贾府的内容,这部分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章节中,作者主要是站在林黛玉的角度来描写贾府,通过她的所见所闻将小说人物生活的环境即贾府展现在人们眼前。林黛玉为什么会进入贾府呢?通过节选《红楼梦》的这一章节,可以看到,贾府中的老祖宗贾母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分别是贾政贾赫和贾敏。贾敏嫁给了林如海,生了个女儿就是林黛玉。贾敏因病去世,林黛玉无人照顾,因而被外祖母接到
师生共读是学习文章的一种方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常用,但在作文教学中却运用得比较少。其实在作文教学中,同样需要仔细品读文章,只是读的目的、程度和对象都与阅读教学不尽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其丰富的意象、凝练的语言和整齐的节奏凝聚着作者无尽的情思。意象是领略古诗词无言之美的钥匙,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意象有所感悟是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那么,如何利用古诗词中的意象让学生体验诗词的美妙境界呢?  一、创设情境,感悟意象  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诗词
写作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无趣。对于高中艺术生来说,写作就更具有挑战性。这些学生往往具有一定的艺术特长,但是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加上他们部分精力投放在专业课上,写作教学更是难上加难。任务与过程教学法是写作教学的一种新尝试,将有助于破解艺术生写作教学这一难题,让高中艺术生也能够写出有文采的文章。  任务与过程教学法是以任务为载体、强化学生过程体验的一种写作教学方法。任
3月6日,黑龙江农垦宝山农场对“巾帼创业之星”进行表彰,示范带动更多女职工创业致富。近年来,农场工会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大局,把提高农场女职工创业能力、增加女职工收入作为农场
作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体现了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他们作文写作水平的提高,通过设置情境的方法让学生的想象力变得更加丰富,通过协调语言技能的方法锻炼学生思维,通过优化评价实现作文写作的个性化指导。  一、设置情境,想象变丰富  很多学生在拿到作文题目后一时想不起来有什么内容可以写。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摘要: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0kV配电网供电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10kV配电网供电的可靠性表明供电企业的供电能力,并最终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文章旨在全面分析10kV配电网供电的现状和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全面探讨10kV配电网供电的可靠性研究与解决措施,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关键词:10kV;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线路巡查  中图分类号:TM732    文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