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绕的三月街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kguo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蓦然写下这个题目,是否会让人感觉有些夸张?然而当我一一回忆起三月街那些难以忘怀的场景,那么。的确除了“魂牵梦绕”就再也找不出更恰当的词语来表明白族人对三月街的感受了。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一年一度的大理三月街是那么遥远而神秘,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事。我的故乡洱源凤羽离大理城不足一百公里。从水系上来说。它是真正的洱海之源。但是。被称为世界屋脊屋檐的点苍山把我们远远地隔在大理坝子西北的山峦之间。那时候交通阻隔,凤羽人要去一趟大理无异于现代的大理人去一趟北京,至少两天行程。即首先要翻越点苍山的余脉天马山来到邓川,如果想找一点代步工具,那就得继续赶往沙坪,到洱海最北端的“九孔桥”码头,于当天后半夜或第二天凌晨登上洱海帆船。遇上顺风,第二天下午太阳落山时便可抵达大理的才村码头。许多时候风不顺,帆船便常常会从海西飘到海东兜个大圈子,误点一两天并不为怪。然而,这不过是距离上的遥远。更遥远的还在心理上。一年只有一次的三月街。让人们从夏收盼到秋收。从水冷草枯的冬季盼到花香鸟语的阳春三月,那种久久的期盼才是最催人心肝的。
  三月街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魔力使得人们如此向往呢?对于当时我们这些孩子来说,虽然还没有去赶三月街的份。但月街的来临意味着我们将从赶街回来的亲戚长辈那里得到一份份稀罕的礼物。比如一只被称为“响嗡”的牛角陀螺,只要把它轴上的绳子猛抽出来。它就会飞快地旋转着在地上滑来滑去,发出嗡嗡的响声经久不息。又比如一座形如两轮车样子的木制碓房,轮子一转,碓房里的四只小碓就会像真正的水碓那样此起彼伏地敲打起来。除了各种新奇的玩具,或许还会得到一双用翻毛牛皮做的半筒皮靴,至少也是一双穿在脚上吱嘎吱嘎响个不停的牛皮底布鞋……但凡三月街上带回的东西都是一份份的惊喜。至于大人们对三月街的期盼。那更是事关一家人生计或时尚追求的大事:许多人一年积攒下来的珍贵药材、精心培育的名品花卉、用粮油肉食加工的各种地方特产等等都希望在三月街上卖个好价钱;赶马帮的人家从黑漶江畔贩来的皮毛山货、高档木料等则是三月街上的抢手货:如果想交换几匹良种骡马,最大的市场莫过于三月街……能够从三月街采购的物资则更是难以尽述,比如女人们珍爱的玉手镯、金银首饰、胭脂花粉;男人们喜欢的麂皮马夹、精致的鞍鞯、马帮的串铃、演奏音乐的各种乐器等都只有在三月街才能充分选购:至于来自藏区的织绒花毯、老年人缝制礼服的绫罗绸缎、装饰厅堂的大理石桌面、屏风、婚嫁必备的羊皮箱、各式妆奁等等,那更是三月街最传统的大宗商品。然而,赶街人从三月街带回乡间的除了五花八门的财物之外。更多的还是那些够他们充作一整年谈资的奇闻趣事。在他们口中,三月街仿佛就是一个人山人海的大世界,一个吹弹歌舞的大聚会。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游乐场,一场场骑射高手的大比拼……
  事实的确如此,让我第一次接触山外世界,第一次看到各民族独特风情,第一次感受到民间体育惊险刺激的地方就在三月街。记得那是一九五五年,大理地区十三县市的中学生都统一把赶三月街作为一次春游活动,我有幸成了其中的一员。往事如烟,对那次春游,我们走的是哪条路线,到大理后吃住在什么地方。举行过什么活动,都一概淡忘了。唯独清晰地留在记忆中的是三月街的一些场景。
  首先让我感到吃惊的是天底下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而且都聚集到苍山脚下的这个荒坡上,帐篷连着帐篷,排成一条条看不到头的长街。人流滚滚。挤得让人看不清那些帐篷的柜台里到底在卖着什么。却只见顶端挂着的横布标上,赫然张贴着“上海贸易团”、“昆明百货公司”、“广东贸易团”、“杭州丝绸”、“武汉贸易团”、“贵州贸易团”、成都、重庆“贸易团”等等大幅横标。真想不到这些只有在书本上得知其名的大城市。竟然都有人活生生地来到了三月街。而且都打着“贸易团”的旗号。他们做的生意肯定不小。我思想上一直对此不解,直到参加工作多年后,从《徐霞客游记》上读到三月街是个“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蛮物无不至”的盛会的记载。并逐渐从史料中得知三月街有着上千年的传统。到清代就已形成“百万金钱似水流。买卖商场冠亚洲”的大市场。时代在变,但传统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第二个强烈的印象。三月街是个天底下各兄弟民族的大聚会。且莫说人们熟知的汉满蒙回藏,在这里。你从来不知道的民族。从来没见过的民族服饰都挤挤挪挪地出现在你身边,甚至皮肤黝黑、浓眉大眼、打着大包头、围着花筒裙的印缅商人也会向你打招呼。而最多的兄弟民族除了白族人之外,就是彝族、藏族、苗族、傣族同胞了。他们多半是来经销茶叶、药材、玉石、氆氇、皮毛和做骡马生意的。吃住都在他们的帐篷里。这就使得当年的三月街不单白天热热闹闹做生意,夜晚就成了一个吹弹歌舞,彻夜狂欢的大聚会。只见街场上到处燃起一堆堆篝火,围着篝火人影绰绰,欢声鼎沸,吹唢呐唱乡戏的、弹三弦对白族调的、敲着象脚鼓跳“赶摆”舞的、吹葫芦笙跳左脚舞的。其中舞姿最奔放的莫过于藏族人的“锅庄”、“弦子”舞蹈。他们一个个把酒喝得醉醺醺的。男女各自成排。搂肩搭臂,长靴踏着整齐的舞步,分男声、女声唱着粗犷豪放的锅庄调,一应一答,充满着浓情蜜意。要是你走近看热闹。他们会立时拉你进入队列,管你会跳不会跳,跟上节奏就成了。那时的三月街,如果说白天是人山人海。那么入夜便是毫不夸张的歌海、舞海。
  白天的三月街除了做生意,最火爆的热闹莫过于各民族自发的体育竞技场合。荡秋千的男女宛如一只只窜向蓝天的燕子直冲云表,看得你头昏目眩。射弩打靶的场面也十分引人入胜,我亲自观看过的是用火药枪打靶。那真有些不可思议。一位头戴黑布包头的彝家汉子把火药和铁弹子冲满火铳之后,举起火铳,点燃引火线开始瞄准。当引火线冒着火花“咝咝咝”地快速燃烧时,这位彝家大哥的手还在“得得得”地抖个不停,万想不到就在火药点爆的瞬间。他瞄准的手神奇地定了下来。“嘣”地一声,弹丸正中靶心。“哇!”人群里爆发一阵喝彩。
  赛马,那是三月街历史最为悠久的活动。现在我们可以从史料上得知,从宋代大理国第十七代皇帝段正兴时期开始。三月街就已成为大理与中原进行马匹交易的市场,每年成交骡马1500多匹以上。为了选择良马,大理国的相国高量成还在三月街设了马擂,即以马匹打擂台,也就是赛马。从此三月街年年赛马一直沿袭了上千年。当年我们还不知道这段历史。只知道三月街最精彩的活动就是赛马。而当年的赛马似乎是自发的,没有专门的赛马场。就在大理古城西边城墙脚下的公路上举行。那时的公路是弹石路面,全用鹅卵石铺筑。我很替马匹担心。在这样的路面上奔跑。会不会前蹄打滑摔倒在地。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我们滇西北的矮种马就有这个能耐。它们跑惯了崎岖的山路,根本就不在乎脚下的什么卵石。不但可以奔跑如飞。还可任随骑手进行俯身夺旗等绝技的表演。参加赛马的骑手主要是来自中甸、德钦的藏族同胞、来自丽江和大理各地的彝族兄弟以及本地区各县的白族老大哥。整个月街期间,每天的比赛都在激烈进行,而就在我们观光的那天,意外却发生了。倒不是什么马失前蹄。而就在骑手们夺冠冲刺之时。观众“哗”地乱开了。原来是一阵大风把设在城墙头上指挥台的桌子掀到半空,“尘埃落定”之后没伤着任何人。于是一场惊惧变成了一场欢笑。当年的赛马场上除了激烈的角逐,还有很多开心乐事。据说有一次,一位藏族骑手带来的是一匹公马,而一位洱源的白族骑手带来的是一匹母马。他们驻地的帐篷都相邻搭在一起。一早一晚。不但主人相熟了,就连两匹马也有了感情。比赛时,这两匹马恰恰又排在同一轮。于是正当激烈角逐之时,它俩却总是互相等待着,任随主人怎样鞭策,谁也不肯把同伴落下一步,当然也就失去了名次。两位主人在无奈之余却被深深感动,干脆结成了“老友”。三月街上的逸闻趣事总是说不完的,连马匹也可以因为三月街的聚会而结缘。人与人之间。各民族兄弟姐妹之间。因月街而机缘巧合的多少人间美事便更不必说了。
  就我亲历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三月街,给人的印象始终是:穿着五花八门,行为随心所欲,心情彻底放松。个性尽情舒展。技能充分展示。机遇随手可抓,完全是一种自由、散荡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人的智慧和感情都有机会得到尽情的释放。也许这正是三月街永恒魅力之所在。在物质财富日益增长、交通通讯极为便捷、经贸交流非常频繁的今天。三月街作为经贸集市的功能似乎在逐渐淡化。而不变的是它千年悠久的传统,它在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取代的地位,因而它不但没有衰退,反而越来越兴旺蓬勃。1991年,它被确定为大理州各族人民的法定节日,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港澳台地区和英、美、德、日、泰、缅、印、巴等30多个国家的客商、旅游者,集众达百万人次,成为更高层次上、国际层面上的经济文化大交流的盛大节日。虽然,有些生在其中的本地人有时会说“现在什么都不缺。赶三月街不过是人挤人,人看人。”然而到时候,他们依然会鬼使神差地收拾打扮一通,非去凑个热闹不可。
  三月街,它无法抵御的魅力,永远让人魂牵梦绕。
其他文献
山梁上有一块好地。土层很厚且肥。大约二十多三十亩的样子,一直静静地卧在那里。  许多年我都没有上去看它一眼。看不看都是一样的,因为它不会跑掉。而那里的情形,我心里十分的清楚。邻近有两个村子,免不了常常有牛羊牲口闯了进来,吃一些它们喜欢吃的草;牧人呢,偷一些它们喜欢偷的东西。  拿一些或者偷一些倒也罢了。只是,牛羊牲口会把弱小的树苗践踏致死,让我一年年补种:放牧的农人,在偷板栗的时候,干脆把高枝折断
期刊
雪莲  是谁?把一个用雪和莲组成的词  逼上雪山,长年住在悬崖、峭壁  扼守雪的底线  雪莲,今夜,我要放下长剑  叩开你用雪做的柴门。我是你前世的郎  那时,我们的疆域宽阔,子民众多  你常被遍植经书和家训  是花的榜样,治病的良药  雪莲。我是你前世的郎  今夜。我是你的山河,你要占领我  我的每一座高山。每一块谷地  每一根血脉。都是为你准备的婚床  雪莲,今夜,我是领你下山的路  我要把你
期刊
怀旧的草堆  独坐异乡的窗前。我总会不由地想起久别未归的故乡。那里的一山一水、一人一事、一草一木,就像一根牢固的绳索,紧紧地缠绕着我。尤其是想起草堆。我便会有一种伤感,思绪随之飘向数百公里外的故乡,久久难以停息。  故乡的草堆,全用稻草(即稻谷的秸秆)堆积而成——秋收过后,稻禾的翠绿被阳光所吸收。换上了一身金黄的装束,横七竖八地躺在田野之上。作为稻草的它们,已经变得温顺、柔和,不再像之前那样奋拔、
期刊
暮春:夜雨  雨声沙沙弹奏,漩涡上的森林  明亮的叶子里面。挂着窗帘  响亮的音符攀上防盗窗。隔着玻璃  跃入流浪者的池塘  泛着金属光泽的虫子在水洼中熟睡  没有雷声。暮春之夜  回忆更加苍白  午后,随风飘荡的柳絮  此时在哪里,带刺的槐树才刚刚醒来  再过几天,这座北方小城就会晕倒  在槐花的歌声中,放蜂人的帐篷  漂浮,一个吃槐花饼子的小男孩突然出现  我刚想说话,他就消失了  家在草野 
期刊
“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映洱海月”,大理四景“风花雪月”享誉海内外。风是下关的一大特色,无论冬夏,不分晴雨,总有清风拂面,总有风声盈耳,无形无迹的“风”入景,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明山丽水的下关是一块宜居之地,也是独一无二的“听风之城”。  我不是地道的大理人。我的家乡坐落在离大理有两百公里路程的无量山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长大的我跟许多山里孩子一样。最熟悉的童年风景就是山外青山,外面的世界离我很
期刊
梦里花开  梅雨绵绵  如滴落的星子  铺满了青阶  桂花簇拥绽放  香气飘落  湿漉漉浸入心脾  那一树繁花  曾在梦中绽放  那一溪明月  曾在心间流淌  用一曲悠静的曲子  唤醒睡去的灵魂  用温暖的双手  拭去眼角的泪滴  你离开了  我还在原地  你回来了  我却又追逐而去  是否  要让失去更真实些  是否  该让离别更伤痛些  那样  即便我们忘记如何开始  至少会记得怎样结束  等
期刊
空中相遇的雨水  黄昏被风摇落  弥漫成隔世的记忆  聚散的墨迹  在酥油灯里隐约了脸庞  每一天每一刻  总有一颗心满怀热望地睡去  翅膀展露微笑  朝向迢遥的前方  经年的浅寐总源于一场场向往  而今夜  杯底的涟漪内心的风暴  在四合的暮色中突围  两滴在空中相遇的雨水  望不见彼此的前世  窥不破波谲云诡的今生  “再也回不去了”  说完这句话  凌晨一点的秋心  夜雨立骤  灯影幢幢秋水
期刊
我始终追逐花生米的那粒小  那晚 我追逐的目光  滑向黑夜  时光的断裂处 许多事物跳跃出来  身体内的小情结 小思想  小火苗 将夜照亮  沿着这光潜回自己  随血管的方向那些  小雪花纷纷落下一滴露珠  一株野花一棵摇曳的草  一只小猫咪  一池清水三两尾细鱼于我  竟是这样的大  那些沸腾渐渐沉寂喧嚣的  隐于身后我被一双小小的翅膀  驮入  除了小和继续着的小  时光的荒原里我将继续  小
期刊
一  唢呐王一进到画家的卧室,就闻到了淡雅的清香。  “女人的卧室就是特别,”他想。  床头柜上摆放着一对男女接吻的小瓷人,他感到很新鲜,捧在手里把玩了一番。  “老女人还摆这玩意,嘻嘻。”  他放下接吻的小瓷人,拿起旁边的小相框,仔细地端详照片上的一对青年男女。那是一张半身照,那年轻女子就是阿满的外婆,瓜子脸,长发辫,一对浅浅的酒窝。那年轻男子就是花花的爸爸,长得也帅气。可惜英年早逝,无福享受这
期刊
拐过街角  拐过街角你的生命中  是否就会升起一轮新的太阳  像清晨刚刚熟透的草莓  让低矮的心胸不再黯淡  拐过街角你的眼前  是否就会重新展开一片新的风景  云蒸霞蔚繁花似锦  从此不再落叶飘零  拐过街角是否就会迎面走来  一个多年不见的老友  你们拥抱谈笑然后又各自匆匆分离  拐过街角股票是否会  随着心情潮涨潮落  房价是否会一路狂飙  你身体的某个部件是否会失灵  一场感冒是否会暗含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