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钢板内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无菌性骨不连疗效分析

来源 :国际外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enjiek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双钢板内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无菌性骨不连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73例股骨干骨折术后无菌性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2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40.63岁,年龄范围30~58岁。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更换髓内钉治疗,观察组采用双钢板内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一般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术后引流量)、骨不连愈合情况、手术疗效;通过门诊随访,随访时间(15.24±4.72)个月,随访截止时间2019年12月。术后6个月时评估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情况。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独立样本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Mann- Whitney U非参数检验。

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及术后引流量[(201.6±38.4) mL、(138.7±22.7) min、(25.8±6.9) mL]显著少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及术后引流量[(278.5±40.6) mL、(171.4±20.1) min、(43.2±8.5) 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骨不连愈合情况比较,观察组愈合时间(5.15±0.42)个月明显短于对照组愈合时间(6.31±0.58)个月,观察组愈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愈合率(90.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观察组膝关节优良率(97.50%)及髋关节优良率(97.50%)显著优于对照组膝关节优良率(78.79%)及髋关节优良率(81.8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比较,观察组膝关节活动度[伸展角度(0.64±0.14)°、屈曲角度(138.72±6.37)°]及髋关节活动度[内收角度(35.13±9.44)°、外展角度(74.38±5.22)°]明显优于对照组膝关节活动度[伸展角度(0.48±0.21)°、屈曲角度(113.57±5.43)°]及髋关节活动度[内收角度(21.57±8.63)°、外展角度(69.57±6.3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周及术后4周VAS、ODI的疗效评分[(3.24±0.43)分、(23.45±4.77)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评分[(4.64±0.71)分、(27.25±4.38)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双钢板内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术在治疗股骨干术后无菌性骨不连中疗效较为理想及显著,同时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关节功能明显好转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TPL)联合BET蛋白抑制剂JQ1对MLL基因重排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株MV4-11的增殖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并探讨其协同作用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MV4-11细胞,分别接受不同浓度(100、200、300、400 nmol/L)JQ1单药、4 nmol/L TPL单药或4 nmol/L TPL联合上述不同浓度JQ1处理48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目的评价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复杂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9年6月北京市垂杨柳医院骨科收治的行PELD的1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男性71例,女性51例。根据腰椎间盘突出是否为单纯非游离型,分为对照组(n=85)和复杂组(n=37),对照组为单纯非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复杂组包括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央型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车祸伤、坠落伤、摔伤等高强度能量是导致骨折的直接原因。骨折的愈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畸形愈合、延迟愈合、不愈合以及伤口感染等。胫骨骨折通常是由于高能机制造成的,也可由踝关节旋转的低能量机制引起。随着骨科医师对骨不连认识的逐渐深入,目前胫骨骨不连的治疗方式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一般手术治疗是治疗骨不连患者的首选,其中钢板内固定术在治疗胫骨骨不连中发挥着独有的优势。
迷走右锁骨下动脉是较常见的主动脉弓部发育畸形,其病因是由于早期胚胎弓动脉系统发育过程异常导致,约60%合并Kommerell憩室。迷走右锁骨下动脉患者出现锁骨下动脉开口瘤样扩张或有压迫症状时需外科干预治疗。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治疗方法从传统的开放手术向杂交及全腔内的方向发展,本文将从杂交及全腔内治疗的外科手术方法及术中注意事项作一简述。
周围动脉疾病腔内治疗技术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单纯球囊扩张到支架置入和药物涂层球囊的出现,为周围动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近年来,国际上开展了诸多关于药物涂层球囊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疗股腘病变方面,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但其在治疗膝下动脉病变的临床研究相对较少,且效果有较大争议,有待更多的临床试验予以验证。本文将对目前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膝下动脉病变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简述。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移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活性氧生成过多导致的氧化应激、自噬、炎症反应是造成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步骤。其中,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被认为是抗氧化反应的主要调节因子,PI3K-Akt-mTOR通路被认为是自噬的重要通路,HMGB1-TLR4-NF-κB通路被认为是导致炎症的关键信号通路,本文将从上述通路及调节分子出发,分别从基因、分子、药物等方面研究对肝缺血再灌注细胞的抗氧化
目的探讨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联合置管溶栓与单纯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8年1月-2018年12月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69例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5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59岁,年龄范围20~80岁。按腔内溶栓方法不同,分为PMT联合置管溶栓组(n=38)及单纯置管溶栓组(n=31)。记录两组
全球肝细胞肝癌(HCC)的疾病负担正逐年增加。根据临床和组织病理特征,HCC可分为增生型和非增生型2类。HCC的发生发展与遗传和表观遗传改变密切相关,然而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CT/MRI是临床上常用的HCC影像学诊断方法。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系统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分期系统。HCC的治疗手段包括外科手术、肝移植、消融治疗、经动脉疗法和全身疗法。本文将着重阐述HCC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对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DLSS)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6月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骨科收治的64例DLS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5例,女性29例;年龄(60.70±6.27)岁,年龄范围40~73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PLIF)组(n=32)和OLIF组(n=32)。比较术前、术后
髂静脉闭塞发生率较高,临床多为隐匿性病变。非血栓性髂静脉闭塞是下肢慢性静脉疾病的重要原因,常见有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和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2种。支架置入是髂静脉闭塞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应严格把握支架置入指征。支架直径合理选择和精准定位是保证髂静脉支架高通畅率的关键技术要点。血管腔内超声对辅助髂静脉闭塞诊断和髂静脉支架置入有重要意义。髂静脉支架置入术后需定期接受超声随访,术后药物治疗方案目前仍有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