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山水畫是对自然山川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魏晋时期的哲学家王弼最早提出“得意忘象”的命题,其清晰的阐释了绘画的的精髓在于画中之“意”,画面之“象”是为了更好的表达画之意境。中国山水画萌芽于魏晋时期,画之技法愈加成熟,纵观山水画发展,其辉煌时期在于宋元。宋元山水画从“无我之境”到“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再到“有我之境”无不受“得意忘象”理论潜移默化之影响。
关键词:得意忘象;山水画;意境
一、“得意忘象”的含义
“得意忘象”最早是由魏晋时期哲学家王弼提出的。“得意忘象”本是哲学词汇,但是从美学角度看又是一个美学范畴。在《周易略例·明象》中,王弼提出了他的“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解《易》的方法。“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由此,艺术家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艺术就是追求一种境界即“意”,而不是停留在形式的基础上。对于“意”的追求是一种更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者是更为广阔的宇宙或者自然之道。这对于山水画对“逸品”的追求不谋而合。所以“得意忘象”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尤其是对宋元山水的发展影响深刻。使山水画在宋元时期达到顶峰。
二、“无我之境”—萌芽时期
宋元山水画经历了北宋、南宋、元这样三个里程碑,呈现出彼此不同的三种面貌和意境。北宋山水画以李成、关仝、范宽三家为主要代表。虽然风格不同,但他们都是对自己熟悉的自然地区环境的真实描写。北宋追求的是山水的“可居可游”。因此不应是短暂的一时、一物、一景。“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北宋(特别是前期)山水画客观地整体地描绘自然,使北宋的山水画有一种深厚的意味,给予我们的审美感受更加宽泛、丰满而不确定。这是山水画的“无我之境”。所谓“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在其中,而是这种情感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甚至是艺术家本身也没有意识到。这就需要观赏者从艺术家所描绘的“象”中去体会艺术意境。艺术家并没有给这幅作品定具体的思想情感,所以不同的人看到同样的作品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北宋画家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从而具有多义性的无我之境。这也是“得意忘象”的萌芽阶段。这是时期画家更加注重山水的真实描绘。
三、“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过渡时期
从北宋前期经后期过度到南宋,“无我之境”逐渐被“有我之境”所取代。南宋山水画与北宋不同,不在描绘山气势磅礴、雄浑壮阔的客观山水,而是追求细节的真实,经常出现的是颇有选择取舍地从某个角度、某一局部、某些对象甚至是某个对象的某一部分出发的着意经营、安排位置、苦心孤诣,在对这些有限的对象进行细节忠实的描绘里,表达艺术家较为确定的思想情感。
与细节真实同样重要的是对诗意的极力倡导。虽然以诗入画早在唐朝时期就有,苏轼曾评价王维:“维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是作为一种高级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自觉提倡,并日益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美学标准,却要从这里开始。
那么南宋时期山水画是不是已经进入了“得意忘象”之境呢?是,又不是。相对于北宋时期,可以说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观念在这个时期更多的直接表露,但相对于下面要讲的元朝时期便不是了:因为无论是在对对象的忠实描绘上,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南宋时期的山水画仍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诗意的追求和对情感的抒发仍是在对客观山水的描绘的前提下。所以这个时期的山水画时在“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过度阶段。仍是厚重的院体画,不是个人情感无限放大的文人画。
四、“有我之境”—成熟时期
元朝时期,山水画与宋朝时期有极大的不同。朝代的更替,蒙古族进据中原和江南,严重破坏的生产力,大量汉族知识分子受到压迫。汉人做官非常困难,只能从底层做起。因此,许多知识分子不得不放弃考取功名这一条路,寄情于文学艺术之中。山水画也成为这种寄托的领域之一。因此山水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院体画随着赵宋王朝的覆灭而随之消亡,随之而来的是元时期的文人画的发展。虽然文人画早在北宋时期就有,但是从历史的整体情况来看,文人画作为一种时代的潮流出现绘画艺术史上,仍应从元朝说起。其中最具代表的当属元四家。
元时期文人画的基本特征与北宋时期院体画完全相反。北宋山水画追求的是形似,客观的把握山川的自然风光,而元朝山水画追求的是一种神似,极力强调创作主体主观情感的抒发。与北宋初年那样讲究写真、形似,形成鲜明对比。倪云林曾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这种以画家主观情感的表达,注重笔墨,讲究意趣的元画即是“有我之境”。元之山水画的发展与“得意忘象”之意境完美契合,达到了成熟阶段。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绘画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4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10
[3]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1
关键词:得意忘象;山水画;意境
一、“得意忘象”的含义
“得意忘象”最早是由魏晋时期哲学家王弼提出的。“得意忘象”本是哲学词汇,但是从美学角度看又是一个美学范畴。在《周易略例·明象》中,王弼提出了他的“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解《易》的方法。“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由此,艺术家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艺术就是追求一种境界即“意”,而不是停留在形式的基础上。对于“意”的追求是一种更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者是更为广阔的宇宙或者自然之道。这对于山水画对“逸品”的追求不谋而合。所以“得意忘象”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尤其是对宋元山水的发展影响深刻。使山水画在宋元时期达到顶峰。
二、“无我之境”—萌芽时期
宋元山水画经历了北宋、南宋、元这样三个里程碑,呈现出彼此不同的三种面貌和意境。北宋山水画以李成、关仝、范宽三家为主要代表。虽然风格不同,但他们都是对自己熟悉的自然地区环境的真实描写。北宋追求的是山水的“可居可游”。因此不应是短暂的一时、一物、一景。“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北宋(特别是前期)山水画客观地整体地描绘自然,使北宋的山水画有一种深厚的意味,给予我们的审美感受更加宽泛、丰满而不确定。这是山水画的“无我之境”。所谓“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在其中,而是这种情感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甚至是艺术家本身也没有意识到。这就需要观赏者从艺术家所描绘的“象”中去体会艺术意境。艺术家并没有给这幅作品定具体的思想情感,所以不同的人看到同样的作品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北宋画家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从而具有多义性的无我之境。这也是“得意忘象”的萌芽阶段。这是时期画家更加注重山水的真实描绘。
三、“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过渡时期
从北宋前期经后期过度到南宋,“无我之境”逐渐被“有我之境”所取代。南宋山水画与北宋不同,不在描绘山气势磅礴、雄浑壮阔的客观山水,而是追求细节的真实,经常出现的是颇有选择取舍地从某个角度、某一局部、某些对象甚至是某个对象的某一部分出发的着意经营、安排位置、苦心孤诣,在对这些有限的对象进行细节忠实的描绘里,表达艺术家较为确定的思想情感。
与细节真实同样重要的是对诗意的极力倡导。虽然以诗入画早在唐朝时期就有,苏轼曾评价王维:“维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是作为一种高级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自觉提倡,并日益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美学标准,却要从这里开始。
那么南宋时期山水画是不是已经进入了“得意忘象”之境呢?是,又不是。相对于北宋时期,可以说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观念在这个时期更多的直接表露,但相对于下面要讲的元朝时期便不是了:因为无论是在对对象的忠实描绘上,或抒发主观情感观念上,南宋时期的山水画仍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诗意的追求和对情感的抒发仍是在对客观山水的描绘的前提下。所以这个时期的山水画时在“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过度阶段。仍是厚重的院体画,不是个人情感无限放大的文人画。
四、“有我之境”—成熟时期
元朝时期,山水画与宋朝时期有极大的不同。朝代的更替,蒙古族进据中原和江南,严重破坏的生产力,大量汉族知识分子受到压迫。汉人做官非常困难,只能从底层做起。因此,许多知识分子不得不放弃考取功名这一条路,寄情于文学艺术之中。山水画也成为这种寄托的领域之一。因此山水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院体画随着赵宋王朝的覆灭而随之消亡,随之而来的是元时期的文人画的发展。虽然文人画早在北宋时期就有,但是从历史的整体情况来看,文人画作为一种时代的潮流出现绘画艺术史上,仍应从元朝说起。其中最具代表的当属元四家。
元时期文人画的基本特征与北宋时期院体画完全相反。北宋山水画追求的是形似,客观的把握山川的自然风光,而元朝山水画追求的是一种神似,极力强调创作主体主观情感的抒发。与北宋初年那样讲究写真、形似,形成鲜明对比。倪云林曾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这种以画家主观情感的表达,注重笔墨,讲究意趣的元画即是“有我之境”。元之山水画的发展与“得意忘象”之意境完美契合,达到了成熟阶段。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绘画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4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10
[3]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