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幼衔接“入学周课程”的实践探索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li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幼衔接“入学周课程”关注初入学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开学第一周用儿童化的活动帮助学生进行角色转变、环境适应、学科启蒙和行为养成,为缓解一年级新生的畏学情绪,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设置了“心理过渡期”。
  关键词:小幼街接;習惯养成;学科启蒙;具身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7B-0040-03
  徐州市万科城民主小学以“童心教育”为引领,关注初入学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尝试通过“入学周课程”的实施,创设一个“心理过渡期”,用儿童化的活动帮助学生进行角色转变、环境适应、学科启蒙和行为养成,缓解畏学情绪,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爱上学校,爱上学习。
  作为一门引导学生角色转变、身份认同的仪式课程,“入学周课程”的设计理念是顺应天性,着眼适应;目标定位是习得规则,学科启蒙;实施策略是基于体验,关注成长。
  一、“入学周课程”设计理念:顺应天性,着眼适应
  课程是学生的,最好的教育就是顺应学生的天性。对于儿童来说,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是教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一方面是学习环境的转换,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习方式、人际交往、行为规范、师生关系及社会期望等方面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出现了一定的差异,而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目前对于小学入学准备,多以“幼小衔接期”“入学适应性”等角度来探讨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教育过渡问题,且大多在幼儿园教育中开展。“小幼衔接期”教育立足小学教育来探讨该时期教育问题,主要指儿童顺利完成从幼儿园教育至小学教育过渡的时期,一般而言,小幼衔接期是指小学生入学后第一个月。[1]这个时期内,教育工作者集中帮助小学儿童适应小学生活,并以习惯养成为主要教育内容。
  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是目的。杜威强调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基于小幼衔接的重要价值,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设计了“入学周课程”这一校本课程,以求帮助学生适应幼小差异,顺利实现幼儿过渡。
  “入学周课程”是一门顺应儿童,培养规则意识,消除恐慌,帮助学生迈出第一步的启蒙课程,以培养学生“学习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核心。一周的时间基本不进行学科课程内知识性的常规教学,与传统的“告知式教育”相比,它是学校、教师及学生“课程自由度”最大、“课程空间”最广、“课程实施”最为灵活的课程。
  二、“入学周课程”目标定位:习得规则,学科启蒙
  “入学周课程”通过活动化的课程,让学生从感性上熟悉校园,亲近伙伴,习得习惯。同时通过各学科起始课程,为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常规的学习生活做好铺垫。“入学周课程”将规则教育引领和学科课程启蒙两部分内容作为课程实施的目标,帮助一年级新入学学生:(1)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顺利度过入学适应期;(2)通过熟悉校园和同伴,初步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课堂常规;(3)初步感知小学各学科学习的内容,对小学的学习生活产生兴趣。
  “入学周课程”一方面依托教材,在国家课程体系下以学科为单位安排各学科起始课程活动,另一方面,将安全、常规教育等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在一周时间内,将这两部分内容灵活安排进每天的学习活动中去。
  “入学周课程”基于“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精心选择了六大类学习内容,即文化传承、智慧探究、音乐启蒙、美术欣赏、文明习惯、健康生活。其中,每项学习内容又包含不同层级、不同方面的特色活动,充分体现了“大视野,微视角”,同时设计开发《“入学周课程”学生纪念手册》《“入学周课程”教师指导手册》《“人学周课程”家长指导手册》,为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相应的指导。
  三、“入学周课程”实施策略:基于体验,关注成长
  1.以“儿童立场”为出发点,让“入学”与快乐牵手
  “入学周课程”充分关注儿童身份的转变,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认可儿童的自主意识,并激励儿童积极地参与到幼小衔接中来。刚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对“小学生”这一崭新身份充满了期待与欣喜,但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容易分散。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依据学情,借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感受到成为一名小学生的光荣与快乐。
  以语文学科的入学课程为例,一周的时间安排了三个学习活动,分五个课时进行:熟悉校园,亲近伙伴;热爱祖国,亲近母语;热爱阅读,亲近绘本。“熟悉校园,亲近伙伴”让学生通过活动认识学校和老师、同学,学会比较幼儿园与学校生活的差异,初步树立小学生的角色意识。“热爱祖国,亲近母语”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自己的祖国,感受作为中国人的骄傲。结合教材“我爱学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此外,开展汉字故事活动,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文化,激发文化自信。“热爱阅读,亲近绘本”则选取了《大卫上学去》和《小魔怪要上学》两本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绘本,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了解、熟悉学校生活的规律和规则。
  同时,教师在活动中了解儿童对于入学的看法和期望,获知儿童对于帮助自己更好适应小学生活的建议,给儿童提供充分的沟通和交流的机会[2],真正实现“入学周课程”落实于儿童的发展。
  2.以“激发兴趣”为着力点,让“入学”与习惯同行
  对于学生来说,游戏是最接近他们存在的一种思考和表达方式。“入学周课程”通过各种形式的“玩”(操作式的、想象性的、符号化的),让学生们通过身体的参与伴随精神的融入,让“儿童真正成为儿童”。
  “入学周课程”将行为习惯的引导与培养融入课程,如体育课程中安排了队列训练,品德课程中设计了“说说我有哪些好习惯”的活动,此外还设置了关于常规教育的参与活动。以期通过这些活动化课程,使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伊始初步建立规则意识,顺利迈出求学之路的第一步。安全教育改变了以往告知教育的方式,通过“安全第一课——校园风险地点大搜索”这一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体验活动,让小同学带着教师的建议,满怀期待地自主探秘,初步熟悉自己的学校,也形成了时时想安全、处处要安全的意识。这些精心设计与安排的活动化课程,都让游戏变成了孩子们带得走的习惯,看得见的成长。   3.以“具身体验”为链接点,让“入学”与成长交汇
  儿童的认知是生理体验和心理狀态间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个体在亲身的经历中获得真实的体验,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学习。“入学周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依托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情境课程,让孩子们亲身经历,获得体验,并由此将知识以及各种感受转化为自我的认知,实现自身的“细微变化”。它以学科课程启蒙为核心,结合教材起始部分内容,将学科知识具体、具象,引导学生通过身体力行的体验式活动,经历躬身践行、情境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达成自主成长的学习目标。如数学学科通过“有趣的七巧板”“有趣的火柴拼图”“有趣的几和第几”“有趣的巧填数”“有趣的找规律”这五节课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自主活动中,在兴致盎然的动手实践中,了解数学是什么,感受数学的魅力。
  形式丰富的活动,可以参与的课程,让刚刚走进小学的孩子,在具身体验中感受小学学科教学与幼儿园全科教学的不同,初步感知小学课程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了解和兴趣,逐渐由浅表式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入学课程对一年级学生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不是让学生被动地适应环境和转变自己的身份[3],而是让学生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课程活动中获得自主成长和发展的机会,让儿童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通过“入学周课程”的学习,孩子们消除了对学校和老师的恐惧,初步建立了良好的秩序观念。参与的老师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入学课程的意义、价值和魅力。家长们欣喜地看到孩子入学紧张的情绪得到了缓解,愉快地由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真正喜欢上了小学的生活。对接下来的小学生活,每一位孩子,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家长都充满期待……
  参考文献:
  [1]李晓雯.基于儿童天性的小幼衔接期教育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4.
  [2][3]李敏谊,刘颖,崔淑婧.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10(5):89,89.
  责任编辑:丁伟红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基于具身认知的‘社会广角,课程的构建与实施”(B-b/2020/02/185)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0-06-15
  作者简介:裴心连,徐州市万科城民主小学(江苏徐州,221005)校长;汪涵,徐州市万科城民主小学(江苏徐州,221005)教导副主任。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也不断发展与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良好应用不仅促进实现自动、智
本文以文献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重点探讨了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可以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创新;加强学生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通常在变电所低压侧设置电容集中补偿装置,补偿后功率因数不小于0.9,设计工程中忽略中压网络、牵引机组对功率因数的影响。通过实例,计算并分析其影响程度。 Capacitor conc
在新时代,随着“互联网+医疗”的推行,诊间结算、移动支付、自助支付等手段的出现,医院收入出现“三渠道四方式”的改变,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医院应对收入管理活动进
本设计可称之为一则教学实录 ,行文更贴近于课堂实际 .顺着读下去 ,一种课堂氛围跃然于纸上 ,与教师紧密配合的孩子的音貌时时闪现在你的眼前 .整个过程的展开显得十分自然 .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学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环境,还有师生教与学的方式:学习场景由学校变成了家庭,学习场域由教室变成了网络,学习方式更需自主,学习内容更加泛在。余国志博士在《疫情挑战学习一构建非常态新型学习场景》(载《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3月上)称这种学习方式为“在家 网络 自主 泛在”新型多态学习模式。新型多态学习模式对教师、学生都提出了新挑战,亟须在建立教学新关系的基础
【项目简介】   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的学生社团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初始阶段主要是“拔尖培优工程”,即选拔有特长的学生组成校级社团,代表学校参加各种展示和比赛。2015年开始,社团活动开始重心下沉,面向全体学生,成立了100多个社团,部分精品社团还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十佳社团”“扬州市百佳社团”。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学校在社团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发现,现阶段的学生社团存在碎片化、
在面临资源减少、农业高产增收潜力有限的制约下,智慧农业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智慧农业是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为一体的新型农业业态。当前,南宁
在高考的影响下,高中语文课越来越侧重于知识的灌输、答题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它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和对学生心灵塑造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日趋深入,如何上好语文课,培养出真正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