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恰如“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如果没有对小报新闻的强大需求,也不会存在英国发行量第一的小报,对于小报的罪过,除了默多克之外,恐怕每个小报读者都是同谋。
“这是我人生中最卑微的一天。”在针对《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的国会听证会上,80岁的默多克突然打断儿子的发言,说出了这句揭示他内心压抑的话。昔日里威风的默多克,却被他最钟爱的小报给折磨得如此落魄,102岁的母亲说他现在是“我可怜的小男孩”。
这个“可怜的80岁小男孩”拥有衣冠楚楚的金融家们最爱读的《华尔街日报》、以保守派立场出名的美国福克斯电视台、拍过众多经典影片的20世纪福克斯,还有几乎是英国百年报业象征的《泰晤士报》,但人们还是会习惯性地在默多克身上贴一个标签:小报。因为他是世界上把小报运营得最为成功的传媒商人、将小报推向商业化顶峰的人,也是最积极为小报正名的人。
如今,默多克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世界新闻报》的关闭,在他的传媒帝国中占有重要席位的小报和他所推崇的小报模式,瞬间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他会坚持小报模式,还是顺应潮流砍掉小报呢?
小报有种“罪恶之美”?
小报,英文叫做tabloid,在外形上指小开版的报纸(大小类似于中国城市的都市报),区别于大开版的《泰晤士
报》;在内容上,多以刊登凶杀、色情、绯闻、案件等吸引眼球的爆料新闻为主。除了被曝光的窃听事件之外,跟踪偷拍等不正当的新闻获取手段已经是一日三餐般见怪不怪了。但在英国,很难讲小报就是负面的意思,因为英国人真的很爱小报。
因为窃听事件被默多克关闭的《世界新闻报》发行量250万份,是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这个发行量的“桂冠”可以说明两个问题:1.默多克为了平息民愤而关掉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是下了足够的危机公关血本的;2.它能发行量最大,说明它在英国最受欢迎。
除了默多克拥有的《世界新闻报》和《太阳报》(专门以刊登裸女出名,发行量大增)之外,英国的小报还有《每日镜报》、《每日星报》、《星期日快报》等。
野生动物保护的公益广告里有句台词叫做:“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同理,如果没有英国人发疯似地买小报、看小报、爱小报,又何来小报的“发行量最大”和一连串窃听事件呢?但英国人却又明确地把他们最爱看的东西划分成了“小报”,有个故事可以说明英国人对小报的这种矛盾态度。
二战前,英国朝廷的几位权臣分成若干派系,丘吉尔是一派,前首相鲍德温是另外一派。“我觉得鲍德温快要不行了”,小报《每日快报》的拥有者比弗布鲁克爵士,对另外一位小报大亨、《每日镜报》和《每日邮报》的拥有者罗斯梅尔爵士说。结果,这两位小报大亨就都站到了丘吉尔一边,前者做了飞机生产部长。当时的英国劳工部长厄内斯特·贝文就说:“丘吉尔跟这位小报大亨的关系,就像是一位娶了妓女做老婆的丈夫,尽管知道她的身份,他却依然爱她。”既爱它,又觉得它卑微,这就是英国人的小报心态。值得一提的是,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丘吉尔首相,也曾经是《世界新闻报》的撰稿人。
这次窃听事件使得小报的名誉毁于一旦,《世界新闻报》自我毁灭倒是痛快,结果其他小报受到牵连,逼得《每日星报》的专栏作家海瑟尔·麦莉克忍无可忍站出来写道:“美国人根本不懂英国的小报。用最平实的词语和简洁的标题,小报就像电子产品一样,更懂得如何俘获人心。但小报有时也确实很恶心,除了恶心的窃听之外,它还仇视女人、充满种族主义,但它就是拥有那种‘罪恶之美’,我担保《纽约时报》放在伦敦不到4天就会关门,因为读者是看客,不是历史学家!”
确实,《太阳报》在英阿战争中,把阿根廷战舰被击沉的标题写成“中了!”就像是如今电脑前玩射击游戏的男孩子们打中对手时的狂欢;还有标题是《杀死一个阿根廷佬就可以赢取一辆小汽车》,这种极具煽动性、亲和力的方式确实是小报获得英国人青睐的法宝之一。
小报模式曾经的辉煌
《世界新闻报》诞生于1843年。上世纪五十年代,发行量一度高达850万份,但随后掉落至600万份左右,理由很简单,“在六十年代,当人们每天打开小报都可以看到性、丑闻和倒霉事之时,谁还等到周末去翻看《世界新闻报》?”
默多克在1969年买下《世界新闻报》,第2年买下《太阳报》,他的“小报复兴计划”开始了。《太阳报》的裸女宝宝“三版女郎”,让这份报纸成了最畅销的报纸,而《世界新闻报》上更多见的标题,则是《F1掌门人身穿纳粹制服与多女共欢》。
曾为默多克工作过的自由撰稿人埃文斯在1984年出版的《好时代、坏时代》一书中写道:“(默多克)在背信弃义方面肆无忌惮。”不过默多克的这种偏执,确实也为小报的发行量带来了提升,很难弄清楚到底是默多克让英国民众更爱看性丑闻还是他们本来就最爱看性丑闻。
所谓“小报模式”,就是彻底坚持“三俗”的办报编辑方向,以挖掘明星隐私的独家报道、犯罪新闻、性丑闻为主要内容,争取社会中下层的广大读者群,发行量高达严肃大报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以此赚取丰厚的利润。之所以称之为“默多克的小报模式”,是因为他不但以此方法把《世界新闻报》和《太阳报》做到了小报中的最强,同时他也试图将手中的严肃报纸“小报化”,甚至有人认为他的电视台也是“把小报内容搬上电视”。
1983年4月23日晚上,所有人都在等待一个决定。默多克旗下的《星期日泰晤士报》编辑想要刊发纳粹头子希特勒的日记,历史学家达克罗爵士有些怀疑这个日记的真实性,反对刊发。电话打到了默多克在纽约的公寓,默多克只说了两句话:“去他妈的达克罗,印吧。”
结果没过几天,那份希特勒日记就被证明确实是伪造的,但是默多克并不关心那个,因为统计数据显示,《星期日泰晤士报》因为刊发了引起争议的希特勒日记,而增加了6万份的发行量,其中有2万名读者成为了该报的忠实读者。
《星期日泰晤士报》并不属于小报之列,但也被默多克冠以小报操作手法,因为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批评《泰晤士报》“不好看”,不如《世界新闻报》好看。他还鄙视《华尔街日报》的编辑记者说:“不要再为了获得普利策奖而写稿子了,多写点读者爱看的东西吧。”
默多克在买下《世界新闻报》时就说:“都说一张报纸的成败取决于编辑的方法,要是我看到了一种增强编辑方法的办法,难道我会不去干预吗?为什么我要傻乎乎地坐以待毙?胡扯,那就是《世界新闻报》逐渐没落的原因!”
伊拉克战争期间,英国参战了,但是法国没有,因为法国总统希拉克反战,《太阳报》实在看不下去法国人扯英国军队的后腿,于是在封面上用大号标题说希拉克是“蚯蚓”,还专门印刷了法文版,运到法国去叫卖,只为了羞辱希拉克给英国人出气。
无论是《太阳报》还是《世界新闻报》,编辑获得默多克提升的要诀别无他法,无所谓新闻真相,无所谓新闻道德,只要他可以做出吸引人的、讨好读者的新闻,他或她,就会是默多克的最爱。
小报打探消息的渠道也是五花八门,比如说英国议会所在地舰队街上那些办公室里的清洁工,会定期把从桌子、垃圾桶里捡到的小纸条或是各种道听途说的消息提供给小报记者。默多克旗下的6张报纸日发行量达到了2500万份,按英国人口6000万计算,每2.5个英国人,就有一个在看默多克的报纸。2010年,《世界新闻报》的发行量甚至达到了左翼严肃报纸《卫报》的40倍。
有人觉得这位传媒大鳄没有底线,但是显然,高高飞翔的发行量说明,英国人还是蛮喜欢“没底线的产品”的。
小报会消失吗?
小报会消失吗?答案是否定的。
据不完全估算,此次窃听事件已造成了默多克的新闻集团股票市值缩水16亿美元,这些蒸发掉的钱比默多克在英国拥有的所有报纸还多,默多克内心的压抑可想而知。
但分析人士认为,《世界新闻报》的关闭也必须是暂时的,它将会以某种低调的形式“复活”。
因为读者需要它。
英国专栏作家罗兰尼说:“我继母偶尔会买小报,我父亲瞅了一眼就摇头离开了,他会把时间花在《国家地理杂志》上。他们都知道阅读信息是好的,娱乐八卦是丑陋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那种界线会逐渐模糊。如果没有小报,那些名人的荒诞人生细节都无从知晓,我以为所有名流都只有光艳动人的一面,那样我们会变成傻子。”
实际上,小报窃听事件由来已久,从王室成员、英国首相、国会议员到影视明星、体育明星,被窃听者数以千计,但是真正引发民众愤怒的,其实只是一个有关13岁被杀小女孩和阵亡士兵的窃听事件。也就是说,英国人认为公众人物被小报骚扰甚至是窃听,都是些“见怪不怪”的事情,真正令他们抓狂的,是对邻家女孩的窃听。
也就是说,英国人无法忍受的只是小报的一部分行为,如此看来,小报只需改掉这一点,就可以继续存活下去,毕竟如此强大的发行量证明了它们的生存理由。
那么,英国小报在美国的印象是怎样的呢?
就在默多克在英国国会听证会上备受煎熬之时,美国一部名为《小报》的纪录片上映了。片子讲述了一个似乎是上一代美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一位19岁的北卡罗来纳女孩当上了选美皇后,她来到犹他州想找到一个“丈夫人选”,结果被看中的男孩子安德森是个信仰虔诚的摩门教徒,她不得不一路追随他到了英国。就在这时,安德森突然消失了,英国小报顿时兴趣大起,说是“选美皇后绑架并强奸了摩门教男友”,一个本来十分浪漫的爱情故事变成了离奇血案。
从那时起,美国人真正领教了英国小报的厉害。美国小报的从业者也有很多是英国小报“跳槽”过来的,操作手法如出一辙,窃听、收买律师、侵犯隐私等行为司空见惯。可以说,只要小报这种形式存在,严酷的竞争压力就会使得小报记者们铤而走险,这几乎是无法避免的现实。“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如果没有对小报新闻的强大需求,也不会存在全国发行量第一的小报,对于小报的罪过,恐怕每个读者都是共犯和同谋。
所以,“小报将死,其言也善”是不可能的,或者仅仅是暂时的。这一次倒霉的仅仅是默多克而已。
截至本刊记者发稿时,《世界新闻报》的难兄难弟《太阳报》的网站对窃听事件几乎只字不提,仍然以大字号的黑色标题《她已经死了6个小时啦》在叫卖女歌星的死亡新闻。它似乎在用这种耸人听闻的标题转移读者的注意力,不过,也有可能是在转移自己的,因为小报跌入舆论的谷底,《太阳报》也没好日子过了。
甚至连默多克旗下的严肃大报都因此名声恶臭,一位读者在《泰晤士报》网站上写道:“如果我是泰晤士报员工,就会开始寻找下一份工作。作为长达40年的读者,我正在取消订阅,换一家没有如此卑劣的所有者和经理的刊物。谢谢。再见。”
默多克的好日子,似乎真的到头了。
“这是我人生中最卑微的一天。”在针对《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的国会听证会上,80岁的默多克突然打断儿子的发言,说出了这句揭示他内心压抑的话。昔日里威风的默多克,却被他最钟爱的小报给折磨得如此落魄,102岁的母亲说他现在是“我可怜的小男孩”。
这个“可怜的80岁小男孩”拥有衣冠楚楚的金融家们最爱读的《华尔街日报》、以保守派立场出名的美国福克斯电视台、拍过众多经典影片的20世纪福克斯,还有几乎是英国百年报业象征的《泰晤士报》,但人们还是会习惯性地在默多克身上贴一个标签:小报。因为他是世界上把小报运营得最为成功的传媒商人、将小报推向商业化顶峰的人,也是最积极为小报正名的人。
如今,默多克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世界新闻报》的关闭,在他的传媒帝国中占有重要席位的小报和他所推崇的小报模式,瞬间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他会坚持小报模式,还是顺应潮流砍掉小报呢?
小报有种“罪恶之美”?
小报,英文叫做tabloid,在外形上指小开版的报纸(大小类似于中国城市的都市报),区别于大开版的《泰晤士
报》;在内容上,多以刊登凶杀、色情、绯闻、案件等吸引眼球的爆料新闻为主。除了被曝光的窃听事件之外,跟踪偷拍等不正当的新闻获取手段已经是一日三餐般见怪不怪了。但在英国,很难讲小报就是负面的意思,因为英国人真的很爱小报。
因为窃听事件被默多克关闭的《世界新闻报》发行量250万份,是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这个发行量的“桂冠”可以说明两个问题:1.默多克为了平息民愤而关掉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是下了足够的危机公关血本的;2.它能发行量最大,说明它在英国最受欢迎。
除了默多克拥有的《世界新闻报》和《太阳报》(专门以刊登裸女出名,发行量大增)之外,英国的小报还有《每日镜报》、《每日星报》、《星期日快报》等。
野生动物保护的公益广告里有句台词叫做:“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同理,如果没有英国人发疯似地买小报、看小报、爱小报,又何来小报的“发行量最大”和一连串窃听事件呢?但英国人却又明确地把他们最爱看的东西划分成了“小报”,有个故事可以说明英国人对小报的这种矛盾态度。
二战前,英国朝廷的几位权臣分成若干派系,丘吉尔是一派,前首相鲍德温是另外一派。“我觉得鲍德温快要不行了”,小报《每日快报》的拥有者比弗布鲁克爵士,对另外一位小报大亨、《每日镜报》和《每日邮报》的拥有者罗斯梅尔爵士说。结果,这两位小报大亨就都站到了丘吉尔一边,前者做了飞机生产部长。当时的英国劳工部长厄内斯特·贝文就说:“丘吉尔跟这位小报大亨的关系,就像是一位娶了妓女做老婆的丈夫,尽管知道她的身份,他却依然爱她。”既爱它,又觉得它卑微,这就是英国人的小报心态。值得一提的是,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丘吉尔首相,也曾经是《世界新闻报》的撰稿人。
这次窃听事件使得小报的名誉毁于一旦,《世界新闻报》自我毁灭倒是痛快,结果其他小报受到牵连,逼得《每日星报》的专栏作家海瑟尔·麦莉克忍无可忍站出来写道:“美国人根本不懂英国的小报。用最平实的词语和简洁的标题,小报就像电子产品一样,更懂得如何俘获人心。但小报有时也确实很恶心,除了恶心的窃听之外,它还仇视女人、充满种族主义,但它就是拥有那种‘罪恶之美’,我担保《纽约时报》放在伦敦不到4天就会关门,因为读者是看客,不是历史学家!”
确实,《太阳报》在英阿战争中,把阿根廷战舰被击沉的标题写成“中了!”就像是如今电脑前玩射击游戏的男孩子们打中对手时的狂欢;还有标题是《杀死一个阿根廷佬就可以赢取一辆小汽车》,这种极具煽动性、亲和力的方式确实是小报获得英国人青睐的法宝之一。
小报模式曾经的辉煌
《世界新闻报》诞生于1843年。上世纪五十年代,发行量一度高达850万份,但随后掉落至600万份左右,理由很简单,“在六十年代,当人们每天打开小报都可以看到性、丑闻和倒霉事之时,谁还等到周末去翻看《世界新闻报》?”
默多克在1969年买下《世界新闻报》,第2年买下《太阳报》,他的“小报复兴计划”开始了。《太阳报》的裸女宝宝“三版女郎”,让这份报纸成了最畅销的报纸,而《世界新闻报》上更多见的标题,则是《F1掌门人身穿纳粹制服与多女共欢》。
曾为默多克工作过的自由撰稿人埃文斯在1984年出版的《好时代、坏时代》一书中写道:“(默多克)在背信弃义方面肆无忌惮。”不过默多克的这种偏执,确实也为小报的发行量带来了提升,很难弄清楚到底是默多克让英国民众更爱看性丑闻还是他们本来就最爱看性丑闻。
所谓“小报模式”,就是彻底坚持“三俗”的办报编辑方向,以挖掘明星隐私的独家报道、犯罪新闻、性丑闻为主要内容,争取社会中下层的广大读者群,发行量高达严肃大报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以此赚取丰厚的利润。之所以称之为“默多克的小报模式”,是因为他不但以此方法把《世界新闻报》和《太阳报》做到了小报中的最强,同时他也试图将手中的严肃报纸“小报化”,甚至有人认为他的电视台也是“把小报内容搬上电视”。
1983年4月23日晚上,所有人都在等待一个决定。默多克旗下的《星期日泰晤士报》编辑想要刊发纳粹头子希特勒的日记,历史学家达克罗爵士有些怀疑这个日记的真实性,反对刊发。电话打到了默多克在纽约的公寓,默多克只说了两句话:“去他妈的达克罗,印吧。”
结果没过几天,那份希特勒日记就被证明确实是伪造的,但是默多克并不关心那个,因为统计数据显示,《星期日泰晤士报》因为刊发了引起争议的希特勒日记,而增加了6万份的发行量,其中有2万名读者成为了该报的忠实读者。
《星期日泰晤士报》并不属于小报之列,但也被默多克冠以小报操作手法,因为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批评《泰晤士报》“不好看”,不如《世界新闻报》好看。他还鄙视《华尔街日报》的编辑记者说:“不要再为了获得普利策奖而写稿子了,多写点读者爱看的东西吧。”
默多克在买下《世界新闻报》时就说:“都说一张报纸的成败取决于编辑的方法,要是我看到了一种增强编辑方法的办法,难道我会不去干预吗?为什么我要傻乎乎地坐以待毙?胡扯,那就是《世界新闻报》逐渐没落的原因!”
伊拉克战争期间,英国参战了,但是法国没有,因为法国总统希拉克反战,《太阳报》实在看不下去法国人扯英国军队的后腿,于是在封面上用大号标题说希拉克是“蚯蚓”,还专门印刷了法文版,运到法国去叫卖,只为了羞辱希拉克给英国人出气。
无论是《太阳报》还是《世界新闻报》,编辑获得默多克提升的要诀别无他法,无所谓新闻真相,无所谓新闻道德,只要他可以做出吸引人的、讨好读者的新闻,他或她,就会是默多克的最爱。
小报打探消息的渠道也是五花八门,比如说英国议会所在地舰队街上那些办公室里的清洁工,会定期把从桌子、垃圾桶里捡到的小纸条或是各种道听途说的消息提供给小报记者。默多克旗下的6张报纸日发行量达到了2500万份,按英国人口6000万计算,每2.5个英国人,就有一个在看默多克的报纸。2010年,《世界新闻报》的发行量甚至达到了左翼严肃报纸《卫报》的40倍。
有人觉得这位传媒大鳄没有底线,但是显然,高高飞翔的发行量说明,英国人还是蛮喜欢“没底线的产品”的。
小报会消失吗?
小报会消失吗?答案是否定的。
据不完全估算,此次窃听事件已造成了默多克的新闻集团股票市值缩水16亿美元,这些蒸发掉的钱比默多克在英国拥有的所有报纸还多,默多克内心的压抑可想而知。
但分析人士认为,《世界新闻报》的关闭也必须是暂时的,它将会以某种低调的形式“复活”。
因为读者需要它。
英国专栏作家罗兰尼说:“我继母偶尔会买小报,我父亲瞅了一眼就摇头离开了,他会把时间花在《国家地理杂志》上。他们都知道阅读信息是好的,娱乐八卦是丑陋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那种界线会逐渐模糊。如果没有小报,那些名人的荒诞人生细节都无从知晓,我以为所有名流都只有光艳动人的一面,那样我们会变成傻子。”
实际上,小报窃听事件由来已久,从王室成员、英国首相、国会议员到影视明星、体育明星,被窃听者数以千计,但是真正引发民众愤怒的,其实只是一个有关13岁被杀小女孩和阵亡士兵的窃听事件。也就是说,英国人认为公众人物被小报骚扰甚至是窃听,都是些“见怪不怪”的事情,真正令他们抓狂的,是对邻家女孩的窃听。
也就是说,英国人无法忍受的只是小报的一部分行为,如此看来,小报只需改掉这一点,就可以继续存活下去,毕竟如此强大的发行量证明了它们的生存理由。
那么,英国小报在美国的印象是怎样的呢?
就在默多克在英国国会听证会上备受煎熬之时,美国一部名为《小报》的纪录片上映了。片子讲述了一个似乎是上一代美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一位19岁的北卡罗来纳女孩当上了选美皇后,她来到犹他州想找到一个“丈夫人选”,结果被看中的男孩子安德森是个信仰虔诚的摩门教徒,她不得不一路追随他到了英国。就在这时,安德森突然消失了,英国小报顿时兴趣大起,说是“选美皇后绑架并强奸了摩门教男友”,一个本来十分浪漫的爱情故事变成了离奇血案。
从那时起,美国人真正领教了英国小报的厉害。美国小报的从业者也有很多是英国小报“跳槽”过来的,操作手法如出一辙,窃听、收买律师、侵犯隐私等行为司空见惯。可以说,只要小报这种形式存在,严酷的竞争压力就会使得小报记者们铤而走险,这几乎是无法避免的现实。“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如果没有对小报新闻的强大需求,也不会存在全国发行量第一的小报,对于小报的罪过,恐怕每个读者都是共犯和同谋。
所以,“小报将死,其言也善”是不可能的,或者仅仅是暂时的。这一次倒霉的仅仅是默多克而已。
截至本刊记者发稿时,《世界新闻报》的难兄难弟《太阳报》的网站对窃听事件几乎只字不提,仍然以大字号的黑色标题《她已经死了6个小时啦》在叫卖女歌星的死亡新闻。它似乎在用这种耸人听闻的标题转移读者的注意力,不过,也有可能是在转移自己的,因为小报跌入舆论的谷底,《太阳报》也没好日子过了。
甚至连默多克旗下的严肃大报都因此名声恶臭,一位读者在《泰晤士报》网站上写道:“如果我是泰晤士报员工,就会开始寻找下一份工作。作为长达40年的读者,我正在取消订阅,换一家没有如此卑劣的所有者和经理的刊物。谢谢。再见。”
默多克的好日子,似乎真的到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