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A 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zishu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结合本科电子信息技术专业“EDA 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和经验,从课程教学理念与目标、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论述了该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方法和效果,并对本课程双语教学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思考。
  关键词:EDA技术;双语教学;多媒体
  作者简介:蔡剑华(1979-),男,湖南桂阳人,湖南文理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讲师;郭杰荣(1973-),男,湖南汉寿人,湖南文理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湖南常德41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863计划(项目编号:2006AA06Z105)、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光学基金、湖南文理学院教改项目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72-02
  
  为了紧密配合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教育部高教司颁布了迅速推动“双语教学”的文件(2001 年4 号文),要求各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以及国家加人WTO急需发展的专业领域开展双语教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双语教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需要,是不断提高学校的竞争力,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必然趋势。鉴于此,课题组对“EDA 技术”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实践,总结几年来课题组在双语教学上的经验,论述“EDA 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方法和效果,供同仁讨论。希望将双语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摸索出一条适合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际的,且能有效推广的双语教学道路。
  一、课程教学理念与目标
  “EDA 技术”课程是本科电子信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讲述的是硬件描述语言和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开发技术。EDA技术是信息时代的热门技术,在实际应用的前沿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长期以来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本科“EDA 技术”课程基本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滞后于学科自身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现代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再者,EDA 技术所用VHDL 语言是基于英语的硬件描述语言,EDA 的开发软件(如:MAXPLUSSⅡ,QuartusII等)都是国外研发的,其界面也是全英文的。学生在使用这些工具调试和仿真时,其交互界面和提示语都是英文的。所以,在EDA 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在英文的环境中进行。这正是促使实施双语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将双语教学应用于“EDA 技术”课程,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能力和运用英语思维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原版英文教材的能力和应用英文版软件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专业外语的高素质人才。
  二、教材的选用
  在教材的选取上,学校采用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Digital System Design with VHDL》,本书由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科学系高级讲师Mark Zwolinski编著的原版英文教材,为国外电子与通信教材,也是重点引进教材。本书还有中文译本,十分适合教师与学生参照学习,是为学习数字设计课程的学生和在实际工作中进行集成数字设计与VHDL综合的工作技术人员准备的,它把数字设计的原理和VHDL的使用指南结合起来了,同时讨论了系统综合问题并提供了改进模拟准确性和性能的实际原则。经过近两年学院电信专业试用,学生和老师的反映都良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采用了扩充性双语资料,如在教学过程当中,结合电信专业英语书和一些CPLD/FPGA芯片英文数据手册的使用,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
  本课程主要讲述的是硬件描述语言和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开发流程,把数字设计的原理和VHDL的使用有机结合起来了。本课程具体分为硬件描述语言和实例编程两部分,但这两部分不是割裂开,而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构成一门整体性的课程。
  第一部分: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电气结构,综合逻辑设计的基础知识、使用VHDL模型的综合逻辑、综合构建块等知识
  第二部分:组合逻辑设计
  第三部分:时序逻辑设计
  第四部分:VHDL综合、测试设计
  第五部分:系统设计
  上述内容的安排已经包含了实践性教学,VHDL语言及其编程思想和软件的应用穿插在每个章节中,以出现问题或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授的。在每次课堂教学之余,都要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为他们开设阅读书目,浏览相关网站;在课堂之后,教师提供大量的课外辅导和编程练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小班上课,板书、作业和考试用英文,加大英语的课堂教学覆盖面;课堂授课采用英语口语。在学生从学英语到用英语的跨越之间,构筑“闯关”的平台;编制和使用多媒体电子教案;自编一些讲义、生词表和习题集;采用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方法,把授课地点由教室搬到实验室,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中做,做中学”的良性循环。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互动式等授课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习方法的多样性。课前要求学生预习相关内容,教师课堂提出问题,学生当场回答或课后查阅文献,寻找答案。同时,学生也可课堂提出问题,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
  (2)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绝大部分课程在实验室进行,先理论讲授后做实验,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接受理论知识。
  (3)多种教学方式紧密结合,融为一体。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小讲课、专题讲座等方式,讨论时鼓励学生发言,各抒己见,经过充分讨论后教师再做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查阅文献的能力。
  2.教学手段
  (1)利用多媒体教学。本课程的特点需大版面的板书程序,以及一对一的软件操作,多媒体授课的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的83.7%。目前学校拥有专用多媒体大教室及多媒体教学设备。
  (2)自制和下载声像教材和多媒体教材。为满足教学需要,教师下载了多部成熟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自制了一批教学课件,如“可编程逻辑器件”、“MAXPLUSSⅡ、QuartusII的使用”等CAI课件。
  3.考核方法
  鉴于“EDA 技术”是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并采用双语教學,考试、考核方法如下:理论知识考核占50%;实验技能考核占30%;平时学习考核占20%。
  五、教学效果
  学生是教学的最根本体现,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学生的评价中能够得到最忠实的体现。近两年学院在电信2008级、2009级、2010级电子信息与技术专业开展“EDA 技术”课程的双语教学,教学效果明显。接受过本课程教学的学生对本课程反映普遍都非常好,对教学方法的灵活和丰富性、知识的新颖和系统性、能力培养的切实可行性,都表示了赞扬和肯定。教师对学生评价较高,2008级学生测评分数为88.6;2009级学生测评分数为91.3;2010级学生测评分数为89.5。学生普遍认为:EDA 技术所用VHDL 语言是基于英语的硬件描述语言,EDA 的开发软件(如:MAXPLUSSⅡ)都是国外研发的,其界面也是英文的。用这些工具调试和仿真时,其交互界面和提示语都是英文的。利用双语教学有利于他们掌握硬件描述语言和熟练EDA 的开发环境,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对他们的专业英语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增强了他们阅读原版英文资料的能力,也有利于掌握现代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
  本课程得到了校内同事的充分认可。他们认为课程“内容充实,方法多样”,是一门特色明显、高质量的优秀双语课程,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
  六、问题的思考
  在近几年“EDA 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瓶颈。
  1.教材建设方面
  本课程可选用的教材,尤其是英文原版教材较少,所以课题组的做法是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完成对现有“EDA 技术”教材的引进和修编工作。
  2.教学条件建设方面
  鉴于本课程的特点,开辟用于本课教学的多媒体教室用于教学,尽量把课堂搬到实验室,像语音教室那样,做到一人一机的多媒体教学,但这个投入较大,应尽量做到资源共用,可让别的教学活动参与进来。
  3.教学方法研究方面
  组织有关教师进行调研和研讨,探讨与现代化高等教育和本课程相适应的双语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主讲教师和相关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尤其是任课老师的英语口语能力。英语的听说能力是学生和老师的瓶颈,若条件允许,尽可能聘请外教对双语教学的老师和学生进行英语口语和听说训练,或聘请国外几家大的CPLD/FPGA芯片公司的驻华外国工程师来校讲学。
  4.网络教学方面
  改进和完善现有的网络系统和相关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方便学生学习和查阅相关资料。把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教学课件、习题、课程参考文献、实践教学资料和典型工程实例等内容传上网并供学生下载,建立师生互动区,随时了解和反馈教与学双方的要求,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苑璟,李俊山,李继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改实践及发展思考[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6,(6):107-109.
  [2]Mark Zwolinski.Digital System Design with VHDL[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杨保华,李淮江,赵鑫.《数字电路》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81-83.
  [4]郭杰荣,蔡剑华.“电子设计自动化”多媒体双语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4):88-89.
  (责任编辑:宋秀丽)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高校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了更好地培养高质量研究生人才,通过对当前研究生教务管理工作过程的研究,对教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改进教务管理工作的相关措施。这对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学水平,进而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务管理;研究生培养;教务秘书;高质量人才  作者简介:姜根柱(1979-),男,江苏东海人,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实习员;张仕娥
期刊
摘要:“本科教学工程”是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工程,是新时期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围绕“本科教学工程”的建设内容,提出了教学团队建设的三点策略以及如何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并系统地分析了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本科教学工程;教学团队;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简介:赵二俊(1981-),女,内蒙古五原人,内蒙古工业大学理学院,讲师;杜云刚(1978-),男,
期刊
摘要: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之一。以创新教学内容和过程、本科生导师制和实践环节为培养途径,以本科生创新能力提高为目标,从学分制的视角探讨了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重点分析了创新学分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创新学分;本科生;创新能力;学分制  作者简介:邹艳(1974-),女,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陈宇科(1978-),男,
期刊
摘要:针对我国高校工科学生普遍存在的高分低能、创新意识薄弱和缺乏实践能力等问题,结合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分析了大学生电子竞赛对学生能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在高校电子学科中大力开展大学生电子竞赛,以满足未来创新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罗勇(1977-),男,湖南桃源人,郑州大学电气学院,副教授
期刊
摘要: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有力保证,文章根据高校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探讨ISO理念在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中的应用。  关键词:ISO;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管理  作者简介:周元琴(1977-),女,江苏扬州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助理研究员;顾韵华(1965-),女,江苏泰州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副院长,教授。(江
期刊
摘要:专业社团的建设有利于大学学习中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手能力有积极的作用。针对台州学院电气信息类专业社团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在社团建设的各方面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设措施。  关键词:专业社团;电气信息;建设与发展;管理机制  作者简介:雷必成(1974-),男,畲族,浙江台州人,台州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王韬(1979-),男,浙江台州人,台州学院物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调研,阐述了广东医学院现阶段大学生科研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通过加大大学生科研专项基金的投入,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强化大学生的科研素质,及时总结扩大影响等措施,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大学生科研水平,为学校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调查研究;对策  作者简介:陈凯(1970-),男,广东湛江人,广东医学院团委书记,讲师;许崇泰(1981-),男,广东汕头人,广东医学
期刊
摘要:双语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同时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进行专业学习和思考,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双语教学在中国高校目前还处于尝试之中,为了适应这一教学模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通过实践和理论总结以探索适合各类课程的建设办法。文章以城市规划专业“城市经济学”双语教学为例,分析“城市经济学”开展双语教学的可行性,介绍了双语课程建设的实践,并对地方高校双语教学
期刊
摘要:国际通用型人才是新时代最核心的竞争力,如何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中外合作项目,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能够清晰地发现中方教师和外方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差异。文章首先探讨了什么是教学方法,随后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中,采用对比的技术手段深入细致地比较了中外合作项目中外方教师和中方教师采用教学方法的不同之处。通过分析这些差异来发现教学方法的不足,为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在教学工作中占有主要位置,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是评价整个教学工作质量的核心内容。本研究从教师、学生、教学过程、实体环境四个维度出发,编制了《大学生课堂评价问卷》,通过发放问卷,经过三轮测试,对其进行了相关分析、区分度分析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本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关键词:课堂评价;课堂教学;量表编制  作者简介:张艳莉(1982-),女,云南保山人,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教务部,助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