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旅游市场形势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提出新挑战,西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与东部地区高校相比还存在诸多劣势。文章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就业指导三方面提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路径,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
[关键词] 旅游管理;学生;综合素质;西部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5-0024-02
随着旅游业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旅游市场对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加大。传统的旅游管理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就业后面对复杂的旅游服务问题时没能很好处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市场需求不一致,表现出的职业素养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如毕业生在外出带团时遇到入境旅游团因外语口语不流利、不熟练而无法提供优质的服务,在旅游规划策划公司设计旅游线路时因缺乏地理科学知识而不能完成,在带团遇到经济纠纷因不了解相关法律知识而无法成功解决。毕业生表现出的职业素养让用人单位满意度下降,也极大打击了旅游管理毕业生从事本行业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工作成就感极低,本行业离职率高于其他专业,甚至有毕业生很排斥在本行业就业。尤其是西部地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因特殊区位和薄弱的教育资源,毕业生在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较大差距,这对西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出新挑战,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成为西部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郑媖分析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通过构建学生能力素质评价模型对本科生的身心素质、道德品质、科学素养和职业素质进行了科学评价;景亚萍构建了财经类院校大学生能力培养与评价模型,并打造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主要目标的经济管理系统仿真综合实验课程;李佳航分析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教育的必要性、培养现状和优化措施;雷晚蓉探讨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和主要途径;黄海燕剖析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中出现的问题,并从学校、教师、学生多角度构建了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策略框架;黄建男构建了“德、智、能”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旅游管理人才的能力、素质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白稚萍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师生综合素质双提升的策略。学者们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需求的原因剖析无外乎几点:人才培养目标模糊、课程体系建设与市场需求脱节、师资队伍实践经验缺乏、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专业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存在局限性等。西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根据学科优势和地域特色在课堂内外建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双轨机制。
一、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目标、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升学生基本素质。
(一)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满足旅游业多样化需求,学校应坚持学生就业导向,着重解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从业率低、离职率高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着重加强学生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市场实践的能力,使其逐步成长为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
学生在实习和毕业后就业中处理专业问题时暴露的跨学科知识不足应作为今后课程设置改革的重点考虑问题。参考国内相关院校课程设置,应凸显通识、就业、管理三大导向,探索与信息技术、外语、法学、教育等学科的跨学科课程体系设置方案,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完善實践教学体系
注重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有机结合,加大在酒店、旅行社、景区、在线旅游企业的实习力度,毕业实习设置应更加精准化,应该按照课程设置方向和教学培养计划最少应分为酒店实习、旅行社实习、旅游景区景点实习三部分,根据个人职业规划方向选择毕业实习单位,增强与未来工作的联系性,激发学生在实习实践中对旅游行业问题的思考,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基础关键,探索学校-企业双向人才交流提升机制,打通教师进入企业锻炼、企业技术骨干进入学校授课讲座渠道,打破职业辅导课程由学院教师理论授课的规律,探索构建社会导师制,可邀请相关行业领域优秀校友分享职业经验,搭建在校生与校友的沟通桥梁,从根本上提升旅游管理课外实践活动教学质量。
二、在课外活动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建立学校-企业-政府-公共组织多方协作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加强与旅游企业、政府管理部门的联系,建立成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深化“校-企-政-组”的人才交流,学校应选派专业优秀青年教师定期到旅游企业考察学习、到地方管理部门挂职锻炼,了解行业的最新需求和管理经验。
(二)引导积极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
引导学生参加各项创新项目,进行实践锻炼,培养学术创新能力。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9年共有69名学生参与到7名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在第九届“挑战杯”西北民族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院组织申报27项,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8项,学院团委获优胜杯。推送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三等奖2项。2019年暑期,学院共组织7支小分队分别前往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夏河县、临潭县、卓尼县、迭部县乡、碌曲县等地进行相关的课题调研和社会服务活动,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三)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质提升、志愿服务、文体娱乐等多样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锻炼了促进了同学们各方面能力的提升,管理学院团委学生会、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工商管理教研室、旅游管理教研室共同承办了西北民族大学经管文化节中三项活动,举办了模拟公务员考试大赛、模拟导游大赛、市场营销大赛,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他学院举办的活动和比赛,如法治文化节、国际文化节、护理技能大赛、绿色文化节等活动,在寓教于乐中获得跨学科知识,活动参与度高,活动成效显著,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在学校与社会衔接上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和就业取向
对学生就业意愿和取向进行摸底调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旅游管理是受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影响较大的行业,积极引导学生根据就业意愿向景区、酒店、旅行社、在线旅游等企业分流。对于暂无意愿在旅游行业就业的同学,引导他们在研究生升学、大学生参军入伍、国家基层项目上下功夫,倡导毕业生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到基层、到新业态领域就业,努力实现就业工作质量发展。
(二)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对未来要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强烈的职业精神和正确的职业选择态度。邀请行业内管理者、相关培训机构和就业指导专业教师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作就业指导讲座。另外,西部高校中很大部分学生来自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家庭经济困难导致这些学生在毕业就业中有很多劣势,应充分认识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全面落实各级政府关于促进毕业生创新创业政策为指引,落實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求职补贴发放政策。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就业指导系列活动,如围绕求职能力提升、模拟求职大赛等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提高就业意识、把握就业方向,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增强学生沟通、合作、分析和应变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求职、面试的技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既是现代科技创新的重要出发点、高等教育的新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大学“双一流”建设目标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夯实学生就业基础和竞争力,是西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市场需求人才、实现办学理念和思路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课内外教学、实践和学术科技活动体系,在学校和社会衔接上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着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媖.高校学生能力素质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2]李佳航.关于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思考[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3(2).
[3]雷晚蓉.拓展培养途径提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4(3).
[4]黄海燕.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7.
[5]景亚萍.地方财经类院校大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与培养体系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6.
[6]黄建男,汤云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德、智、能”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5).
[7]白稚萍,易瑜.旅游管理专业师生综合素质提升策略浅论[J].黑河学院学报,2019(4).
(责任编辑:王义祥)
[关键词] 旅游管理;学生;综合素质;西部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5-0024-02
随着旅游业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旅游市场对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加大。传统的旅游管理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就业后面对复杂的旅游服务问题时没能很好处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市场需求不一致,表现出的职业素养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如毕业生在外出带团时遇到入境旅游团因外语口语不流利、不熟练而无法提供优质的服务,在旅游规划策划公司设计旅游线路时因缺乏地理科学知识而不能完成,在带团遇到经济纠纷因不了解相关法律知识而无法成功解决。毕业生表现出的职业素养让用人单位满意度下降,也极大打击了旅游管理毕业生从事本行业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工作成就感极低,本行业离职率高于其他专业,甚至有毕业生很排斥在本行业就业。尤其是西部地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因特殊区位和薄弱的教育资源,毕业生在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较大差距,这对西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出新挑战,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成为西部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郑媖分析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通过构建学生能力素质评价模型对本科生的身心素质、道德品质、科学素养和职业素质进行了科学评价;景亚萍构建了财经类院校大学生能力培养与评价模型,并打造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主要目标的经济管理系统仿真综合实验课程;李佳航分析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教育的必要性、培养现状和优化措施;雷晚蓉探讨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和主要途径;黄海燕剖析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中出现的问题,并从学校、教师、学生多角度构建了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策略框架;黄建男构建了“德、智、能”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旅游管理人才的能力、素质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白稚萍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师生综合素质双提升的策略。学者们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需求的原因剖析无外乎几点:人才培养目标模糊、课程体系建设与市场需求脱节、师资队伍实践经验缺乏、实践基地建设滞后、专业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存在局限性等。西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根据学科优势和地域特色在课堂内外建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双轨机制。
一、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目标、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升学生基本素质。
(一)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满足旅游业多样化需求,学校应坚持学生就业导向,着重解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从业率低、离职率高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着重加强学生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市场实践的能力,使其逐步成长为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
学生在实习和毕业后就业中处理专业问题时暴露的跨学科知识不足应作为今后课程设置改革的重点考虑问题。参考国内相关院校课程设置,应凸显通识、就业、管理三大导向,探索与信息技术、外语、法学、教育等学科的跨学科课程体系设置方案,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完善實践教学体系
注重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有机结合,加大在酒店、旅行社、景区、在线旅游企业的实习力度,毕业实习设置应更加精准化,应该按照课程设置方向和教学培养计划最少应分为酒店实习、旅行社实习、旅游景区景点实习三部分,根据个人职业规划方向选择毕业实习单位,增强与未来工作的联系性,激发学生在实习实践中对旅游行业问题的思考,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基础关键,探索学校-企业双向人才交流提升机制,打通教师进入企业锻炼、企业技术骨干进入学校授课讲座渠道,打破职业辅导课程由学院教师理论授课的规律,探索构建社会导师制,可邀请相关行业领域优秀校友分享职业经验,搭建在校生与校友的沟通桥梁,从根本上提升旅游管理课外实践活动教学质量。
二、在课外活动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完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建立学校-企业-政府-公共组织多方协作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加强与旅游企业、政府管理部门的联系,建立成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深化“校-企-政-组”的人才交流,学校应选派专业优秀青年教师定期到旅游企业考察学习、到地方管理部门挂职锻炼,了解行业的最新需求和管理经验。
(二)引导积极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
引导学生参加各项创新项目,进行实践锻炼,培养学术创新能力。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9年共有69名学生参与到7名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在第九届“挑战杯”西北民族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院组织申报27项,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8项,学院团委获优胜杯。推送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三等奖2项。2019年暑期,学院共组织7支小分队分别前往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夏河县、临潭县、卓尼县、迭部县乡、碌曲县等地进行相关的课题调研和社会服务活动,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三)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质提升、志愿服务、文体娱乐等多样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锻炼了促进了同学们各方面能力的提升,管理学院团委学生会、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工商管理教研室、旅游管理教研室共同承办了西北民族大学经管文化节中三项活动,举办了模拟公务员考试大赛、模拟导游大赛、市场营销大赛,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他学院举办的活动和比赛,如法治文化节、国际文化节、护理技能大赛、绿色文化节等活动,在寓教于乐中获得跨学科知识,活动参与度高,活动成效显著,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在学校与社会衔接上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和就业取向
对学生就业意愿和取向进行摸底调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旅游管理是受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影响较大的行业,积极引导学生根据就业意愿向景区、酒店、旅行社、在线旅游等企业分流。对于暂无意愿在旅游行业就业的同学,引导他们在研究生升学、大学生参军入伍、国家基层项目上下功夫,倡导毕业生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到基层、到新业态领域就业,努力实现就业工作质量发展。
(二)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对未来要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强烈的职业精神和正确的职业选择态度。邀请行业内管理者、相关培训机构和就业指导专业教师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作就业指导讲座。另外,西部高校中很大部分学生来自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家庭经济困难导致这些学生在毕业就业中有很多劣势,应充分认识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全面落实各级政府关于促进毕业生创新创业政策为指引,落實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求职补贴发放政策。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就业指导系列活动,如围绕求职能力提升、模拟求职大赛等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提高就业意识、把握就业方向,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增强学生沟通、合作、分析和应变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求职、面试的技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既是现代科技创新的重要出发点、高等教育的新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大学“双一流”建设目标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夯实学生就业基础和竞争力,是西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市场需求人才、实现办学理念和思路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课内外教学、实践和学术科技活动体系,在学校和社会衔接上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着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媖.高校学生能力素质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2]李佳航.关于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思考[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3(2).
[3]雷晚蓉.拓展培养途径提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4(3).
[4]黄海燕.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7.
[5]景亚萍.地方财经类院校大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与培养体系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6.
[6]黄建男,汤云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德、智、能”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5).
[7]白稚萍,易瑜.旅游管理专业师生综合素质提升策略浅论[J].黑河学院学报,2019(4).
(责任编辑:王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