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站了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cy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交车所象征的集体主义在50年代的人们身上留下痕迹——他们勤恳、淳朴和热情,工作几十年如一日,正是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带有红色烙印的追忆情怀。
  车窗外天阴而无雨,氛围如同黑白胶片一样凝重,太阳无精打采地躲在云后,黯淡了人们原本就阴郁的脸。公交车每天到站出站,从我记事时起,上面便挤满了无精打采的乘客,而随着车身摇晃,睡意在车厢中不断传染。五十五年前的同一天,我的祖父也是登上早班车奔赴工作岗位。但在他的记忆中,乘坐公交并不是一种折磨,虽然当年的车厢远不及现在宽敞,但拥挤并不是罪过,由于彼此间不存在隔膜,人们反而因为距离拉近而倍感亲切。
  20世纪50年代是北京人口急剧增长的时期,由1949年的203.1万人飙升到1959年的684.1万人。祖父便是在这十年间初来乍到的普通人之一。他生于乡下,被红旗领着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后来又恰逢其会,作为建设大军的一员在皇城根下落户——与他有相似经历的人不在少数。几乎一夜之间,公共交通这个陌生的事物便闯进了许多人的生活。追根溯源,其萌芽于清末,发展于民国,50年代则是公交全民化的开始。有人在有轨电车的铃声中长大,或是几十年如一日在站牌下守候,棕黑的两鬓渐成华发,一切都完成于潜移默化之间。但另一方面,这一过程又是轰轰烈烈的:它摧毁了固守几千年的城界,为新兴的工业文明扫清道路,将农业社会孤立的个人凝聚为集体,并把一个又一个梦想串联在行车路线之中。纵然这些梦想曾被不可抗拒的力量左右,纵然青春的激情已被现实粉碎,纵然记忆会远去和消散,但它们终究应为后人所仰视,因为它们连接着一代人的情感,保留着温暖与辛酸的每一个细节。尽管老式车辆已无处追寻,但与50年代人共生的公交系统至今仍在运转,并且一如既往地可靠和守时,而公交车所象征的集体主义也在50年代的人们身上留下痕迹——他们勤恳、淳朴和热情,工作几十年如一日,正是这一切的一切,构成了带有红色烙印的追忆情怀。
  升火启程,1950-1952
  很多人把50年代看作充满希望的年代,但有亲身体会的人都知道,国家实际笼罩在失落和悸动之中:一方面是凋零的经济,一方面是对未来的憧憬。人们向历史寻求答案,但没有人能描述未来。
  不破不立,旧社会的废墟正是新社会的温室,是百废待兴的局面,为伟大的社会实验提供了空间。1949年7月,北平、沈阳等7个城市成立了“规划委员会”,1950年以后,南方和内地的各个省会效而仿之。这是一场关于城市命运的大讨论,也是建设思想的一次变革。改变传统模式、发展公共交通被列为重中之重,而放眼当时的世界,这一考虑也相当富有远见。
  厚达百页的研究报告背后是深刻的政治思考,50年代是经济平等、政治平权的年代,体现于日常生活,自然需要鼓励集体主义的出行方式,而公交则以牺牲个人空间为代价实现了效率,恰好暗合了集体主义的宗旨。一时间,搭乘公共汽车成为风尚,甚至被赋予了政治意义。上海《青年报》刊登过一封读者来信,说某团支部准备在西郊公园举行主题会,会上支部书记格外强调:“为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一定要集体乘公共汽车。”当然,这些的背后也隐藏着无奈,由于人口增长和社会生产的迅速恢复,居民的通勤需求大幅上升,面对薄弱的基础设施,公共交通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担子是沉重的,道路是曲折的。今人常说民国是“黄金时代”,但当“黄金时代”走到尽头时,留下的却是不折不扣的烂摊子。从有轨电车、公共汽车开办到1949年,除长江流域、天津和广东,公交事业无不步履维艰,北京市的档案这样记载:“当时(解放之初)有轨电车仅有49辆,而且大部分都是破车,能够行驶的仅有20辆;汽车公司因为亏累不堪已经关闭,大部分的车辆被拍卖,只剩下61辆破车,行驶的车辆不过三五辆而已。”在一系列暴风骤雨式的运动中,复兴的大幕徐徐揭开。昆明工人制造出“万国”牌公共汽车,其每一个部件都是由剩余物资拼凑而成;成都公交公司用木料代替异形管制作骨架,把汽油桶碾平修复车身;而“修复百辆车”运动在北京电车公司展开,仅1950年,就有109辆有轨电车恢复使用。工作的条件极为艰苦:“所有必需之配件材料,除小部分市面上可以购得外,大部分缺乏或者价格昂贵,为我财力所不许可,目前所有行驶的车辆大都是拼凑而成”。面对底盘短缺,市政部门被迫向军队求助。近千辆内战时期缴获的美制卡车被转交地方。由于设计从未考虑减震和舒适性,当驶上黄土或青石路面时,其颠簸程度自然可想而知,临时座位几乎用木条钉成,简陋的车厢只有单开门,上下极为不便,但正是极端的困难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干部和群众的距离因为公共交通被拉近,车厢内有的只是作为普通公民的身份,以及“您”与“同志”这两个朴实无华的称呼。
  解放伊始,天津地委只有一辆陈旧的美式吉普,北京的公务用车从未突破过三位数字。刘青山、张子善的案件则是屈指可数的几个反面典型,两人出身于乡村,招摇过市的轿车在他们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幻化为权力和身份的象征。刘青山执政天津,为购买轿车斥资达3亿元之巨(旧币,约合新币3万元);张子善则是学生运动出身,出入宅邸非汽车不乘。在背叛大众出行方式的同时,他们也背叛了甘于清贫的理想,1952年2月10日下午1时,保定市东关,两口准备好的棺木被抬出仓库,空旷的大校场上枪声回荡,而整个案件的影响则持续了整整30年。
  向工业化行进,1953-1956
  对于最高领导人毛泽东来说,1950-1952年既是恢复的三年,也是卧薪尝胆的三年,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不停地抽烟和思考,当下定决心时,一个崭新的时代仿佛已经浮现。这个旷古未闻的时代属于蒸汽和电力,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将共享社会的全部财富,传统生活方式将会消逝,并被来势汹汹的工业化浪潮彻底淹没。
  黄包车和人力三轮曾是“民国范儿”的象征。解放前夜,北平车夫约有4万,上海仅登记者就多达6万人,他们走街串巷,不胜劳苦,若生意萧条,有时竟至打砸汽车、掘毁道路,“一时人跑轮飞,秩序紊乱”。但新中国的建立不仅是一次改朝换代,更还意味着精神领域的深刻变革——“觉悟”取代了利益。车夫们组成工会,当被劝说放弃生计时,欢呼压制了稀落的质疑。上海的地方志写道:“经过集体教育,车夫的觉悟普遍提高……1956年,黄包车正式绝迹,仅有牌号1241和1007的两辆人力车被送进历史博物馆以供展览。”很多车夫被调往市政岗位和老解放区。   1953-1956年期间,道路也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不断拓宽,一时间轧路机的轰鸣声掩盖了喧嚣的叫卖声。1956年,第一批“解放”牌卡车下线。此时此刻,还很少有人将这一工业成果与城市交通联系起来。但正是在这一年10月,第一批下线的卡车底盘被运到北京客车厂,由此开启了公共汽车国产化的历史。与此同时,“伊卡洛斯”(Ikarus)客车也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对生长在50年代的老一辈而言,这种外形方正、略带曲面的公交车几乎是出行记忆的全部。直到2005年,还有销售代表不远万里从匈牙利来到中国,试图利用怀旧情愫让产品在中华大地上重新运转。
  平心而论,“伊卡洛斯”的设计并不算先进,其柴油发动机结构尤其落后,刹车效果也不甚理想。但50年代的中国人是容易满足的一代,他们懂得感恩,并且能从漫不经心的日常中发现美好——和亲人、挚友、爱人一起颠簸的日子永远难以忘怀,而在风雪中等候夜班车的经历也曾被融汇进无数温馨的片段。从始至终,票价和物价一样亲切。四口之家一天的伙食开销大约在7~8角(新币,下同),职工办理的月票价位在3~4元不等。尽管物资匮乏,但由于房租极低(通常不足一元),除去伙食和公交费用之后,工薪阶层的可支配收入实际相当可观。
  渐渐地,生活与革命融为一体,在这股激情的引领下,人们向物资匮乏宣战。燃煤和木炭充当了汽油的代用品,但这是两种热值极低的燃料,只能带动引擎以低速运行,一名退休司机这样回忆启动前的准备工作:“前两三个小时,司机要从库房领出30公斤煤块,砸成乒乓球大小,放到锅炉里点火。待到浓烟散去,煤块蹿出蓝色火苗,司机就关闭炉门,以制造缺氧环境产生煤气。”这种土法制成的煤气只能持续三四个小时,当锅炉里的煤告罄,就必须回车场添加。如果路途遥远,司机只能要求乘客下车。当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城市内的汽车和电车数量连年增长,公共交通事业初具规模,每当黄昏时分,自行车和汽车组成的长龙纵横交错,从1956年起,北京等大城市破天荒地实行了错时上下班制度。
  失控的车轮,1958-1959
  大喇叭驾轻就熟地展开工作,宣称群众的热情乃是经济腾飞的原因所在。在“小步快跑奔向共产主义”的口号下,中国迎来了1958和1959两个浮躁的春秋。尽管公交车站每天依然迎来送往,尽管乘客的衣着依旧朴实无华,但在思想层面,每个人却产生了致命的错觉——“最高理想”即将实现,而且仿佛已经近在咫尺了。夸张的报导不再被批判,而是登上报纸的显著位置,一些文章甚至“恰逢其时”地宣称,“共产主义生活方式的萌芽即将出现”。
  共产主义固然是美好的社会,可它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尽管苏联“战时共产主义”的失败足以作为教训,但冒进的心理还是压倒了一切。群众大炼钢铁的劲头很大,庄稼却撂在地里无人收割,甚至毛泽东本人也感到了忧虑:“……现在有些同志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这非常危险。”(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段》,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
  然而一切已是积重难返,1958年的浮夸正是“左”倾思潮的必然结果,看似巧合的一连串躁动,实际是幼稚病的群体性发作。农业有“亩产万斤”,工业有“超英赶美”,甚至平凡的运输业也开始创造不平凡:山东的穷乡僻壤建立起客车制造厂,工程轰轰烈烈地持续了三年,但产品只限于农具和马车。为了实现上级规定的客运量指标,1959年初,成都、武汉和上海将厢式客车改装成铰接式,更多地区仅是在公共汽车背后装上怪异的拖斗。日常生活也充满了讽刺,一方面是农业大幅减产,另一方面是食品因运转不善而不断腐烂,在最困难的时候,出行也成了痛苦的经历,许多乘客浑身浮肿、难以站稳,搭乘公交虽可以免于徒步之苦,然而改装的挂车稳定性奇差,以至于经常“蜿蜒蛇行”,每次刹车都伴随着人仰马翻。由于外贸形势急剧恶化,柴油的进口锐减,深灰色的煤气包出现在车顶,它仿佛一种挥之不去的负担,伴随国家进入了新一个甲子。
  最后的思考
  人们可以说50年代生活幸福,但物资匮乏是不争的事实,你也可以持相反的观点,但前人的灵魂深处确实有今人缺失的部分,它是一种苦中作乐的态度,是一份回味无穷的经历,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虽然有人砸掉炊具去大炼钢铁,虽然有人以为粮食亩产万斤,但对于幸福的向往,没有人可以横加指责。
  历史总会留下它的烙印,作为特定时期的一代人,没有谁的经历能够完美无缺,更何况思维方式一旦确立,便注定难以变更。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之下,有人彷徨、失落,甚至被社会的重压吞噬,但那些愿意讲述过去的人们,依旧在人生道路上勇敢行进着。
  公共交通的命运,恰如与之共生的这一代,经历了戏剧性的转折。人们开始憎恨拥挤和喧嚣,并坚信不应当与多数人为伍;私家车备受推崇,富有阶层更是不惜一掷千金,但是这种炫耀和盲从心态的最终结果,只可能是拥挤和堵塞。
  公交的车轮是如此沧桑,一如长辈们额头上的皱纹,尽管不再支配街道,但它依旧在运转,开开停停,到站出站,并肩负着整个城市的客流运转,这种命中注定的循环往复,将永远不会迎来终点。而与之共生的一代人则依旧执着,他们用沉默的行动守护着家庭、理想和昔日的诺言,正是他们执着的付出,缔造了充满变革和机遇的今天。
其他文献
从1966年春天邢台大地震时起,华北就进入了一轮地震活动高潮。  邢台6.8级大地震,东北方向河间发生了2.4级余震,表明邢台地震破裂的传播方向。河间位于冀中拗陷,是海河几条支流的汇集区,可能与邢台受同一个断裂带的控制。但平原区地表上很难看得出来,青葱的麦田一望无际,宁静的村镇散落其间。李四光根据构造带去向判断,河间可能有较大的地震。果然,1967年3月27日,河间发生6.3级地震。  邢台地震后
期刊
十多年前,有一张看似寻常的照片,曾深深触动了我。当有朋友问我编《老照片》这些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照片是哪一张时,虽然经手刊出的老照片已不下几千张,但我张口就说出了这张照片。  照片拍摄于1935年的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图一),定格了一位幼儿园女教师带着一群孩子在草坪上做游戏的瞬间。冬日的阳光,暖暖地,洒在年轻女教师娟秀的面庞和孩子们欢快的笑脸上,温馨而祥和。从摄影的角度来说,这张照片无论其匀称
期刊
正吻、大吻、螭吻、蚩尾、鸱尾、鸱吻、鳌鱼是一个东西吗?  同是山西富商的住宅,正脊的吻兽有闭口,也有张口的。而当地的传说则分别有闭口招财进宝,张口出仕为官、为民说话两种。  我们能在紫禁城中找到很多不同的动物,比如在黄色琉璃屋顶上,最高处正脊的两头,各有一个尾巴高高翘起的神兽,它是屋顶上众多小动物中个头最大的。它的名字叫什么?为什么在建造宫殿时要用到它呢?  它是龙的儿子吗  这个神兽身上最突出的
期刊
我们已经完全放弃了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经过几千年的变迁,我们对疾病、寒冷和野生动物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强,但是我们在如何抚养孩子、照顾老人、控制糖尿病和心脏病、鉴别日常生活中的真正危险方面的能力却越来越弱。我们从传统社会能学到什么?  20世纪50年代之前,新几内亚小岛上刚刚丧偶的寡妇就会被活活掐死,做这件事儿的人通常是丈夫的兄弟,如果丈夫没有兄弟或兄弟不在场,就只能由自己的儿子代劳。习俗必须遵从,没
期刊
1926年,3岁的朝鲜女孩韩明禧跟随爸爸韩光淑、妈妈朴莉子从长春来到哈尔滨。  如果韩家是乘火车来的,他们站在月台上,韩光淑是否会对抱着韩明禧的朴莉子说,这就是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的地方。经过站前广场,他们肯定会看见有轨电车线路正在修建之中。如果他们是4月抵达的,那么他们从南岗走到道里必定会经过正在修建的工地,如果他们是11月之后抵达的,那么他们就可以从这条27.6米宽的著名长桥之上走过去。  19
期刊
我曾说过,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我现在常常想我们还得戒律自己: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胡适  《看历史》:为什么您将胡适作为21世纪的文化选择?  邵建:我说这句话是受到已故李慎之先生的启发。李慎之曾经预言:21世纪是胡适的世纪。李慎之当年是读着鲁迅的书走上了革
期刊
回想过往的体验,或男性见了美女,女性见了帅哥,或听到一个感人的故事,或听到一句温暖的话语,请问,您胸前膻中部位有何反应?心里咯噔一下?心头一紧?心中一酸?您可能还会说,有时我的心噔噔地就要蹦出来了。  甲骨文的心字,现都按心脏肉体形状来解释,当然不能说错,只是给不出更深层的文化意义。而我说这还指称石碓、杵臼,即“舂”字。大家联想一下,这与每分钟七八十次主血脉的心及那感觉之心不是很像吗?都是咯噔咯噔
期刊
20世纪80年代以来,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中国戏曲日渐式微。黄梅戏作为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的中国五大剧种之一,生存空间亦不可避免地受到侵占和挤压。雅俗共赏的黄梅戏来自民间,素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著称,然而严峻的生态环境使它遭遇低谷,原本深受欢迎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品格不再具有吸引力,黄梅戏舞台流失掉大批民间受众。但是,最近公演的《徽州往事》,却以其不俗的表现为沉寂已久的黄梅戏舞台带来
期刊
加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华裔史学家王国斌先生在比较中西国家发展的不同时曾说:“欧洲从未丧失其多国体系,而中国则未能真正经历过永久的分裂。”  欧洲的文明,从一开始便表现出其分裂性。这一点在古代希腊时期就已经非常明显。希腊文明发展出来的是城邦体系,而城邦体系的根本精神,用顾准的话来说,“是完全的主权和完全的独立”。城邦之间的根深蒂固的排他性,使得希腊世界无法走上政治统一的道路,并最终倾覆了本来就
期刊
(非洲)从美国获得技术人员,要“等上一年,甚至永远也等不到”,从苏联需要“六个月到一年”,从共产党中国只要“四十五天”。  ——1964年,美国中央情报局一份关于中国在非洲活动的报告  外交往往被认为是政治家和外交官专属的狭小领域。但外交活动行为者实际上从来不限于这些高端人士。无论是谁,只要他和外国人打交道,其一言一行就具有潜在的外交意义。这一点并不是有了“软实力”概念之后才为人们所知。冷战年代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