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何更好地溶入情感,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历史与社会老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本人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供同行们参考。
【关键词】问题;分析;对策;实施
1 问题的出现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只要你说到体育届的刘翔和姚明,歌坛的刘德华,湖南卫视的《快乐女生》和主持人何炅,我们的学生中没有不知道的,只要你一提到他们,学生们的兴奋点马上就可点燃,会立即和你产生共鸣,但你如果说到郑和,说到中国的丝绸之路,那就没几个学生知道了,学生们会表现出一脸的无奈,因为,那是发生在昨天的事——是历史,要不是要考试的话,是没几个学生能对它产生兴趣的,更不可能产生共鸣和情感了。
这是一直困惑我们历史老师的问题,在当前的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对历史的知识和历史人物事件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情感能有机地结合,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2 问题的分析
本人认为,在目前的《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知识和情感的结合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①初中生心理的特征。开始占主导地位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观察、记忆、想象、诸种能力迅速发展,能超出直接感知的事物提出假设和进行推理论证,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我们的学生了解当今的世界有电脑、电视、电影、音乐等等,有这些声、光、电的立体感受,深化了学生的情感,而了解我们的历史,虽然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在不断地加强,但主要的还是历史课本,例如对郑和的介绍:
“1405-1433年间,明成祖派宦官郑和率领船队七次远航西洋,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比欧洲人开辟航路早半个多世纪,船队的规模也大得多。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选自《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41页。读完这段纯知识要求,没有任何悬念和兴趣的文字,谁对它还能留下多少印象。
②初中生的情感。情感是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怒、悲、恐、爱、憎等。初中生的情感,随着集体活动日益复杂,交往范围不断扩大,集体感随之发展,友谊感更加强烈。与成年人的交往渐少,与同龄伙伴交往增多,有着强烈的集体生活需要与结伙愿望,产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感等高级社会性情感。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都已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不可能产生直接的情感交流,这种交流只能是间接的。
3 结合的重要性
3.1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社会新课程标准》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 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
历史教学的另一个任务是要让我们的学生,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4 教学上的对策
4.1 教师在认识上需要转变。
古希腊的学者普罗塔戈(Plutarch)早在三千年以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教学的智慧之火,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情感能更好的使学生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情感是人对客观现象的心理反映,具体表现为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它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而复杂的体验活动。初中阶段是一个学生世界观的养成阶段,因此,此时的历史教学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要让我们的学生带着情感去阅读课文去体验课文中的情节,产生与历史共鸣的体验,并陶冶学生的情操,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共同目标。
4.2 学生在学习上需要转变。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需要在交往中产生,要学好历史,首先,就需要和历史上的人物进行交流,学生可以以当前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老师创设的历史情景中去体验历史人物当时的情境和心境,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模仿历史人物上演一定的课本剧是和历史人物的一个间接的交流。其次,把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与自己的生活及周围的人和事相结合,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君主,他以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著称。魏征是有名的谏臣,唐太宗非常重用他。”如果你是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如何虚心纳谏,如果你是非班干部,你又该如何向班干部提建议等等。
5 教学上的实施
5.1 利用教材中优秀的历史事件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要上好历史课,应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历史人物同喜乐、共伤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例如:课本剧表演刘邦的《大风歌》,安排好表演的学生。剧情:刘邦在战胜项羽后,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的表演者表现出:兴奋、欢乐、踌躇满志,但在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深刻的恐惧和悲哀。刘邦击筑歌大风,他在快乐当中,想起过去自己怎样战胜了项羽,又想到以后要治理好国家,哪儿去找勇士帮他守卫呢?想到这里,十分感慨,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唱完《大风歌》刘邦与臣下杀白马盟誓,大量分封同姓子弟和功臣。
5.2 用自身的情感引领学生情感。
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教师要全身心地培养自己对学生的情感基础,使情感成为教和学的联系纽带。在具体教学中,应把自己置身于所创设的情景中去,自己首先具有感情。例如:在说到大唐盛世要表现出喜乐和兴奋,在说到鸦片战争要表现出悲伤和憎恨。
5.3 创设氛围呼唤情感。
笔者认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情感教学最为关键的环节,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这就需要运用导入艺术来抓学生的心,使他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激发起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首先是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历史的情景中去;其次是借助音乐,创设情境。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音乐创造场景和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形象,理解体会到历史上的意境。例如:在说到汉唐时,播放一些汉唐时的乐曲,在说到明清时,放一些明清时的音乐等。再次是利用图片、绘画的直观性,再现历史的意境,历史的图片那就很多了;再次是在情感教学中,教师必须带有显明的情感体验进行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讲解。做到抑扬顿挫的节奏,声情并茂,富有魅力;时而澎湃激越,直抒胸臆,时而低沉咽郁,蕴意浑长;时而明丽舒畅,惬意入情……这样的讲解,学生就会借娓娓动听的声音气息,进入情境。
“人生有情感,遇物牵所思。”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做好了情感教学这篇文章,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情感氛围,使学生的身心在这种氛围内得到真正完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历史与社会(7~9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7~9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0/3)教学月刊社
【关键词】问题;分析;对策;实施
1 问题的出现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只要你说到体育届的刘翔和姚明,歌坛的刘德华,湖南卫视的《快乐女生》和主持人何炅,我们的学生中没有不知道的,只要你一提到他们,学生们的兴奋点马上就可点燃,会立即和你产生共鸣,但你如果说到郑和,说到中国的丝绸之路,那就没几个学生知道了,学生们会表现出一脸的无奈,因为,那是发生在昨天的事——是历史,要不是要考试的话,是没几个学生能对它产生兴趣的,更不可能产生共鸣和情感了。
这是一直困惑我们历史老师的问题,在当前的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对历史的知识和历史人物事件产生共鸣,使学生的情感能有机地结合,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2 问题的分析
本人认为,在目前的《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知识和情感的结合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①初中生心理的特征。开始占主导地位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观察、记忆、想象、诸种能力迅速发展,能超出直接感知的事物提出假设和进行推理论证,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我们的学生了解当今的世界有电脑、电视、电影、音乐等等,有这些声、光、电的立体感受,深化了学生的情感,而了解我们的历史,虽然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在不断地加强,但主要的还是历史课本,例如对郑和的介绍:
“1405-1433年间,明成祖派宦官郑和率领船队七次远航西洋,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比欧洲人开辟航路早半个多世纪,船队的规模也大得多。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选自《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41页。读完这段纯知识要求,没有任何悬念和兴趣的文字,谁对它还能留下多少印象。
②初中生的情感。情感是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怒、悲、恐、爱、憎等。初中生的情感,随着集体活动日益复杂,交往范围不断扩大,集体感随之发展,友谊感更加强烈。与成年人的交往渐少,与同龄伙伴交往增多,有着强烈的集体生活需要与结伙愿望,产生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感等高级社会性情感。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都已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不可能产生直接的情感交流,这种交流只能是间接的。
3 结合的重要性
3.1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社会新课程标准》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 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
历史教学的另一个任务是要让我们的学生,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4 教学上的对策
4.1 教师在认识上需要转变。
古希腊的学者普罗塔戈(Plutarch)早在三千年以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教学的智慧之火,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情感能更好的使学生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情感是人对客观现象的心理反映,具体表现为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它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而复杂的体验活动。初中阶段是一个学生世界观的养成阶段,因此,此时的历史教学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要让我们的学生带着情感去阅读课文去体验课文中的情节,产生与历史共鸣的体验,并陶冶学生的情操,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共同目标。
4.2 学生在学习上需要转变。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需要在交往中产生,要学好历史,首先,就需要和历史上的人物进行交流,学生可以以当前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老师创设的历史情景中去体验历史人物当时的情境和心境,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模仿历史人物上演一定的课本剧是和历史人物的一个间接的交流。其次,把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与自己的生活及周围的人和事相结合,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君主,他以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著称。魏征是有名的谏臣,唐太宗非常重用他。”如果你是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如何虚心纳谏,如果你是非班干部,你又该如何向班干部提建议等等。
5 教学上的实施
5.1 利用教材中优秀的历史事件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要上好历史课,应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历史人物同喜乐、共伤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例如:课本剧表演刘邦的《大风歌》,安排好表演的学生。剧情:刘邦在战胜项羽后,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的表演者表现出:兴奋、欢乐、踌躇满志,但在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深刻的恐惧和悲哀。刘邦击筑歌大风,他在快乐当中,想起过去自己怎样战胜了项羽,又想到以后要治理好国家,哪儿去找勇士帮他守卫呢?想到这里,十分感慨,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唱完《大风歌》刘邦与臣下杀白马盟誓,大量分封同姓子弟和功臣。
5.2 用自身的情感引领学生情感。
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教师要全身心地培养自己对学生的情感基础,使情感成为教和学的联系纽带。在具体教学中,应把自己置身于所创设的情景中去,自己首先具有感情。例如:在说到大唐盛世要表现出喜乐和兴奋,在说到鸦片战争要表现出悲伤和憎恨。
5.3 创设氛围呼唤情感。
笔者认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情感教学最为关键的环节,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这就需要运用导入艺术来抓学生的心,使他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激发起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首先是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历史的情景中去;其次是借助音乐,创设情境。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音乐创造场景和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形象,理解体会到历史上的意境。例如:在说到汉唐时,播放一些汉唐时的乐曲,在说到明清时,放一些明清时的音乐等。再次是利用图片、绘画的直观性,再现历史的意境,历史的图片那就很多了;再次是在情感教学中,教师必须带有显明的情感体验进行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讲解。做到抑扬顿挫的节奏,声情并茂,富有魅力;时而澎湃激越,直抒胸臆,时而低沉咽郁,蕴意浑长;时而明丽舒畅,惬意入情……这样的讲解,学生就会借娓娓动听的声音气息,进入情境。
“人生有情感,遇物牵所思。”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做好了情感教学这篇文章,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情感氛围,使学生的身心在这种氛围内得到真正完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历史与社会(7~9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7~9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0/3)教学月刊社